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老師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老師的教學反思

老師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師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反思 篇1

  透過今天改小練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聽課效果並不好,這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其中一個小題讓學生填空,內容是桃花心木是怎樣一種樹?這項內容不難,課文中就有現成的答案,只要熟悉課文,這算不了一個問題。結果卻不是這樣,好多學生不著邊際地隨意亂填一氣,結果答案五花八門,讓人啼笑皆非;還有一部分學生對詞語把握不準,寫錯字,漏寫字,忘掉字等一類錯誤,多有出現,不一而足。改題過程中我十分生氣,如此簡單的問題,錯誤都花樣百出,我當時氣憤填膺;改完作業,我靜下心來認真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學生對課文不熟!以後杜絕此類問題出現的方法是:學生多讀課文,好的課文還要學生進行抄寫,再透過學習,如此,對於認真學習的學生來說,課文內容諳熟於心是不成問題的。一部分學生課文不好好讀,課上不認真聽講,如此學習狀態,作業不出錯才怪呢!這反映了班上一部分人的學風問題,懶散,靠抄襲別人的作業來完成作業,課上、課下就是一個字:玩。為今之計,剎住這股不良風氣,必須改掉否則成績一定會不理想。

  其次,其中的一道小練筆題: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的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寫一篇小短文。結果學生寫得很勉強,很多甚至談不上借物喻人,只是人和物很牽強地放在一起,學生以為這就是借物喻人了。其實,學生沒有掌握借物喻人的根本之處在哪裡?是物和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寫物為主,水到渠成,寫人點到為止即可,如本課的寫法。看來,知識點或寫作手法,學生由學會到在實踐中掌握,絕非以道里計,更不會像學生所說的那樣會了嗎?會了—-如此簡單。

  教學反思 篇2

  本課從天平的平衡與不平衡引出等式,根據老師提供的天平圖,學生寫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這些學生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從分類中的得出等式和方程之間的聯絡,展示了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整個過程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從生活實際——天平實驗中引進,學生有生活的經驗,很自然地想到兩種不同情況,並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數、不含未知數的兩種形式。體現“生活中有數學,數學可以展現生活”這一大眾數學觀,也體現了科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透過觀察,探尋式子特點,再把這些式子進行兩次分類,在分類中得出方程的意義,也看出了構成方程的兩個條件,反映了認識事物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過程。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

  一、對於突發狀況不能機智應對,

  在各小組交流時,部分學生沒按要求做,而是把題中給的x計算出來,我在小組巡視的時候已經看見但沒提示學生,導致挑戰組在交流的時候出現三個錯誤,這是我應該講解一個,可我三個一一講解,浪費了時間。

  在班級展示提升環節,學生分類時位置不對,這時,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做,而不是指揮學生放的位置,導致學生不知所措。

  二、對於教學設計不能熟記於心

  在學生進行分類時,我竟然忘了5+a存在,導致學生誤解為它是不等式,所以在做遊戲這個環節,學生就誤解為2a+10為不等式,可想而知,由於我的疏忽大意導致學生的誤解,在這方面我要更加謹慎。

  三、課上語言隨意性

  在遊戲這個環節,應說不含未知數的等式請回倒座位,我卻把未知數說成了字母,這樣說學生可能就認為是字母了。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課前應該思考該怎麼說,而不是隨意說,讓學生誤解。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放手去做,相信孩子的能力,逐步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反思 篇3

  有一種差生,純粹是因為他沒有能力集中精神來理解一個完整的問題,或者說,要求他自主地持續10分鐘關注一個問題,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這種差生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缺少主動自我糾正的能力,他沒有糾正自己在學習上所出現的各種錯誤的動機,錯了就錯了,好象和他無關一樣。

  這個同學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其實都很好,但學習十分被動。當我教會了他如何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計算後,要求他做一道型別題給我看,他總是顯得有些不耐煩。當他每做完一步後,他總是要問你下一步如何做,總是不願自己透過模仿剛剛做過的那道題來解決現在的問題。如果你不在看著他,他就不願意做下去。

