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沒有心用甚麼學佛?所以心為萬法源,心經就是為心源而說,所以叫心經,心經的智慧,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來源於心,心為智慧體,心為智慧根,簡稱慧根。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自心如如不動,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闇昧,復自性之光明,證真空之境界,出塵海,超氣海,入如來圓覺海

  觀自在菩薩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

  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淨,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

  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開始,悟心明覺,達明心見性的內聖功夫,即是自心自參自悟,自性自一度,自心自明的功夫。是明心見性的第一步,是明心見性的基礎。是心行覺觀,佛才把此經定名為心經。實為自心求理悟真宗,明心見性之真功,心為佛果,觀自在菩薩為佛因。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體,無人無我,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清淨本然,心明覺圓之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不是用光去照,明心與自然母體合明叫照,即自我之真心本體,透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做照,用自心智慧之明,照自心愚昧無知之暗,即是照。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複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自心理體本無苦厄,苦是隨緣而生,因緣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兒女之重愛,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壓力,或肉體上的折磨,苦不堪言,無法擺脫。只有明白道理,認識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擺脫。苦與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無所謂苦。自心狹小,一句話都承受不了。同樣的事,因人的覺悟不同,或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結綸。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老婆婆,人人都叫她做哭婆,為甚麼呢?原來她每天都坐在廟門前哭。無論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有人就問她為甚麼每天都哭呢?她就回答: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賣雨傘的,一個是賣鞋的。雨天的時候賣鞋 的兒子沒有生意,我替他擔心所以便哭。當晴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沒有生 意,我又替他擔心所以便哭。人們聽了就對她說:唏!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有生意,你應該開心笑啦。 晴天的時候賣鞋的兒子有生意,你更加應該笑啦。自從哭婆聽了那人的一番說話後,從此就沒有人叫她做哭婆了,無論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開開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又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盲公,在地上拾到一隻金戒指,他又非常不開心,人家都很奇怪,於是就問個究竟,你想想他怎樣回答?他說: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 開眼人一天不知拾幾多。其實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會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靜如水,不起一念,苦從何處來?自性圓明,無善無惡,無苦無樂,一切苦厄自脫。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舍利子,可以比喻為自性。

  色,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宇宙真空為萬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體,都是生於真空,滅於真空,生生不息,永無了期。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萬物,統稱為色。色是真空演變生化出來的。是與空不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顯的時候,人看得見,摸得著,謂之有,隱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謂之無。但實際上並不是無,而是隱於空,是另一種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雨,雪,霜,霧,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氣也是水,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氣再擴散,與空合為一體,眼睛看不見了,只看見空,但並不等於空中無水。即是說,空即是隱於空,色即是現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萬物生生滅滅永無了期。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生是滅的開始,滅是生的開始,生生滅滅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體。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是客觀外界之物,透過見聞覺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產生的領受(受),想象(想),思維(行),辨別判斷(識)的心理活動,這些都因心應才有。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無。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動,無受想行識。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術的法,這個法字,在這裡泛指萬事萬物的意思,也可以說就是五蘊。前面已經說過,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遠互相轉化,當然,有的轉化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星球的生滅,恐怕得以若干萬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人生不過百年,誰也不可能看見這個轉化的全部過程。但是用理可以推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說,不但宇宙真空無生無滅,萬物也無生無滅,只是由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所以說萬物同體,誰也沒有離開這個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無所謂垢與淨的區別了。物轉化為真空時,真空並沒有增加,真空化為物時,真空也沒有減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樣,母生九子,母體並沒有少了甚麼。一個子女沒生,母體也沒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樣的。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這裡說的空,是說人的妙明之心本來空無一物,至清至淨,如如不動,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應萬事萬物,才稱其為妙覺,色受想行識,心動則生,心空自滅,所以稱其為幻,所以說真心之中,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豈能沒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動,心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隨之不起作用,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觸身無知覺,意不生念,雖有若無。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機構,是心應萬物不同的器官。心透過六根覺察,判斷萬事萬物,那一根失靈,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時用,同時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無事可做了,就失業了,就等於沒有了。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對應六根而言,又叫六塵。六根不起作用,六塵從何而起?故真心之中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此句是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識界的簡化說法。界,解作「識」,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無眼識乃至無意識識。六根眼為首,六根意為總,六根心為源,心動眼界生,心動意念立,心不動無界可立,眼見心不煩,聲亂心不惱,心平氣則和,自性無煩惱。自心本清靜,一了百自了,明心見了性,萬事都能了,表面平常人,心中覺悟高,不離諸是非,不逃諸煩惱,本來沒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明,是執迷不悟的人,無無明,是甚麼都明瞭,是一個知萬理,通萬化,自心圓明的大覺者。亦無無明盡,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明心見性的大覺者。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自心之光輝,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已達無生無滅,無老無死之涅盤境界。

