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彙總8篇

小學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彙總8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透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透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重難點

  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看圖說一說你收集到哪些數學資訊?交流。

  2、圖中告訴我們等量關係是什麼?

  (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張?你會畫線段圖嗎?畫一畫。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設誰為X比較簡便?為什麼?

  5、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呢?你會列方程解答嗎?

  6、學生彙報。

  7、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併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8、書寫時要注意什麼?

  9、做完後還需要驗證,怎樣驗證?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麼列方程?

  先畫線段圖,再列,方程解答,並交流。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90+X張郵票。

  90+X+X=18011、透過剛才解決問題,你們有什麼收穫?

  活動二:解釋運用:試一試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讀題

  (2)怎樣解方程

  (3)怎樣檢驗?

  練一練

  1、解方程:

  2、嵐嵐幾歲了?

  列方程並解答

  理解題意,解方程解答,並檢驗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獨立完成。

  4、(1)書上告訴了我們什麼?你能提什麼問題?

  (2)怎樣列方程?

  25X-4X=31.5

  (3)怎樣解方程?

  (4)你怎樣驗證?

  板書設計

  郵票的張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併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在實際情境中正確找出等量關係。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會列方程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3、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

  教學重、難點:

  找出數量間的等量關係,並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喜歡看花卉展覽嗎?

  生:喜歡!

  (課件出示20xx中國昆明國際花卉展的現場?)

  師:這是20xx中國昆明國際花卉展的現場。從1995年開始舉辦的中國昆明國際花卉展,濃縮

  了雲南花卉產業發展史。正如雲南省花卉產業聯合會會長施天駿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透過花展可以看出雲花正在加快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一個和花卉展覽有關的數學問題,好嗎?

  板書:解決問題(二)

  二、走進新課

  1、圖示資訊,尋找等量關係

  (課件出示例2主題圖和文字部分)。

  師:你看到了哪些數學資訊?要解決什麼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上用紅色閃動條件和問題: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還多20萬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問:題目中是怎樣說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間的關係的?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學生獨立畫線段圖。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畫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畫出線段圖:

  師:仔細觀察線段圖,你能發現哪些等量關係?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根據學生的交流板書:

  木本花卉的盆數×20+20=草本花卉的盆數;

  草本花卉的盆數-木本花卉的盆數×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數×20=草本花卉的盆數-20。

  2、列出方程,解決問題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些等量關係式,看看哪個數量是已知的,哪個數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數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數是未知的。

  問:能根據上面的第一個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數嗎?請同學們試一試。

  學生試著設未知數,並根據第一個等量關係列出方程解答。

  學生試做後,指名板演。

  解:設木本花卉有x萬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師:這道題做正確了嗎?我們一起來檢驗一下。

  20×6+20=120+20=140

  師:透過檢驗,我們發現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數相等,符合題意,說明我們的

  解答正確,可以寫上答語了。

  (板書答語)

  師:剛才我們根據草本花卉的盆數第一個等量關係列出了方程,你還能根據另外的兩個等量關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數嗎?請試一試。

  學生試做後,指名彙報,板書:

  解:設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萬盆。

  解:設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萬盆。

  師:我們用不同的方程解決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問題,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哪個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個方程好一些,因為這個方程的等量關係容易找。

  三、完成練習,鞏固深化

  1、教科書第108頁練習二十一的第1題的第(1)小題。

  先讓學生讀題,並想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再獨立解答。交流時讓學生說自己是怎樣

  找等量關係的,又是怎樣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驟是怎樣的,是怎樣檢驗的。

  2、做練習二十一的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指名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突出要根據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來列方程。

  四、課堂作業

  做練習二十一的第1題的第(2)小題和第3題。

  五、總結學法,談談收穫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是怎樣得到這些收穫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明確三角形的特徵,學習了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分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根據三角形由三邊圍成的圖形的獨有的特徵,以及角的分類:銳角、鈍角、直角等這些推理,對學生來說,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總結和歸納“三角形分類”的標準並不難。

  教材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並透過集合圖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種三角形之間的關係,體現分類的不重複和不遺漏原則;二是三角形按邊分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按邊分類較難一些,教材不強調分成幾類,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對一些三角形的每個內角大小的測量、比較、分類,使學生認識三角形可分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2、透過動手測量操作,會按邊的特徵給三角形進行分類,使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及它們的特徵。

