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說課稿1

  教材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第七冊第七單元113頁“數學廣角”

  教材分析:

  這節課主要是透過一些簡單的最佳化問題向學生滲透最佳化思想,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學習最佳化問題就是為了讓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並且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的價值,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最佳化問題這個內容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設計本節課時,我把教學內容變為源於學生切身生活體驗的,適合學生思考、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精神,促進學生髮展的資訊資源。《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

  1、知識目標:讓學生透過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驗獲取成功的樂趣,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最佳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最佳化方案。

  教法與學法選擇:

  在教學方法上,為了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理解最佳化思想,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雙向互動教學的作用,透過課件的情境演示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動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後找出最優方案的方式組織教學。

  在學法方面,《課標》指出,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為了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應用,感受生活數學和數學生活,因而我設計了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在這些教學活動中,著重以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兩種學習方式交替學習,讓他們真正以課堂主體的身份參與全程。

  教學程式:

  教學環節

  教學程式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引趣匯入。

  上課開始,我用課件出示“小精靈”來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上課的場景

  (課件配音)同學們,你們好!我是小精靈,我想加入你們的數學廣角,歡迎嗎?我給同學們帶來了幾個問題,大家有信心解決嗎?第一個問題是誰能用一邊 一邊說一句話?

  出示:一邊 一邊

  板書:數學廣角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至關重要條件。他們感興趣的就會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反之他們則會不予理睬。本節課中,我以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小精靈為主線,讓同學們用“一邊…一邊…”說話,學生可能會說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一邊唱歌一邊跳舞,一邊走路一邊看書等等。我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時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節省時間。這樣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為新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指揮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夥伴,為了充分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與學生一起構建問題。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因此,我設計了“生病問題” “沏茶問題” “做飯問題”等一系列的生活問題的活動,在一項項的活動中把合理安排時間的思想方法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知從多種方案中形成最最佳化方案的意識。

  1、生病問題,感知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1)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

  出示:找杯子倒水1分鐘 等水變溫6分鐘 找感冒藥1分鐘 量體溫5分鐘

  讓生安排時間,發現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2)感知尋找最最佳化方案的方法

  先讓生自由說說是怎樣安排的。[數學網更多小學數學說課稿]

  (讓生評價這些方法中有沒有不太合理的。3引導學生用畫箭頭的方法把吃藥的過程用流程圖畫出來。展示最合理的方案

  我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動,設計了學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小精靈的好朋友小紅生病了,想吃完藥趕快休息這一情境,讓學生幫忙設計吃藥要多少時間。 因為學生對生活中生病的情景是非常熟悉的,並且他們很願意給小精靈提供幫助,也會很快找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向學生出示了吃藥的有關程式讓學生設計方案,再透過想一想,說一說,評一評,畫一畫四個活動來得出最優策略,完成學

  習任務的。最後讓學生在所有的設計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並說明理由,讓學生在尋找最最佳化方案過程中,既掌握瞭解決問題最合理的時間安排,也對他們進行了珍惜時間,合理運用時間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2沏茶問題,進一步感知尋找最最佳化方案

  (課件出示例2圖)

  (1)讓學生仔細看圖,理解情境圖意,引出小精靈的問題

  (2)組織學生討論: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長時間?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時做?學生討論交流後,再出示教材中給出的圖例。

  (3)組內交流,設計方案,並用流程圖表示出來。

  (4)小組彙報結果

  (5)讓學生比較同學們設計的方案,看看每一種方案中,沏茶的順序對不對,所需的時間各是多少。從中選出最佳的方案。

  《沏茶問題》也就是例2,我設計用小精靈講故事《我當優秀的小主人》的形式引入情景圖,讓學生明白要當優秀的小主人,要懂禮貌,客人來了應該讓客人儘快的喝上茶。於是我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討論: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時做的?讓學生充分討論後再分組設計方案,最後透過展示,比較,評價找出最最佳化的方案。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三、層層深入,鞏固新知,突破難點。

  做飯問題

  課件顯示做飯工序:殺魚洗魚5分鐘燒魚10分鐘淘米2分鐘做米飯15分鐘

  (1)看圖,學生獨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時間才能開飯

  (3)引發爭議,交流思維過程

  (4)出示方案,總結評價。

  2、數學競賽

  《我是設計小行家》

  (1)出示炒雞蛋的工序

  (2)學生獨立思考

  (3)用流程圖表示出設計思路。[數學網更多小學數學說課稿]

  為了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我設計了“做飯問題”“數學競賽”等鞏固練習。做飯問題看似簡單,但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答案:17分鐘或27分鐘,為此引起學生爭議。這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說出思維過程,在交流的活動中使學生明白如果是用一個爐火做飯,就要27分鐘如果有兩個爐火做飯就只要17分鐘。透過這個練習,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突破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最後我設計數學競賽《我是設計小行家》看誰能用最少的時間做好一盤味道鮮美的炒雞蛋,將活動推向高潮。我利用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把握時機,向學生提出要求:

  (1)獨立完成

  (2)必須畫出流程圖(3)和同學們分享你的經驗。這樣極大的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也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 總結。進行自我評價

  (1) 讓學生暢談學習感受

  (2) 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透過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學之間交流一下。(為達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一原則,進而深化知識,在課外作業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數學說課稿2

  一、說課本:

  1、課本內容:我以為可以明白為探索規則——明白規則——應用規則,進一步表現了新課標中“情境引入——數學建模——表明、拓展與應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與分數的乘除法雷同,以是可透過類比,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規則的歷程,會舉行簡樸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分式運算的效果要化成最簡分式和整式,也便是分式的約分,要修業生能辦理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樸的現實題目。

  2、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與分數的約分、分數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聯絡,也為後面學習分式的混合運算作準備,為分式方程作鋪墊。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分式的乘除運演算法則(2)、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

  能力目標:(1)、類比分數的乘除運演算法則,探索分式的乘除運演算法則。(2)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1)、透過師生觀察、歸納、猜想、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3)、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為現實生活服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4、教學重點:分式乘除法的法則及應用.

  5、教學難點: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好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我們事半功倍。新課程改革中,老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啟發式教學。啟發性原則是永恆的,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成為課堂上行為的主體。

  2、合作式教學,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評價學習。

  三、說學法:

  學生在小學就已經會很熟練的進行分數的乘除法運算,上一章又學習的因式分解,本章學習的分式的意義,分式的基本性質等,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1、類比學習的方法。透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運算類比。2、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程式

  1、類比學習,探索法則。(約3分鐘)

  讓學生認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個分數的乘除法的例子(2個乘法,2個除法)

  複習:分數的乘除法法則(抽一學生口答)

  猜一猜:;(a、b、c、d表示整數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

  類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動目的:讓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交流,並與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類比,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教學效果:透過類比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學生明白字母代表數、代表式,這樣很順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2、理解法則:(約2分鐘)(1)文字敘述:兩個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兩個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後再與被除式相乘.

  (2)符號表述:×=;÷=×=.

