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
學習杜甫的《望嶽》需要講究方法,更多的學習方案,意味著學習的多樣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望嶽》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多多閱讀、學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為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為什麼?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為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絡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 ,是因為 .”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裡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教學反思:
1.小結:很好,透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佈置作業:當堂檢測.
教學這首古詩,我主要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抓朗讀,思景物。
朗讀雖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但是把它應用於詩歌教學之中,就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有色的語言,讓學生入於眼、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感悟詩歌生動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學本首詩歌時,我採用多種形式讀,抓住重音、節奏、感情幾方面進行訓練,讓學生讀出讚美、激昂、豪邁之情,從而引領學生走進詩所描繪的神奇世界。
二、抓字眼,挖掘詩內涵。
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詩歌每句都有重點字,如開頭以設問開篇,用“如何”發問,提挈全篇,在此我重點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意的慾望。第二聯中“鍾”“割”煉得好,引導學生品析二字的妙處,感受詩人對深入眼前景色的由衷讚美,乃至驚歎之情。第三聯中“蕩”“決 ”體現了作者由望嶽觸發他登嶽的願望。抓住字眼,深入詩中景,悟詩中情,水到渠成。
三、引導想像,體會詩意境。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我啟發學生逐句逐句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學生體驗、感受、感悟、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賦予古詩文以新的生命力。本課教學我以讀明景,以講煽情,以寫悟理。
教學本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詩歌內涵的理解,古詩的誦讀指導可能不到位;在課堂中也應進行拓展閱讀,為學生開啟課外閱讀的新視窗。我將會在以後的古詩教學中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