  3、使學生聯絡實際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按角的特徵及邊的特徵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區別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隨堂小卷(包含有供給學生探索的各類三角形圖形)。

  五、設計理念

  “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教學活動的過程”。以活動促學習是本節的教學定位。透過情景創設,學生經歷探索發現、討論交流、獨立思考等活動,逐步建立對三角形角與邊特徵的認識。透過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連一連、猜一猜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數學對話”的機會,透過教具、學具、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到幾何空間的抽象變化的過程,從而獲得對三角形邊、角特徵的認識,進而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六、學情分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徵,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四年級的學生透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對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認識,而且也學習了角的分類和線線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議一議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在交流各自的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解決問題。

  七、教法與學法

  教法:創設情景——為自主探究搭建平臺;積極引導——為有效學習指明方向;主動參與——為合作交流營造氛圍;激勵評價——為主動學習鼓勵加油。

  學法:觀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問題;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決問題;分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問題;獨立反思——在總結中內化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師:下面的角各是什麼角?(出示課件)

  怎樣判斷一個角是銳角、直角或鈍角?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根據角的分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的分類。揭示課題並板書:三角形的分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複習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絡的舊知識,是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遷移鋪墊,為突破難點打好基礎。)

  二、新課:

  1、動手活動:

  (1)出示小卷子,觀察每個三角形。可以動手量一量,並填寫好表格。根據你發現的特點將三角形分一分類。

  2、按角分的情況

  引導學生明確:相同點是每個三角形都有兩個銳角;不同點是還有一個角分別是銳角、直角和鈍角。

  師: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不同進行分類

  (1)分類。

  根據三角形三個角的特點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類。

  圖①和圖⑥,三個角都是銳角,它就叫銳角三角形。(板書)

  圖②和圖④還有一個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板書)

  圖③和圖⑤還有一個鈍角,它就叫鈍角三角形。(板書)

  師引導學生歸納出:

  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關係。

  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三角形之間的關係。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用一個圓圈表示。(畫圓圈)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因為三角形分成三類,就好象是包含三個小家庭。(邊說邊把集合圖補充完整。)

  (3)因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兩個銳角,所以判斷三角形的型別,應看它最大的內角……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3、按邊分的情況:

  讓學生動手操作,量出下面各三角形邊的長度,找一找發現了什麼?

  (1)生:我發現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還有三條邊都相等的。

  (2)師:我們把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條邊叫腰,另外一條邊叫底。(邊說邊板書)

  (3)師: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邊說邊板書)

  (4)師:同學們請你們分別量一量課本84頁的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各個內角,你有什麼發現?

  (5)從紅領巾、三角板、慢行標誌中找一找哪裡有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設計意圖:透過具體的`操作,可以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也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索思考的環境,使得他們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在“互助”中積極去探索,去發現,去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學生在探究分類中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經歷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面積的過程,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和平方米,並透過遷移體會平方分米。

  2. 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初步體會一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就是這個圖形包含面積單位的個數。

  教學過程

  一、 聯絡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說明:吳江市實驗小學本部校園面積大約有2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吳江市實驗小學愛德雙語分校校園面積大約有4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師:看了這兩幅照片和這兩句話,你知道了什麼?

  生1:愛德雙語分校的面積比本部的面積大。

  生2:愛德雙語分校的面積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說明:神舟6號飛船降落傘的面積大約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神舟6號飛船降落傘的面積。

  師:同學們,李老師工作的學校、神舟6號飛船的降落傘等我們並不熟悉,但是,藉助足球場來打比方,我們對它們的面積就有了大概的瞭解。你們平時聽過或者用過這樣的比方嗎?今天,我們就從打比方入手,學習新的知識。

  [思考:打比方初步滲透了這樣一種觀念:描述或者比較面積的大小如果有一個標準作參照,就可以把面積量化。這裡打比方所藉助的中介正是面積單位的雛形。這種比方也常見於報刊,常聞於言談,也就有利於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一種自然、親切的情感。]

  二、 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 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師:如果媽媽問我們課桌面的面積有多大,你準備用什麼東西來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書本來打比方。

  生2:我想用樹葉來打比方。

  師:那就讓我們用一些物品來鋪整個桌面,看看課桌面的面積到底有多少個這種物品的大小。(指導學生分別用一次性紙杯、數學練習簿、大楷簿和樹葉等物品鋪滿課桌面,要求同一張課桌面只能用同一種物品來鋪。)

  師: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你是用什麼物品來鋪的,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有幾個這種物品那麼大?