  活動目的:兩種形式鞏固對法則的理解。

  教學效果:理解法則,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應用:(約20分鐘)(1)牛刀小試

  教材74頁到76頁的例1、做一做、例2.我準備把例1和例2先學習了。再學習做一做。

  例1計算(1);(2)

  活動目的:抓住學生剛學習了法則,躍躍欲試的學習激情,抽2名同學上黑板演算,其他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演算。老師巡查,予以輔導,反覆提醒學生像分數乘法一樣來學習分式乘法(即類比)。

  教學效果:有的學生可能沒有注意把結果化為最簡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學生可能一邊計算一邊就分解因式進行約分(化簡)了的,說明已經很好地與分數的乘法進行類比學習了(分數是分解因數),應該予以表揚,讓全班學生認真學習、領會。講評時還應該讓學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2.計算:(1)3xy2÷;(2)÷

  活動目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類比的學習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轉化為乘法。

  教學效果:因式分解在分式約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對於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時,一般先分解因式,並在運算過程中約分,可以使運算簡化。

  (2)“西瓜問題”

  活動目的: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有條理的進行表達。

  教學效果:透過以上例題幫助學生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當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是單項式時和當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項式兩種情況)

  4、隨堂練習。(約5分鐘)76頁第一題,共3個小題。

  教學效果:在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後,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還有些學生忘記運算結果要化成最簡形式,老師要及時提醒學生。分解因式的知識沒掌握好,將會影響到分式的運算,所以有的學生有必要複習和鞏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識。

  5、數學理解(約5分鐘)教材77頁的數學理解,學生很容易出現像小明那樣的錯誤。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錯誤的原因。

  補充例3計算(xy-x2)÷

  教學效果:鞏固分式乘除法法則,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方法。提醒學生,負號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課堂小結(約3分鐘)先學生分組小結,在全班交流,最後老師總結。

  7、作業佈置,凝固新知。(約2分鐘)教材77頁到78頁,習題3.1,1、2、4.並補充一題(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

  五.說板書設計:

  主機板書採用綱要式,一目瞭然。

  (一)、分式的基本性質1、文字敘述2、符號表述

  (二)、應用

  末了,談談我的領會。講堂上同等對話,讓門生自主掌握數學,發明題目,實時糾正。講授是讓門生富厚瞭解。

數學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xx》一課。

  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首先,我對教材進行一下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後聯絡。

  《xx》為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屬於“圖形與幾何”領域(數與代數、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從知識體系上分析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後學習體積單位的進率和推導各種立體圖形體積計算公式打下基礎。

  教材由問題直接引出,透過討論交流、實驗活動,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為主要手段,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計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間觀念、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在操作與討論中逐步加深對xx的認識,掌握xx。)。其突出特點就是緊密聯絡生活,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的是演繹推理(由抽象到具體)的設計思路。

  二、下面我對學生進行一下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xx,對於xx已有初步的感知,並掌握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相關體積與體積單位的知識,為本節課打下了必備的知識基礎。經歷幾年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等活動,具備初步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經驗。透過課前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但並不知道體積公式的由來,所以本節課重在學生動手操作,探究驗證,經歷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對新知已有初步的感知,但對於————卻很難區分和理解,這說明學生對新知的認識還停留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怎樣把生活的經驗上升到數學的抽象層面,體會———的思想,成為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基於上述分析研究,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且能正確計算、運用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猜想——探究——驗證——歸納”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小組活動中培養觀察、比較、操作、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進一步發展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3、透過情境創設和具體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互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成功與樂趣,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重點: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靈活運用。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接下來再從教、學法上談談:

  教法:根據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透過猜想—探究—驗證—歸納這一教學方式,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並巧用多媒體課件和電子白板,利用學生參與度較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提問設疑法、問題解決法、影象訊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面向全體,充分開發學生潛能,調動積極性,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輔以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回歸實際。

  學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學生只有透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因此,本節課學生透過猜測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實踐操作法、體驗感悟法(觀察、比較、發現、交流)等學法來獲得知識,發展空間觀念(思維和能力),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快樂。

  四、主要教學過程:

  秉承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創設情境,激趣感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訓練,鞏固提高——質疑反思,總結評價來實現教學目標。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課標指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和發掘學生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我出示——主題圖,從“”問題出發,先引導學生複習了———的知識,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舊知中尋找新知的生長點,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引導學生猜想,如果把——換成——-,你會計算嗎?追問像這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該怎樣算呢?揭示出本課的課題。目的是讓學生帶著疑問、興趣進入探究,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具體生活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在探究階段,我設計了“猜想——探究——驗證——歸納”四個環節。“猜想”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驗證”為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歸納”便於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下面我分5步,重點說一下“探究”這個環節:

  第(1)步:使學生領悟一個物體體積的本質內涵。

  我首先出示一組由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圖形,並讓學生說出它們的體積。追問:它們都是由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為什麼體積卻不相同呢?然後再出示一組,學生說出體積後追問:這些立體圖形的形狀各不相同,體積為什麼都相等呢?這兩個問題的丟擲,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進一步領悟到物體體積的本質內涵:一個物體體積的大小,取決於這個物體所包含的體積單位的個數。

  第(2)步:探究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學生首先用我準備的12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形狀的長方體。然後在表格中記錄它們的長、寬、高。(課件出示)思考並討論:

  (1)你拼成的長方體,長、寬、高各是多少?

  (2)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彙總資料發現規律。長方體體積確實與它的長寬高有關係,即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研究事物的關係要有資料,這樣的設計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3)步:再次驗證,歸納計算公式。

  在上一環節之後我提出驗證要求:是不是這個公式對所有的長方體都適用?學生選擇不同個數的小正方體拼成不同的長方體進行驗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驗證,反饋交流,然後歸納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及字母表達式。我藉助課件動態演示,引導學生運用“每行的個數×行數×層數”得出長方體的體積,並將其與長、寬、高建立聯絡,“每3行的個數”即“長”,“行數”即“寬”,“層數”即高。從而理解長方體體積用“長×寬×高”來計算的原理。這樣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4)步:推導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課件動態演示)長方體變成正方體的過程,透過類比遷移推匯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體會演繹推理的思想。

  第(5)步:理解公式,並歸納通用公式。

  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中的“長×寬”就是它的底面積,則體積為“底面積×高”(藉助課件直觀演示);正方體體積體積計算公式中的“稜長×稜長”就是它的底面積,而另一條稜長也可以看作是正方體的高,則體積也為“底面積×高”(藉助課件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歸納出通用公式。

  總結: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辯論說理,經歷“猜想——探究——驗證——歸納”的過程後,對自己探究出來的結論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徹。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孩子們更是學會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在說辯討論中掌握了知識。

  (三)深化訓練,鞏固提高。

  對於這部分內容,我安排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進一步鞏固。

  1、求出下列圖形的體積。

  本題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利用公式直接計算,第二層次是靈活運用通用公式,關鍵是引導學生找準底面對應的高(藉助課件動態演示)。練習一使孩子們充分感知了()的基本特徵,進一步加深對()的認識。

