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通用7篇)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通用7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1

  4月13日至16日,我有幸參加學校精心組織的“北京市著名小學高效課堂”觀摩學習活動。在為期四天的學習中,我帶著一種敬仰和神秘的心態,和同事們一起認真聆聽了六場精彩報告,觀摩了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北京朝陽區第二實驗小學和北京教育學院附屬小學的生動、高效的課堂。透過學習,我零距離感受了名校、名師的教育風采,見識了先進教育理念的實際效果,對我而言則有深深的觸動和震撼。在這裡我和大家一塊分享我本次學習的收穫。

  在幾天的學習中,我認真聆聽了六場專家報告,這六位專家都是北京市著名小學的校長,他們的教育觀念非常先進,如果不是親耳聽到、親眼所見,我根本不相信有這樣理想化的教育。

  首先,北京小學大興分校校長張景浩教授,他提出“語文”是幹什麼的:“語”即說,“文”即寫,語文的能力是什麼?能說會寫。他的觀點簡單明瞭,細想也確實是這樣。他批判了目前社會上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觀念,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他舉出一些教學例項說明語文課堂上的疑惑,精彩之處往往是學生來解惑。再如,我們教育學生總是說“學習,學習,必須好好學”,實際上我們希望學生聽自己的,把知識裝進學生的口袋,而沒有關注到學習者本人。張校長提出四個轉變:從“關注知識的傳授”向“關注學生的發展”轉變;從怎樣“教教材”向怎樣“用教材”轉變;從注重“教”向注重“學”轉變;從“傳統教學”向“新理念教學”轉變。四個注重:注重了學習過程,注重了學生活躍的思維方式培養,注重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注重了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

  清華附小的竇桂梅校長做了《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專題報告。報告回憶了自己近30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歷,總結了自己的三次教育思想超越,即從“三個超越”到“主題教學”,再到今天的“課程整合”。我覺得“聰慧”、“高尚”是竇桂梅的特色,也是清華附小的特色。首先,他們的孩子起點確實很高,百年老校優良的校風,再加上先進的教育思想:“兒童是被尊重和理解的”、“兒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兒童成為他自己”,所以在清華附小,出現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孩子。

  最令我感動和驚訝的要數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常麗華老師的一場精彩報告。該校是一所剛剛誕生的學校。自2013年9月開學以來,就致力於“全課程”教育實驗,從課程入手改變學校生態,讓師生擁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年級是始業學段(開始學業的意思),老師們合作開發了始業課程。在120平方米的主題教室裡,兩個老師(主班和副班)包一個班,建立起了一個家一樣的教室。每月一個主題,這些主題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到兒童與自然、世界的關係,最後回到兒童對自己生命的理解,幫助兒童建構起一個懵懂而完整的世界。常老師用智慧影響著她的全班孩子,影響著她的學生家長,影響著一個個她觸及到的家庭。她說,我堅信一個人每天見到的東西,就會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在她看來,“教室”是個充滿魔力的詞語,教室就是師生的願景,是決定每一個生命故事平庸還是精彩的舞臺,是師生共同穿越的所有課程的總和,它包含了教育時所能想到的一切。常老師說:“因為新教育,我有一個樸素的理想:讓每一個生命都在教室裡開花,讓每一個孩子能在清晨醒來時,對即將開始的一天充滿期待和嚮往;讓每一個孩子結束一天的學習回家時,能對教室充滿留戀和不捨。”常麗華老師說:“心平氣和,不抱怨,不浮躁,像一個農夫,靜靜地抵擋風雨,侍弄自己的班級,守住自己的教室,將自己的生命寫入其中,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常麗華老師本人就是教育,每一句話從她口中娓娓道出,是那樣自然又新鮮。不要說是孩子,就連大人聽到這樣的話語,感受那些可愛新奇而又有趣的想法和做法,又有誰願意離開這個地方呢?