  無苦集滅道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集,就是眾苦在心,心中全是苦,滅,是跳出煩惱,諸苦全無,道,是所以能離苦得樂的'原因。滅道,就是已達明心,無苦無樂的境界。苦樂乃是境,並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動,無苦亦無樂,到此地步,已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故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自心本來清靜,本體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無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無智。人愚昧無知之時,妙明之心並沒有丟,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時,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來本有之珍寶,本非外得。俗語說:「騎著馬找馬」,也是這個道理。馬本沒丟,只是心沒想到。心明白過來了,馬也不是找回來的,本來就是自己騎著。即是無得。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菩提薩埵(音多),簡稱菩薩。煉心達大定,自性圓明之人叫做菩薩。依心經所指之路,由定慧而達彼岸,復自性之真空,沒有一絲慾念,萬法皆空,為心無罣礙,得大自在,為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人的生死本末,來龍去脈,以及宇宙自然千變萬化之理,即已明瞭,就應一無所戀,一無所貪,人間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別離,俱屬幻生幻滅,此時此地天倫樂,散時離時兩無關,假的真做圓倫理,何真何假如是觀。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無罣礙。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動,就是已達到圓覺,已脫眾苦,自然也沒有恐布。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涅盤,就是自心已達圓覺,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無生無滅。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三世諸佛皆由此理而證。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闇昧,而達明心圓覺,登無上界,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是佛。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智慧能解自心迷誤、闇昧、無明、未知數,能通萬化之源,無一化不知,無一神秘不解。自心比神還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轉,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體,自心就是一個大神。

  咒,就是語真言實,不二之理,可不是把心經當做咒語來唸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經意,若不實際練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幾千遍幾萬遍也沒用,能悟到自心,認識自心,體會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勝於念千經萬卷,因為千經萬卷唯心旨,就是說,千經萬卷,都是已經明心的人,給尚未明心的人下的聖旨,必須遵旨而行。所以說千經萬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經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為大神咒。

  是大明咒

  自心智慧明燈,照自心之暗空,達明心見性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自然真空同體,一性圓明,十方平等,是為大明,能達此地步皆是心經之功。是使心達大明之真寶,是使心達大明的明言靈語,此理真實不假,是為大明咒。

  是無上咒

  無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極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為無上智,心出於無上之源,是為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自性真空妙明理體為萬佛根,萬佛源,無心一切皆無,也無佛,也無經。一切果皆從心成,心是一切的種子,若沒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沒有了。心能明萬理,心是一臺靈機,心是萬機之母,什麼能與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於一切,妙明心即是無等等。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經講清楚了,沒有什麼再說的了,佛還怕後人不信,因此,這句話就像是佛在發誓一樣地對後人說:「我不會欺騙你們,這個道理一點也不假,只要照這個道理去做,就一定能離苦得樂」,佛的慈悲之心盡矣,學佛者千萬不要埋沒聖賢一片心。無量大過難得悔,無為大法難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證,明心見性,也非難事。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句從來沒有人解過,只接上句真實不虛四字,即了結了這一大因緣。

  心經總共有260個字,心經的實旨是心,是佛說與見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理論,心經是以心為剛,講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練功,自參自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用語言文字,是沒辨法說清楚的這些就叫做語言道斷,又叫真經無字,在這個意義上說,凡是有字的經,可以說的法,都是假的,寫的經,說的法,就像一個指路牌,對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對一個不走路的人是無用的,對已經走過這段路的人,都是沒有用的,練心者讀心經亦要同樣看法。

  佛教所說的是慈悲,儒教所說的是忠恕,道教所說的是感應,這六個中文字,下面都有個心字在的,其實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練心,亦是心經所有的意思,只不過是其它不同的學說,不同的老師,用不同的語言,去教同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