  2、解決營養液的體積問題。

  (課件出示營養液)怎麼求營養液的體積?你有什麼好辦法?引導學生運用本節課的所學來解決問題(課件動態演示營養液倒入容器的過程),此時製造認知衝突,使學生明確:要求體積,需要測量水的高度,而不是知道容器的高度。透過找出學生身邊熟悉的問題讓他們來解決,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應用意識。

  練習二是對學習內容的鞏固,更是昇華。

  3、辨析。

  (1)體積相等的兩個長方體,它們的長、寬、高也一定相等。

  (2)將3個稜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都變大了。

  (3)稜長為6分米的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相等。

  透過辨析的設計,進一步夯實所學知識。練習三在練習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再認識,對知識進行昇華。

  鞏固練習隨著問題的逐一呈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靈活選擇方法,是對認知結構不斷的構建、重組、內化、昇華。在知情交融的過程中,掌握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達到三維立體目標的和諧統一。

  (四)質疑反思,總結評價。

  分三個層次:先讓學生交流本堂課的收穫和感想;接著由學生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特別是對數學思想的體現,並針對大家的交流情況及突出的課堂表現作概述性評價。這樣的安排主要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領會學習方法,獲得經驗。

  板書設計:力求重點突出,簡潔明瞭。

  作業的佈置: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主,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經歷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以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並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藉助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將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有機結合。

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這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四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要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數數的方法,會數1000以內的數,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認識計數單位:"百""千" 初步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2、過程與方法:在具體情景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計意識;經歷觀察、猜想、操作及與同伴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過程,使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3、情感與態度:進一步體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並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確數1000以內的數,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據此,本節課主要採用活動教學法。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首先是猜一猜鳥巢體育館人數的活動;接下來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給學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測的基礎上,將"到底有多少根小棒"這一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數小棒的操作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感悟,從而發現數數的方法,體會十進關係。然後是議一議的活動,讓學生交流: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最後是練一練的活動,包括接一接、數一數、說一說、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了新知的應用與拓展。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小組合作數小棒,共同決策,集體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可以自由學習、充分交往,小組中的每個同學都有操作、發言的機會。

  3、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本節課創設了奧運福娃帶來的挑戰,讓他們在挑戰中學得輕鬆愉快又積極主動。

  三、說學法。

  從學法來說,本節課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我先讓小組成員獨立思考,然後組內討論交流,達成共識,最後小組成員一齊動手操作。然後是小組議一議的活動,老師先引導學生: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發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各抒己見,共同促進。組與組之間也有交流。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學程式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由以下幾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猜一猜

  課件出示鳥巢體育館圖片,引導學生:猜猜看,這兒可坐多少人?意在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估計意識和能力。並由此匯入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

  活動二:數一數

  活動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挑戰情境:小朋友,福娃帶來了一些題目,小朋友每答對一道題,就可以得到一個福娃,全部完成,將得到一組福娃!你們敢接受挑戰嗎?接下來學生滿懷信心地進入數小棒的活動。

  (1)數老師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明確"10個一是十";

  (2)數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數,明確"10個十是一百"; 複習已有舊知

  (3)小組合作數更多的小棒。

  晶晶帶來挑戰:怎樣數更大的數?

  數之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每盤大約多少根?

  學生自由猜測後,老師問:怎樣能準確地知道小棒的根數?學生將自發地要求數。老師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給各組,請小組合作數一數,並提出數的要求:

  (一)數的速度要快;

  (二)數的數量要準;

  (三)數出的小棒要捆紮好,讓別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後,不是馬上讓他們數,而讓他們先獨立思考:該怎樣數?再組內討論:我們組怎樣數?統一意見,達成共識。然後組內一起動手數小棒。

  數完後,分小組彙報:你們組有多少根?怎樣數的?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這時,將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數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紮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兩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比較:這麼多的數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說說你的理由。並說一說裡面有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這樣從感知入手,注意了數和形的結合學生很自然地得出:10個一百是一千。 這部分是重點知識。

  學生在緊張有趣的數小棒活動中,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將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整個活動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活動三:指千在計數器上的位置。

  這樣,在已有體驗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相鄰數位間的十進位制關係,讓生指具體位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再讓生用手寫一下如何寫一千。

  活動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頁紙的厚度,()並用手勢演示一下;根據100頁紙的厚度估計200頁,400頁紙的厚度,同桌、小組同學進行驗證;估計1000頁紙的厚度,師出示1000頁紙,比一比誰估計的準確;

  接著對學生進行節約用紙教育。

  活動五、出示卡片199,它後面的數字是誰?師詳細講解,為何是200,接著問生209後面是?

  你能接著數嗎?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彎處數的數法是學生數數中的難點,這一活動是為突破難點而設計的。

  活動六、1、(1)填一填。

  10個1是 10裡面有 個1

  10個10是 100裡面有 個10

  10個百是 1000裡面有 個100

  (2)、 數一數。

  從198數到206

  從985數到1000

  這裡,讓學生找同伴互數,再個別展示,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2、 填一填: ----、---、800、--、--

  這是一個開放性練習,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十個十個或百個百個地數……可以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也可以反過來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數,只要學生說得有道理,都給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的意識。)

  3、 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1000以內數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悟數學的價值,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最後進入總結的環節:透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順利完成挑戰,同學也得到福娃(課件出示福娃圖片)恭喜你們!以此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最喜歡的水果》是北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統計的初步知識,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最喜歡的水果”的情境是學生學習統計圖的載體,教材透過設定這一活動性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入的體會到,統計圖對資料處理的方便,從而體會到學習這些知識的必要性。

  根據大綱的要求

  1、創設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讓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學習用分一分、擺一擺、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簡單的問題。

  3、初步學會與同伴的合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初步感受資料的整理過程,認識簡單的統計圖表。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能根據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學中要用到的多媒體課件、統計圖表、水果圖片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1、設計思路

  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統計活動會有一些接觸,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計知識,但對於本課的學習他們不會感到陌生,所以設計了一個“慶元旦聯歡會”的情境,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在他們動手操作進行收集、整理資訊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統計圖和統計表。

  2、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這節課主要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收集資料,進行整理,得出製作統計圖表的基本方法。

  3、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感受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

  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學生回顧,教師小結

  第一個環節: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以慶元旦舉行聯歡會為契機,老師要給同學們買一些水果,可是老師該怎麼買呢?哪種水果買多些?哪種水果買少些呢?

