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內容簡析

  直線、射線和角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課內容是本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起始課,這節課的內容是在第一學段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擴充套件和提高。有關線段、角,在第一學段已經學過了,二年級時,學生已初步認識了線段和角,但當時的學習是初步的,屬於直觀的認識,本課內容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這些內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對圖形本質特徵的認識,對圖形之間內在聯絡的認識。本節課在內容編排上,注重了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絡,從直觀過渡到抽象,既讓學生藉助直觀,引入射線和直線的概念,並讓學生討論線段、射線、直線的聯絡與區別,在此基礎上教學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號。這節課的重點應該放在教學直線和射線的認識上,關鍵是要讓學生弄清楚直線、射線和線段的聯絡與區別。對於角,則著重在射線概念的基礎上說明角的含義,至於角的表示法,它是一種規定,可以直接告訴學生。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進一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含義,能用角的符號表示角。

  (2)透過畫一畫、數一數等活動,初步感悟射線、直線的特性。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比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絡。掌握角的特徵。

  教學難點:直線、線段、射線之間的聯絡、角的形成。

  4.突破方法

  首先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來認識射線、直線、線段和角,透過比較,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透過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形成對圖形的理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標指出:數學的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活動中去,本課教學設計了以學生自學為主,伴以小組合作為輔的教學模式,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還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合作,以達到開拓思路,取長補短的功效。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去探究發現、分析比較地構建和獲取,與人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我主要從構建主義理論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教法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 1、猜想發現法2、分析比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體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主動。

  在學法方面,我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

  三、說學生

  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學生對圖形的基礎認識,內容比較形象直觀、學生可以透過觀察、比較,認識掌握比較容易。學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獲得直觀的感性體驗,再在小組交流中形成知識技能。3幾何知識與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絡,教學中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實施過程。

  基於上述認識與理解,我對本課的教學流程作了如下設計: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出示毛線,引出線的三兄弟

  2. 複習線段的特點(兩個端點,直的)

  3.引導學生回顧線段的量法

  4.畫線段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線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而放手讓學生用線表示自己身邊的一些事物的簡單特徵。根據學生畫出的各種線,按直的、曲的分成兩類,巧妙的引入了本節學習的內容是認識直的一類線。

  (二)認知射線,從生活中引入

  1.觀察鐳射筆

  教師開啟鐳射燈,光線射向教室對面的牆壁上。

  提問:在牆上你看到了什麼?(一個光點)這個光點是從哪裡發出的?

  再問:如果把鐳射燈的發射點和牆上的光點看作兩個端點,那麼中間的一條光線可以看作什麼?

  提問:如果把鐳射燈射出的紅色光線射向天空,你還能找到光線盡頭的那個光點嗎?(不能)這條光線會怎樣?(這條光線會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

  追問:這條光線還能用線段表示嗎?為什麼?

  講解:對!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光線看作是射線。(板書:射線)

  提問:這幅美麗的夜景圖中,那五光十色的燈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線嗎?為什麼?

  2.學生動手畫射線

  談話:但圖上只能看到這些光線的一部分,你準備用什麼方法清楚地畫出這些射線呢?請大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試著畫一畫。

  反饋時引導學生透過交流、比較,明確: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

  提問:你還能舉出生活中有關射線的例子嗎?

  【設計意圖】:揭示了線段的概念後,透過光線射向天空,射得很遠很遠,看不到盡頭,讓學生初步感受無限。同時,讓學生在嘗試畫射線的活動中理解和體會無限延長的含義,感受並理解射線的特點。]

  (三)認識直線在操作中體會

  1.談話:想象一下,如果把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會得到怎樣的一條線呢?你會畫一畫嗎?

  2.學生動手畫

  3.師生共同評價,並透過討論明確: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長。

  4.講解:(指學生畫出的直線)我們把這樣的線叫做直線。(板書:直線)

  5.討論:那你會把一條射線變成一條直線嗎?

  指名在實物投影上把射線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一條直線。

  6.小結:直線有哪些特點?

  7.創造三兄弟的肢體語言

  【設計意圖】:在對射線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想象,自己畫直線,使學生對直線的認識建立在實際操作和想象的基礎上。同時,要求學生將射線變成直線,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會射線與直線的聯絡與區別。]

  (四)形成概念在比較中整理

  1談話:我們在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又認識了射線和直線,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線段、射線、直線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討論。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大數的認識》,我說課的流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說教材

  《大數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第七冊第一單元2-5頁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高一級的數,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同時也為學習億以上的數打下基礎。

  二、說學生

  四年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正處於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抓住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要有效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有效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訓練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新課標指出,透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跟心理特點,認知規律,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技能目標: 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位制關係。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

  能力目標: 理解多位數的讀法,在具體情景中能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多位數,體會並闡述多位數讀法的規律。

  情感目標: 1、結合實際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2、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根據本節課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億以內的數。

  難點:各數級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以及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研討法,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之所以採用這種教法學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定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

  最後,我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在這一環節中先以複習舊知為基礎,先喚起學生對個級的印象,為達到這個目標,我設定了複習練習,讓學生讀萬以內的數,然後讓學生總結回顧關於萬以內數的知識,為下面學習億以內的數做好鋪墊。

