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蜀道難》中的蜀道都叫什麼?

《蜀道難》中的蜀道都叫什麼?

《蜀道難》中的蜀道都叫什麼?

       引導語:李白的《蜀道難》中小學生都學過,然而,蜀道難中的蜀道,到底在哪裡?是什麼樣子的?具體叫什麼名字呢?你知道這些嗎?現在就讓小編來科普一下!

  古蜀道

  從廣義上說,南起成都,過廣漢、德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在陝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後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里春川,全長約1000餘公里。

  從狹義上說,僅包括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於廣元七盤關,全長約450公里。

  蜀道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由雲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肅入蜀的陰平道和自漢中入蜀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範圍內的道路,這是廣義上的蜀道。

  而通常學術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則是指狹義的概念,即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堂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等。

  在秦巴山區基本形成並沿襲著7條通道。其中秦嶺中有4條:即,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

  巴山中有3條:荔枝道、米倉道、金牛道。  

拓展

  《 蜀道難》主旨

  對《蜀道難》一詩的主旨,說法頗多。教材參考書說,從最後一段看,在風雲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寫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 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詩鑑賞詞典》說“關於本篇,前人又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 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 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我以為作品的主旨並非一定要符合作者本來的意圖,因為作品一旦產生,它也是不以作者初衷為轉移的客觀,只要從 作品實際出發,也可以發掘其客觀性的主旨。本詩也應如此。根據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以及其所生活的時代特點,我認為蜀道難的主旨可以理解為:探險者的 禮讚和悲歌;表現著懷才不遇者的憤懣與痛苦。

  詩作首先是用超時空的視覺從歷史、地理、傳說的角度極寫蜀道的`高聳險峻;接著則用在蜀道途中跋涉者的所見所聞,極寫蜀道的陰森恐怖;最後又用歷盡滄桑者的口吻敘述著憑依險峻獨霸一方的故事,極言爭戰蜀道的慘烈悲壯。

  在第一段中,詩作用五丁開山的傳說,交代蜀道的來歷。這個傳說的引用,凸現了五壯士開路探險者的形象,表現了人類勇於開拓自己生存空間的探險精神。第二 段第一句“問君西遊何時還”和最後一句“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都是反詰句,表達的似乎只是規勸之意。可是換個角度,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明知山有虎偏往 虎山行”的探險者形象。第三段狀寫了爭戰的慘烈,敘述口吻中,我們不難想見一個歷盡險峻從失敗中走過來的探險者,“側身西望長諮嗟”的情狀。

  從詩作的實際情況看,第一段飽和了詩作主人公對探險者的禮讚,而在最後一段固然也很明顯的表露其探險失敗的傷痛。而第二段中詩作主人公的前後兩個反詰 句,既表現了對探險者的不解甚至規勸,也表達出對探險的讚歎。這種矛盾,我們可以從詩人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上找到解釋。詩人一生兩度進京為官,兩度探險漫 遊;他的思想既受儒家影響,懷有濟天下黎民的政治抱負;更受道家浸染,崇尚個性解放,不滿世俗束縛。此外他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所謂“以武犯禁,不愛其 軀”,“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但這種人生理想始終未能實現,但他又始終在追求。在這過程中,理想、追求與現實的矛盾、衝突 就自然會在詩歌表現出來。

  因此,我們有理由說,開山的五丁作為探險者形象體現了詩人的理想,而那個知難而進的“來者”之“君”更是詩人自己的寫照;整首詩就是一曲對探險者(既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的禮讚和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