  讓學生幫老師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從而引出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讓同學們從事先準備好的四種水果圖片中選出一種你最喜歡的水果圖片。選好後先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將各自所選的水果圖片貼在黑板上,再請同學們觀察這樣貼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組的小朋友最喜歡什麼水果,如果這樣擺不好,你覺得怎樣擺比較清楚明瞭。並上黑板擺放圖片,並說明這樣擺的理由

  然後教師小結:像這樣就是我們第一組同學最喜歡的水果的統計圖,透過這個統計圖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多,喜歡什麼水果的少,那老師要想知道我們全班小朋友喜歡水果的情況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製作一個統計圖呢?隨即教師課件出示最喜歡的水果統計圖,由學生彙報,教師將全班學生喜歡的水果圖片填入統計圖中。再根據統計圖師生一起填寫統計表。

  然後學生根據統計圖和統計表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並解答。

  第三個環節是: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由於我班的同學都在學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師傅們並不知道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樣的早餐,所以有時侯做了同學們都不喜歡吃的飯菜時,就會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費。怎樣來解決這個浪費的問題呢?由此引導學生說出可以利用剛才學到的統計知識統計出同學們最喜歡的早餐。

  2、教師給每小組發一張早餐統計圖,讓學生在喜歡的早餐上畫三角符號,由小組組長將本組的統計結果貼在黑板上,然後集體填寫全班學生喜歡的早餐統計圖和統計表。看著這張統計圖和統計表請學生說說你想對食堂的管理人員提點什麼建議?希望他們怎麼做?

  第四個環節是:學生回顧,教師小結

  小朋友們,學了這節課你們知道要比較東西的多少的時候,畫什麼圖比較好啊?(統計圖)那在畫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呀?(先把東西分一分,再擺一擺,擺的時候注意要把東西擺放整齊)

數學說課稿6

  一、設計思想: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走進生活,生活也應走進數學,數學與生活的結合,會使問題變得具體、生動,學生就會產生親近感、探究欲,從而誘發內在學習潛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自覺地把生活作為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歷,並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之趣、數學之用、數學之美。

  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教師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敢於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展開思維活動。

  根據新教材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的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參與探索,讓學生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絕對不能包辦代替,使學生不僅能學會,而且能會學。

  充分發揮網路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式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式學習。

  數學問題生活化,主導主體相結合,發揮媒體技術優勢,探究練習相結合,符合《課標》精神。

  網路環境下代數課的教學模式:設定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評價、鞏固練習、總結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學情分析:

  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六章:《分式》

  學生是本校初二實驗班的學生,參加北師大“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課題實驗一年半,學生基礎知識較紮實,具有一定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電腦使用水平較熟練,對於網路環境下的學習模式已適應。

  本節課實施網路環境下教學,採用自學導讀式教學模式。學生喜歡上網路數學課,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

  (二)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為後面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礎。

  透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

  識,滲透類比轉化思想。

  (三)教學方式:自學導讀—同伴互助—精講精練

  (四)教學媒體:Midea———Class純軟多媒體教學網幾何畫板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瞭解分式方程定義,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產生

  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驗根的方法。

  過程方法:透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

  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轉化思想。

  情感態度: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同學之間的配合,體驗在數學活動中運用

  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學難點:理解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

  設計說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應該是一節課或一學期的教學目標,它應該貫穿於初中數學教學的每一堂課,它應該與具體的數學知識聯絡在一起,才能讓教師好把握,學生好掌握,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霧裡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書設計:

  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二)學習方法:類比與轉化

  教學思考:伴隨教學過程的進行,不失時機的,恰到好處的書寫板書,要比用多媒體呈現出來效果好,絕不能用媒體技術替代應有的板書,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技術完美的結合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活動1:創設情境,列出方程

  設計說明:教師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勵學生,寓德於教。體現了教學評價之美—激勵啟迪。

  設計說明:透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與學習熱情,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準備。

  活動2:總結定義,探究解法

  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數、式、方程及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透過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利用類比轉化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識。

  教學思考:再一次體現了對全章進行整體設計的好處,在學習16、1分式和16、2分式的運算時,幾乎每一節課都運用類比的思想—分式與分數類比和進行演算法多樣化訓練,所以才出現了這樣好的效果。在利用媒體技術拓展學習內容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拓展內容要與所學內容有有機聯絡。

  二、拓展內容要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

  三、拓展內容要適量,不要資訊過載。

  活動3:講練結合,分析增根

  活動5:佈置作業,深化鞏固(略)

數學說課稿7

  各位評委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通分》棚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佈置八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分數基本性質的直接應用,在分數加減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所以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部分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學習了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所以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難度不大,重點讓學生講解判斷大小的理由並及時歸納總結。至於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一部分同學其實已經知道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比較,那麼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成果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來引入通分,再透過自學環節,順理成章的讓學生轉入本節的重點學習中。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將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能準確快速地比較各類分數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義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合作、交流、歸納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學難點:異分母分數的比較。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難點,我將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五、教法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1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啟發誘導、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辯析、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身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學中,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①讓學生學會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並且上臺講解,實現兵教兵。②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③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④透過觀察、分析,引導學生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總結的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我將出示3個小題的題目。

  1.把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五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數。說說根據什麼性質來化的?

  2.求下面兩組書的最小公倍數。 24和36

  26和39 3、比較大小

  7分之5和7分之3

  17分之9和15分之9 說說同分母、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一、激趣引入,自學導航。

  1.出示地球的圖片。

  2 (1)這是地球,我們的家,你有什麼想說的?

  (很美,要好好保護它;水的面積多還是陸地面積多;)(2)出示例4的條件:從資料(3/10和7/10)上分析陸地多還是海洋多?師:地球上的海洋比較多,所以地球又叫做水球、藍星。

  師:對這兩個分數,很容易比較它們的大小,是因為它們什麼相同?除了分母相同的分數能比較它們的大小以外,還有哪些分數我們也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分子相同,分子分母都不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滲透愛護地球的環保教育,讓學生回顧舊知識:分母相同的分數是怎樣比較的,講清楚理由,這也為下面的學習打好基礎並埋下伏筆。

  二、導學反饋

  1.師:昨天已經讓同學們預習了課本第73頁,學生邊彙報,老師邊引導小結方法:

  師:第一行的分數你是怎樣比較的?第二行呢?

  2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數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師:這些分數都能直接比較大小。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掌握,這裡老師引導學生小結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也為後面引出異分母分數做好鋪墊。

  2、隨堂練習P73做一做

  (三)探究新知

  情景匯入:豆類含有較高的蛋白質,經常有利於人體健康。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兩種————黃豆和蠶豆。

  黃豆:我是豆類家族的一員,我的個頭小小的,皮膚黃黃的,我叫黃豆,我的蛋白質含量大約佔5分之2、 蠶豆:我也是豆類家族的一員,我的個頭比黃豆大很多,皮膚是棕色的,我是蠶豆。我的蛋白質含量大約佔4分之1、(1)52和4 1與上面的分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分子、分母都不同)

  (2)你會比較它們的大小嗎?課本介紹哪種方法?(板書課本的方法)課本介紹的方法叫什麼?(板書課題通分)(3)你還想到哪些方法?

  學生邊彙報,老師邊板演過程,引導思考方法:(投影學生的方法)①化成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②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③化成小數比較大小④畫圖比較

  3、小結:同學們想到的方法真多,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常常會用到通分的方法。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數的比較作為基礎,學生透過看書自學,能更好地明白異分母分數為什麼要通分再比較大小,同時也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審題能力。這裡的教學中還設計了:“你還想到什麼方法?”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不僅侷限在通分這種方法上,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學生質疑:在預習中你還有什麼疑問想提出來?預設學生會問以下問題:

  (1)什麼叫做異分母分數?什麼叫做公分母?(2)怎樣進行通分?通分有什麼作用?

