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彙總8篇

《再別康橋》教案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彙總8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並學習這種寫法。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養目標: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透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透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4、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鑑賞(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使用: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匯入新課(2`)

  課前兩分鐘播放音樂《回家》營造氣氛教師透過對古代作品中“離別”的詩句的講述,匯入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學生逐漸沉浸於音樂聲中,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學生明確:“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是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詩題是《再別康橋》學生質疑: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和老師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講授新課

  (一)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投影)。(5`)

  教學環節

  透過投影,引導學生了解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教師板書:康橋:即“劍橋”1928年11月6日,《再別康橋》。

  教師活動

  學生明確: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

  學生活動

  (二)朗讀全詩(8`)

  抽查學生,教師正音;再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學生朗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詩中飽含的深情。

  (三)整體鑑賞《再別康橋》。

  (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2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教學環節。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板書:離別的物件特別]繼續啟發:大家讀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講授:《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提示: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教師活動

  明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重點賞析的部分。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透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明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明確: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明確: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的分析

  明確: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明確: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明確: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夕陽中的新娘","彩虹似的夢"。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歸納總結(3`)

  教師小結:

  明確: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並學習這種寫法。

  2、瞭解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四、佈置作業。(其中課堂作業5`)

  板書設計:

  1、誦課文(繼續播放音樂,學生邊聽邊背)。(5`)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再別康橋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離別的物件特別

  2、營造的氣氛輕鬆

  3、意象的選擇新穎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1、形式:建築美

  2、語言:音樂美

  3、意境:繪畫美(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在這個環節中介紹詩人:(略)

  二、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抒情詩。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很重要。它是一個“切入點”。閱讀教學非常那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也有人叫做“匯入”,但我以為二者有區別。“切入點”是對課文而言的,是為了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而尋找的突破口,屬於閱讀教學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匯入”是對課堂而言,是為了把學生從課前的無序狀態引入課內的有序狀態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屬於閱讀教學外部組成部分。提出“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出下面的核心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係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詩歌意象的問題。高一的學生可能不會順利的回答出“透過意象來抒發感情”,這不要緊。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歌的第二小節,抓住“金柳”這個詞,讓學生充分品味。“金柳”是這一小節表現的物件,詩人為何如此表現它?我們來推測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裡面?是的。詩人寫“金柳”是“新娘”。作為同學們,可能感覺到奇怪,由“金柳”怎麼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詩人的生活有關係?會不會與詩人的感情有關係?有可能。誰能說說詩人與劍橋大學有什麼關係?簡要介紹詩人的生活歷史。由此學生明白了,原來由“金柳”聯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僅這個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詩人寫什麼,怎麼寫都可能與詩人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有關係。下面可以總結一下什麼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詩人寫入作品的包含了詩人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隨著聯想與想象。只有透過聯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要想——美麗的影子;“盪漾”是什麼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為聯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同學們“盪漾”過嗎?如果你盪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詩人用詞之妙。哪位同學盪漾過?不妨說說。好了,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朗誦這一小節。

  四、進入第三小節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這個問題更深入了,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理解詩歌,進入到詩人精神世界,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靈活及時地把握學生的感覺,相機引導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讀,後回答。詩人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青荇”“招搖”,整天與金柳相伴,早夕相處,你低頭看著我,我仰頭看著你,說著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說彼此之間的心曲。“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草這一節著意表現“意象”。是在“柔波”裡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常使用“柔波”一詞,我想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同學們讀“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請同學們說一說,就像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歎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更加強烈了。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了麼?感受到了,那就好,請同學們來讀一讀。“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定要大聲讀麼?使勁喊,行麼?不行。怎麼辦?“使勁輕讀”?好,使上勁,換得輕輕地讀。

  五、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四小節

  讀得不錯。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覺得寫得不好。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麼成了彩虹呢?詩人寫錯了。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老師容易疏忽,這麼一問,就問出趣味來了。彩虹,象徵美好的事物,代表了詩人的夢。“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噢,明白了,原來彩虹就是詩人的夢呀!這個美好的夢怎麼了?“揉碎”了,“沉澱”了,就是說,這個夢沒有變成現實。正是因為沒有變成現實,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盪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體會到了詩人的什麼?似乎有一些傷感。這種寫法,我們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裡,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裡有詩人的“夢”。詩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裡,詩人遇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啟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並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他說:“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是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所以,在別人眼裡的清泉,在詩人眼裡就是彩虹,就是夢。

  六、一提到夢,人們常常回憶起往昔的生活,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

  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詩人告訴我們了麼?