  (二)設定問題,巧妙匯入

  在這一環節我設定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知道20xx年我們國家發生了哪些大事?” 當學生回答“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引入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這樣設計主要是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內容。

  (三)實際操作,自主學習

  A、億以內數的認識

  1.計數單位與數位名稱:在這一環節我用計數器撥珠,一千一千地撥,一直數到九千,再撥一千,問學生: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滿“十”怎麼辦?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回答出:千位滿十向萬位進一,也就是“十個一千是一萬” 時,再問學生:一萬一萬地數,一直數到九萬,再加上一萬是多少?在此環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撥、想、說,小組討論後,然後全班交流。主要採用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研討法,使學生認識10個一萬是十萬,認識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接著我又設定了這樣的問題:大家知道萬、十萬、百萬、千萬、億是什麼嗎?當學生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回答:計數單位時,我告訴學生計數單位是要按一定順序排列的,計數單位所佔的位置就叫做數位。這一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髮現新舊知識的統一性,理解億以內數與萬以內數的聯絡,從而更容易的接受下面的知識。

  2.計數方法:透過第一環節的撥珠,我設定了這樣的問題:你發現這些計數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嗎?要求學生在小組裡撥珠數一數,然後請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示範。由此得出: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3.分級方法:由於數位如何分級是一種統一規定,所以可直接告訴學生:從個位起每四個數位就是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個級,表示的是多少個一。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萬級,表示的是多少個萬。億位和億位以上的數位是億級,表示的是多少個億。

  4.數的組成:課件出示13819000讓學生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說一說每一個數字的含義。

  5.總結:讓學生說一說所學到的新知識。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找出學生的錯誤,並加以糾正,鞏固對億以內數的認識。

  6.練一練:是課本第四頁的做一做,前三個練習是數數練習,目的讓學生熟悉剛剛接觸的新數位的知識。第四個練習是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萬以上的數,課件展示身邊的大數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現實的,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讓學生體會到身邊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藉助生活經驗,學會探索解決數學問題。

  B 、億以內數的讀法

  在這一環節我由淺入深設計了三個習題,引導學生牢固掌握億以內數的讀法。 例1 課本第八頁練習一中的第二題,採用這個練習作為例1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對照,發現萬以內數與億以內數在讀法上的相似點,學會簡單的億以內數的讀法。 例2 除去舊知識的對照,讓學生能夠熟知簡單億以內數的讀法。為例3打下基礎。 總結 在例1、例2結束後,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讀這些億以內的數。目的是透過以上兩個例題的學習,讓學生明白億以內數的讀法: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例3 板書出示90080760首先讓學生回顧在學習“億以內數的認識”這一環節的知識,讓學生說一說數位名稱,數的組成,哪些數是個級的數、哪些是萬級的數,最後引導學生讀較複雜的億以內的數。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既複習了第一環節的知識,同時學習第二環節的知識:弄清在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例4 課本第5頁例2,進一步掌握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

  例5 透過例3、例4引導學生使用分級的方法快速讀出億以內的數。

  例6、例7 是來自身邊的大數,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例8 根據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競爭的心理特點,採用競賽的方式鞏固新知。

  (五)全課總結,鞏固新知

  小組交流,讓學生談談自己學習到了哪些知識。在這一環節裡,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安排作業:1、做一個數位順序表;

  2、完成課本第9頁第4題。

  在作業中及時鞏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七、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本課的重點、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這一運算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解釋與運用,由以往第一學段的圖畫情境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過渡到現在第二學段的文字應用題的數模學習。透過教材這種概括的、單列的數量關係向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數學模型(即數量關係式),這種數學模型將應用到以後文字應用題的學習中去。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知識的基礎和心理發展的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並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的問題。

  (3)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1)重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難點: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並運用這些數量關係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關鍵:透過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感知與形成“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切身體會每個物體的快慢與路程和時間都有關係。

  4、教學準備: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再向抽象思維轉化。為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本節課我藉助下面的教具幫助教學:

  (1)多媒體教學課件。

  (2)皮尺、秒錶。

  二、說教法: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多媒體電教法、嘗試教學法、反饋法等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概念。並透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整節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說學法:

  因為“速度”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故而教師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經歷一系列的觀察、實踐、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過程,逐步讓學生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概念,並建立這個問題的數學模型(數量關係式),然後運用這個模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提供的練習和教師補充的習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標準》所提出:展現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認識整萬數》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並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的基礎上,教學整萬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數目,認識萬級和個級的數位順序及計數單位,會讀寫整萬數。教材分為三段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段,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和“千萬”。教材透過呈現生活的例項,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會出現較大的數,引發學生求知慾,再以“10個一千是一萬”為基礎,藉助計數器,引出“十萬”“百萬”“千萬”這些計數單位。

  第二段,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及讀寫。這裡將寫數和讀數結合起來學習,讓學生體會數的實際意義。

  第三段,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教材介紹了我國的計數習慣,根據已有知識,給出各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讓學生聯絡讀寫的體驗,透過類比,推出萬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

  教學目標:

  1、憑藉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使學生在認識個級數的基礎上,認識萬級的數,認識記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掌握整萬數的含義和讀寫。