  (老師有意識地板書:異分母分數

  )下面我們就帶著問題深入學習通分。

  設計意圖:通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雖然預習了,但還有很多問題弄不明白,這時候應有足夠時間讓學生提出質疑。

  (三)即時鞏固:課本74頁做一做

  透過練習完成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

  (四)反饋總結:

  這節課我學會了什麼?共發言幾次?在什麼方面表現較好?給自己的表現可以打幾分?

  七、作業佈置:

  練習十八2 3

  八、板書設計:

  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大小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數學說課稿8

  4、1從問題到方程

  說課流程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方法分析

  教學過程分析

  從問題到方程

  教學反思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對本章的要求是學生探索數、形以及實際問題中蘊含的關係和規律,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強應用意識,提高運用代數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章是小學與初中知識的銜接點,學生在小學已經初步接觸過方程,瞭解了什麼是方程。方程是中學階段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開端,也是讓學生體會學數學、用數學意識的重要題材。而方程思想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探索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並用方程描述;

  透過對多種實際問題中數量關係的分析,使學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模型;

  ②在學生根據問題尋找相等關係,根據相等關係列出方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會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問題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透過對多種實際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②體驗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價值,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理解題意,尋求數量間的相等關係並列出方程。

  2、讓學生初步感受方程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難點:尋找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

  教學過程

  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從學生感興趣實際問題開始,將實際問題“數學化”建立方程模型,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觀察、歸納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和天平動畫演示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透過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的分析,創設情境,使數學回到生活,鼓勵學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數量關係,學生在經歷“建立方程模型”這一數學化的過程後,理解學習方程的意義,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探究問題,領悟方程內涵

  體驗問題,感受方程魅力

  解剖問題,建立方程模型

  運用模型,實踐方程作用

  教學過程分析

  (一)體驗問題,感受方程魅力

  設計意圖

  1、猜年齡。

  問題1:用我的年齡減去3再除以2就等於你們的年齡13歲,誰能知道老師的年齡?

  問題2:再過多少年後你們的年齡是老師的二分之一呢?

  (1)激趣

  (2)設疑

  (3)透過天平的動畫演示讓學生感受方程是表達數量之間相等關係的“天平”。

  2、天平的動畫演示

  教學過程設計

  (二)解剖問題,建立方程模型

  設計意圖

  學校排球隊參加排球聯賽,得分規則: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

  問題1

  (1)若該隊負了2場,共得20分,請問該隊勝了多少場?

  (2)若該隊賽了12場,共得20分,怎樣求該隊勝了多少場?

  (3)若得分規則改為:勝一場得2分,平一場得1分,負一場得0分。該隊賽了14場,負了5場,共得13分,你認為怎樣求該隊勝了多少場?

  1、問題設定由易而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逐步體會方程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模型。

  3、正確審題,感受從問題到方程的關鍵是找相等關係。

  教學過程設計

  (二)解剖問題,建立方程模型

  設計意圖

  學生今年13歲,老師今年29歲,請問幾年後學生的年齡是老師年齡的二分之一?

  試一試

  設計意圖:

  1、釋疑

  2、給出從問題到方程的一般步驟

  3、鋪墊。

  (3)根據相等關係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設x年以後學生的年齡是老師的年齡的二分之一,

  分析:

  (1)相等關係:

  那麼x年以後學生的年齡是_______歲,x年以後老師的年齡是________歲

  教學過程分析:

  設計意圖

  問題2

  據資料,海拔每升高100 m,氣溫下降0.6 oC,現測得某山山腳下的氣溫

  為15.2 oC,山頂上

  的氣溫為12.4 oC。

  問:這座山有多

  高?請用方程描述

  問題中數量之間的

  相等關係:

  (三)探究問題,領悟方程內涵

  1、根據題意找出的相等關係不同,而所列方程也不同,應加以鼓勵,讓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2、難點分化:如何理解“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0C。”

  3、透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

  4、明確從問題到方程的步驟。

  教學過程分析:

  設計意圖

  (四)運用模型,實踐方程作用

  1、把50kg的大米分裝在3個同樣大小的袋子裡,裝滿後還剩餘5kg。問每個袋子可裝大米多少千克?

  2、在國慶閱兵中,坦克方隊共由18輛坦克組成,分成六排,第一排坦克的數量是第二排的一半,第三排坦克的數量比第二排多1輛,第四、五、六排數量相等,都是第二排的兩倍,問每排各有多少輛坦克?

  1、選取兩個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學數學、做數學的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再次經歷列方程研究實際問題的過程,深刻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模型;

  教學過程分析:

  設計意圖

  學習感悟

  1、在總結中明確知識,培養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2、以數學大師笛卡爾的名言小結,“誇大”方程的作用,在學生心目中產生名人效應,對今後方程的學習與應用更加充滿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

  問題一:請從本課出現的問題舉例,談談“用方程表達實際問題的意義”與“用字母表示數”的異同。

  問題二:用方程表達實際問題的意義的關鍵是什麼?

  教學過程分析:

  1、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

  2、感受方程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感受到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時,是從已知到未知,而用方程方法解題時是把未知當已知,這樣就增加了條件,更容易解決較為複雜的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嘗試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然後再逐步引導學生列出含未知數的式子,尋找相等關係列出方程,體現學生思維的層次性,讓學生展示不同層次的思維活動,經歷合作探究新知的過程。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

  各問題的等量關係:

  ……

  課題:從問題到方程

  板演

  例題

  實際問題

  數學問題

  數學模型

  (方程)

  解釋

  抽象

  構建

  小結:

  此板書設計旨在讓學生明確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強調方程建模的思想。

  (4)若得分規改為:勝一場得2分,平一場得1分,負一場得0分。該隊賽了14場,負了5場,共得13分,問這個隊勝了幾場?

  得分

  負的場次

  平的場次

  勝的場次

  2×9+1×0+0×5=18

  2×8+1×1+0×5=17

  … … … …

  2×4+1×5+0×5=13

  勝場得分+平場得分+負場得分=總得分

  教學過程設計

  (一)體驗問題,感受方程魅力

  設計意圖

  1、猜年齡。

  問題1:用我的年齡減去3再除以2就

  等於你們的年齡13歲,誰能

  知道老師的年齡?

  問題2:再過多少年後你們的年齡是

  老師的二分之一呢?

  (1)激趣

  (2)設疑

  (3)直觀感受。

  2、天平的動畫

  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說明

  5。感悟深化,收穫成果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

  些知識?

  2、有哪些感悟?

  3、有沒有困惑?

  4、有沒有新的發現?

