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追求> 精選精神追求作文錦集五篇

精神追求作文

精選精神追求作文錦集五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精神追求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神追求作文 篇1

  多年前,一句“視吾家之所寡有”,震盪了歷史煙塵,令人心動,接著便是焚券市義的美談不脛而走,似乎冥冥之間道出了不證自明的真理,即我們尚未擁有之物決定了個體生命的富有程度。

  “富有”一詞,在現代語境下往往被濫用,被曲解,被化為炫耀的工具手段,人們固執地將富有的定義局囿於金錢名利等已得之物,殊不知古典理性的告誡。何謂之富有?顧名思義,富有指向豐盈與飽滿。所得之物,固然帶來了物質上的富足,但沉靜沉澱之後,心靈卻只落得空虛寂寞,那叮叮噹噹的黃金聲,嬉笑喧鬧的歌聲,彷彿印證了莎士比亞的話,充滿了聲音與狂熱,裡面卻空無一物,得之物終究是過眼雲煙。過度執迷沉溺反而讓我們一無所有。真正使心靈富有的是吾家之寡有者,它啟迪我們缺少什麼?應該求索追尋什麼?

  不同人目力所及,所思所想的“吾家之所寡有”斷然不同,某種程度上像面鏡子映射了你的生命形態。登高而望,志士仁人痛拍欄杆,思國之未復,中原之未收;而多情女郎望極春愁,思佳人之未回,天倫難敘。當然,每一種生活形態都無可厚非,但我以為熱血方剛的我們,理應把生命交給更高的存在,思道之未復,天地之心未得,仁義之未行,生民之命為立,諸如此類。我們不該將自己束縛在物質享受的果殼中,而應追求我們所尚未擁有的金剛本性,自性恆常。我們要成為赫爾曼黑塞筆下對生命有更高要求的一群人,對自己的粗野與鄙陋不甘心。

  當我們認清了我們尚未擁有之物,並將其化為意志不斷追求時,那些尚未擁有之物反過來深化了我們的生命形態。海子一生都在追求至純至真至善,他用詩尋找隱在社會中的太陽,最後他經歷了一次美妙的變幻,死於太陽,並進入了太陽。

  辛棄疾、陸游等愛國詩人,追尋報國、酬志、復中原,因而他們的筆下也想起了金戈聲馬蹄聲,夢裡也是鐵馬冰河,他們將種種不平化作內心沸騰的火焰,最後都成為豐厚的脈礦。在我們道阻且長卻吾得上下求索之中,那未有之物的光輝已悄然進駐我們心間,泛出好看的光澤,我們的心靈也隨之富足飽滿。

  “視吾家之所寡有”,是一面鏡子,它反映了我們生命形態的深淺高下,同時又深化了我們,讓我們在它的對映下,在對它的端詳之中調整,再創造我們自己。這樣以後,我們方可達到真正的富有,胸次淵然而深,廓然而高,泠然而清,自有一段幽深朴茂不可到之處。這樣以後,也唯有這樣以後。

  豐富的心靈觸著每一秒光陰都成了黃金。

精神追求作文 篇2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我認為它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時至今日,不變的是那曲曲折折,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心腸慈悲、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追求自由,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烘托場景描寫介紹便是他的精妙之處。

  《西遊記》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而我也從中看到了作者追求自由的夢想。

  書中講到石猴出世,放浪不羈,不受大地管教。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並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用一句“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表示了自己的對石猴的讚歎;石猴繼而在水晶洞奪寶,大鬧天宮,即使是被壓在五指山下也是無所畏懼。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鬥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儘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儘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因為一點小小的名譽,就自我滿足。這是我們小學生,以及社會上的人都擁有的惰性心理,我們要及時的更正,在大千世界裡,自由地發揮自己無限的潛能。

  我馬上就要升初中了,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要不拘泥於經典理論或方法的束縛,要自由的開創屬於自己的新天地,努力學習,要時刻不滿足自己,在知識這個無邊無際的藍天中自由自在的飛翔……

  在歷盡錘鍊的《西遊記》中,深深包含著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精神追求作文 篇3

  張愛玲說,低到塵埃裡也能開出一朵花來。追求物質的殷實是本性,追求精神的富足是境界。人生倘若能在精神的天地裡自由徜徉,是多麼愜意而又需要定力的事情。

  一位作家用抒情的筆調讚美了一幅他所欣賞的生活畫面:在寧夏西海固的黃土高坡,在貴州的偏遠山區,在四川的小涼山深處,到處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飽了,就會很安詳地坐著曬太陽,甜蜜地打盹,萬事不掛心,目光溫和得如新生羔羊……這種“貧窮而又快樂”的生活,旁人自會被感染。人因為生活簡單,追求精神富足,所以滿臉自得。

  為什麼貧窮的國家如尼泊爾、不丹、寮國、智利等人均幸福指數那麼高?為什麼經濟發達的日本、韓國自殺率節節攀升?這是幸福感使然。精神富足了,幸福感也就有了。一個叫羅伯特的電視記者,拍攝到這樣兩組畫面:一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此人在辦公室裡超負荷地忙碌著,雖然西裝筆挺,但神情憔悴、滿面疲憊;另一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寫字樓工作的清潔工,他身著藍色帆布衣服,破舊但不髒亂。只見他一邊清掃垃圾,一邊哼著鄉村歌曲,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總經理是典型的富人代表,而清潔工是典型的窮人代表。富人因為慾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憊;窮人因為生活簡單,所以滿臉自得。窮人和富人不能只比物質,還要比幸福感,追求更高程度的精神富足。