  2、透過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感受大數目的意義,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3、感受大數目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學習大數目的興趣和認識大數目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整萬數。

  教學難點:讀整萬數,瞭解整萬數的含義,感受大數目的數值。

  二、說教法和學法

  藉助計數器,幫助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理解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結合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這樣的大數目,讓學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三、說設計理念

  1、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從身邊的資料出發引出大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去讀數,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藉助於直觀教具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髮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

  4、透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比萬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數學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三、鞏固應用、深化新知;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匯入時,選擇我國20xx年茶葉、甘蔗和油菜籽的總產量的有關資料,透過閱讀這些有意義的資料,既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 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

  學生對於相鄰數位間的進率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和學生一起回憶萬以內的計數單位及數位順序表。理解10個一千是一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一萬一萬地數,從一萬數到十一萬,理解10個一萬是十萬;十萬十萬地數,從十萬數到一百萬,理解10個十萬是一百萬;一百萬一百萬地數,理解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透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認識數位順序表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的經驗,完成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掌握各個計數單位所對應的數位。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髮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這樣安排可以為理解“讀萬級上的數的方法與個級相似”做準備。

  3、瞭解整萬數的含義,學習寫數、讀數。

  學生藉助計數器,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和數位順序表,在此基礎上,我又透過在計數器上撥一撥整萬數,幫助學生理解,多少萬就是多少個萬,因此需要在萬級上撥出多少,撥好後再讀一讀,寫一寫並交流讀、寫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的感悟整萬數的寫法和讀法。

  三、鞏固應用、深化新知

  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也較難理解,透過讀寫生活中的大數目,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數的讀法和寫法,也初步體會到了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如:******有400000平方米相當於有40個教學樓那麼大。

  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引導學生進行小結,使學生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中的自我評價更能激勵學生自我發展。同時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進行課後調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萬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學數學的目的也是為生活服務的。

  五、說板書設計

  我在設計板書時,安排了數位順序表,再根據數位順序表寫整萬數,並用紅筆突出萬級的寫法,突破寫書整個難點,也讓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瞭然。充分體現了板書的概括性,指導性。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時《角的度量》。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線段、直線與射線的認識,平角、周角的認識,以及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後面學習畫角、角的分類的基礎。教材注重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必要性,認識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徵,在自主探索中體會、總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說學生

  學生對於角的有關知識已有了初步的體驗,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一部分學生對量角器有初步瞭解,但多數學生幾乎沒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體驗,量角器雖然被拿在學生的手中,但學生對它的認識是陌生的,一條條放射狀的線,不同的刻度,會使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於怎樣用它測量角的大小,就更顯得無從下手了。而且,在實際中,學生似乎沒有度量角的需要,他們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很少能應用到生活中。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本節課的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會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標:在測量角大小的活動中,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情感目標:1、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嘗試,積極表達,使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2、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培養。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在自主探索中逐步體會、總結量角的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量角,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

  因此,本節課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量角的意義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先設計了一個角的三兄弟比大小,怎樣判斷哪個角大的問題情境,即複習了二年級所學的內容,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展開新知的學習,然後設計幾個適合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意義,探索、總結量角的方法,逐漸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後,在研究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中,來體會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下面我分別說一說。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與學生談話,你知道怎麼比較角的大小嗎?現在有三個角的兄弟,你知道它們中那個最大嗎?

  這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三個角兄弟比大小的影片,怎麼辦呢?你們能確定哪個角大嗎?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明確,要知道誰最大,只要看它們兩邊張開的大小就可以了,在一條邊及頂點重合的情況下,另外一條邊張的越大,所成的角越大,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我們透過移動角的方法幫助了角兄弟,但是老師帶來的除了這三個叫兄弟還有兩個角,他們也是爭論個不停,∠1說他大,∠2說他大。同學們看一看,你們猜一猜,哪個大?

  這時候出示的兩個角開口方向相對,同時大小相差不多,學生們用肉眼猜測的同時會產

  同學們的意見不一致,那麼究竟哪個角大些?具體又大多少呢?這一句追問,進一步啟用思維,學生會積極參與討論,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從而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角的度量》

  在這裡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形成抽象思維的能力。

  同時,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啟用思維,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本節課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體會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同學們,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在交流中,引出量角器,同時使學生產生學習用量角器量角的願望,為學習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礎。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時,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參與學習活動。

  2、認識量角器

  請拿出準備的量角器,仔細觀察,量角器是什麼形狀的?

  這個問題使學生對量角器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

  那量角器中隱藏了很多秘密,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麼?只有認真觀察的同學才能發現!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觀察,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裡面自由交流。

  然後讓同學到黑板上指出觀察到得秘密!

  老師總結認識量角器上的中心、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8個大格,180個小格。老師在螢幕上指,學生說出名稱並在自己的量角器中指出。以此來鞏固記憶。

  學生拿到量角器後看到的就是這些,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時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裡,我先引導學生自由彙報,然後運用多媒體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較完整的認識。

  同時根據同學指出的180個小格子,每一小格所對的角的大小就是1°。知道度是量角時用的單位,用符號“°”標在數字的右上角

  1°的角是怎樣規定的呢?請同學們翻開書37頁,自學鞏固中間的一段。之後合上書,自己說一說1°的含義

  一份格子所對的角是1°,那30份所對的角是多少度呢?

