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思想內容

桃花源記思想內容

桃花源記思想內容

  《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思想內容

  作者在文中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這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願。

  “桃花源”是個虛構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內戰的願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在當時階級社會中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

  全文鑑賞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訊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

  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透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說課稿

  一、 說教學目標

  《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多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另外,淺顯易懂,文章的語言優美,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把本文的目標定為以下的幾點:

  (1) 知識目標: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結合語境解釋詞語,品味優美的語言,領會本文的主題。

  (2) 能力目標:透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 情感目標: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個人理想而努力學習的興趣。

  教學方法:朗讀法、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使用抄、查、讀的方式讓學生的自主學習,進一步的熟悉文章。

  抄就是將註釋抄在字的上頭(藍筆);查就是查閱工具書將理解有困難的字解決掉(紅筆);讀就是就以上的解釋進行全文的翻譯。

  設計意圖:教師放手,養成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然會對下一節課的內容高度關注。符合新課標中閱讀淺易文言,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的要求。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用三國兩晉時的軍閥混戰,時局動盪的'背景切入,我們要了解的大詩人陶淵明就生活在東晉,他的名篇《桃花源記》也在那個混亂醜惡的時代應運而生。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背景簡單認識,暗示他們更好的理解文章須以此為依託。

  (二)提出問題:

  A說出自己對成語世外桃源的理解

  B聽讀課文,陶淵明筆下的桃源具有怎樣的魅力成為眾人嚮往的洞天福地呢?

  設計意圖:邊聽錄音示範邊思考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無形中加強對全文進行了整體感知。在這個主問題的之下,師生互動,更容易牽引一些小問題:

  (1) 找尋描寫自然風光優美和桃源人安居樂業的段落指導朗讀。

  總結提升朗讀效果的方法:

  (1)瞭解內容,準確翻譯。

  (2)明確作者抒發的情感。體味表達的意境。

  (3)、注意節拍、重音、語速。

  (2) 對錶現桃源另一特點即村民的純樸善良的語句賞析。結合本節留白部分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

  從景物描寫入手。

  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入手。

  設計意圖:符合新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學習誦讀古文,有意識的積累,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和審美情趣。所以,主問題牽引細碎的小問題更容易讓學生推敲朗讀方法、結合語境解釋詞語,訓練發散思維。

  (三)揭示主題

  A找出虛構的痕跡。

  B陶淵明為什麼沒有直揭社會現實,而是虛構了一個理想化、至少

  在當時不會有的世外桃源?

  學生先說,教師不馬上說出答案,將課前學生查詢的、老師整理彙總過的資料分發給他們,在其中找到答案,進而概括主題。

  設計意圖:很多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不是太強,或者說不願意查,抱著雙蘋果書不放,那裡的介紹並不十分全面,這個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應全面瞭解作者,瞭解風格、瞭解他的遭遇,瞭解他的故事。培養篩選、積累和閱讀課外文字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