  雨果說過“腳不能達到的地方,眼睛可以達到;眼睛不能達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精神的高度,遠不是物質能達到的。“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君子憂道不憂貧”,顏回的安貧樂道展現的是精神的平靜和安寧。孔子弟子三千,但最為欣賞的是顏回。因為顏回追求精神富足。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養,他不一定比世俗之人有更好生活。

  這是一個經濟發達、物慾太多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會有很多人執意追求珍珠而摔碎好多玻璃球;在這樣一個物慾太多的社會,會有太多人為了得到更多“麵包”而忘了靜下心來欣賞一下“水仙花”。人不能沒有精神,所以要追求精神富足。

精神追求作文 篇4

  “怎麼樣才能在精神層面上更富足一些呢?”朋友問我。我承認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首先我就不確定自己是否在精神層面上富足,又何談為他人支招?思忖良久,回答道:

  “我覺得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要去向內心裡增加什麼,而是要從內心裡減去一些東西。”

  “不明白什麼意思。我感覺現在自己精神空虛,需要點什麼來填補才好。”朋友很直接地否定了我的說法。或許,本來,精神上的東西就是無法言表的。那只是一種狀態而已,是主觀意識,不好用某種客觀的存在來代替表達。

  “慾望少一些,空虛就少一些。”我繼續解釋道。其實,連我自己都覺得這個解釋蒼白無力。但現實不是這樣嗎?無欲則剛。若我們心中的慾望沒有那麼多,那麼,不被滿足的感覺就會少很多,進而,大概不會覺得空虛。這是個減法運算。首先,我們要把自己被物慾充滿的內心整理出一些空隙來,這樣,空虛感才能有離去的道路。

  “好像明白一點兒了。但曾經根本沒有精神空虛這種感覺。那時候,一心只想著如何賺錢。但賺到錢後該怎麼生活卻是個問題。而且,現在家庭矛盾也越來越多了。”朋友繼續訴苦。

  “所以,往往可以共患難,卻不可以共富貴。無論是朋友還是夫妻甚至是父母子女。”聽到他的苦惱,我忽然感慨道。貧窮時,大家的需求一致,所以共同語言比較多,從對方身上也可以看到自己身上更多的相似處,因此可以相處得很好,生死與共;但富貴時,大家的精神需求就不一樣了,共同語言自然也減少甚至沒有了,由此相互之間就產生了分歧、矛盾,之前的和睦很可能就變成了爭吵直至最後分道揚鑣。

  的確,現實生活就是這樣殘酷。當我們物質匱乏時,卻不覺得精神上有所欠缺,我們生活得清苦卻滿足;而當我們物質富足時,卻往往感覺到精神上的貧乏,生活得富足卻空虛。窮而能自得其樂的人和富而能生活得有情趣的人,都是智者。大多數人,貧窮時怨天尤人,富貴時又忽然茫然找不到方向,一輩子都在生活裡掙扎卻並沒有看到生活的模樣,更談不上享受生活。

  其實,我想,物質上的貧窮富貴與精神上的富足貧乏是並不相矛盾的,二者也不必然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只要我們用心一點去生活,總會找到二者的平衡點,使二者相得益彰。

  做一個生活著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活著的人。

精神追求作文 篇5

  隨著科技的一天天進步,物質的一天天變化,生活水平的一天天改善,我們似乎都已經忘記了有“精神”一詞。

  “精神”在我們周圍慢慢變得少的可憐,如今生活似乎都是以物質為載體,以物質為條件,以物質為最終目的。文化也是如此,隨著與國際的日益接軌,中國人慢慢變得不再那麼熱愛自己的文化了,不再重視自己的精神文明瞭。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中華精神是中華民族之粹。如果一個國家連自己的文化和精神都拋棄了,那不是不攻自破嗎?還有什麼可以慰藉住國人的心靈呢?又怎麼能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呢?

  我們也時常嘆息,當今中國為什麼產生不了影響世界的大哲學家,大詩人,大作曲家等等。也許原因就可能在於我們的文化傳統的實用品格,對純粹的精神事業不夠重視,不夠支援。

  須知,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的前提是把精神價值本身看的至高無上。

  如果我們不重視精神其本身的價值,又怎麼去創造精神呢?又有什麼力量引導我們去創造精神呢?

  隨著科技的革新,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人們往往去追求物質的享受,更有甚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去把拋棄精神作為代價。這又怎麼能讓我們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呢?

  隨著國際的影響力,我們中國人慢慢淡化了自己的傳統文化。一些祖宗留下的優秀文化都拋棄的無影無蹤,那麼那些優秀文化中的一些精神文明自然也就被拋棄了。

  前些日子,父母帶我去祭祖,恰逢傳說中的王母娘娘的誕辰日,父母就帶我去參觀了一些道觀寺廟。回來後,我把所見所感告訴同學們,想表達一下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更多的是想弘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卻被同學們嗤之以鼻。

  嗚呼!追求物質生活並不錯,但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精神。

  精神領導著一個人的全部,如果沒有了精神的指引,那不是行屍走肉嗎?

  努力追求精神文明生活,真正的重視,支援精神文明事業的發展,熱愛人類的文化遺產,堅持自己的精神層面,我相信,這樣的民族一定會是優秀文明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