  請同學們伸出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一下30°的角有多大?60°呢?90°呢?大家知道90°的角又叫做什麼角嗎?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各位評委,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有趣的算式》,我準備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三個部分完成說課。

  一、說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探索與發現(一)》中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運用計算器進行一些簡單的四則運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進一步體會探索的過程和方法,發現乘法的結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礎。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使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夠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並並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4~6學段數與代數中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有趣的探索活動,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探索的方法。

  3、 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數學的奇妙,養成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鼓勵學生對算式及其結果的特點進行比較,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數學規律。

  教學難點定為:培養學生探究發現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 教學中,我將透過談話來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 觀察分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過程。

  3、 透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我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創設有趣的情境——挖掘寶藏。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根據小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有趣的闖關遊戲活動,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透過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獲得探索規律的體驗,懂得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透過四次闖關,在每一關中經歷“計算、觀察、思考、交流、歸納”這一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探索規律。

  第一關:奇妙的寶塔。在每個同學都想一想的基礎上,透過小組議一議、全班交流、老師板書等啟發引導。

  第二關:奇怪的142857。透過計算,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疑問,進行討論總結出規律。

  第三關:神奇的9。透過設定“9999999×9999999=?”的難題,經歷解決問題的挫折,激發尋找新辦法的探索慾望。

  第四關:尋找神秘的數。透過“賣關子計算得到的最後結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則就不是好孩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探究與合作的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環節:聯絡生活,深化應用。讓學生學以致用,從山腳到山頂有2222222層,每一層有5555555級臺階,要走多少級臺階才能到達山頂?解決22222222×5555555=?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數學:筆算除法我將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 說教材。

  1.首先,我來說說教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節,教科書第81、82頁的內容。

  2. 本節課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和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首先呈現圖書室的情景,並藉此場景引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分別透過估算、擺小棒、圈劃方格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試商的方法,然後再引導學生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及意義。之後,教材還安排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其意圖在於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並能夠熟練的進行計算。

  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本節課內容,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對原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用選拔配音員的情景匯入新課,力求讓學生把枯燥的計算學的興趣盎然!。

  3.對於本節課來說:一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筆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節課試商的難度加大,計算的過程更加複雜;另一方面,我校地處偏遠農村,學生的接受能力較低,而且,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都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學生在試商方法的掌握會上存在一些困難.

  4.綜合各種實際情況,我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利用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知識自主探索筆算時試商的一般方法,並會確定商的一般位置;

  (2)使學生會用估算的方法計算除數是整十數、商一位數的除法,養成估算的習慣。

  (3)使學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書寫整潔、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5.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掌握筆算除法的算理,和正確的書寫格式,能正確筆算。

  教學難點是:試商的方法及商的位置的確定。

  6.為了順利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具,此外,我還為學生準備了小棒和方格紙作為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接下來來說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基於上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突出了以下三點

  (一)是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是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用數學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此外,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三、說教學程式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共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在本環節,我首先要對學生說:同學

  們,你們喜歡看《喜洋洋與灰太狼》嗎?今天老師就為大家帶來了其中的一個片段,請看(播放)。 播放動畫片的同時,我會說:怎麼沒有聲音呢?你們能給這個動畫片配音嗎?那老師就要進行一個小小的面試,看哪些同學能當上這個動畫片的配音員。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起到了課未始,趣已生的效果。這時,我再出示條件,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問題。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良好習慣。這時,學生的學習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環節中,我一共設計了三個層次。

  1、.教學兩位數除以整十數。

  在這個層次的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點研討、反饋練習來體會試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義,把探索的時間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這時,我要對學生說:為了儘快選出動畫片的配音員,這三個問題中,哪個問題的解決可以達到目的?當學生說出是第一個問題時,我就讓每位學生自己解答“要多少天才能面試完”的問題,並且提示學生:可以聯絡舊知、也可以利用學具擺一擺、圈一圈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當我發現學生能能夠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時,我要及時給以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之後,我再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決方法。這樣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之後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改變自己認知上的單一性。這時,學生對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筆算的算理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

  接下來,我會告訴學生,本題的計算還可以用豎式表示,這就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筆算除法,並且板書課題。接著,我放手讓學生把舊知遷移到本題中來。學生列豎式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掌握學生的豎式寫法和學生知

  識遷移的水平。我發現學生能正確列示時,就及時給予鼓勵,並請他將自己的算式進行板書。接著,我引導學生重點研討:商應該寫在什麼位置上?商不為0時,餘數怎麼寫?商和餘數的單位各是什麼?在集體研討時,將豎式與學生的口算過程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白3必須寫在各位上的道理。這時,我再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在訂正時重點檢查商的位置。這樣,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就更加徹底了。

  2.教學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在本層次的教學中,我首先要對學生剛才表現出來的積極性給予鼓勵,增強學生繼續學習的自信心和決心。