  “撐一直長篙”。你知道什麼是長篙麼?噢,在《社戲》裡學過,多美好呀!你們撐過船麼?撐過,感覺如何?美極了。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著水面。船上只有兩個人,劃呀劃呀,往遠處劃,為什麼?那兒人少呀。來到幽靜的地方,心裡高興,那就唱吧:放開喉嚨,盡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詩歌到這裡可以說達到了高潮。聯絡上一節,我們可以說,這裡所寫的就是詩人那個美好的“夢”。盪漾在詩人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那麼,這一小節如何朗讀?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誰有過“放歌”的經歷,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可以張開雙臂,仰起頭,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讀法也可以變成“放——歌——”

  七、詩人沉浸在裡面,沒有醒來。對嗎?

  不對。詩人很快就醒來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種什麼滋味?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麼辦?“悄悄”地離開。“悄悄”就是我的“笙簫”,憋在心裡,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瞭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展脈絡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那麼,朗讀的時候也要有所體現

  八、為了突出“沉默”的特點,詩人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怎麼寫的?

  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詩人就這樣走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心深處,藏著無限的留戀。

  九、最後,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國現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新月派”詩歌,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建立了功勞。他贊同聞一多先生的“三美”詩歌理論,認為詩歌要有韻律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他的詩廣為流傳,人們張口就可以朗誦,據說,1928年11月,也就是詩人再別康橋後,就去了印度,拜見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當眾朗誦了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著甜蜜的憂愁。”寫的多好啊!同學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徐志摩的詩選來讀一讀。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海上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

  (本教案根據特級教師程翔老師的教學思路整理而成。)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透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於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絡,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詩人。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 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 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麼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詩人的情感有關係?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盪漾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組合成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透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詩人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裡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詩人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麼樣?引導學生體驗詩人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著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於是在那裡放歌。多麼自由自在啊!多麼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麼?詩人寫了什麼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麼?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詩人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採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迴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範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徐志摩及詩歌背景;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主題;感知詩歌“三美”;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熟讀、欣賞和背誦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欣賞詩歌的美。

  3、情感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離情別緒,體會作者深深的眷戀與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體會詩歌的“三美”。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夢——優裕的家庭、豐富的遊歷、超群的才華——飛翔

  愛之夢——原配:張幼儀、靈魂伴侶:林徽音、夫人:陸小曼——破滅

  美之夢——新月詩派代表詩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蘊積

  2、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康橋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人文氛圍,還有與林徽因那段甜蜜的歲月,都讓徐志摩念念不忘。這段日子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喚醒了他的詩魂,成為他的“故鄉”“康橋理想”。

  1、1922年,第一次離開劍橋,寫下長詩《康橋,再會吧》。

  2、1926年,第二次旅遊英國,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橋》。

  3、1928年,第三次去劍橋,告別劍橋,留下佳作《再別康橋》。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播放朗讀影片,自由跟讀,體會情感。

  三、品讀意象,領略“三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再別康橋的語言清新,音韻和諧,神思飄逸,令人神往;離情別緒,離而不傷,別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課文教學內容選擇

  (一)從課標對詩歌的要求看,還有以下教學內容

  1、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從單元目標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鑑賞中國新詩

  2、學習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

  抓住詩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論世;要注意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等。這個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

  3、反覆吟詠,體會聲律之美

  4、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三)從課後練習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積累經典名篇

  2、整體感知詩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和結構美,重點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3、透過誦讀達到欣賞、理解、審美的目的

  4、瞭解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學主張。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詩歌風格

  2、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3、學習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透過反覆誦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別康橋》。