  今天評講第一次月考試卷,我發現,普通班的評講效果很差,特別是九班。我早就料到很多中下生無心聽評講,所以十分注意提問,幾乎每一題都做了提問,遺憾的是,還是發現很多人站起來後都不知道要回答第幾題。也許應該減少評講的題量,更多地進行個別輔導,並讓考得好的學生參加對學生的輔導,在課堂上幫他們訂正。另外,應該多出一分與試卷相關的練習,加強對中下生基礎知識的強化。

  中考化學對有效數字的考核常常表現在對量筒、托盤天平的使用上。在一開始介紹量筒的使用時,就應該把有效數字結合起來,進行練習訓練。

  不明白↑、↓的含義和使用,制二氧化碳的反應是,生成物不要寫成碳酸,而應該寫成水和二氧化碳。注意引導學生與實際反應相聯絡。反應物中不須使用這些箭頭,這些箭頭只能用大生成物中。

  要會用正化合價原子與負化合價原子會相結合的規律來推導產物。會分辨反應型別。

  點燃:一般有氧氣參加。

  高溫:涉及C和煅燒石灰石。

  初三(1)的課堂實在太噪了,但我發現,記他們朗讀課文竟然會起到一定作用。這時候不想讀書的人會考慮睡覺,一些人會跟著讀,雖然他們並不知所讀的是什麼意思。

  我發現,人在課堂,而心不在課堂的學生為數不少,如何使這些掌握一點最為基本的知識呢?到底什麼樣的課堂安排才能使他們學到一點點東西?4班有一個學生,你叫他閱讀一段文字,他死都不看,你問他為什麼不看,他又說他正在看,你捂住書本,問他最簡單的問題,如什麼是物理變化?或請舉一個化學變化的例子來,他一定說不會。“不會”這兩個字就是所有這一類學生的通常答案,他就總是不假思索說“不會”。這種答案從你開始上他的第一節課開始就是這樣。所以這根本就不是說基礎不好之故,這完全象是一種“習慣性學習放棄”。真不知東西才能觸動他們的神經,使他們意識到要學點東西。他們所有的興趣和注意力都放在哪裡呢?

  教學反思 篇4

  每個語文老師特別是高段語文老師都知道,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有兩種型別:一是精讀課文,二是略讀課文。而到了五年級,幾乎每個單元精讀課文的篇數與略讀課文篇數是同等的。由此可見,略讀課文在語文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過去我把較多時間花在精讀課文的鑽研上,略讀課文只是隨便講講就算了。略讀課文是否以學生能否回答閱讀提示的問題為標準呢略讀課文該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教師在教學略讀課文時是否要挖掘點東西培養學生的能力呢這些問題不斷地縈繞在我的腦中,對於如何上略讀課文我一直都感到十分困惑。

  《小橋流水人家》是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以思念家鄉為情感,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是透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過出來的。本課為略讀課文,語言優美,字裡行間直接或間接流露著作者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學生學習了前面的三篇課文對這篇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一目瞭然的,對作者是透過哪些景物或事物表達思鄉的情感,學生也較容易把握。這節課,我不是把重點放在讀,而是放在了習作指導上。

  課上我首先以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匯入新課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讓學生結合閱讀提示,自讀自悟。檢查朗讀後,我只丟擲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麼樣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再次回到文中邊讀邊畫。在交流中,我給學生總結出三組句子。第一組是作者直接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第二,第三組是作者透過回憶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和描寫家鄉美好的景色來表達愛的情感。學生讀這三組句子,體會到原來表達同一種情感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以透過描寫人,事,景的間接抒情。接著,進行情感延伸,讓學生也來說說家鄉的趣事,家鄉的美景。學生個個都熱情洋溢,滔滔不絕。最後,進行習作指導,讓學生也來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學生下筆如有神,情感表達淋漓盡致。在這節課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訓練,他們收穫的不僅是課文的內容,還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我體會到,要想上好略讀課文首先要縱觀全域性的大語文觀念,要面向全冊書,整組課文,瞭解全冊教材和本單元教學的訓練點,學生要掌握怎樣的閱讀技能。略讀課文的教學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運用適當教法,把語文學習和學生生活體會滲透起來。著重指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於略讀課文中,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圍繞課文重難點,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善於挖掘略讀課文的訓練點,上出略讀課文的價值,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我想這樣略讀課文教學才會迴歸他的本真,煥發出他的生命本色。