  這個層次中,我主要讓學生透過知識遷移、重點研討、算式對比、迴歸生活來達到教學目的。我會對學生說:如果要求當配音員的同學增加到了140人,每天還只是面試30人,要多少天才能面試完呢?你能列出豎式來計算一下嗎?這樣設計,是放手讓學生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算式的寫法進行遷移。在學生獨立探究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對於書寫正確的學生,我首先要給予鼓勵,並讓他板書自己的算式。這時,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研討:說說自己是如何試商的?並解釋商寫在個位上的理由。我還要根據教材上的示意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理解算理。這樣設計,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對試商的方法和商的位置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利用直觀圖形來幫助學生理解,也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身心規律。接下來,引導學生對兩個除法算式進行對比,找出兩個算式的異同,並且重點引導學生說說:三位數除以整十數,當前兩位不夠除時,應該怎麼辦?用來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記憶。最後再引導學生思考:要用幾天才能面試完?使學生明白:需要5天才能面試完,因為餘下的20人,大約還需要一天。這樣的設計,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絡起來。

  3.看書質疑,解答疑問。愛因斯塔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來的每個問題,由此來了解他們在認知中的疑點,及時給予解決。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消化理解教學難點,更重要的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三個環節:內化應用,形成能力。

  為了讓學生增長智力,形成技能,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了一下幾組練習題。

  第四個環節:總結全課,交流評價。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為此,我設計了一張評價表:“課堂閃亮星”.這張評價表是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最後再數一數自己得了幾顆星。這張評價表既是對本節課掌握了多少知識進行了解,也是對自己的情感態度進行評價。

  四、說教學隨想

  最後,我來說說教學隨想.多年來的教學生涯,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是一門藝術,在這門藝術中,老師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導演,學生才是真正的演員,因此,我在設計本節課時,立足於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於學生的持續發展,積極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的舞臺,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思考、主動探索、積極討論,而教師,只在關鍵處恰到好處的引導和藝術的點撥,從而使學生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情感體驗,因此,課堂才會閃現出思維的火花,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為基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演算法都將直接遷徙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中來,因此,學生對算理和演算法的明白和探索關不會感觸困難。但是,由於因數數位的增長,盤算的難度也會相應的增長,盤算中就會出現種種差別和環境。因此,這一課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也黑白常須要的。課本在擺設這一部門內容時,有如許一些特點:(1)建立與教學內容相融的學習情境,在辦理題目標歷程中教學盤算,並在生存中找到它的原型。(2)注意學生的自主探索,造就學生遷徙類推能力。(3)適當加大練習量,同時體現彈性要求。

  2、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過程,掌握筆算的方法。

  2)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及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經歷與他人交流筆算的過程,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習慣。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乘數是兩位數乘法的積的定位。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教法上,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啟發、引導、設疑等教學手段及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指導上,讓學生掌握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設想

  我這節課是透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合作學習,探究方法、實踐與應用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以“同學們,你們愛不愛旅遊”問題出發,引入本課例題教學。出示例題,讓學生尋找數學資訊,直接列出算式,然後引出課題。

  (二)合作學習,探究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進行以下四個層次的教學: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145×12

  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並且允許小組間可以互相討論。

  2、交流演算法,讓學生自己說說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充分讓學生說,只要學生說的是對的,不管是複雜還是簡單,教師到給予肯定,這也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

  3、師生共同探究筆算方法

  重點讓學生明白: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怎樣寫積?最後算什麼?

  4、師生共同總結計算方法。

  (三)實踐與應用

  1、計算:124×35

  改錯關鍵:這個關鍵計同等個數學醫院的改錯訓練,透過改錯又一次的誇大了細緻點,而這細緻點正是本課的難點。

  2、改錯關鍵:這個關鍵計同等個數學醫院的改錯訓練,透過改錯又一次的誇大了細緻點,而這細緻點正是本課的難點。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本節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三位數呈兩位數的演算法是怎樣的?。

  教學無定法,還請老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成績早些提高。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來自劉伏莊小學,我叫徐士鋒。從教十多年來,一直擔任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今天非常榮幸的在這裡,向各位領導、同行彙報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深感欣慰。我說課的題目是《平移與平行》。

  一、說教學理念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學習,不僅是為了解決今天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學生學習上的後續發展。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

  2、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單元正是向學生介紹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這一空間知識,同時為學生將來學習幾何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問題及“做”平行線的問題。基於這點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能力目標:使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力和創造性。

  情感目標:

  ①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

  ②能根據現實生活中平行所散發出來的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教學重點為: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難點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學理念,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結合情境、實踐探索與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課的教學策略。運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創設情境迴歸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數學學習生活化;在實踐活動中,透過合作探索,使學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初步認識;在拓展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特質的初步抽象化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新課程理念和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分成三大版塊:

  ㈠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㈠中我將其分成三步:

  1、創設情境,初步發現;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類比較,昇華理解。

  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將兩根小棒隨意扔在桌面上,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兩根小棒會形成哪些不同的樣子?根據學生實際場景的描述和比劃有選擇性的畫在黑板上,初步發現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同時根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這一現象強調“同一平面”,並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請生觀察長方體上的紅線和綠線(兩條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長),引導學生透過想象發現這兩條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四年級的孩子正處在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做這一空間想象,既是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為學生在知識學習上的後續發展做了鋪墊。接著學生觀察畫在黑板上的6組線,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和分類,說說自己的理由,透過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平移的本質。在反饋階段讓學生閉眼想象平行線是由一根慢慢沿同一方向平移得來的,逐步引匯出平移與平行,並課件展示圖上看同一平面內的兩線情況,揭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總結並完成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㈡實際是一個知識的運用和再創造,我將其分成4步:

  1、出示圖片,發現平行和相交的線;

  2、小組交流:在生活中見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線;

  3、說出已學過的哪些圖形裡有平行線?並指出各有幾組?