  引導學生回憶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感悟解題的方法,感知建模過程,認識到用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這有利於學生把所學知識網路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以實際生活為背景,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這樣做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作業分層次處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在完成基礎型練習題後,給了4道選做題,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設計說明

  教學評價

  現代教學論和評價論認為:“有效的教學其實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隱、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的基礎上展開的。”評價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課標指出:相對於結果,過程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體現出學生成長的歷程。因此,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結合“課標”對數學學習的評價建議,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透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總之,全課自始至終,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疑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感知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從數學科學本身看,方程是代數學的核心內容,正是對於它的研究推動了整個代數學的發展。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簡單的代數方程,也是所有代數方程的基礎。

  教科書將本節內容安排在第一節,一方面是對前面學段已經學過的有關於算術方法解題和簡單方程的運用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考慮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後,可以儘早滲透模型化的思想,使學生儘早接觸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數學說課稿9

  我執教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例1。“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從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機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並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問題,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方法,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如衣服的搭配、路線、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彩票的中獎號碼等等,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透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律的數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合作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是: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

  說教法學法:

  設計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注重生活與數學的結合。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

  在這些理念的指引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同時也注重動靜結合,讓學生經歷:“猜想—獨立思考—討論—合作探究—驗證”等一系列思維過程。

  說教學流程:

  活動一:用1、2兩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為下一環節做鋪墊,讓學生透過操作感受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12是把1擺在十位上,把2擺在個位上。

  活動二:用1、2、3三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

  這一環節我讓同桌合作探究,一人負責擺數字卡片,一人負責做記錄,要求學生思考怎樣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經歷:“猜想—獨立思考—討論—合作探究—驗證”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從而提煉出學生中的有序思考,讓學生自己說出有怎樣的順序,有序思考有什麼好處等等。最後在有序思考的指引下修改自己的方案,力求做到人人有序。

  活動三:用6、3、9、7四位數寫兩位數

  這一環節難度再一次提升,並讓學生化動為靜,用有序思考的方式寫一寫兩位數,要求不重複、不遺漏,也就是有順序地寫。然後把3改成0再做考慮。讓學生明白考慮問題要全面,沒有十位上是0的兩位數。這裡考慮用所學的乘法算式來計數,既為鞏固舊知,又為學以致用。

  活動四:握手遊戲

  這一環節,我先和一個學生握手,並用甲--乙表示我和剛才那個學生,中間用連線的方式數出我們握了一次手。隨後,問題提升:假如有三個小朋友,每兩人只握一次手,共握幾次手?我先讓學生猜想會有幾次?然後請三個小朋友上臺操作驗證,並用數學符號代表三個小朋友,請一個小朋友用連線的方式數。最後提問:同樣是3,為什麼3個數字可以擺6個兩位數,而三個人卻只能握三次手?讓小朋友透過感悟握手是兩個人完成的行為,與位置無關,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活動五:搭配衣服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主連線搭配,然後請一生上臺邊連線邊介紹,讓學生用有序思考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活動六:買東西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仔細讀題的基礎上,透過同桌討論,有序地總結出四種不同的付錢方式,可以從5角考慮起,也可以從1角考慮起。

  最後一個環節是總結:今天我們學了有順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做起事來,就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反思:

  一、本節課我沒有用到多媒體,倒並不是閒麻煩,我有自己的理由。其實平常在上課的時候,因為每節課準備時間沒有今天的展示課那麼充裕,我常常喜歡做小偷,下載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PPT,然後進行適當地整合和修改,就那麼上課去了。而我今天所執教的數學廣角,它本身就是一個萬花筒,由一系列的活動建構成,好比是語文教學中的散文型別,但是形散神聚,它有一個“魂”,那就是有序思考。所以本堂課我的重中之重就是抓“魂”,我要儘可能摒棄所有容易干擾我和學生的一切因素。

  二、我在學生生成這一塊,把握地還不夠沉穩,課堂調控能力遠遠不夠。當學生一再關注字型大小時,我心裡似乎有一種說不出的鬱悶!

  三、對這個數學廣角中的有序,到底有序的思維方式有多少呢?這節課中我主要是抓住了從小到大、從大到小,是否恰當?這是我所要繼續思索的。

  四、當五個方案出來時,我特別欣喜,可是我光顧著高興了,沒有細心地把握好這塊最可貴的素材,處理地過於粗糙,這是特別遺憾的地方。

  五、數握手次數時,“2+1+0=3(次)”這個式子出來的過於僵硬,對學生的難度過高。是否合適?該不該出?

  六、數學公開課不上不知道,一上卻是意猶未盡。我想,公開課絕對是教師成長的捷徑。以後,我一有機會就要上,這樣才可能趕上常年在教數學的老師。

  本節課肯定有許多的不足之處,能夠向在座這麼多的老師學習,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希望在座的老師能多給我提一些寶貴的意見,幫助我成長,謝謝!

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角的畫法》是學生直觀認識銳角、直角和鈍角和角的分類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節課的內容按給定的角的度數畫角並能靈活的運用三角板中的角來拼出新的角。學習這些內容,對於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知識以及發展空間觀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並透過練習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習,使學生經歷畫角和練習的全過程,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許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

  教學難點:用三角板拼角以及靈活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四、說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對角的畫法的知識接觸很少。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用最直觀的教學和總結的三步法讓學生感悟畫角的方法,同時結合三角板讓學生透過活動來拼出特殊的角。既讓學生學會了畫角,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節課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觀動態的演示畫角的步驟和方法。另外還運用了各種教具讓學生來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我設計了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在具體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說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種角。

  2、我們已經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會進行角的分類,怎樣畫角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畫角。

  板書課題:畫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學角的畫法

  問:量角的工具是什麼?

  說明要畫一個指定度數的角,也要用量角器來畫。

  出示例題:畫一個65°的角

  (1)請同學自學角的畫法,書P42

  (2)試一試

  讓學生拿出量角器、鉛筆、練習本,按書上的步驟一步一步地畫一畫。

  (3)說一說

  請學生說說你是怎麼畫的?學生一邊說,教師在黑板上示範,最後教師講解說明。

  2、做一做(P42、2)

  分別畫出45°、105°的角

  讓一名較好的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畫。教師巡視,注意畫的步驟。

  3、(1)介紹三角板中的角,並讓學生活動,看能組成那些角,

  (2)讓同學根據三角板中的角,畫一些特殊的角。

  三、鞏固練習

  1、P43、2選擇合適的方法畫出下列各角,並說說它們分別是哪一種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別畫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說一說。

數學說課稿11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矩形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積累一定的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這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既是平行四邊形知識的延伸,又為學習其它特殊平行四邊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也為今後學習其它有關知識奠定了基礎,起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對本節內容的要求及本課內容的特點,運用新課程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技能:

  1.理解矩形有關概念,根據定義探究並掌握矩形的有關性質。

  2.瞭解矩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根據矩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數學思考:

  1.經歷矩形的概念和性質的探索過程,發展學生合情推理意識,掌握幾何思維方法。透過觀察、思考、交流、探究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根據矩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應用,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幾何直覺向思維邏輯轉化的習慣,進一步體會類比及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解決問題:

  透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及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透過收集生活中的數學資訊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應用數學意識。

  情感態度:在與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讓學生感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大膽猜想、樂於探究的良好品質以及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矩形的性質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理解矩形的特殊性,探究矩形特殊性質。

  四、教法及手段:

