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錦集八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錦集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一、匯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鳥魚都有思戀故舊的情感,那麼人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本課的學習目標是:1、讀懂文意;2、感情痴情;3、品讀畫卷。

  (師板書課題,並出示本課的目標)

  二、讀懂文意——完成目標1

  1、一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注意字音和句讀。(師提示學生注意“強、更、芥”的讀音)

  2、一生再讀課文,注意讀時的感情處理。

  3、學生齊讀課文,注意字音、句讀。

  4、學生自讀課文,據課下注釋理解文中意思,不理解的字詞標註出來,詢問。

  5、學生質疑,師生一起答疑解惑。

  6、學生齊讀課文,一生概括文章所寫內容。師做點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三、悟痴情——完成目標2

  1、如果讓你用文中的一個字對張岱作一個恰當的評價,你會選用哪一個字?(痴)

  2、舟子語中的“痴”是什麼意思?(結合“喃喃”的意思來理解)

  3、應該帶著一種怎樣的表情來讀“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這句話?(自言自語、困惑不解)

  4、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們一起來“觀其痴行”,一起品讀“崇禎五年十二月······獨往湖心亭看雪”句。張岱有哪些異常的舉動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更定時,獨往)

  5、那麼張岱冷不冷?(品“擁”、“獨”字——張岱不但身體冷,而且心裡也是感到冷清的)

  6、但是張岱到了湖心亭之後,卻感到了一點溫暖和亮色,因為在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和他一樣的痴人了,這兩個痴 人見了張岱之後非常的激動和高興啊,來,我們一起來讀出這幾句

  7、生齊讀“到亭上······強飲三大白而別。”師指導學生反覆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句,讀出激動和欣喜,並讓生翻譯這個句子。

  8、“湖中想不到還有這樣的人呀”,那麼,什麼樣的人呢?假如你是金陵客,請將這句話說完整,“湖中想不到還有如此 的人呀”(生可填寫“與眾不同、超凡脫俗、閒情逸趣、痴迷於山水、清高孤傲等等)

  9、那麼張岱見到金陵客以後,是否也象金陵客一樣滿心激動欣喜呀?(透過品讀“拉、強、別”等相關詞句,體會張岱的“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10、張岱哀愁的原因是什麼呢?(結合課下注釋對張岱的介紹,來理解他的故國情結)那麼你還可以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張岱的故國情結呢?(崇禎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客此。)

  四、品畫卷——完成目標2、3

  1、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帶著這種痴情去看雪的張岱,眼中的景又是怎樣的呢?

  2、生齊讀“霧凇······而已”句。並翻譯出來。

  3、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麼特色?(文字簡練、自然質樸、不事雕琢)這種寫作手法是什麼?(白描)

  4、什麼是白描呢?(投影展示白描原是作畫的一種技法,並展示齊白石的“蝦圖”並分析白描的留白效果)。後來,移用到文學創作中(投影展示文學作品中的白描,並體會其效果)

  5、再次齊讀,邊讀邊想象,師在黑板上簡筆勾畫。

  6、好,繼續品讀,哪些句子是總體描繪?總體描繪的景有什麼特點?(廣漠、空曠、寂寥、夢幻、朦朧等)

  7、哪些句子是特定鏡頭?試著品一品。(大與小、動與靜、遠與近、點與線、方與圓等)

  8、在如此廣漠的天地之間,張岱為什麼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沒有家,心沒有歸屬感,內心漂泊無依)

  9、再讀寫景句,邊讀邊想象,並試背寫景句。

  五、總結本課。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可謂是“滿紙真情言,一軸美畫卷,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那麼,現在,我們品出“痴”的真意了嗎?