  4、動手操作,做一組平行線

  在這個大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官:眼看(看圖片)、嘴說、腦想(聯想平時見到的平行線等)、手動(運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線),進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係;同時儘量創造一個使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小組內的說,集體的做,給了每個孩子交流參與的機會,既滿足了他們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個練習語言表達的時機;在這一過程中,還考慮到了層次安排:由有表象的運用層次,到脫離表象進行想象(回憶平時生活中見到的平行線和已學過的圖形中是否有平行線)的層次,再到創造的層次(運用工具材料做一組平行線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再創造)。

  ㈢中我出了這樣一道習題:

  在這一題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間中的平面;又隱含著三條直線兩兩平行這一初中幾何學中的理念,為學生的後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以上即是本人說課內容,不當之處,敬請不吝賜教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一、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第一課時。教材的主要內容學習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確度量角的大小。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生已學習過角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本節課以學生的好奇心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興趣,透過質疑、解疑過程,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提出: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注意貫徹啟發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角色。 依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透過學生的自主觀察認識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單位,會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知道它的度數。

  2、透過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學會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並讀出度數。

  3、透過一系列的觀察、操作活動,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4、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學習、勇於探究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量角器,並正確使用量角器。

  教學難點是: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將設計五個環節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1、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2、 合作交流,觀察研究;3、嘗試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練習,拓展延伸;5、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簡筆畫並提問:大家從這兩幅簡筆畫中發現了什麼?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圖形是由線段、圓、角組成的,從而教師提出問題:你瞭解哪些關於角的知識?簡單的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回憶所學過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總結,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也為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在此環節根據小學生喜歡簡筆畫的特點,透過簡潔生動的簡筆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匯入新課的學習。

  (二)合作交流,觀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的組成,師問,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麼?小組合作,比一比誰找得多?透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並親自將自己的發現透過小組的形式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認知和情感得到同步發展。學生認識了量角器的結構和計量單位,並觀察1度角的大小,觀察量角器的刻度,重點認識內圈和外圈。通直觀演示,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1°角的表象,這樣也符合學生認識規律;接著讓學生動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幾個比較特殊的角,在此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量角器上有兩個刻度30 °、150 ° 你認為應該讀哪個才正確,為什麼? 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銳角小於90°,鈍角大於90°,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使這幾個特殊的角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表象;再透過學生找一找刻度線,讀一讀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數,來突破內外圈刻度容易讀錯的難點,為後一環節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嘗試量角,探求方法

  這一環節一開始,教師提出:試著量一量,邊量邊想,你們是怎樣量的?有什麼好辦法?學生帶著問題,親自動手量角,並與同學討論如何量這個角的度數;在學生開始介紹時,引導學生嚴格運用數學語言,並及時糾正,針對難點,設計兩個問題:1。量角器的邊和角的一邊對齊,正確嗎?應該怎麼辦? 2。看度數時,有兩個數,應該怎麼看?什麼時候看內圈,什麼時候看外圈? ,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深化,是發展學生記憶力、思維力的重要手段。最後,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方法,並電腦課件重現量角的過程,既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又能對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釋疑。

  整個環節,學生帶著問題,透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問題,掌握量角的方法,並充分利用

  (四)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本節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

  (1)量一量,排排隊

  動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個角的度數,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這些角排排隊,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量一量,擺擺圖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個角的度數,並擺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動手剪個五角星,小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個角的度數

  整個練習環節,讓學生透過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五)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裡已有了初步的接觸,對於直角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但是大多是屬於直觀的描述。本冊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直線、線段、射線、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認知的角度看,學生已初步認識角,知道直角、銳角和鈍角,測量了直角90度。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對角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尤其是直角,見到的很多,但缺乏理性的認識。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對於平角和周角這兩個概念,學生認識起來比較困難,有時會產生困惑,認為平角是一條直線,周角是一條射線。對於鈍角這一概念——大於90°小於180°,對後一個要素容易忽略。同時,學生已有了一定計算機操作基礎。針對這節課的特點,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轉動活動角感受角的形成過程,認識平角、周角。進一步加深對幾種常見角的認識,掌握角與角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透過學生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滲透事物間是變化的,聯絡的思想。

  四、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認識幾種常見的角,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認識平角和周角。這兩種角比較特殊,學生容易產生困惑,平角是一條直線,周角是一條射線。

  五、設計思路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凸現教學效果,這節課我採用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採取讓學生主動探究,教師適時點撥的方法來學習,使學生在探究與體驗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學會分析、歸納等數學方法,形成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素養的形成打下基礎。這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幾個面特點: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感受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本節課從找生活中的角入題,到課末讓學生找身邊的各種型別的角,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進一步內化,思維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激發學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慾望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積極性,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2.以動手操作為主,感知各類角