  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及教學的要求,採用教師引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教學手段:採用多媒體(PowerPoint,幾何畫板)、實物投影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本課的設計環節如下: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動手操作 得出定義、引導探究 得出性質、運用新知 解決問題、歸納小節 鞏固新知、分層作業 學有所得。

  在本課各個環節設計中力求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學問題生活化

  設計中我遵循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課標要求。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活動1我展示給同學們一張校園門口的照片,讓同學們感受生活中到處傳遞著數學資訊,透過觀察、蒐集並分析熟悉的圖形,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引出活動2 ; 性質應用中計算電視螢幕的大小,也是與生活聯絡非常密切的問題,有的學生還不知道電視的大小是指的對角線的長短,透過這道題目,讓學生了解到生活的常識,也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透過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熱情。

  2、創設自主探究情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矩形定義的探究,學生拿出自制平行四邊形學具,分組活動,透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把平行四邊形的演變過程,遷移到矩形的概念與性質上來,明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並透過學生找出生活中的例項,讓學生感受數學美及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矩形性質的探究是讓學生類比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透過觀察、測量、分析、證明等手段,()讓矩形的性質在活動中"浮出水面".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在評價中對活動積極的小組和個人進行表揚,增強學生創造的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性質1是學生小組交流完成的證明。而性質2要求學生認真寫出已知、求證和證明過程,在此基礎上請一個學生上黑板板書,其餘學生觀察其板書正確與否。培養幾何直覺向思維邏輯化轉化的習慣,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同時也積累了良好的學習經驗。

  3、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嚴謹的解題習慣。

  本節課新知應用環節,我設計了3個題目。練習1是性質的定義的直接應用,在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與矩形中所包含的基本圖形,從而讓學生感受矩形與等腰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有密切的關係,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聯絡與延伸,培養幾何直覺向思維邏輯轉化的習慣,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例題的設計是讓學生體會性質應用的同時規範學生的解題步驟和格式,讓學生感受數學思維的嚴謹性。練習2是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做到學用結合,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的熱情和情趣。

  4、教學活動中注重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首先根據不同學生的智力、能力、基礎不一,把學生編排成探究小組,在探究中注重組內幫帶,以互幫互助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提高,其分組的原則是:數學成績優秀的,組織能力強的、動手能力強的、成績中等的、基礎差的。 其次是作業的設計體現的是層次性。我把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種。必做題較基礎,可以發現和彌補課堂學習的遺漏和不足。備選題則僅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用。另外數學日記是幫助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和不足,培養學生善於總結和反思的習慣。

  5、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本節課是採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給學生以直觀感性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表述、歸納的能力。 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完成。

  以上,是我設計本節課的一些做法和體會,有不妥之處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12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在課堂教學中引用了“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學思想,在本堂課中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模式。

  二、說設計思路

  1、說教材

  數學不僅是人們生活和勞動必不可少的工具,透過學習數學還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連除的簡便計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學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條運算定律及減法的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整數四則運算的一些簡便運算。教材主要著眼於透過不同解法的比較,使學生認識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數的積。

  教材的編排意圖主要是透過典型的、緊密聯絡現實生活的例子,引導學生根據運算特點和資料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將簡便運算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問題的解決策略的多樣化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融為一體。這樣既能讓實際問題的生活背景成為學生理解簡便計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經驗支撐,又能使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計算能力的培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

  2、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理念及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的幾種常用演算法。並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簡便。

  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索發現的方法,對連除簡便運算進行教與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合理選擇演算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除法的性質。

  教學難點:選擇合理的演算法。

  三、說教學流程

  本課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複習、探究、練習、課堂小結四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

  組織學生複習相關簡便計算和整數加法、乘法、減法的運算定律和性質,其目的讓學生回憶定律、性質,感受運用它們進行簡便計算的所帶來得作用,感受簡算的樂趣。為探究連除的簡便運算作知識與情感鋪墊。

  (二):探究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加以說明。

  1、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學生的狀態就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我結合實際談話:春天,萬物復甦,花紅柳綠;春天,也正是植樹的好季節。你們看:3月12日,植樹節到了,同學們開展了植樹活動。從而,將學生引入到現實生活中,既能激發學生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不由自主的進入探索之中,還能感受數學知識的作用,也能潛移默化的進行綠化教育。

  2、探究解決問題。

  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索、合作交流的主體,我組織了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活動,讓學生獨立探究解決問題。

  這樣既能讓實際問題的生活背景成為學生理解簡便計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經驗支撐,又能使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計算能力的培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

  3、探究發現規律。

  當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時,這已為學習連除的簡便運算建立起知識的平臺。因此利用小精靈的問題,讓學生在對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較中透過總結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探究發現出連除的幾種演算法,使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和計算方法與能力的培養相互融合,促進相互的理解,掌握。

  4、探究規律的運用。

  在這一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根據運算特點和資料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從而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安排了三個小環節。

  A運用的條件。

  這部分提出思考兩個問題,即連除有幾種演算法,分別是什麼?那麼,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乘積呢?運用除法的運算性質的條件是什麼?這樣,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理解連除的性質,為運用作準備。

  B初步運用。

  這環節中安排了填運算子號和判斷兩各型別的練習,這是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問題給出的,其作用一進一步理解掌握;二預防後面分組探究中一些不必要的失誤,三給學生搭個橋,建立起運用的模式。

  C、深入探究運用: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邏輯—是從主體的活動中抽象出來的,活動是兒童發現的主要途徑和載體。因此,本課這時將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利用已有的經驗,自己去發現探索,從而形成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簡便的能力。

  首先,請學生自主選擇題組,分組探究,組內交流;然後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後共同小結,形成統一認識:計算連除時,可以根據四則運算順序從左往右依次計算(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有時根據數字的特徵有時改寫成“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乘積”比較簡便。計算“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乘積“時,可以根據四則運算順序,先算小括號裡面的,有時根據數字的特徵改寫成“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比較簡便。

  (三)、多種練習、鞏固提高

  新課程指出“練習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於學生注意力、興趣無法維持很長時間。因此,我在練習的設計形式上採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等等情景。這樣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提高了練習的積極性。在內容的設計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梯度,有利於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四)、交流評價,課堂小結。

  學生透過自主探索性學習,獲得的新知識、新經驗,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再透過交流評價活動中的感受和體會、意見和看法,使各自明確努力方向。

  最後,我設計了你在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受,把你的收穫和感受和同桌說一說。透過交流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起到梳理概括,提煉昇華的作用,以促進他們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四、說課堂學習評價。

  開放式教學必然輔之以開放式評價、個性激勵的學習評價方法。時間上,使用全程評價,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學生的閃光之處,給予適時評價;內容上,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形式上,還放手讓學生互評,引起共鳴爭論。

數學說課稿13

  【教材分析】

  垂線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垂線的概念、性質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材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掌握垂直的定義,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數學思考:探索垂線的性質,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覺,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並透過“做數學”,讓學生對猜想進行檢驗,作出正確判斷。

  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合作意識和習慣。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驗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感受數學趣味,獲得發現的喜悅。

