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以我與書為話題寫作文

以我與書為話題寫作文

以我與書為話題寫作文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以我與書為話題寫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書1

  我讀書,我將書的界限模糊後又擴大,於我,實體的書自是毋容置喙,一闋詩詞是書,一首歌謠,甚至一個人都是書。他們環繞著富有主觀性極強的感情色彩,在我的體內碰撞出經久不息的震顫共鳴。

  我在書浩渺的文字中尋到新奇的手法,在那兒驚奇著。《計數器少年》一書中形容他“螃蟹般的塊狀體格”,這比喻用得多妙!再如《追風箏的人》中“一具骷髏偽裝成他,前來開門”,我眼前幾乎映現出人物極度消瘦的身影了。梁遇春在其對徐志摩墜機身亡發表的悼文中回憶:“他的眼睛又好像希臘雕像那兩片光滑的,含有無盡情調的眼睛。”歲月更替輪迴,而文字的本質始終未曾改變,反而因時光的積累沉澱得越發厚重且韻味悠長。

  我在書含情脈脈的描寫中窺見其驚豔。京極堂說:“沒有不好看的書,書都是有趣的。”於我而言,我更傾心於其中表達著或是沉重或是繾綣的感情的式樣。百人一首中第十六首和歌“別君遠赴因幡國,心似稻葉山頂松。天邊若聞君相待,自當速速就規程”將其理解成闡釋好似上杉景輝與直江兼續的鐵一樣的主僕關係的詞固然可以,但若利用文字自身的靈活性稍加變通,表達了若兼續與石田三成般的深厚友情也未嘗不可了。

  而除了歌,詩也是極盡抒情之能事。有人這樣評價:詩人的靈魂在彼此的分裂和仇恨中,穿越了宇宙,在那裡凝視我們這個已經沒有詩人的地球。這一方面顯示出詩人與世俗格格不入的特例獨行性,一方面顯示出其在精神領域層面的開明者的地位。在讀詩的過程中,我好像不再是我了,身體只是魂魄的暫駐地,我於書中與作者試圖表達的心境融合,受到聖禮一般變得虔誠又純潔,用溼潤和孤獨的眸子凝視著世界。

  我有時也讀人,人也是一本書。人們經常將老人的逝世敘述成一座圖書館的消失,其原因大概也在於此吧。《在路上》的主人公迪安,是“西部牛仔的原型和流傳至今的拓荒精神的最好詮釋者”他生活在社會邊緣,穿梭在美國東西海岸間的公路上來往追尋他所向往的無限自由的美國夢。他作為西部夜晚英雄,生氣勃勃,不可預測並且旋風般令人暈眩。此人葆有引人羨慕的魅力性格的同時,也像個普通人那樣擁有或許可被縮放卻無法消除的缺憾。透過讀這個人物,我的確得以探視美國拓荒精神的再現以及一種想象的狀態和一種醒悟的感覺。這些狂野漾著熱量的文字和人物形象賦予我生活的激情與反抗,填充我以各種形狀的愛,使我成長為一個更加全面的人。

  我與書一直以來是我單方面受惠的交往形式有些令人自愧,然而若要我吐露心聲,引用那句顧城寫給妻子的話再合適不過“我將默默注視你,讓一生都沐浴著光輝”。

  我與書2

  書是人的精神食糧,在我歡樂時與我一起分享喜悅,在我傷心時幫助我忘掉不快,讓我沉浸在誘人的故事中,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

  我讀的第一本書是《幼兒畫報》。那時我還在上幼兒園,每天被紅袋鼠、火帽子、跳跳蛙帶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書裡面發生在幼兒園的有趣故事,讓不愛上學的我也喜歡上了學校。

  從那時起我開始明白,原來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是多麼有趣的事。於是一回到家,就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分享我在學校的“發現”:誰吃飯把食物弄得滿臉都是,誰睡覺時打呼嚕等等。

  上了小學,我便看起了圖畫與文字相結合的'四大名著,為劫富濟貧的好漢們拍手叫好,驚呼孫悟空神通廣大,誇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至於《紅樓夢》,我並沒有什麼興趣,因為看不懂,直到現在,我對巜紅樓夢》還是有點兒偏見,不喜歡讀。

  到三四年級,我逐漸看一些中外名著。那時看《百萬英鎊》,似乎並不怎麼透徹,只是單純地看一遍而已。並沒有品味出什麼韻味。但是從那時起到現在,我一直對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情有獨鍾;我也很好奇,那些故事是不是真實的,心想:難道他能聽明白動物語言?還是他有讀心術?

  五、六年級時我對小說產生好奇心,有了些興趣。什麼修真小說,玄幻小說,讓我逐漸認為確實還有那樣的世界。那時學校流行寫小說,我當然也參加進來,利用課餘時間創作屬於我的一“鉅著”。我寫的小說被同學傳看,因為是玄幻的,所以很受歡迎。在這一兩年裡,我的寫作水平似乎提高了不少。

  曾經還夢想像小說裡的武俠一樣仗劍走天涯,現在才知道,現實中這樣做保不齊被城管抓走,則不那麼喜歡這種不切實際的小說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確實是這樣,我在書的陪伴下一路成長,隨著我的長大,從書中獲得的知識也在“長大”。

  我與書3

  記得讀初中時,家裡還住在河邊的老院子裡。

  我的房間在二樓,大大的窗戶正對著院子裡那棵大樹,枝葉茂盛的時候,樹枝會伸到視窗來。

  老院子是熱鬧的,晚上12點還有鄰居散了夜宵後的喧譁,早上4點就有擺攤的人兒早早起來準備的聲音。因著老院子的嘈雜,媽媽總是儘量避免我們跟鄰居們交流,放學後只准回家寫作業看書。對我而言,這簡直太好不過了,因為我缺的就是看書的時間,唯一的擔心是把租來的書藏在哪裡才安全。

  每個夜晚,我坐在地上看白天租來的書,一切的喧鬧都與我無關,這個時候,對我而言是無人打擾而安靜的。

  我的書租自學校邊上的一家書店。自從姐姐有了零花錢開始租書以後,我就開始給她跑腿,順便蹭書看。當時的夢想是有一天要把這家店裡所有的書看一遍,直到高中畢業,這個夢想才基本完成。

  幼年看書,總覺得書裡說的都是對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相信,在離我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武俠的世界,有一個精靈的世界,還有伊麗莎白的莊園,有復仇的藏著金銀珠寶的小島,這些人跟我一起生活,就好像是院子裡的鄰居一樣,只是更有趣。

  書越讀越多,又開始有點迷茫,終於發現書也有好壞之分。

  原來好的書就像一扇門,你開啟的那一瞬間,就跟隨著作者進入了一個衚衕,這個衚衕既是狹窄的只能往前走的小巷子,又是寬廣的有著無限想象的空間。好的書無論是悲傷喜悅,是激烈還是平緩,都將是一段酣暢淋漓的路。對我而言,最享受的就是這一段讀書的時光,沉浸其中,在另一個世界消耗時光。至於讀完書,能夠在將來感悟什麼,領會些什麼倒不是那麼重要。如同一場旅行,最重要的是在旅行中看到的景色,吃到的美食,走過的一街一巷,聊過的有趣或無趣的人,細細摸過的牆縫,斜躺過的椅子,跳著走的磚……

  似乎每個家長都會頭疼的青春期,我在讀書中就安然度過了。回憶往事,彷彿還能看到那個燈光明亮的視窗,還能看到那個席地而坐,認真讀書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