  心理學家皮來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在生活中學生已接觸了很多的角,為此,我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提供了展示的平臺。我讓學生利用活動角找到很多的角,平角、周角是怎樣的角,概念在操作中產生,角的概念逐步完善,這時一種學習數學的新境界。轉活動角、量角、找角、折角等等,讓學生充分感知與體驗,來主動建立各種角的表象,概括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特別是透過轉動活動角感知平角和周角,透過學具,讓學生探討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間的關係,重點是要引導學生依據角的度數加以區分,透過這個活動的設計來突破難點。

  3.主動探究、合作交流,體驗角的分類。

  這節課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設計了3次小組活動,為學生合作學習搭建了平臺。其一轉動活動角,感悟各種角,透過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學具(三角板、量角器等)操作量角,對比比較,交流辯論,探究得出結論: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理解並掌握1周角=2平角=4直角。突出學生的學習體驗、探究活動,重視課堂的開放對話與動態生成。其二在學生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後,把角家族中的角分類,重新整理,小組研究得出銳角和鈍角的度數範圍,特別是對於鈍角的界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其三是在最後一個練習上,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也可能有學生生成的問題)“兩個銳角能拼成什麼角?”學生透過舉例,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總之,這3個小組活動的設計,尊重學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活動。

  4、重視資訊科技的科學應用,體現學科整合。

  嘗試著把計算機作為數學學習的探究工具。人機互動,改變了只是教師演示,學生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使用課件,轉活動角,得出各類角,用學具來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數及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層次。總之:整個設計整合多種資源,拓展空間,凸現數學的探究活動。既為突出學生的學,也注意體現教師的導學功能。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平行兩種。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3)體會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2、解決問題。

  讓學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過程中,體會從數學的角度理解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態度。

  (1)透過對生活中平行線的認識,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透過師生的共同活動,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動參與意識。

  (3)學生經歷觀察、動手操作、發現討論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樂於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是“空間與圖形”所要研究的基本問題。這些內容學生在前兩個學段已經有所接觸,本節課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探究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的位置關係,平行公理及其推論。這些知識是空間和圖形領域的基礎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經常要用到。同時,本節課充分利用現實世界中的實物模型,讓學生直觀感受,透過設定“觀察”、“討論”等活動來鼓勵學生勤思考、多交流,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應用意識以及創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學法:

  1、動:教師利用多媒體設計動畫情景,鼓勵學生動手做,動筆畫,動腦想,動口說,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2、探:教師引導學生操作模型,動手畫圖與合作討論,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論。同時,透過設定拓廣探索等練習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慾望。

  3、樂:本節課的設計力求做到“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絡得緊一點,直觀的多一點,動手實驗的多一點,使學生的興趣高一點,自信心強一點”,促使學生樂於學習,樂於思考,樂於探索,樂於創新。

  4、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觀察、猜想、歸納、類比等數學思維方法,同時,透過平行公理推論的教學,向學生初步滲透反證思想,讓學生嘗試“說點兒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讓學生感受一組畫面,從而引出本節課題:平行線(板書課題)

  (意圖:透過熟悉的畫面,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幾何圖形無處不在,也為後面的探究活動作好了情感準備。)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模型,並思考問題:在木條轉動的過程中,有沒有直線a與直線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圖:利用這個模型引入,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平行線的概念。同時,透過學生主動的活動,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使學生樂於學習。)

  2、平行線的概念。

  (1)學生討論得到:在木條轉動過程中存在一個直線a與直線b不相交的位置,這時直線a與b互相平行(parallel),記作a∥b,讀作a平行於b。

  (2)平行線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你還能舉出其他一些例子嗎?

  (3)動手畫一畫,分小組討論: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幾種?

  (4)動畫演示空間圖形:這樣的兩條直線會相交嗎?那麼它們平行嗎?

  3、平行線的畫法。

  (1)過直線AB外一點P,你能畫出直線AB的平行線嗎?能畫出幾條?

  (2)動畫演示平行線的畫法。

  (3)練習:過點P畫直線MN的平行線。

  4、平行公理。

  (1)討論:在前面轉動木條a的過程中,有幾個位置使得a與b平行?如圖過點B畫直線a的平行線,能畫出幾條?

  (2)類比前面我們學過的“垂線的性質”,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3)歸納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論。

  (1)討論:過點B、C分別畫直線a的平行線b和c,那麼b和c平行嗎?由此你又能得出什麼結論?

  (2)歸納平行公理的推論。

  (3)平行公理推論的說理。

  三、反饋練習

  1、鞏固練習。

  判斷正誤

  (1)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平行線。( )

  (2)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必平行。( )

  (3)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必把這個平面分為四部分。( )

  (意圖:透過練習,鞏固平行線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落實基礎知識。)

  2、綜合運用:P13、練習。

  說明:(1)學生畫圖、小組討論、交流。

  (2)教師巡迴指導、集體講評、示範。

  (意圖:這組練習是“基礎練習”與“複習鞏固”的綜合。讓學生透過畫圖進一步鞏固平行線的畫法及平行公理,使學生能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

  落實新知

  3、拓廣探索。

  小紅的媽媽是舞蹈教師,有一次快到六一兒童節了,需要編排一個舞蹈,規定排成三行,然後變換各種隊形。小紅一聽,高興地對媽媽說:“這是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讓我來替您參謀參謀。”小紅利用我們剛學過的知識:平面內三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設計出了四種隊形。小紅的媽媽一看,果然好辦法,隊形變化多端。

  你知道小紅是怎樣設計的嗎?

