查文庫>采薇> 采薇創作背景與教學設計

采薇創作背景與教學設計

采薇創作背景與教學設計

  《采薇》是一首寫一位被遣戍邊的兵士從出征到回家的詩歌。以下是采薇創作背景與教學設計,一起來看一下吧。

  采薇創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有關《采薇》這一首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據毛序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實,真正的經典,無一例外都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它曾經如此真切細微地屬於一個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屬於每一個人。所以,縱然這首詩背後的那一場戰爭的烽煙早已在歷史裡淡去,而這首由戍邊戰士唱出來的蒼涼的.歌謠卻依然能被每一個人編織進自己的生命裡,讓人們在這條民歌的河流裡看見時間,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對《采薇》,與其觀世,不如觀思;與其感受歷史,不如感受生命。

  采薇教學設計

  一、三維目標:

  1、瞭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能大體把握詩意。

  3、能熟練誦讀這首詩,並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二、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歡的詩歌嗎?……看來大家都樂於學詩、背詩。這就好。大家熟讀成誦的都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這首古詩非常經典,可謂千古絕唱,我們今天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板書課題:《詩經·采薇》(節選)

  (二)自由誦讀,讀懂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師板書詩句。

  2、教師範讀,學生根據老師範讀劃分節奏。

  3、學生自由讀詩,老師指名學生朗讀。

  4、對照註釋,學生自由讀詩。

  5、再次對照註釋,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質疑、釋疑

  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同學們,你們讀了這幾句詩之後,一定會有很多疑問,現在請你們提出來。

  學生的疑問可能有:

  1、為什麼要像老師那樣讀,能不能按我們自己的想法來讀?

  2、提有關《詩經》的問題。(關於《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3、題目是《詩經·采薇》(節選),為什麼沒有一句話提到采薇呢?

  4、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句詩裡,我們可以讀出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那麼“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這裡是什麼意思?“來”又是什麼意思?

  6、從這一“來”一“往”中你讀出了什麼?

  生再次自由誦讀,釋疑。

  (四)指名學生讀詩,想象“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楊柳依依”、“雨雪霏霏”聯想到哪些詩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樣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擬人或者誇張的手法來寫一寫嗎?

  (五)拓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短短的幾句詩,十六個字,可是有著豐富的的意蘊。大家能夠說說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嗎?為了幫助理解,我可以給大家補充一點資料。老師作一些簡要補充。

  瞭解了詩人的經歷,我們再次讀這首詩,你有新的感受和體驗嗎?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總結學習方法:

  同學們,你們覺得學古詩難嗎?回顧這節課,我們總結一下學習方法吧!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七)小結:

  大家掌握了這套學習方法,以後可以試著在學習中運用它。相信你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已經與詩人取得了心靈的溝通。作為詩人的知音,讓我們一齊背誦這首詩,去感懷那時的景,那時的人,那時的情吧!

  教學構想: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要學這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也實在是難為他們。他們的認知能力、人生閱歷、情感態度等因素限制了對這首詩藝術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師必須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與老師對話。我所採取的辦法就是老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和管理者,引導學生自己讀詩,自己質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詩,自己悟詩,自己背誦,不強求學生能夠多麼深刻,只要對這首詩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就可以了。特別注意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