  我想:常麗華老師的人生是絢爛的,但絢爛的背後一定有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與堅持。一個想法的背後是多少個不眠之夜,如詩如畫的語言功低投射出常老師海量的閱讀,使我意識到: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必須加大自身的閱讀,訓練語言,才能夠遊刃有餘地駕馭教材及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自己必須把學生引進教材的趣味境地。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2

  12月8日,我有幸參加了在烏魯木齊舉辦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觀摩。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裡,共聽了四個專家的講座,觀摩了五節示範課。專家們的講座精彩生動,深入淺出,引人入勝,體現了小學數學最前沿的教學理念,詮釋了他們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讓我領略到了名師的風采和魅力。使我更加明白了在“教學中,以前教材採用的方法沒能體現估算的學習價值,只是把估算當成一個技能(知識點)去教,為了估算而估算。今後的教材採用“尋找區間”的方法,則注重學生估算意識和方法的培養,建立一種規劃的意識:解決這個問題,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滲透極限的數學思想。透過“探索規律”和“分類”案例的講解,使我更進一步地理解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老師不斷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感悟。在教學中口號是:“敢想、敢說、敢問、敢辯、敢錯”孩子不犯錯誤長不大,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人人都會出錯,出錯並不可怕。只給學生講明白的教師不是好教師,會引導學生想明白的才是好教師。普通教師教知識,優秀教師教過程,卓越教師教智慧。

  五位名師的課堂教學,在我看來,不同的教師演繹不同的風采,卻展現同樣的精彩。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靈動的課堂,精彩的互動,智慧的語言,高超的調控能力,嫻熟的教學技藝以及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知識視野,數學素養,創新思想,無不衝擊著我的思想和心靈,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的紮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了我心靈深深的震撼。也讓我學到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引發了我對高效課堂教學方面的思考。

  一、以生為本,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三位教師的課都打破了常規的教學方法,設計新穎,教學內容更貼進學生的實際生活。我們平時在教學時,大多數教師都是利用書上的例題,重點教學生如何描點畫折線,完全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只知道怎麼做,而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張健老師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充分感知新知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教學方法大膽地進行了創新。教學描“點”時,教師並沒有直接教學生如何描“點”,而是先讓學生比較條形和折線統計圖的方格圖有什麼不同,接著問學生為什麼條形統計圖中的年份對著方格,而折線統計圖中的年份對著線,學生明白“點”應該畫在線上,接著讓學生思考“點”應畫在什麼地方,這個“點”應對著幾個方向?

  二、以問促思,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只有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質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學到知識。

  三、讓學生在課堂上“活動”起來

  參與到數學教學中去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參與,讓學生活動,特別是思維活動,強調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這就是說整個教學的課堂應成為學生活動的場所,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去動腦、動手,去創新。只有這樣做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才會好。

  一節成功的課,教學重點要突出,難點要得到突破,所以教學中,課前應深鑽教材,找準本課時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選擇恰當方法。聽課雖然很快結束,但是工作還在繼續,努力不能停止,我們不僅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反思自己,而且要把所學的方法運用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3

  5月22日---23日,我有幸在婺源參加了教育新視野第一屆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觀摩活動,在這2天的時間裡,觀摩了來自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華應龍老師、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餘穎、江蘇的周衛東老師、江西南昌的葉青老師、江西省萬年縣第三中學李國瑛老師等6位數學教師的觀摩課,並聽了周衛東教授,華應龍教授、專家報告,及有教研員的精彩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透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悅,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鬥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你知道老師叫什麼,你瞭解老師多少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三、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願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三角形三邊關係》時,《遊戲公平》利用學生喜歡的操作入手,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學習不在陌生,不在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的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於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透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資訊窗資訊的收集與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資訊窗收集資訊,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要把資訊窗中的主資訊、主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樣的文字應用題模式,引導學時理解圖意。這次聽課找到了這樣的佐證,且效果很好。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透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著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這一點從周玉仁教授的報告中體會到。

  (4)探究與滲透的關係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從外省老師的講課中體會較深。

  華應龍教授、周衛東教授、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師者若水和基於兒童立場的數學教學,可謂高屋建瓴,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令我大開眼界,領略了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風采和專家的精彩報告,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4

  12月14~16日,我有幸參加了在海口海職院舉辦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在短短的三天時間裡,我一共現場觀摩了五節數學優質課,五位名師的精彩課堂,令我們耳目一新。他們每一位老師所執教的課堪稱優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位老師所設計的教學環節都很新穎、恰當、合理、平實,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和老師優美幽默的語言,更是給課堂增添了活力,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老師的不斷引導和激勵中,學生透過自主探索、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培養了各種能力,從而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並且每位老師在引領學生探究知識的同時,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下面我來談一些自己的粗淺的體會。