  說明:學生分組討論、設計並在全班交流,然後教師利用動畫展示。

  (意圖:透過拓廣探索,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服務於生活。同時,透過學生設計不同的隊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結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說明:學生分組小結,各組代表發言交流體驗,教師及時給予肯定、讚揚。

  (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佈置作業

  1、讓學生利用平行線設計一些圖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體驗平行線的美學價值。

  2、讓學生利用相交線和平行線畫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圖,自己設計一個戶型,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板書設計:

  5.2.1 平行線

  1、平行線的概念練習書P13

  2、平行線的畫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論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確定位置》。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起始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前後、上下、左右來表示物體的具體位置。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能準確地用“數對”表示出物體的位置。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既是對前段學習內容的發展,又為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在空間的具體位置打下基礎。由此,我確定了以下3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體會用數對錶示物體位置的必要性和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數對”的表示方法以及運用數對解決問題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

  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三、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四、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本節課,我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引導學生在“玩”中感知數學;在“動”中體驗數學。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想透過我的教學流程圖談談資訊科技及媒體在我這節課中的運用及效果。本課的第一個環節是:

  1、創設情境,激趣引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一開始,我首先為學生播放了“嫦娥奔月”的錄象(課件展示)。嫦娥一號繞月衛星之所以能夠成功發射,是因為科學家透過精密件計算,讓衛星在規定的時間到達準確的位置,進入到與地球同步軌道,一旦錯過準確位置,衛星就有可能飛往茫茫太空。課件確定位置是多麼重要,由此揭示課題《確定位置》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現衛星發射壯觀而令人激動的場面,一下就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確定位置在科學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為後面的教學作好了鋪墊,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2、探索新知,活動體驗

  我運用課件模擬本班的學生上課的情形,班長站起來正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演示課件)。面對課件,正面觀察,班長的位置在第幾排,第幾個一目瞭然。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逐步引導學生用數對來表示位置。資訊科技將現實的生活情景帶入課堂,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方便,便於學生觀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數對的意義。

  緊接著設計了三個有趣的活動,說一說我在哪、猜一猜他是誰、找一找他坐哪。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開展了遊戲活動,感覺數學真好玩。

  然後,我再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教室中的位置抽象為方格圖(演示課件)。我們把一個組用一條豎線表示,一個橫排用一條橫線表示,那麼每個同學的位置就成了一個點,可以抽象成這樣的圖形,讓學生在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課件動態演示,從具體到抽象,學生一目瞭然,在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水到渠成。此處的學習也為學生到中學學習座標圖打下了基礎。

  “數學來源於生活”。接著,我用課件展示了門牌號、火車票的座位號、電影票的座位號等。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把生活中的情景帶入了課堂,從而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運用知識,內化提升。

  在這個環節,我利用資訊科技給學生創設了3個有趣的練習:對號入座;火眼金睛;破譯密碼。(邊放課件邊說)這幾個習題的設計形式新穎,藉助多媒體資訊科技,把知識應用與愛國主義融合在一起,具有趣味性,挑戰性。

  4、 總結學習,拓展延伸。

  最後一個環節是本課學習內容的拓展,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北京在地球的位置。從火箭發射到茫茫宇宙,資訊科技跨越了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把天文、地理與數學知識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將書本上沒有介紹的資訊呈現給學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珍惜現在,展望未來,放飛理想,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了更廣闊的宇宙空間。至此,本課也劃上一個圓美的句號。

  六、教學創新點

  本節課,我利用現代資訊科技豐富的資源,使得本課“視聽交融,動靜交錯”。動:一是“生動”,集文字、聲音、影象和動畫為一體的現代教育技術,使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得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就如觀看一部精彩的動畫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是“主動”,多姿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讓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積極亢奮狀態,提高了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懇請各位領導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小學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充套件,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資料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資料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位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位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字,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透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透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資料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 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 (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 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四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教材內容:

  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讀億以內數的讀法,並且弄清楚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為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和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正確讀億以內較大的數,特別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讀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時所出現的錯誤。

  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法難點主要表現在各數級中間或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必須讓學生明白哪些情況下讀0,哪些情況下不讀0。

  教學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啟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後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教學學法:

  我認為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學生透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在這一環節中先以複習舊知為基礎,喚起學生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印象。

  二、設定問題,巧妙匯入。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課前調查20xx年和20xx年山西省、興縣人口分別是多少,從而引出課題(人口普查——萬以上數的讀寫)。

  三、透過觀察,找出規律

  透過獨立解決給定數的讀法,由一般數到特殊數(中間有“0”)的讀法探究讀數的方法。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先小組解決,然後組內彙報,最後集體找出錯誤並改正!

  透過發現錯誤,找出錯誤,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億以內數讀數的方法。

  (讀數時,先分級,再從高位讀起,億、萬級按照個級的讀法讀,再在後面加“億”或“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