  教學反思 篇5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鑽研尋求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訊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絡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教學反思 篇6

  美術教學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善於營造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喜愛。美術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廣泛的學科,這要求教師的知識面要廣,要涉及方方面面的領域,我的主要做法是:結合教學內容講一些趣事或故事,如,《為祖國爭光》,這一課是以我國運動員在重大賽場上為國爭得了榮譽,高舉獎盃站在領獎臺的動人情景。

  我給同學講了世界乒乓球冠軍郭躍華從小刻苦訓練乒乓球中的趣事,激勵同學們努力學習。再如,國畫課《虎》,我講了一個五代著名虎畫家歷歸真的故事,歷歸真為了畫出虎的本性,虎威,隻身一人躲進老虎經常出沒的老林,認真觀察虎與山羊斗的驚心動魄的場面。鼓勵學生要有為事業獻身的精神。學生對此頗歡迎。另外,對技能性較強的內容,我用兒歌的形式進行總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染紙圖案》,將內容、材料、方法、注意事項等融入詩歌中:吸水白紙裁成方,摺疊定式有文章;邊沿點塗水要足,細心展開莫心慌。

  在學生做作業時,總是沒東西可畫,我的另一個做法是,我讓每一個學生都來當教師,我要求學生互相交換作業,看看在對方的作業中你還能添畫些什麼?給他提些建議,或幫助他修改一下,學生都有善於表現的一面,他批改別人的作業比自己畫的都認真,這樣通過幾個回合的補充,完善,學生的作業都豐富起來了。用此辦法來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美術興趣和審美能力。不但幫助了別人同時也提高了自己。

  教學反思 篇7

  《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是數與代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代數”教學的起始單元,對於滲透與發展學生的代數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開課時,透過複習哪些是方程,鞏固方程的含義,為後面教學作鋪墊。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說出推想過程,一邊板書,一邊指出解題的想法,然後著重講解檢驗的方法及書寫格式,並在後面的鞏固練習當中加入口答檢驗,根據課本上的“注意”強調說明雖然不要求每題都寫出檢驗,但都要口算進行檢驗,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出示概念時,先讓學生自學了概念。自學完概念後,應讓學生對兩概念講講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畫出重點字,然後才是教師對概念重點的強調,這樣更能區分兩概念不同的含義,對難點的突破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將易混易錯的地方,清楚理解後,明確兩概念的區別,這點在課上忽略了。

  在後面的反饋練習時,因前面例題的格式講的還不夠明確,所以練習時有點反覆,但在後面的練習中學生已完全掌握。鞏固練習的層次很好,由易到難,對學生的學習有突破,學生完成的正確率也很高。

  這節課整體來說我比較滿意,對於細節上的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使教學更加嚴謹,也會更注意教材的研讀,爭取上一節完美的好課。

  教學反思 篇8

  隨著意味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儘管在每次培訓中,我都能認真參加,刻苦鑽研,對語文這門課程的性質;語文的讀、說、聽、寫四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實踐中的綜合實踐性學習等方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統,有比較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自我發展觀。

  在具體的新教材使用,教學過程中,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儘量讓每堂課都有琅琅的讀書聲、能點燃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每一個學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資多彩的精神生活。

  透過在702兩個多月的語文教學實踐,課堂教學我成功過,也失敗過。在成功後我會再接再厲;失敗後,值得我深深地反思。圍繞語文教學中的困惑、疑難、認為有欠缺的地方,做以下反思:

  新課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在教學中,自主合作可以組織,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難度。一分組,學生自主合作,這樣自由度大,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再加上探究方面學生缺乏課外資料的收集、閱讀,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構新知。

  透過學習“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內容,才知曉其中的奧秘:新課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要有創造性實施力,恰當合理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要對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課時內容具有靈活性,這就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瞭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絡生活,要立足於人的培養,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內容,善於取捨,吸取精華,懂得“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美。”