  六、佈置作業。

  以《讀〈湖心亭看雪〉,品張岱的痴情》為題,寫一篇文章,不少於400字。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並體會白描手法的妙處。

  3、細心品悟,感悟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課前預習

  1、首先,小聲朗讀課文,將文中的生字、生詞圈畫出來,讀完課文後,查工具弄清楚這些字詞的讀音和意義,並將它們記在課本上。

  2、然後,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停頓,並將全文讀通順。

  3、最後,大聲朗讀課文,自查下面字詞你掌握沒有。

  (1)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更( )定 擁毳( )衣 崇禎( ) 霧凇( )沆( )碭( )

  一芥( ) 鋪氈( ) 強( )飲

  (2)解釋加粗的字

  餘住西湖: 人鳥聲俱絕: 是日:

  上下一白: 惟長堤一痕: 餘強飲三大白: 問其姓氏: 是金陵人: 及下船:

  課堂學習

  1、匯入課文。

  2、檢查預習。

  3、從課文標題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記敘了一件什麼事?

  5、找出文中相關語句,說一說湖心亭的雪有什麼特點?

  6、舟子說“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認為相公“痴”嗎?為什麼?

  7、《湖心亭看雪》中你體味到作者怎樣的情趣?

  課時作業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答案:

  課前預習

  3、 (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qiáng (2) 餘,我。 俱,全部;絕,消失。 是,這。 一,全部。 惟,只有。

  強,盡力; 白,指酒杯。其,他們。 是,表判斷。 及,等到。

  課堂學習

  5、 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6、 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含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課時作業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初步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雪後奇景的賞析

  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l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匯入:

  同學們,學語文有一個好處,足不出戶,卻能坐觀天下景。前一段時間我們賞過了陶弘景筆下的人間天堂,又賞過了蘇東坡筆下的月夜小景;賞過了三峽的水,又賞過了錢塘江的潮。

  今天我們就跟著明末清初的作家張岱一起去賞賞湖心亭的雪。(板書:《湖心亭看雪》)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學生齊讀註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於明王朝滅亡之後,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裡?——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二.整體把握課文

  (一)朗讀課文.

  (二)檢測預習:

  注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釋義:

  是日更定:是,這。 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點算起。定,完了,結束。更定,大約是凌晨六點的時候。

  餘拿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冰花一片瀰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較這裡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為何“強飲”?——“酒逢知己千杯少”。說明他把那兩個人當朋友了。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斷動詞。(是字的兩種用法,一種作代詞,一種作動詞。這裡是用了哪種?) 客,客居,名詞用作動詞。

  莫說相公痴:痴迷。

  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沒有不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三) 再次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師評價學生誦讀情況。讀古文要正確流暢,還要有韻味。

  (四)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課文寫了什麼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展示板書)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讀賞析

  (一)看雪的時間——更定時分,冬天的凌晨,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冷到什麼程度呢?——“湖中人鳥聲俱絕”。 (翻譯)

  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幹嘛?作者為什麼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麼?(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個人去賞雪的嗎?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麼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他為什麼不把舟子拉上一塊看呢?——他認為舟子看不懂。)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嗎?——有,湖心亭對坐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麼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讀出來。

  作者為什麼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金陵人”,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知道明朝開國時定都哪裡嗎?(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點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紀年,身在清朝還念念不忘明朝時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麼樣的雪景?

  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齊讀。請同學起來翻譯一下。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①誦讀。

  ②雪後奇景的賞析(討論:這段景物描寫的特點?)

  A.寫景的順序。共兩句話。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對什麼進行描寫?第二句又是對什麼進行描寫?這是從整體到區域性地描寫。

  在整體描寫部分,又採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

  在區域性描寫部分,又採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B.修辭——誇張,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哪些詞語體現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徵?“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D.思考:作者還採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來寫景?看誰預習得最仔細。

  明確:白描。什麼是白描?(習題一·2)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用詞較少,沒有華麗的辭藻)

  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那怎麼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這樣兩句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後》“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描”就是——“淡妝”。

  四.遷移訓練

  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妝”,哪些是“濃抹”。如:

  ①“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

  ②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 (√)

  ③那烏鴉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 (√)

  ④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兩岸連山 (√)

  ⑥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

  ⑦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 (×)

  ⑧他留著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 (√)