  生1:我是用數學練習簿來鋪的,課桌面面積大約有8本數學練習簿那麼大。

  生2:我是用樹葉來鋪的。課桌面面積大約有15片樹葉那麼大。

  生3:我鋪的是大楷簿,課桌面面積大約有6本大楷簿那麼大。

  生4:我鋪的是紙杯,我的課桌面面積大約有40個一次性紙杯口那麼大。

  師:(電腦出示用四種物品鋪桌面的過程)我們一起來回顧剛才鋪物品的過程,(指鋪滿紙杯的圖)紙杯那麼多,你們是怎麼數出來的?

  生:先數一行有10個,再數正好有4行,4 10 = 40,所以一共有40個。

  師:說得真好!(指四種鋪法的圖)我們用這些物品鋪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說明桌面的面積有多大。但是,看了這四種鋪法和得到的結果,你覺得有什麼不妥嗎?

  生:這些數都不同。

  師:是啊,同樣大小的桌面,怎麼表示面積的數卻不同呢?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生:用同樣的物品來鋪。

  師:同學們,還記得學習長度單位時的情景嗎?當時,我們用鉛筆、小刀、手來測量課桌的長,也得到了不同的數,覺得不好,後來學習了釐米這個長度單位,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要準確測量或計算面積的大小,就要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積做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思考:在課桌面上鋪物品,其實質是讓學生自選單位計量面積,選擇的單位不同,計量結果就不同,學生因此產生統一計量單位的心理需求。提供四種物品讓學生選用,增強了不同單位,不同結果的對比度,學生統一單位的願望也更強烈,也能突出作為單位的本質特徵:同一種單位的形狀、大小必須相同。指導學生數紙杯個數的過程,蘊伏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回憶長度單位的引入過程,為引入面積單位尋找了另一個固著點。]

  2. 認識平方釐米。

  (1) 學。

  師:(出示1平方釐米的模型)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第一個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板書:1平方釐米)請大家從學具籃中取出同樣的一個模型。觀察一下,它是什麼形狀的?

  生:正方形。

  師:請用直尺量出這個正方形的邊長。

  生:邊長是1釐米。

  師: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生: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師:(板書: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平方釐米可以用符號cm2來表示(板書:cm2),也讀作平方釐米。請用筆寫一寫這個符號cm2。

  (2) 記。

  師:讓我們一起來記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舉起1平方釐米的模型(示範),仔細看,用心記,閉上眼睛努力想,把1平方釐米印進你的腦海裡,頭腦中有1平方釐米了嗎?

  生:(齊)有了!

  師:來,讓我們拿起筆,把腦海中的1平方釐米請出來,畫在紙上。(學生齊畫1平方釐米。)

  師:再拿1平方釐米的模型對照一下,畫對了嗎?不對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學生對照,修正。)

  (3) 找。

  師: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1:紐扣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2:我的貼花紙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約有1平方釐米。

  師:大家拿起1平方釐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個指甲面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 拼。

  師:請大家從學具籃中再取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用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種後,再拼另一種。(學生拼圖。)

  師:同桌間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嗎?你拼成的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生1:6平方釐米。因為是用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為它們都有6個1平方釐米。

  師:這兩個長方形的形狀相同嗎?面積呢?

  生:形狀不同,面積相同。

  師:也就是說,看一個平面圖形的面積有多少平方釐米,就看它包含多少個面積單位;一個平面圖形中有幾個面積單位,面積就是幾。

  (5) 估和量。

  師:請每人從學具籃裡取出一張郵票。估計一下,一張郵票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生1:8平方釐米。

  生2:20平方釐米。

  師:你是怎樣估計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約是1平方釐米,剛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畫了一下,大約是8平方釐米。

  師: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有1平方釐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鋪在郵票上,看看它的面積到底有多少!(學生髮現一個人的面積單位數量不夠,於是與同桌合作。)

  師:郵票的面積是多少?

  生:(齊)12平方釐米!