  教學反思 篇9

  教授新課程已經一個學期了,給了我很深的感受。在瞭解了新教材的內涵和思路的同時,我也體會到,對於新課程的教師來說,更重要的就是怎樣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新課程的思路和內涵,從而使教學效果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注重的是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中學習、歌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儘量減少對他們的限制,多給他們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機會,這樣學生才會更有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迸發出超乎想象的東西來。所以在課堂中我從不去限制孩子們的想象或者一些行為。記得在欣賞《快樂的小熊貓》一課時,我先用故事匯入:在美麗的大森林裡住著一隻可愛的小熊貓,他愛學習、愛勞動。還經常幫媽媽做家務。有一天,他又幫媽媽去河裡打水,可是一不小心把水桶掉到河裡了,這下可急壞了小熊貓,因為他不會游泳。我們幫助小熊貓想想辦法好嗎?其實,我只是想用這個故事匯入一下,想辦法的環節只是一帶而過。可沒想到,卻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七嘴八舌的地說開了,那場面十分的熱鬧。有的說:“用一根樹枝伸到河裡把水桶夠回來”;有的學生馬上反駁到:“如果樹枝不夠長怎麼辦呀?”另一個學生說:“可以用竹子做一個小船,然後划過去不就夠到了嘛!”我趕緊表揚他,誇他的想法真妙。我的一句表揚更加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議論也更加熱烈了。我知道如果這樣下去,可能會打亂我最初的課堂設計和構想。但是看著孩子們興奮的勁頭,我沒有去阻止,因為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更要給他們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由、快樂的去想象,去議論。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舉起手來說:“老師,我有個辦法,不僅能讓小熊貓夠到水桶,還能讓它不用走這麼遠就能有用!”我馬上用驚奇的目光盯著他:“那你快說說吧!”他自得的說:“可以順著小河挖一條水溝,讓水流到小熊貓家的門前不就行了嘛!”說實話,當時我真沒想到他會有這個想法,因為,畢竟才一年級。我用十分讚賞的語氣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並且對全班的孩子說:“某某某多有想象力啊,我們獎勵他一個‘創造獎好不好’?孩子們都為他鼓,這樣也激發了其他孩子積極想象和創造的興趣。

  其次,是要還學生一個平等的地位,不能總以“權威”自居,不能總是居高臨下。俗話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中,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心靈的接觸。如果師生關係良好,心理相容,學生能夠就會把老師的關心遷移到課程上來,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應。所以,在課堂中,我會經常注意主動走進學生,以此來拉近我與孩子們的距離。例如:坐到他們之中和他們一起欣賞新月,觀看學生表演。有時我剛走近他們,有的孩子就會熱情主動地邀請我挨著他做。而且在課堂中我會自然和真誠地使用“謝謝”“對不起”“你太讓我感動了”“我好喜歡你們啊”等等的語言,使學生感到老師和自己是好朋友。在學習歌曲《拉勾勾》時,我和孩子們一起演唱歌曲,一起表演。學會歌曲後,我安排了這樣一項內容,就是每個同學一邊唱著歌曲,一邊去和自己的好朋友拉勾勾。孩子們可高興了,都去找朋友。這時,我也走入他們之中,和每個孩子都勾一勾指頭。這下孩子們更高興了,都紛紛來到我的面前搶著和我勾指頭。使我感到特別親切,我想孩子們也一定和我有同樣的感受。最後,我總結到:我們勾了手指頭就是好朋友了。一個孩子突然大聲說:“是永遠的好朋友!”聽到這句話,我很激動,馬上說道:“對,老師要和你們做永遠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動走進他們,主動和他們去勾手指頭,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句話,又怎麼會讓這樣普通的一節課充滿了溫馨和感動呢!