  ⑨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

  練筆:寫兩段描寫文字,一段“淡妝”,一段“濃抹”。師點評。(提示:可以寫人物肖像,可以寫景物;可以寫學校的花壇,可以寫街上的小景;可以寫花草,可以寫樹木;可以寫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寫冬天的景色。)

  同學們理解了白描的手法,現在再回過頭來看課文這段景物描寫,別看它只有短短的兩句話,實際上卻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起來回顧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文章寫了什麼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麼景?——雪景。你從這些寫景敘事的文字中讀出了怎樣的感情?——故國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偶遇知音之樂(愉悅)、孤獨落寞的傷感(傷感)之情。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寫景、敘事、抒情融於一爐,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五.小結:“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經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應該能夠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於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痴迷於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4)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透過反覆誦讀、想像、揣摩關鍵字詞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賞奇景、議“痴”人,悟“痴”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應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背詩句。預設:

  1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3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此環節可以出示相關圖片提示學生吟誦相關詩句。

  師:同學們是否感受到了: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學生回應) 可是? 如果詩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課文朗讀

  演示課件:配樂朗讀課文

  1、 聽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 出示課件,檢查預習情況,幫助正音。

  3、指名讀,檢查朗讀的正確熟練情況。

  三、檢查課前翻譯,先交流疑難點,再透過下面的方式落實。

  第一步(問):

  1、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麼時間去的?(此問在於引導學生明確:是:這;更定: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的計時單位。)

  3、作者是怎樣去的?幾個人去的?(此文引導學生明確:拏:撐船;毳衣:用毛皮製成的衣服;擁:穿著、帶著;獨:獨自。)

  第二步(出示兩張圖片,然學生配上原文內容,並說明理由)

  1、 第一幅圖:幫助學生理解——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2、 第二幅圖:幫助學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譯,設5處錯誤,讓學生尋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在湖中更會有你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勉強(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 急忙(等到)下船的時候,船伕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痴的人!”

  四、賞讀課文。

  過渡語:同學們明白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咱再來第一遍課文。

  (一)再讀課文。請一位同學讀。要求: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錯誤------前後矛盾,請你把它找出來。

  預設:

  生1: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後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2:不僅有舟子,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過渡:同學們好敏銳!名篇名作怎麼可以前後矛盾呢?我們能不能讓張岱改一改呢? (學生否定)

  (二)又讀課文。

  師:我們再來齊誦一遍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痴)

  師:“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講啊?(預設:生:傻,笨!呆。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怪。)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怪異了。找出來之後,用下面的提示發言:

  假如你是一名記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採訪張岱,你要這樣提問:

  張先生,舟子說您痴,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麼﹍﹍﹍呢?

  根據文章具體內容,請用以上句式為自己設計一個問題,並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解決問題。(每小組選一名記者,一個張岱來發言)

  學生髮言預設1:

  生1:張先生,舟子說您痴,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麼會在晚上八點的時候去看雪呢?

  生2:張先生,舟子說您痴,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麼會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看雪呢?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誇張地讀一遍。(提醒學生誇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

  師:張岱,居然在這樣的天氣裡晚上八點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啊?(明確並板書:行痴):

  生3:張先生,舟子說您痴,我也覺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為什麼說獨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張岱清高孤傲,板書)

  引導發言預設2

  張先生,舟子說您痴,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為什麼和平常人不一樣呢?(學生初答)

  1、如果學生分析不到位,老師幫助:老師覺得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雲與山與水”多囉嗦啊,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老師去掉四個“與”,讀給學生聽。問效果有何不同? 如果學生說不出,再讓學生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後再把原文讀一遍。

  預設:(1)這四個“與”並不多餘,它讓“天、雲、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2)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後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老師確定:這是營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2、師(1):還有一個地方,老師不解。你們看文中這些量詞怎麼這麼怪啊?明明應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課件出示)

  預設比較結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詞寫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師:一語驚醒夢中人,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詩: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來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師板書“痴景”)

  3、師:假如同學們處在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覺會是怎樣的?(淒涼、悽清、寒冷等)作者和你們有同感。(板書:清冷孤寂)