  師:為什麼?

  生:它的面上能鋪12個1平方釐米。

  師:請每人再拿出一張電話卡。先估計面積是多少,再用面積單位檢驗。(由於面積單位的數量不夠,指導學生用印有1平方釐米方格的面積量具來測量。)

  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電話卡的面積。(實物投影儀展示蒙著量具的電話卡)

  生:先數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 8 = 48,接下來2個半格或3個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約是56平方釐米。

  [思考:五個層次的學習活動,以豐富的學習方式、流暢的活動過程、細膩的指導幫助,引導學生經歷建立1平方釐米概念的過程。在建立概念的同時還注意充分挖掘這些環節的內涵,比如,看一個平面圖形或物體表面的面積有多少,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面積單位,這與引入面積單位時學生所產生的心理需求相呼應;再如,數電話卡面積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細緻的習慣。]

  3. 認識1平方米。

  師:你們估計黑板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演示用1平方釐米量)你們覺得怎麼樣?

  生1:太小了!

  生2:應該有一個大一點的面積單位。

  師:還真有一個大一點的面積單位。(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猜猜看,這個面積單位應該是什麼?

  生:平方米。

  師:能說說怎樣大小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嗎?

  生: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板書)

  師:會用符號表示平方米嗎?寫在本子上。(請學生在黑板上寫m2)

  師:(出示4塊1平方米的布,發給每個小組1塊)每組的同學先商量,準備在1平方米的布上鋪什麼物品,再實際鋪一鋪,看能鋪多少這種物品。

  學生分組鋪物品,三個組分別鋪書本、書包、椅子,還有一個組擠著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師:請每組派一個代表介紹本組鋪物品的情況。

  生1:我們組在1平方米的布上鋪了24本書。

  師:可你們並沒有鋪滿,怎麼知道要24本書的?

  生1:因為一排鋪了6本,可以鋪4排,一共能鋪24本。

  生2:我們在1平方米上鋪了9個書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1平方米上可以站幾個人。

  生:(齊)1、2、313人。

  師: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生1:(指螢幕)這個螢幕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生3:有的電視機的螢幕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師:這塊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生:(齊)2平方米。

  [思考:用平方釐米量黑板的面積,使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索較大面積單位的需求。平方米的意義和符號都放手讓學生自己解釋或書寫,是剛才認識平方釐米時積累的經驗的即時運用。讓學生自選物品鋪滿1平方米,是教材中站人活動的拓展,也是先前課桌面上鋪物品活動的延伸。最後又回到黑板的面積,整個認識過程渾然一體。]

  4. 認識平方分米。

  師:你們還想學習什麼面積單位?(平方毫米、平方分米等)再學一個平方分米,好嗎?你認為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怎樣用符號表示?

  生: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寫出dm2)

  師:學具籃中有一個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來嗎?(學生找到模型)對照這個模型,用手比畫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範並指導學生比畫)

  師: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生1:(舉起學具籃)這個籃子的底面大約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三、 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師:下面我們做些練習來鞏固新學的知識。請看課本第79頁想想做做第2題。自己在書上完成。(學生完成練習)

  師:我們先看方桌面的面積大約是64

  生1:平方釐米。

  生2:平方分米。

  師:你同意誰的意見?

  生:64平方分米。因為剛才電話卡的面積是五十多平方釐米,方桌面比電話卡大多了。

  師:再看信封的面積大約是200

  生:平方釐米。

  師:操場的面積大約是3600

  生:平方米。

  師:最後看第一小題。誰把這個問題再讀一讀,要讀出點味道來。

  生:數學書封面的長大約是24

  師:誰來回答?

  生1:平方釐米。

  生2:釐米。

  師:今天學的是面積單位,你為什麼填了長度單位呢?

  生:24是數學書封面的長。

  師:你看題真仔細!我們認識新朋友面積單位,可不能忘了老朋友長度單位哦!(把黑板上的1平方分米貼在1平方米的左上角,再把1平方釐米貼在1平方分米的左上角)看了貼在一起的面積單位,你有什麼想法?