  最後,我體現到的一點就是教學的安排和設計。音樂課不同於其他學科,可以不必一定按著教材中的內容安排去進行。為了教學效果更好,每節課的內容可以互相調換。在學習《開火車》一課時,教材的安排是,學會歌曲後,帶著學生做開火車的遊戲。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去做開火車的遊戲,讓他們先在做遊戲中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在學生愉悅的心理氛圍下學唱歌曲,學生學的既快又有興趣。學會後再做一次遊戲,這樣教學的效果更好。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踐,使我感到新教材給教師的空間更大了。我們可以有更寬闊的空間去發揮、實踐。

  教學反思 篇10

  《蘭花花》的歌唱教學,是在欣賞了兩節課的`陝北民歌信天游之後進行的。在之前,學生透過;兩節課的欣賞已經對陝北民歌信天游的風格特點和這首歌曲的內容梗概有了大致的瞭解,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不像以往對傳統民間歌曲的牴觸,而是有了進一步學唱的願望,這是一個好的起點。

  我認為這節課上下來,最大的亮點在於: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嘗試用陝北方言的發音來演唱歌曲,這樣一來歌曲的韻味,濃濃的陝北腔就立馬凸顯出來。學生覺得自己也能像個歌唱家一樣,原汁原味的區表現歌曲了。在全班嘗試用陝北方言演唱了歌曲兩段歌詞後,學生的驚訝和喜悅是顯而易見的,課堂氣氛也在這一刻達到高潮。

  不足之處是:我在接下來的拓展環節播放了《蘭花花的故事》變奏曲,要求學生在每個變奏出現的地方隨樂哼唱主題,很多學生哼唱得不錯,但是在最後問及這首鋼琴曲有幾個變奏的時候,只有寥寥的幾個人答對了。其實應該在聆聽之前先複習一下變奏曲的曲式特點,然後再去聆聽,這樣在聆聽哼唱得同時,學生也能對變奏曲這一曲式特點加深印象。另外,這首曲子在上學的時候我也曾經彈過,如果事先再加練習,課堂上不用音像資料,而是我直接在鋼琴上彈奏出來,那麼這節課的效果肯定會更好,更加拉近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教學反思 篇11

  轉化後進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難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深深的啟發了我,要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必須用愛心溫暖後進生的心靈。一、在集體中喚醒“自尊”。後進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學業成績較差甚至兩者均差的學生,在班裡造成不良的影響,但他們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轉變的。可是,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常把後進生當成“壞學生”,說是“朽木不可雕”,“頑石不成材”,嚴重地傷害他們的人格和自尊心。小學後進生同一般學生一樣,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當其受到某種傷害,為了採取保護措施往往形成某種異常心理和畸形表現:有的存在對立情緒,不聽管教;有的產生自卑心理,消極沉悶;有的採取疏遠集體,迴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違紀,離校逃學。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愛的溫暖而使心靈蒙受創傷,正常成長遭到壓抑。因此,在轉化後進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評和處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對他們傾注愛心,十分尊重他們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他們。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在團體中常常不知不覺地受到群體的壓力,在知覺、判斷及行動上,表現出與團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不論思想和行為,若與周圍人相一致時,則容易心安理得。可見集體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巨大的教育和影響作用。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用愛心融化後進生冰凍的“心理防線”,在學生與他之間、老師與他之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樑。班裡有位女同學,各科成績都差,平時沉默寡言,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從對她幾次談話中瞭解到,她認為自己特別笨,智力不如人,老師、同學會看不起她,上課不敢接觸老師的眼光,平時不願與同學接近,學習上有困難也不問老師、同學。

  教學反思 篇12

  十一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感受大自然,其中的四篇文章分別從四個不同方面展現了大自然別具風彩的魅力。在學習本章內容時,應引導學生領會作者透過豐富聯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表達情感的方式。

  《山雨》是其中的第一篇略讀課文,應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但一堂課下來,我並未完成內容,課堂效果也不如人意。

  首先,佈置預習時,我明知道預留的時間不夠充足,卻沒有督促。心想上課時突擊檢查,給他們一個教訓,讓學生記住自覺預習。但同時這也導致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以及匯入正式學習的時間過長。

  接下來初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理清文脈,找出文章的寫作順序,這篇文章線索很明顯,這部分進行的還算順利。

  進入精讀課文階段,我安排小組交流,選出最能表現作者對山雨的喜愛的句子,並說明原因。這部分本應是這堂課的重點,但因為時間不充足,以及前部分課堂氣氛沒調控好,反而草草收場,沒達到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另外,學生對於小組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不知如何相互交流。在班級彙報討論時,很多小組都說還沒交流完,或者結論只是某一人的觀點,沒有經過組員認可等。種種原因綜合,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

