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刁晏斌關於現代漢語史的研究成果論文

刁晏斌現代漢語史的研究成果論文

刁晏斌關於現代漢語史的研究成果論文

  刁晏斌,1959年生,山東煙臺人,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現代漢語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華語比較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以來,刁晏斌教授的學術研究主要是圍繞“現代漢語史”進行的,所謂現代漢語史,可以用其擔任首席專家的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名稱的一部分來加以詮釋:“百年漢語發展演變研究”。現在,這一研究已經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圍繞現代漢語史,已經獲批三項國家社科基金專案:一是“現代漢語的歷時發展演變研究”(一般專案),二是“兩岸四地若干現代漢語差異與融合研究”(一般專案),三是“百年漢語發展演變資料平臺建設與研究”(重大專案),而基於上述研究所提煉出的學術思想及貢獻,大致可以用“兩條線索,一根主軸”來加以概括。

  先說兩條線索。現代漢語大致在五四時期最終確立,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國共兩黨的對立以及分而治之,逐漸開始分化,最終形成兩條發展線索,一條是由紅區/蘇區/解放區直到中國大陸地區的普通話;另一條是由國統區到中國大陸以外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國語/華語。對以上兩條線索,從歷時與共時兩個維度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成為其研究的兩個最重要方面:一是普通話的分階段研究,二是兩岸四地乃至全球華語的對比研究。

  再看一根主軸。刁晏斌教授提出並研究現代漢語史,其實只是設立並服務於一個階段性目標,而最終目標是構建一部完整的、新型的漢語史,這始終是所有研究工作的主軸。所謂完整的漢語史,即是說要補上傳統漢語史研究所缺少的現代漢語發展變化這一段(一般的漢語史著作基本都止於五四時期);所謂新型的漢語史,則是把漢語史粗分為語音史、文言史和白話史,細分為更多的下位專史,並以此來規劃和設計漢語史的新版圖。

  刁晏斌教授最突出的學術特色是跨域研究。在語言學領域,一般學者多以某一語言要素或某一領域的研究而自立,但對史的研究而言,卻不允許僅僅侷限於一隅。就其研究實踐來說,早期以語法為主,後來則語法、詞彙並重,兼及其他,時間跨度上則大致涵蓋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著名語法學家邵敬敏先生所著《新時期漢語語法學史》把他列入北京地區有代表性的新生代語法學家加以介紹;著名詞彙學家周薦先生也在其《漢語詞彙研究百年史》中有專節介紹他的詞彙學研究成果。

  在現代漢語史這一大的框架和背景下,最能反映刁晏斌教授學術思想和研究特色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當代漢語語法、詞彙(兼及語音與修辭等)現象的研究。最早的著作是1995年的《新時期大陸漢語的發展與變革》,此後有2001年的《新時期新語法現象研究》,在2006年的《現代漢語史》中,關於本階段也有較大的篇幅。2013年,出版了另一部專著《當代漢語詞彙研究》,而此書的姊妹篇《當代漢語語法研究》也已於2016年出版。此外,還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大約50篇相關內容的論文。在這方面的研究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取向:除了透過對很多具體現象的研究形成認識、得出結論外,還注重用當代漢語豐富多彩的語言現象反觀、反思已有知識體系,進而對其做出某些補充和完善,從而使得我們的研究更有學術性,並提高其學術層次。

  二是由海峽兩岸到兩岸四地再到全球華語的差異與融合研究。刁晏斌發表於1992年的《大陸臺灣詞語的差別及造成原因》在同類研究中是比較早的一篇論文,此後圍繞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刊於《中國語文》、臺灣《華文世界》等的一些論文外,還有專著《差異與融合――海峽兩岸語言應用對比》(2000)和《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現代漢語差異與融合研究》(2005),後者是國內外兩岸四地語言對比研究的第一部專著。此書一方面對一系列具體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還對相關的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等作了較多的思考和表述,提出了諸如“一二三模式”以及“微觀對比研究”“直接對比研究”等重要思想和方法。這方面的重要論文以刊於《中國語文》2015年第3期的《臺灣的“國語”詞彙與大陸普通話趨同現象調查》為代表,本文第一次對臺灣的“國語”吸收大陸詞語情況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查,初步理清了當下的即時語言事實,同時也得出了一些很有理論意義的結論。

  除上述三個國家社科基金專案外,還主持了一項旨在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度研究的北京市重點社科專案“海峽兩岸詞彙的差異與融合”,以及北京師範大學自主科研專案“全球華語專題研究”;此外,還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與2012年教育部重大攻關專案“漢民族共同語在兩岸的現狀比較研究”、2013年國家語委重大課題“兩岸語言文字差異、發展趨勢及政策建議”的研究工作。最近剛剛完成一部30萬字的新作《海峽兩岸民族共同語對比研究》,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年初出版。

  除以上二個方面外,刁晏斌教授對早期現代漢語也用力較多,已經出版的專著有1999年的《初期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另外有十數篇論文。另外,除進行動態的史的研究外,也做過一些相對靜態的本體研究,相關成果主要反映在《現代漢語虛義動詞研究》、《漢語語法研究》、《黎錦熙先生語言思想研究》等專著以及20餘篇論文中。

  刁晏斌教授所信奉和遵從的學術理念有兩個:一是宏觀層面的“不走尋常路”,二是具體研究中的“史、論結合”,而其所從事研究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也均產生於此,約略而言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是豐富了漢語研究的概念體系。刁晏斌教授在學界首次提出了幾個重要的學術概念。第一個是“現代漢語史”,其主要內涵和相關表述已見前;第二個是“全球華語學”,這是他總結、歸納近一段時間的.全球華語研究實踐及其成果後提煉出的全新概念,它對應的也將是一個新的分支學科,並且很有可能成為將來的“顯學”;第三個是“新漢語史”,它是其整個學術研究的主軸,其內涵在前邊已經作過表述,最新的相關成果是發表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第2期的《傳統漢語史的反思及新漢語史的建構》。以上是比較宏觀層面的新概念,此外還有一些微觀層面的新概念,如當代漢語語法化、當代詞彙返祖現象、縮略詞語的兩種型別、兩岸四地語言的直接對比研究等。

  二是拓展了漢語研究的範圍及內涵。上述三個宏觀層面的新概念,分別對應著三個內涵巨大的研究領域,其研究成果或者是可以彌補以往研究的某些不足,甚至是填補空白;或者會對已有研究和知識體系產生重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影響,從而帶來一些深刻的改變,並最終使之呈現出新的面貌(如新漢語史)。一組微觀層面的新概念,則更多地針對一些具體的研究內容,或者是著眼於研究方法的創新,它們不僅豐富了漢語研究的內涵,同時也有助於推進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

  三是促進了相關研究水平的提高。刁晏斌教授在現代漢語的共時和歷時兩個層面,在普通話與域外華語兩個領域,進行過不少比較深入細緻的研究,出版和發表了一批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各該領域研究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其在進行一項具體研究時,通常會在兩個方面用力:一是對該具體問題本身,力爭做到觀察、描寫和解釋的三個充分;二是爭取在方法上有創新,而這主要基於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的學術追求,並且由此而達到研究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