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李白蜀道難分析

李白蜀道難分析

李白蜀道難分析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從內容看,此詩應是天寶初年,詩人在長安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別於其他的送別詩,此詩巧妙地運用別情,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隱憂.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意在勸阻友人不要西遊,寫盡蜀道之高.

  “噫籲”三個感嘆詞連用,“危”“高”,同義重出,“噫籲,危呼高哉!”一聲驚歎,震撼人心.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一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詩中蜀自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太白山有鳥道,卻無人路可行,括敘述了蜀國長期與內地隔絕的狀況,也寓高山阻隔之意於其中.接著引用五丁開山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之時,為蜀道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間接地說明了蜀道在歷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險阻.蜀山太高,連太陽神的車子都得繞行!而且天梯石棧的下面是急湍險流.健飛的黃鶴無法透過,善於攀援的猿之類也同樣為如何透過而發愁,在此基礎上,詩人又透過寫攀登者的神情和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等,來進一步烘托山路纖曲,蜀道因其高而艱險難行.

  “問君西遊何時還?”未登程先問歸期,借惜別之情,寫透蜀道之險.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悽清,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這樣的細節描寫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崖轉石萬壑雷”四句運用誇張手法,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卷;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萬壑雷鳴的音響,組合起來的動感畫面,這一切產生了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山勢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險要令人驚心動魄,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詩人覺得仍不到位,“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一句“質問”,一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強化了蜀道的驚奇雄險.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誡友人之語寫出詩人的政治遠見及內心的.深深憂慮.

  “蜀中之險甲於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於蜀”,可見劍閣是蜀中軍事要塞.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不乏據險作亂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間,詩人寫劍閣之險意在引出蜀地的戰禍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警告當局要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亂的發生.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對太平景象背後潛伏的軍閥割據局面的深深憂慮,表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遠見卓識以及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關注,為詩篇增添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在詩中,詩人還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覆)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反覆詠歎,內容逐次加深,使人產生“一嘆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推陳出新形式、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讓我們領略了“詩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難》不愧為一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浪漫主義傑作.

  《蜀道難》是舊題樂府,李白舊題樂府的特點與舊題原來的主題和寓意有密切的關係.梁、陳間陰鏗詩已有“蜀道難如此,功名可要”之語.李白寫《蜀道難》是寫的是長安到蜀中道路的艱險,亦可能寄寓功名難成之寓意.

  這首詩在體裁上是屬於七言歌行.七言歌行在五七詩中是一種形式最自由的詩體,它以七言為主,可以兼用長短不齊的語句,長的可以使九言或九言以上,短的三眼、司彥、吳豔等均可,不向五古、律詩、絕句那樣少變化.這首詩的前面兩句分用長句,語言非常奔放暢達;後一部分寫劍閣和屬地環境險惡,有時用不少四言句,顯得簡勁有力,長句短句的變化,使詩的語言自由活潑,句式豐富多彩 .李白最善於寫七言歌行,在這種詩體裡,詩人充分繼承並發展了楚辭、古樂府的特長,發揮了無比豐富的想象,運用了異常豐富的語言,現了他豪邁的胸襟和氣,熱愛自由,堅強不屈的性格.這一特點從前人已經看出開了.如唐殷說:“其一文章,率皆縱逸,直如《蜀道難》等篇,可謂氣質又起,然自騷人(指屈原)一環,現有此體調也.”(《河嶽英靈集》)明王世貞說:“太白古樂府,窈冥, 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藝苑言》卷四)明胡震亨說:“太白《蜀道難》、《遠別離》、《天姥吟》、《堯祠歌》等無首無尾,變幻錯綜,窈冥昏默.”殷、胡震亨都提到《蜀道難》,可見這首詩又是李白七言歌行中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