  學生髮言預設3:

  張先生,舟子說您痴,我也覺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為什麼不和他們交個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問的是人家的姓氏,為什麼答非所問,說“金陵人”?)(學生自由發言)

  師引導: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

  預設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師:張岱又是如何表現的呢?(痛飲了三大杯)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後不留詳細地址,你覺得張岱願意和這兩個人交朋友嗎?。(學生會否定)

  師:如此看來,張岱知音尚且不顧,何況是舟子呢?他前面說“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這表現了他的“清高孤傲”)

  師過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註釋一。

  師:舟子說他痴,他會辯解嗎?(學生髮揮)

  師:此時此刻,他心裡會想什麼呢?(學生髮揮)

  預設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

  預設生2: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餘生罷。

  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於透過痴行痴景觸控到了並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痴人之痴心。(板書“痴心”——故國之思)

  五、拓展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透不過氣來了,於是,他們只有到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雲是一片冰。讓我們回顧柳宗元的《江雪》。(師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痴吧: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結束語: 願同學們在今後的語文學習中,用欣賞的眼光去碰觸作者的內心,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鑑賞能力。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痴行 清高孤傲

  痴 痴景 蒼茫清冷

  痴心 思念故國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文中的實詞,透過誦讀,感悟文章的簡約之美。

  (二)透過想象,感受雪後西湖凝靜清絕的意境之美。

  (三)沉潛涵泳,體悟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引

  1笨吻霸は啊R求如下:

  (1)讀準音,藉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2)讀順文,並圈出文辭優美、內涵豐富的句子。

  (3)讀懂義,指文章大意,並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鋇既胄驢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詩中“寒江獨釣”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懷叫人讚歎。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則營造了另一番意境,抒發了別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走進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3蔽難СJ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二)活動過程

  1閉音聽讀

  (1)下列加點的字該怎麼讀?(板書或以多媒體顯示,學生認讀後配上拼音)

  餘拏一小船ná擁毳衣爐火cuì

  霧凇沆碭sōng hàngdàng餘舟一芥ji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餘強飲三大白而別qiǎng

  (2)聽老師範讀全文,要求同學聽準讀音,聽清句讀,體會情感,領悟意境。

  範讀旨在以教師的美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吟誦涵泳,培養文言語感,體味文言文的韻味。

  2崩識痢⒅室

  (1)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停頓恰當。

  (2)質疑活動

  策略:藉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決的,舉手質疑。

  3碧致勱渙

  (1)落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意古今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①是日,更定矣代詞,此,這

  ②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都,一概

  ③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詞活用為動詞,客居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體察句子的語氣

  ①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條印記的長堤,像一個墨點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葉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兩三個人罷了。

  ②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們)看到我十分高興,說:“湖中怎麼可能還有這種人?”

  ③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伕不停地小聲唸叨著:“別說您痴,還有比您更痴的人。”

  4彼卸遼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設疑激趣:文章結尾“舟子”說“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為什麼說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誦讀策略:指導同學抑揚頓挫地誦讀課文,養成吟誦、咀嚼、揣摩、品味的習慣。誦讀中思考上述兩個問題,從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據。

  5碧致芻疃

  (1)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明確:“相公”在“大雪三日,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

  (2)為什麼說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明確: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鋪氈對坐”準備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賞雪;見到“相公”,甚為歡喜,拉著一起喝酒;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時近年關(崇禎五年十二月)。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明確: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後西湖凝靜清絕的景象。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淨美精約,簡潔通透,寫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闊感。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細微點睛,生氣畢顯。將靜闊襯得更加靜闊,而又為清冷增添了絲許活力,由遠而近,輕重有致,或潑墨或點染地寫意出來,“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雪在其中似有還無,似無還有,白色蒼渺之景,卻借影而得神,寥寥數筆,有酣暢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動的靈氣。

  活動策略

  ①透過想象描述作者所描繪的景象,感受雪後西湖凝靜清絕的意境之美。

  ②請善於畫中國畫的同學,根據文字所提供的資訊,畫一幅西湖雪景,感受雪中西湖的冰清玉潔,並瞭解什麼是白描手法。

  ③誦讀“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在和諧的音樂美中感受文辭之簡約,意趣之清逸,意境之靈動。

  6北冉鹹驕

  (1)本文借西湖雪景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與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達的情懷是否相同?