  生:它們相差很大。

  師: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以後我們會進一步學習。

  [思考:把第一小題放在最後反饋,既不干擾練習重點,順著學生的思路把面積單位逐個再回憶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寬認知結構。三個面積單位的對比,形象鮮明,為後面學習進率埋下伏筆。]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

  2、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習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感受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

  2、學會化簡比的方法。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一)導情趣(搶答式複習)

  1、 60÷10 = 600÷( )= ( )÷1 = 0.6÷( )

  說一說:解答這兩道題你用的是什麼知識?

  (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是什麼?分數的基本性質又是什麼?

  2、比與除法、分數有什麼關係?

  (用字母表示:a:b=a÷b=a/b)

  (二)導目標

  除法中有商不變的性質,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比有什麼性質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比的化簡。(板書:比的化簡)

  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課件出示目標)

  學習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感受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

  2、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

  二、分組自學目標1

  (出示情景圖)

  淘氣調製了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的水。笑笑也調製了一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同學們想一想哪杯水更甜?

  1、導學法

  估一估、想一想、算一算

  2、小組互相討論,發表看法。

  40 :360 2:18

  3、質疑問難

  直接比較他們倆誰調製的蜂蜜水更甜還是有困難的,那麼你能不能聯絡比與除法和分數的關係,來想辦法解決呢?小組討論一下,該如何來計算並比較呢?

  4、各組自學,交流彙報。

  你們運用了什麼好方法?都學會了什麼?

  學生邊彙報,老師邊板書。

  40:360=40/360=1/9=1:9

  2:18=2/18=1/9=1:9

  5、小結:比較的結果一樣甜,由此可見,比的化簡對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有很大幫助的,從中我們也體會到了化簡比是有必要的。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比才是最簡單的整數比呢?我們來看大螢幕。

  6、匯入“最簡單整數比”的概念。

  比的前項與後項只有公因數1,這樣的整數比就是最簡整數比。也就是說,

  最簡單的整數比就是比的前項、後項是互質數,像6∶5就是最簡單的整數比。

  你能列舉出幾個最簡整數比嗎?(指名回答)

  7、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些最簡單的整數比是用什麼方法化簡得到的嗎?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二個目標。(出示目標)

  三、分組自學目標2

  1、出示問題:化簡比

  24:42 0.7:0.8 2/5:1/4

  2、導學法

  學法指導:

  每組任選一題、分析比的型別、個人獨立解答、交流解題依據、組內總結方法

  3、各小組自學,交流討論。

  4、彙報交流

  你們組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是怎樣學的?都學會了什麼?

  (指名板書計算過程)

  5、指導總結化簡比的方法

  (1)化簡整數比的方法是什麼?(先化成分數,再約分成最簡分數,最後把最簡分數轉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變的性質)

  (2)怎樣把分數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先轉化成除法,再用最簡分數表示結果,最後把最簡分數轉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數比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先化成整數比,再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6、智力大比拼: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你能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質嗎?

  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利用比的基本性質也可以化簡比:

  14:21 = (14÷7) :(21÷7) =2:3

  7、老師小結:看來,化簡比的方法不,不過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那麼化簡比與求比值有什麼區別呢?(課件)

  四、練習(課件)

  1、化簡比:

  15:21 0.12:0.4 2/3:1/2 1:2/3

  2、連一連

  3、判斷

  4、寫出各杯中糖與水的質量比。

  5、解決問題

  五、回顧學習目標,進行本課總結

  回顧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利用所學的比,你能解決生活中什麼樣的問題?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需要透過化簡比來解決,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

  板書:

  比的化簡

  a:b=a÷b=a/b

  40:36=40/360=1/9=1:9

  2:18=2/18=1/9=1:9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透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並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妙,體會數學的價值。

  目標解析:

  這是一節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透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並創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教學難點:

  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設疑自探

  (一)呈現素材,感受數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現規律。

  (二)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透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透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之《天平遊戲(一)》

  教材簡析: 本節課內容主要是利用天平遊戲,幫助學生理解等式性質。有所不同的是,原來的教材主要是透過運用四則運算之間的關係解方程,而本教材主要是用等式性質引入解方程的方法的,二者皆有。利用天平這一直觀教具,讓學生觀察天平兩側都加上或減去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引導學生髮現等式性質,從而讓學生利用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目標:

  1、透過天平遊戲,發現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2、透過學習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重點: 透過天平遊戲活動,理解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具準備: 天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直觀揭示(出示實物天平) 師: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是什麼知識嗎?(方程) 師: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利用天平來進行遊戲活動。透過遊戲活動,看看同學們能發現什麼規律?讓我們共同進入“天平遊戲(一)”探索遊戲中的奧秘。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教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探索)

  1、認真觀察,用心想一想

  (1)在天平左側和右側分別放2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的指標在正中間,說明什麼?