  一、重視課前師生互動交流

  注意課前與學生的溝通,採取玩遊戲、聊天等各種形式的師生互動。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減輕課堂學習的枯燥感。從中我發現,有效的課前熱身是調動孩子積極性的必備條件。

  二、合理地創造性使用與處理教材

  劉德武老師的講座《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我們深深認識到:要想創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要以課標為依據,以新教材的內容為憑藉,選擇適應學生髮展需求的內容。我們要力求做到要精讀課標、深鑽教材、細研學生,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材內容和要求,適當擴充和刪減教學內容,嘗試多種構思。教師要成為教材的積極促進者、發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發展教材,讓教材在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當然,準確理解教材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礎。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藉。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須以準確理解教材為基礎。

  三、想清楚我們課堂教學究竟應該講些什麼

  教師在課堂中究竟起什麼作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這樣說“愚蠢的教師是教給真理,聰明的教師是教學生髮現真理”。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具體課堂教學操作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師話語霸權”的慣性,敢於並善於把課堂、班級“還給”學生。教師需要把握好教材,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是: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三不講是: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透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在教學中,紮實落實“三講”“三不講”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落實精講多練的原則和自學性原則,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訓練,同時教師也才有更多的機會對學生進行練習反饋和強化矯正,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聽了劉松老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及專題報告後,體會到我們在教學中往往認為《乘法分配律》容易出錯的地方是在分配時因數只和前一項相乘,而忘記和第二項相乘,但是透過知識前測,發現學生的易錯易混點還有像:70×50+50×90=70×(50+90),50×(3×4)=50×3+50×4此類錯誤,如果教學中只是注重抓第一個易錯點時,學生掌握的情況就會不理想。劉松老師在教學時,首先是透過舉例說學習委員小陳是我的朋友,班長小鄭是我的朋友,讓學生合成一句話,(小陳和小鄭都是我的朋友)再把這一句話分開成兩句話來說,從而引出要學的內容,接下來,劉老師用他搞怪的方言、獨特的跺腳記憶讓孩子們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及讀算式的順序。來引導學生分別發現3×(5+1)=3×5+3×1然後透過模仿創造、自我檢驗;意義建模、內在提升;體驗無窮、揭示規律;重點剖析、深刻理解,分別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和易錯、易混點,學生掌握的情況很好。

  錢守旺教師的講座“我的二十個課堂教學主張”也有許多觀點值得回味。如:教學口號“敢想、敢說、敢問、敢辯、敢錯”他認為孩子不犯錯誤長不大,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人人都會出錯,出錯並不可怕。只給學生講明白的教師不是好教師,會引導學生想明白的才是好教師。

  透過聽課,我覺得在教育教學方面收穫很多。雖然各個老師的教學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地方。這次課堂觀摩活動,讓我再次開闊了眼界,明白了今後教學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思考的問題: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讓我們的教學回歸本真?怎樣培養孩子的能力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教師所要考慮的。希望今後還能有更多的機會與名師零距離接觸。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5

  6月10日、11日,我們有幸參加了全國小學高效課堂現場觀摩研討會,小學高效課堂現場觀摩研討會心得體會。在研討會上我們認真聽取了王增昌教授、孫永福教授、黃解放教授、吳正憲教授及東街小學幾位同行的精彩講座,使我受益很多。

  王增昌教授給我們解讀了什麼是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透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孫永福教授講授的主要內容。使我進一步明確了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和能力,研究先進的思想方法、教法和學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成為“領頭羊”,而不是“趕羊人”。並且要有一顆愛心,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從而達到教學相長。

  黃解放教授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樸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感人的歌曲和照片,向我們講解了探求教育的生命意義。教育是人生命質量不斷提升的全過程。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應該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啟迪學生的生命智慧,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開發學生的生命潛能。作為教師要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愛生活和愛自己。我們要多幾把尺子衡量學生,做學生“進步的欣賞者,落後的啦啦隊”。

  東街小學的幾位同行向我們介紹了“突破問題導學的兩大瓶頸”。從她們身上我看到了努力、進取、拼搏的精神。我要以她們為榜樣,努力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博採眾長,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實踐、反思,使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