  明確:本文冰清玉潔、凝靜清絕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痴情於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樂於真性情中。文章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與《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懷不同。

  活動策略:藉助比較閱讀的手法,比較畫面的雪景和各自寫到的人的活動,把握畫面的基調和人物的情懷。注意對湖中人身份的交代。

  (2)課文描寫了作者痴心於西湖雪景的情形,談談你喜愛自然美景的類似體驗。

  活動策略: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自然美景的感受和體驗,從而理解古人的雅趣和情懷。

  (三)總結活動

  1彼卸撂邐

  誦讀體悟本文意趣之清逸、意境之靈動、文辭之簡約的特點。

  2笨甕餷ㄒ

  (1)課外蒐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並互相交流。

  (2)擴寫練習,即對原文加以擴充套件補充,使之充實具體。

  (3)專題研究:湖光山色與中國文人。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張岱《陶庵夢憶》痴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凝靜清絕

  冰清玉潔

  秀影浮動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顧問的閱讀理解能力。

  3.體味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白描手法)。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教學媒體】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新課

  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學生吟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匯入切題而留有懸念,也是研討與練習三的要求】

  二、走近作者

  多媒體摘要顯示:

  張岱,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佈置了預習,可讓學生介紹,也可中途由老師切出】

  三、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或設定背景音樂,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2.學生讀課文,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並質疑。

  (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教師也可預設重點字詞全班解決。

  【雖有預習,課堂畢竟是課堂,尤其是字詞句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切基礎的基礎】

  四、品讀文字

  ㈠三讀蓄勢

  1.一生朗誦全文,師生簡評。

  2.一生再讀,明確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

  教師乘勢設疑是否要讓張岱改改。

  3.全班齊讀,明確要求:找出文中一個能形象概括張岱形象的詞語。

  (“痴”)

  【三次朗讀,要求不一,同時是為深入文字蓄勢。】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說?自由朗讀,討論,找出張岱哪些地方表現出了特別的呆氣。

  (1)“痴行”

  (“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教師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後的情景,除了從人的聽覺來描寫,還從什麼角度來寫?

  (可有類似“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這樣的天氣我們在家幹什麼?可是他卻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裡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異”啊。

  (2)“痴景”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生讀,有感情地讀,說說此景異在哪裡。

  教師提示:

  A.“天與雲與山與水”是否拖沓?去掉讀一讀,對比讀出田地蒼茫的景象。

  B.量詞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C.順序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與餘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而已”?

  D.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師明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體摘要顯示: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細膩的品讀,讀出內涵,讀出妙處。並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3)“痴心”

  1.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

  ①一生讀“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種人?用文言文說說看。

  (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B.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態?

  (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卻不留電話、地址、QQ號,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呢?現在我們重新來看我們最初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人數嗎?

  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是不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舟子說他痴,他會辯解嗎?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他心裡會說什麼呢?現在,同學們知道“張岱心中有寒冰”的謎底了嗎?

  【圍繞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引導學生進入文字的核心】

  五、練習拓展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

  一個人,登臺長吟: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個人,登高作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一個人,獨往湖心亭: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個人,寒江釣雪: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讓我們一起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較它們在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或者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認為張岱會認他為知己嗎)

  【藉助恰當的練習資源拓展,透過比較進一步體味寫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誦留白

  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在動情的齊背課文聲中結束全文。

  【巧借曹詩,再吟文字,餘音不絕】

  七、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為話題,課後練筆。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閱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寫人、敘事的關係;教學內容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手法打好基礎。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

  詞句進行品味,弄清寫景、抒情、敘事、寫人之間的關係。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前準備