  以後學習略讀課文時,儘量把課外事情在課後說,先上課,不然容易破壞課堂氣氛,降低學生興致。

  控制課堂流程時,必須把握重點,多給學生時間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還應在後面的文章學習中,給學生創設機會,逐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此外,課堂氛圍很重要,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以多花些心思。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效率會高很多。

  教學反思 篇13

  當科組長把上一節精品課程課的任務交給我時,我心裡是很沒底的,作為一個新老師,對於平常上公開課都沒十足的把握,更何況是採用一種我從來沒嘗試過的教學模式——“學生講課”。但是為了完成任務,同時也是鍛鍊自己,我還是接受了。儘管由於準備的時間短,來不及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適應這中模式,加之小老師的素質差異,在上課過程中出現了緊張的情況,因而課後的結果並不能讓我滿意,但是我還是從中收穫了很多。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更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如何在“學生講課”的模式下,讓初一的學生在學習本文時明白中年人所處的重要的地位,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大難題。

  為此下來我仔細的閱讀了文字,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對文章內涵的把握基本上沒有了問題,但是如何透過小老師的嘴讓學生逐漸理解更深層次的內容又是一個大大的難題,為此,我先和幾個小老師在寬鬆的環境下進行了平等的合作和探究。當時的效果還不錯,在我的引導下,他們都對本文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其中有個小老師說“以前還認為當老師很容易,現在真正要讓自己當老師時才發現有這麼多東西要準備”,這也算是一個意外的收穫吧,只是這次小老師的人數稍顯少了一點,以後可以嘗試分組,讓每一組的同學準備輪流講課,這樣對於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語文這門科目的整體瞭解會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我忽略了一點,即小老師的表達能力,雖然我挑的這幾位都是語文成績不錯的,對文章有比較深刻理解的學生,但是畢竟要讓他們把他們所理解的東西透過一個一個問題有條理地去引導學生,這方面還是欠缺很多。另外,對於同學們的回答,小老師都沒有很好的評價和引導,只是匆匆表揚而過,這也是一個問題,留待以後解決。

  這次課後,我總在想,以前我像一個“救世主”,給學生知識,給學生力量,給學生關愛,引導他們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生面前我永遠是正義的、強大的、樂觀而豁達的,我因學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滿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獨,因為這份驕傲是不真實的。現在,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備課,一起想辦法,一起渡難關,真正去關注語文和生活的關係。雖然有時我也很“無知”,難免臉紅尷尬,但我卻倍感真實而輕鬆,因為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覺得生活是多麼美好,生命是多麼可貴。我感謝新課程,感謝《散步》,感謝學生,感謝一切因愛而變得快樂而美好的事物。

  教學反思 篇14

  趙州橋是一個說明性的文字,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麗,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我主要關注雄偉、堅實、優美三大特點,注重閱讀,體驗趙州橋的設計特色,最終昇華主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體驗雄偉時,我主要是體驗關鍵句子中的關鍵詞,尤其是一些數字。在學生們發現後,我幫助學生們與我們的教室進行比較,體驗真正長度的宏偉的趙州橋。可以說效果不錯。學生們從趙州橋的長度和寬度體驗了趙州橋的氣勢,感受到了趙州橋的雄偉。

  介紹堅固性時,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趙州大橋的設計特點體驗堅固性。首先,閱讀趙州橋四個小橋洞的設計意圖,然後閱讀這種設計的好處,從而瞭解趙州橋為什麼堅固。處理這個地方似乎有點慢,特別是有幾個優點。如果你當時直接顯示“二者”和“與”,可能會使教室更緊湊。我認為欣賞趙州橋“美”的教學部分是不夠的。我開始創造一個良好的欣賞環境。看完配樂後,學生們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然而,精美的圖案並沒有引導學生仔細欣賞,也沒有大聲朗讀來體驗趙州橋的美麗,而是直接讓孩子們背誦