  (2)分別在天平兩邊放上10克的砝碼,又發現什麼?用算式表示你的發現。

  (3)天平右側是100克的砝碼,左側砝碼的質量用x克表示時,此時天平的指標指向正中間,說明什麼?接著在天平兩側分別放入50克的砝碼,還能發現什麼?算式怎麼表示?

  2、互相練一練,合作說一說

  (1)透過上面的遊戲,讓學生同桌討論總結自己的發現。

  (2)學生髮現規律,並用語言準確的表達。

  3、仔細猜一猜,動腦議一議

  (1)那如果天平兩側都減去相同的質量,天平還平衡嗎?學生繼續利用天平來研究。

  (2)透過剛才的活動,你又發現了什麼?

  (3)歸納發現的規律。 等式兩邊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4)讓學生透過上面兩組遊戲,歸納總結說說發現了什麼數學規律?

  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三、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1、說方法 出示:求出y+8=10中的未知數y。

  (1)同桌間進行交流。

  (2)讓學生彙報交流結果,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結果是多少?

  2、解方程 (1)利用等式性質來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在第二行寫一個“解”字,根據等式兩邊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所以y+8-8=10-8,等號要對齊。為了等號對齊,一般把解寫到前面一點,最後y=2。

  (2)怎樣檢驗解是否正確? 要想檢驗是否正確,可以把未知數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四、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完成“試一試”求未知數x 2、判斷。(對的在括號裡畫“√”,錯的畫“×” )

  (1)0.5a=0不是方程。 ( )

  (2)x=3.6是x-1.2=2.4的解。( )

  (3)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

  3、再試一題:8-x=2.5,用新學的規律解答。

  五、師生共同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對同學們的表現有什麼評價?

  六、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裡相關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設計說明

  1.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數量關係。

  理解數量之間的關係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為了讓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係,本節課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示意圖中發現數學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讓學生結合示意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將對數量關係的分析與平均分聯絡起來。透過圖形表徵和語言表徵等多種形式,將具體問題和運算的意義聯絡起來,使學生有理有據地選擇演算法。

  2.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決問題主要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而數量之間的關係的分析則是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問題的過程。本節課充分利用主題圖呈現的用除法解決的兩種不同的現實情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直觀化,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同時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要解決的問題與除法意義之間的聯絡,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經驗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圓片

  教學過程

  ⊙談話匯入

  1.課件出示教材23頁例3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分組交流各自從圖中看到的資訊)

  2.組織學生彙報。

  ⊙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教學例3,探究解題方法。

  (1)引導學生從圖中發現數學問題,並講給同桌聽。

  (2)學生討論、交流,並彙報。

  預設

  生1: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裡,每個紙盒放幾隻?

  生2: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裡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個問題。

  ①學生小組合作,先分析問題,然後彙報方法。

  預設

  方法一:用圓片代替蠶寶寶,動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筆畫一畫。

  ②教師強調:我們可以用動手操作的方法幫助分析數量關係。

  (4)引導學生列出算式,並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①學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彙報想的過程:求每個紙盒放幾隻,就是求每份數,這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5)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第二個問題該怎樣解決,並說明理由。

  ①學生列出算式:15÷5=3(個)。

  ②彙報解題思路: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裡放5只,求要用幾個紙盒,就是求15裡面有幾個5,這也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6)透過解決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髮現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並與小組裡的同學討論。(學生討論,然後交流討論的結果)

  不同點:第一個問題是求每份數,第二個問題是求份數。

  相同點:兩個問題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2.學習用乘法檢驗。

  (1)引導學生質疑:大家解決的這兩個問題到底對不對呢?你們能想辦法檢驗一下嗎?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檢驗方法,並檢驗解答是否正確。

  (3)引導學生總結檢驗方法:可以用乘法檢驗。

  3.總結。

  我們剛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先將學生置身於現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所需的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再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掌握分析數量關係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應用題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