  感謝學校領導給我們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會把我所學到的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做到“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與時俱進著力打造高效課堂”。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6

  xx月15、16日,全縣三十名小學數學教師參加了陝西省教育學會課程研究專業委員會舉辦的“相約名師、聚焦課堂”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技能提升培訓會,和全省近千名教師共聚xx文理學院,觀了八節觀摩課,聆聽了三場專家講座。觀摩課授課教師既有全國特級教師、知名專家,也有教學思想、教學藝術已經比較成熟的青年骨幹,還有年輕的教學新秀,他們的課也就各有特色:或者樸實而韻味悠長,或者匠心獨運、點撥巧妙,或者活潑生動、新穎明快。三位專家報告也深入淺出、引人深思:徐老師的“解決問題教學研究”用大量生動案例為老師們答了疑解了惑,孫老師的“提高教學質量從研究學生開始”獲得老師們的認同。

  培訓期間,我縣參訓教師都能按時參加,特別是xx小學、xx中小等教師還能積極交流討論,認真學習的精神可貴。

  培訓會後,xx中小、xx中小等學校參訓教師按要求上交了心得體會或教學設計,共計16篇,部分學校還組織參訓教師上了彙報課。這些學校及參訓教師重視二次培訓,重視反思與總結的做法值得提倡與表揚。

  總之,本次培訓會,我感到老師們不論是在觀課、聽講座過程中,還是回校反思實踐過程中,總有一點、兩點被打動、被點亮的地方。培訓會對老師們的影響正如徐斌老師追求的“無痕教育”那樣,“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在不露痕跡中理解”,相信老師們會“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風化雨中提升”。

  小學課堂觀摩心得體會7

  很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在這裡和各位同仁在一起交流、共同學習。豔伶老師與我共事多年,她是一位積極上進、對音樂教學有著極大熱情的年輕的優秀教師。她的每節課總是讓我們感覺到亮點紛呈、獨具匠心。今天她執教的這節音樂課《詠鵝》,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也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本堂課突出了以下幾大特點:

  一、匯入巧妙

  匯入是一堂課的開場白,是一節課的關鍵,是將學生由非學習狀態轉入學習的準備階段。豔伶老師運用了動聽的歌曲、優美的畫面與古詩韻律美匯入這節課,很新穎、獨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不僅符合音樂學科的特點,又符合了新課標的課程整合的理念。

  二、問題設計合理

  本節課設計的問題是有層次感、有目的性的,很好的為教學目標服務。例如問:你們有哪些不懂的音樂記號?引入反覆跳越記號。又接著問:旋律由哪些音組成,下一個環節就是聽音唱旋律。每個問題的設計都是合情合理,都能為學習歌曲做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三、環節清晰、流暢

  本節課設計的環節循序漸進,都能將學生的音樂潛能開發出來,在從聽歌曲-節奏練習-視唱旋律-填歌詞-歌曲處理這幾個環節,逐層深入地進行,教者將歌曲中的典型的節奏型、曲譜在新授歌曲前就以活動的方式得以解決了,解除了學習歌曲的障礙。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教師教得也得心應手。

  四、啟發式教學運用自如

  這一節課由於能注重啟發式教學,結合學生的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從興趣愛好出發,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唱、演、動各個環節中,大膽地展現自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氣氛很活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歌曲處理到位

  我們在教授新歌是往往會忽略這個環節,認為歌學會了就完事大吉。而豔伶老師在這節課的歌曲處理上做了很多努力,透過對比、體驗、探究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了歌曲的情緒意境,學生能用自己的感情傳遞出來,增強了歌曲的表現力。

  六、雙基教學體現充分

  音樂課堂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沒有雙基學習做支撐,音樂審美教育就像“空中樓閣”,學生不可能真正意義上的去進行音樂創造。本節課有節奏練習、聽音練習、視唱曲譜、反覆跳躍記號的學習等等,充分體現了雙基教學。這節課用一句話概括:“教師有激情,教學有效果!”

  會議的最後是由丁主任指揮全體音樂教師合唱《我愛沙灘,我愛大海》,在優美、和諧的歌聲中結束了本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