  (一)匯入新課

  1、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匯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我這樣匯入:歌聲停了,但是我們同學依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歌聲當中。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繹的,它的歌名叫《再別康橋》。而《再別康橋》最初是一首詩,是一位詩壇名家創作的一首詩。胡適曾經如是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把這種理想寄予到詩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再別康橋》。

  2、作家檔案

  由教師簡介作家知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於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在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1、聽配樂朗誦,初步感受詩情。

  2、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情。

  明確:不捨、依戀、傷感、惆悵

  (三)誦讀詩歌,吟詠涵韻

  1、分七個誦讀組吟詠涵韻各小節。要求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說說誦讀的體驗。

  2、請各誦讀組彙報誦讀體驗,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附誦讀指導: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頓

  輕輕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輕輕的來;

  我 輕輕的 招手,

  作別 西天的 雲彩。

  (低沉,舒緩。前兩句兩頓,後兩句美句三頓。第二句注意三個地方:“我”微微上揚;“輕輕的”語速稍慢;句後略有停頓,以讀出“分號”的作用。)

  那 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 蕩 漾。

  (語氣上揚;深情地舒緩地甜蜜地;因為情緒的激動,二三句可不停頓,第四句越讀越慢,將“盪漾”二字頓開。)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在水底 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 甘心 做一條水草!

  (語氣平緩;深情地陶醉地。因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頓;第二句後略有停頓,以顯現“分號”的作用;“水草”讀出重音。)

  那 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 浮藻間,

  沉澱著 彩虹似的夢。

  (語氣平緩;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頓;“彩虹似的夢”幾個字語氣不重但字字清晰。)

  尋夢?撐一支長篙(gāo),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 放歌。

  (語氣上揚;語速加快;嚮往地暢想地愉快地;“尋夢?撐一支長篙”句中自然停頓;因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頓;第四句語速放慢,“在星輝斑斕裡”後面作稍長時間的停頓;“放歌”應該是清脆,一字一頓。)

  但 我不能 放歌,

  悄悄 是別離的 笙簫;

  夏蟲 也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 康橋!

  (語氣下沉;語速放慢;深沉地舒緩地有點惆悵地;用句中的停頓來很好地表達作者心中的略帶傷感的情緒;“康橋”二字要讀得比較沉重。)

  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來;

  我 揮一揮 衣袖,

  不帶走 一片 雲彩。

  (語音更低沉一點;語氣更加輕柔一些;寧靜地瀟灑地;“悄悄的來”四個字要讀得很清晰;最後一句越讀越慢;“雲彩”二字,輕音處理。)

  總要求:要讀出寧靜感,要讀出節奏感,要讀出起伏感,要讀出惜別感。

  朗讀的基調要低沉,語氣的變化要鮮明,節奏的處理要舒緩。

  (四)品讀詩歌,體悟詩情

  問題1: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歸納: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打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蔭潭水。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色飄蕩。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付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問題2: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歸納:尋夢。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讓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象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含著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至極至。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同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相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的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賞讀詩歌,尋美品美

  《再別康橋》是一首音節和諧、意境優美經典傳誦之作,剛才我們透過對文章的意象和意境進行解讀已經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深情。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這篇文章都讓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納:

  1、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琅琅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韻腳嚴整,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③迴環往復。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詩人選用了眾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與我達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們面前的呈現出柔美、婉約的意境。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或濃或淡的光線帶來了明暗變化;金柳、雲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變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每一節都是一幅色彩絢麗、寧靜秀美的風景畫。

  4.語言美。如輕輕、油油、悄悄的疊字用法,讓語言有了起伏變化,有了抑揚頓挫,有了輕快舒緩的音韻美。“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頂真的修辭格式,讓行文有了緊湊與緩慢,有了歡快與哀婉,有了迴環跌宕的旋律美。開頭與結尾處“輕輕的”“悄悄的”在內容上相呼應,形式上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曉國文,深諳外語,他的詩文既有中國傳統詩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國詩歌的歡快熱烈。輕輕的、悄悄的、揮揮衣袖、作別雲彩,浪漫而溫柔,細膩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獨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寫出如此清麗、淡雅的情懷。作者想縱情歌唱,唱出心中對康橋的思,對康橋的戀,對康橋的愛,當分開的愁怨湧上心頭,他揮手離別,這炙熱、濃烈的情感又如交響曲般能融化冰雪,動人心魄。

  結語: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的:鑑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誦讀課文,講解節奏。

  二. 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 為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 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麼?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10.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 中國有這麼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麼?