  鼓勵學生感想敢說,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教學難點:

  用數學語言描述垂直的定義以及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

  大多數學生感到數學枯燥,學習興趣不高。所以這節課利用普通的多媒體教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透過例項的展示及動畫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圖形中蘊含的垂線特徵,使知識的生成過程更直觀更形象。對學生的認知、理解以及教學重難點突破起到了關鍵作用。

  【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特點,我把整堂課分為課題匯入、合作探究、課堂小結、拓展創新四個環節,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為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設立了預習導航,準備了大量有關本節課的學習資料,並鼓勵學生自己到網上查閱資料,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1、課題匯入

  課題匯入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的馬路、籬笆、小棒等實物形象,並提出問題:仔細觀察各組圖形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什麼共同點?讓學生感到數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2、合作探究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合作探究分為垂直的定義、課堂練習、試試身手、垂線性質、你來當老師、走進生活五個小版塊。其中,垂線的定義鼓勵學生自己概括,並積極與大家交流。課堂練習梯度明顯,答案靈活,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試試身手”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發現,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很容易發現垂線的性質。“你來當老師”、“各抒己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見解,營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給學生一份自信,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走進生活”藉助多媒體把學生的生活體驗真實的再現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有用的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談本節課的收穫、體會、本節課還有什麼問題、新發現。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鍛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4、探究創新:“創新園”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課後去思考、去動手製作、去創新發現。既能激發學生課後去學習、去探索的慾望,又能讓學生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反作用於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創新意識。

數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源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15章第2課時,是在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單項式、多項式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對同類項進行合併、探索、研究的一個課題。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為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其法則以及去括號與添括號的法則應用是整式加減的重點。同類項這一節的教學內容有同類項的概念、合併同類項法則及其運用,其法則的應用是整式加減的基礎,另一方面,這節課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合併同類項的法則是建立在數的運算的基礎之上;在合併同類項過程中,要不斷運用數的運算。可以說合並同類項是有理數加減運算的延伸與拓廣。因此學好本節知識是學好後續知識的主要紐帶,同時在合併同類項過程中不斷運用數的運算,又合併同類項是建立在數的運算律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是一個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 學生情況分析: (正確說明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與新內容之間的關係,明確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八年級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還很有限,他們在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著天真活潑、對新生事物很感興趣、求知慾望強、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象直觀思維已比較成熟,但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我們要營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啟用學生的探索慾望,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充滿好奇地學,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活動、相互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中不斷髮現數學問題、在實踐中領悟數學思想、在評價中逐步形成數學價值觀。

  本課要注意發揮本節內容承前起後的作用,在小學和七年級,已經學習了用字母代替數,列代數式表示現實世界中簡單的數量關係,根據數量關係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這些基本知識,學生已經對整式的加減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在學習本課重點——同類項的概念、合併同類項的法則及應用時特別要處理好本課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同類項;準確合併同類項。

  二、教學目標:

  (正確闡述透過教學,學生在“雙基”、數學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發展,並說明其依據)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多項式中同類項的概念,會識別同類項。

  (2)使學生掌握合併同類項法則。

  (3)利用合併同類項法則來化簡整式。

  2.能力目標

  (1)、透過具體情境的觀察、思考、類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分類思想,使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學會學習。

  (2)、透過具體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會利用合併同類項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透過知識梳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整式的加減運算中體會數學的簡潔美。

  (2)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同類項的概念、合併同類項的法則及應用。

  難點:正確判斷同類項;準確合併同類項。

  四、教學方法、手段

  1、教學設想

  突出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 教學方法

  利用引導發現法、討論法,引導學生從具體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營造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提出問題,共同在實驗、演示、操作、觀察、練習等活動中運用多媒體來提高教學效率,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探索能力、創新意識。

  3、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歸納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用學生思維,以利於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新課標提倡教學中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去獲得新的知識,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因而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樂意並全身心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五、設計理念

  1、 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掌握其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

  2、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反思等數學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3、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六、教學程式

  為達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本節課教學程式設計如下:

  展開探究活 動

  交流探究成 果

  繼續深層探 究

  啟發探究欲 望

  七、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1)複習單項式及其係數和次數,多項式及其次數。

  (2)以傳位遊戲引入新課。這個結果是怎麼得到的?這和運用乘法的分配律有何關聯?

  2、匯入新課

  由課本上的探究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同類項的概念再讓學生試著寫出兩個項是同類項的例子,這就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由具體的例子4x2+2x+7+3x8x2-2得出在多項式中遇到同類項,可以運用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進行合併同類項。把多項式中的同類項合併成一項,即把它們的係數相加作為新的係數,而字母部分不變,叫做合併同類項。

  合併同類項的法則:

  (1)、同類項的係數相加,所得結果作為係數。

  (2)、字母和字母的指數不變。

  做一做:

  (1)、求5x2y ,-2xy2 ,-2xy2, 4x2y的和

  (2)、求5x2y -2xy2 ,-2xy2+ 4x2y的和

  (3)、求5x2y -2xy2 ,-2xy2+ 4x2y的差

  從而總結出整式加減的一般步驟:(1)如果有括號,那麼先去括號(2).如果有同類項,再合併同類項。

  補充做一些練習,鞏固怎樣合併同類項。再在合併同類項的基礎上做一些化簡求值的練習,最後以一題:“已知A=2a2+2b2-3c2 ,B=3a2-b2-2c2,C=c2+2a2-3b2,當a=1,b=2,c=3時,求A-B+C的值.”有一學生說,題中給出b=2,c=3是多餘的,他說的有道理嗎?為什麼?”來結束新課內容。

  3、小結

  引導學生進行小結,本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數學說課稿15

  一、分析教材,領悟意圖。

  本節課“小明的一天”,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小明一天的活動:早上6時起床→7時半上學→8時上課→12時吃午飯→下午4時踢球→晚上8時半睡覺。這一內容在設計上有3個特點:第一,提供了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第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資訊,發展學生的數感;第三,適時地滲透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如按時起床、早睡早起等。本內容的選取既關注了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又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對於他們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分析學生,把握起點。

  本班學生33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參差不齊。上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個調查:發現個別孩子己認識了整時與半點,還了解了一些關於鐘面的其他知識;而大部分孩子相對而言就知之甚少,對鐘錶的認識甚至可以說是“0”。因此,如果將本節的知識交給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必須要先把學生按已有經驗的多少來搭配成若干異質小組,才能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明確目標,突出重點。

  (一)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半點。

  2.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觀念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

  (二)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鐘錶,會認讀整時、半時。

  難點:正確認讀整時、半時。

  四、因材施教,扶放結合。

  1.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於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因此在教學時要基於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情境圖,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使數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昇華。

  2.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為,有利於師生情感的互動。本節課透過“小明的一天”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體現兒童已有的生活經歷,為學生探索知識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

  3.加強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就應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本節教學有多處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群體的力量,溝通各小組所發現的內容,在這些過程中去培養學生合作的習慣:怎樣傾聽別人的意見,怎樣與別人交流,如何正確評價別人的見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