  ,這似乎有點倉促。孩子們也應該欣賞音樂,然後透過圖片的感染,讓學生更深刻地反映趙州橋的美麗,然後背誦。效果可能會更好,更多的學生會在課堂上完成背誦的目標。

  最後,透過這些特點與悠久的歷史相結合,學生們感受到這座橋是多麼偉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另一個“過渡句;處理不當,應放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間,這樣會更自然。

  總的來說,我覺得我在閱讀課文方面有所提高,對教材的分析更加深入和透徹,課堂教學結構更加清晰,手段更加多樣,我知道第二節課應該是什麼樣的課,我應該朝著什麼方向努力來建立我自己的課堂。收穫不小。

  教學反思 篇15

  《松鼠》是一篇寫動物的說明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主要介紹了松鼠的三個特點,其中涵蓋了松鼠的外形、生活習性和用途等方面的內容。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句子,準確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徵;學習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語言;瞭解松鼠的生活習性,激發學生關愛、保護野生動物的興趣在上課前,我創設了情境,利用播放鬆鼠的影片短片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看完短片之後,讓學生概括地說出對松鼠的印象,考察他們的概括能力。

  此外,為了讓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我設計了“做一隻小松鼠,介紹自己的特點”這一個環節。透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更進一步地理解本文所介紹的內容,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文體”,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為了幫助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理解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不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體會,讓學生先讀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後出示課件填空,教師進行對本段小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鼓勵學生運用這些詞說一段話,可以同桌試說,再在班上說。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為了把學生的認識與創造結合起來,我設計了採訪,表演這一環節,使學生體會交流、合作的快樂,並加深對課文的感悟,猶如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提高了語文素養。

  教學反思 篇16

  《太陽》一課為說明文,課文較為枯燥,學生不易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幾下幾點:

  1、激發學生讀書的情趣。新課標提出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感知、感受、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每節課要有充分的讀書時間。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為學生創設了情景,透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了學生的情趣,在讀中感悟。課堂中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師互動的多方位的課堂結構。

  2、聽說讀的能力有機結合,促語文能力協調發展。本節語文課不是單一的說與讀,而是讀說結合,在讀中感悟,並有意識培養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並與他們交流,正確表達自己的體會,讓讀與說有機結合,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得以發展與提高。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件的使用上,運用太陽圖片和太陽活動錄影,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太陽的大、熱、遠這些特點,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太陽與地球的關係,文中表述的較概括,學生不易理解,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文字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

  4、知識的拓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課外知識的適當介入,使學生學習不僅僅侷限於書本,而是與生活實際和自己所瞭解的內容相聯絡,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的目光由課內投向課外。

  以上四點的體現,使學生學得容易,教師教得輕鬆。

  教學反思 篇17

  《天窗》這篇課文寫得比較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再讓學生質疑。學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為什麼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因此,在課上我主要圍繞著這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

  一、透過品詞品句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句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們透過找句子,讀句子悟出了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閃電的形狀,雲朵的變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展開,十分合理。

  二、指導學生朗讀。因為學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風雨的呼叫聲,學生的朗讀有起有伏,抑揚頓挫。其次,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積累了不少優美的句子,給寫作提供了素材。

  三、給學生說話的機會。這節課,我設計了說話練習,除了平時就能說會道的,我還特別讓好同學幫助那些平時不太開口的學生,讓每個人都有開口說話的機會。

  教學反思 篇18

  對於《孔乙己》的教學原先是安排2課時搞定的,臨到備課的時候,還是改變了主意。基於魯迅先生作品深刻內斂的難度,所需消化的內容蠻多,不管是哪一塊都夠你磨掉一大把時間。再者篇幅也不短,2課時上起來絕對會是“意猶未盡”。因此實際的備課,比原計劃增了1個課時。

  上週備的課。當時是從小說三要素著手的常規教法進行設計的。設計思路明顯落伍過時的。當然,如此教學也並非一無是處,多少能加深學生對小說三要素的記憶,鞏固閱讀小說的最基本方法。想起學生一貫的“行事風格”,要想做到課前預習是不大可能的。花樣無須太多,到時讓他們按要求找相關資訊,估計會磨磨蹭蹭的讓人抓狂。即使不太深入,三課時也不見有寬裕。於是,沒有精心的預設,沒有刻意創新的思考,孔乙己這個經久不衰的經典形象就這樣灰溜溜地展示人前了。這樣的備課,除了一氣呵成的快感和輕鬆過,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反思的價值了。