  ——“別有深情摯愛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2. 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XXX,到此一遊。”或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13.詩中還有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麼?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14.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情感。

  2、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美。

  教學過程

  一、導標明學(見上)

  二、匯入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深厚,“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悲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出了離別的灑脫,“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出了離別之情的苦澀。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首離別詩《再別康橋》。

  三、導航預學

  1、作者介紹(請學生介紹)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1920年,他先後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等。

  2、瞭解背景 康橋,即劍橋,英國劍橋大學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國途徑英格蘭,兩次重返母校。本詩是他1928年故地重遊以後,在歸國的輪船上寫的。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

  3、欣賞劍橋大學圖片。

  4、掃清障礙(在書中標註好齊讀兩遍。形近字講解一下)

  青荇(xìng) 長篙(gāo)(蒿、嵩) 漫溯(sù)(朔) 笙(shēng)簫 滿載 (zài) 斑斕(lán)

  5、自由閱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初步把握詩歌的韻律,加點字是韻腳。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四、導問助學

  1、把古人的離別詩和本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物件上有何不同?

  明確: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處:詩人好似不食人間煙火,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詩人與康橋裡的哪些景物作別?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輝、笙簫、夏蟲等。

  詩人對康橋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著特殊情感的,而這些日常所見的景一旦融入了詩人的情感,詩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產生了。

  3、品讀詩歌,看看詩人是怎樣透過描寫這些意象來表達他的情感的?又傳達了他什麼樣的情感?並試著把你體會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讀之中。(小組為單位,選取意象,可從關鍵詞語、修辭、意境等方面入手)

  教師範例:雲彩是康橋的化身,不直說與康橋離別,卻與“雲彩”輕輕的作別,顯得清新脫俗。三個“輕輕的”表現了環境的寧靜和諧,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所以動作都是輕輕的,表達了詩人離別的淡淡的惆悵。

  教師範讀

  ……(在分析過程中結合反覆的朗讀)

  分小組討論2-6詩節。(千萬不要忘了小組爭星)

  教師以第7小節做結:最後一小節與開頭在結構上呼應,也是透過雲彩這個意象來傳情。語句上略有變化,經過中間一部分感情上的迴盪,詩人珍愛康橋、不願驚動康橋的眷戀之情,更加顯得哀婉纏綿。

  理清詩人情感變化的脈絡。

  每一詩節都是一個色彩絢麗的畫面,畫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傾注著詩人至純的情感。

  明確:閱讀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體會情感。

  在讀詩的時候,學會去探尋意象背後的詩人情感,那你便離詩人的心又近了一步。而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詩人此次重返母校,雖未見故交,但康橋熟悉的風景依然讓他駐足流連的原因。

  (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情感的起伏變化。)

  五、導思慧學

  歸納以往所學詩歌中的常見意象的內涵。

  月——思鄉,懷人

  大雁——思鄉懷親,羈旅之悲,也是古代詩歌中傳書的信使

  荷花——高潔的情操,

  鴛鴦——永恆愛情的象徵

  梅花——高潔人格的寫照

  蟬——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

  柳樹——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

  ……

  六、導練評學

  1、嘗試背誦全詩。

  2、蒐集關於離別的意象。

  七、結束語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詩人的生命中曾有過有康橋的金柳、青荇、斑斕的星輝作伴,那也是一件幸事了。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受詩歌美

  (二)透過合理想像,再現詩中畫面,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三)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激發學生詩意表達情感的願望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學習全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難點:合理想像,再現畫面,體會詩情,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誦讀法、聯想想像法、美點尋蹤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離別情感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飲酒作別,可折柳相送,還可長歌一曲,更可寫詩撫懷今天,我們以一曲《長亭外古道邊》的離別歌開啟我們的學習離別詩之旅

  (二)走近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我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志摩的詩》《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