  昨天上完了第一課時,感覺不大好。學生情緒懨懨,反應淡漠。這樣的狀態如果延伸到後兩課時,課堂節奏必定更顯拖沓而冗長,哪怕一分鐘都會是身心的折磨。還是調整一下教學思路吧!於是今天的上課,先撇開人物的描寫方法。從文末的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讓學生討論“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而展開教學。令人高興的是:舉手的學生多了,關於孔乙己死了的大部分“證據“都找出來了,在細細品析中,他們時而露出了心領神會的笑意……

  身為教師的我,應該多反省反省自己。對於孔乙己的人物分析,以文末這句為切入點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設計,只是懶得去花一點心思而已。也不想想隨意隨性而至的教學哪能贏得學生的一片歡心呢!平時的備課大都為應付教學檢查而湊合抄抄寫寫的,而上課呢往往跟著經驗走,效果不佳太正常了。“寫一套,上課又一套”的毛病,都是教齡增長帶來了除信守捏來的熟絡之外的又一大特點。如今,像我這樣憑“經驗之談”上課的教師也該佔一定比例,創新教學的激情不復存在了。而把課堂教學的微效和無效都一股腦歸罪於學生,慚愧。試想,如果教師能在每天隨堂課投入開公開課的那般精力,絞盡腦汁,精雕細琢,那麼應該離有效高效的課堂不遠了。

  教學反思 篇19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全文語言優美而生動,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而且文中有許多短句適合朗讀。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用讀奠定感情基調。

  開課伊始,我播放了一段教學影片,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到一種淡淡憂傷的情境中。

  其次,用讀感受作者運用的語言美和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的讀,富有個性的悟,其間的排比、比喻、擬人、反問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傾聽作者的彷徨,作者的無奈,作者的傷感,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和體會,在交流和討論中表達自己的感受。深刻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再次,用讀激起孩子仿寫的慾望。於是,()的時候,日子從()過去;()的時候,日子從()過去。更能結合生活實際,提醒學生更應該珍惜時間。

  總之,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過多的講解,還需讓學生用讀的方式逐步感悟、理解、教師只需滲透和點撥。

  教學反思 篇20

  《臺灣蝴蝶甲天下》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介紹了臺灣成千上萬、種類繁多的蝴蝶和著名的蝴蝶谷的奇異景色,使人感覺到迴歸大自然的美好。

  新課改精神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我主要採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從題目入手,理解“甲天下”中“甲”的意思,接著解釋“甲天下”的含義。學生透過查字典,相互交流說出了課文題目的含義。接著,我又設定疑問: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臺灣蝴蝶甲天下的?為什麼說臺灣蝴蝶甲天下?學生帶著疑問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邊做記號,然後在小組內交流,在反饋交流時,抓住重點句子、詞語,讓學生仔細體會,深入理解。

  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為我們的教學開拓了廣闊的領域。在學生無法感知一個事物時設計圖案,使抽象的語言文字成為可感知的畫面。我從網上下載了課文中具體介紹的三種蝴蝶的圖片,在講解課文第二自然段時,透過讓學生猜測來認識這三種蝴蝶的。學生交流時,我先打出一種蝴蝶的圖片,由學生自己說出判斷的依據,在猜測蝴蝶的過程中體會出蝴蝶的特點並用朗讀表現出來。猜這個形式本身就足夠引起學生的主動性,況且要猜準確,勢必要深入研究課文內容,就不用老師苦口婆心地交代了,可謂一箭雙鵰。在猜的過程中,在彼此的爭論中,“皇蛾陰陽蝶”的陰陽是什麼這個難點也突破了,圖片也物盡其用。同時,我還下載了好幾張臺灣蝴蝶標本圖片,讓學生對臺灣蝴蝶有了更多的瞭解,為學生打開了資訊之窗,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深刻感受臺灣蝴蝶的美和奇,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由於課堂的時間沒有把握好學生朗讀不夠,最後安排的鞏固達標沒有讓學生做後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