  (三)瞭解背景

  康橋是詩人母校劍橋大學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離開了母校,寫下了這首詩正是康河的水的靈性,激發了詩人的性靈,喚起了詩人久蟄他內心的詩的天命他曾說:“我敢說康河是世界上一條最美的水”請聽,康橋河畔傳來他的心音

  (四)初讀感受

  1、師範讀,生劃分節奏(師配樂朗讀)

  2、齊讀共評(生配樂齊讀,師生互評)

  (五)再讀把握

  1、全詩共七節,請從每一節中找出主要描寫的景物,並說說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全詩分別描寫了雲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輝、夏蟲;從標題上看,作者再次告別康橋,他告別康橋的方式很獨特,先作別雲彩,回憶金柳,擁抱康河,在康河尋夢,在星輝中放歌,卻因尋夢不得再度與之離別

  2、在這種情況下,他當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詩人是尋夢不得後不得不離開康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失落和感傷的

  3、哪一節表現出他的失落和感傷呢?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明確:第六第七節(生讀師評)

  (六)精讀品味

  1、淡淡的傷感淡淡的美,詩人在詩中描繪的圖景更美請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幅圖景,抓住景物特徵,並透過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語言把它描繪出來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圖: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陽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兩旁嫩綠的柳枝泛著金光,它隨輕風擺動,清新美麗,嬌柔嫵媚就像是嬌美的新娘這般美景讓詩人盡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樣這便是他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示例二:夏夜離別康橋圖: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夢如幻可是詩人不得不跟康橋告別他心上千般不捨萬般無奈,想要和康橋話別訴說離情,可是傷感百轉千回終是默默無語,心中悄悄升起笙簫吹響的離歌我的心情有誰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蟲該是懂的吧!

  2、詩中每幅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說說你的讀詩感受並請用你的聲音把它讀出來

  明確:招手惜別雲彩圖,依依惜別(語氣語速:不捨地,輕悄悄地,緩慢地);回憶金柳映河圖,歡喜眷戀(語氣:喜悅地,深情地);青荇擁抱康河圖,永久戀情(語氣:深情地,堅定地);尋找彩虹之夢圖,渴望夢想(語氣:欣喜地,陶醉);星輝斑斕放歌圖,激情澎湃(語氣:激情,奔放地);夏夜離別康橋圖,失落傷感(語氣:失落傷感,千般不捨萬般無奈)

  (七)美讀涵詠

  1、主題歸納:全詩構造 一個純美的記憶中的康橋世界,但現實的“我”不得不與康橋告別,在告別與追憶之間,書寫了“我”的傷感與失落情緒康橋是美麗的,但它已隨風而逝,留給“我”的是不盡的思念

  2、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讓我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優美的詩(齊讀)

  (八)連結抒寫

  1、讀了全詩,我們感受到了音樂美,繪畫美,情感美,看著排列整齊,錯落有致的詩行,我們又感受到它的建築美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詩人一樣善於發現美,用文筆去創造美請看影片,仿寫一小段表達你的情感(連結生活影片)

  2、教師贈詩《若相離,槐花憶!》

  (九)課堂總結

  相聚總是美麗而短暫的,有的人因傷離別而困頓萎靡;有的人卻能淡然面對;更有的人會讓短暫的美麗變成永恆,來以忘卻離別之傷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讓我們用的我們的智慧把生活變得詩化般的美好

  (十)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再次體會詩歌美

  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請課後仿寫一首小詩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招手惜別雲彩 依依惜別 借

  回憶金柳映河 歡喜眷戀 景

  青荇擁抱康河 永久戀情 抒 情

  尋找彩虹之夢 渴望夢想 情 景

  星輝斑斕放歌 激情澎湃 交

  夏夜離別康橋 失落傷感 融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

  2、透過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中湧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匯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雲中鶴。出身於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裡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閒自由的日子。據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裡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並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於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鑑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麼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說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透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3) 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 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豔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豔影”在詩人“心頭”“盪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 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

  2、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裡,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並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裡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這裡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裡遊玩。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澱著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著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 第六節,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於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裡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

  6、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雲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誇張的手法強調說“不帶走一片雲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於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 現實 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實 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