  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作者及其作品,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瞭解。可查閱圖書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庫》《明小品三百篇》《歷代小品文精華鑑賞》《明清性靈,J、品》等。預習課文,疏通文義,瞭解課文內容,發現並提出問題。

  教學沒計

  匯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資料,彙集所提問題。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紹作者,瞭解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遊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反覆誦讀,力求成誦。 b.解析下列詞語,疏通文義。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霧凇沆碭上下一白 酒爐正沸焉得強飲客居痴(解釋略)

  ■品味句子,研究問題。注意文章寫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裡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問題三: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此處不展開,見教材分析)。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參閱問題研究,不展開)。

  ■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文。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齋

  張岱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牆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後牆高於柵,方竹數竿,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恆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牆,鼎彝尊,不移而具,餘於左設石床竹几,幃之紗幕,以障蚊虻,綠暗侵紗,照面成碧。

  夏日,建蘭,茉莉薌澤侵入,沁入衣裾。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落葉,臘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毛氍(毛毯)。以崑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柵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木。

  餘解衣盤礴,寒暑未曾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夢憶》)

  評析:不二齋,思之如在隔世,卻又如此清晰地呈現於眼前,可見作者對它用情之深。作者懷念故國,思戀逝去的生活,卻隱而不表,只以清淡筆墨細緻地敘寫書齋內外之景及四時之情趣,而恰在此字裡行間,那種情緒隱隱流露。結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筆,實如重錘一擊,作者的感傷情緒全於此噴發出來。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夢中,如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隱,作者只有靠“夢憶”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嘆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5頁)

  ■完成課後作業二

  閱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略)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誦讀積累,理解課文大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導語設計1:

  被譽為“人間天堂”的西湖,無數文人墨客曾為它留下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見,擁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見不同的西湖。

  導語設計2: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詩中“寒江獨釣”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懷叫人讚歎。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則營造了另一番意境,抒發了別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走進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擁毳(cuì)衣崇禎(zhēn)

  沆碭(hàng)(dàng)餘舟一芥(jiè)鋪氈(zhān)對坐

  餘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霧凇(sōng)

  2生詞註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橈”撐船。

  (2)一詞多義。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長堤一痕數目,最小的正整數,大寫是“壹”

  更:①更定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②更有痴似相公者還

  是:①是日更定這②問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斷或解釋

  絕:①絕消失②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

  (3)古今異義。

  ①餘住西湖古:我。今:剩餘,多餘。

  ②餘挐一小船古:撐、劃。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調

  ③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古:酒杯。今:顏色、光亮、沒有效果、無報償

  ④是日更定古:這,代詞。今:用於判斷,或與“非”相對

  3作者名片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著作頗豐,今存有《琅奈募》《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等。

  4背景追溯

  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悠遊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一)整體感知

  1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敘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

  2思考回答幾個問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

  告訴了我們什麼?(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從哪種感覺來寫?(從聽覺來寫。)

  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突出大氣的嚴寒;也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筆,突出遊興強烈。)

  (3)“是日,更定矣,餘籋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雪。”

  這麼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4)“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幾句寫雪景,有什麼特點?(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齊讀第1自然段。

  (5)齊讀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麼?(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齊讀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麼?和這些人有些什麼交往?(即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翻譯這段內容。)

  (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裡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這些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境,使我想起兩句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作者不善飲酒,卻“強飲三大白”,真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痴”字?(舟子說作者“痴”,又說還有像作者一樣“痴”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

  (二)深層理解

  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交流點撥】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三)走進語言

  1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者寫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2文章開頭說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這裡又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解。

  【交流點撥】不矛盾。在作者看來,芸芸眾生不是為伍,一個“獨”字表現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進寫法

  人與景相融合。 人與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寫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其精準的感受,體會到隱藏在簡單背後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動的延伸。人的參與,給本來顯得有些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

  (五)走進主題

  本文透過對西湖壯觀的雪景的描寫及湖心亭奇遇的記敘,表現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

  四、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痴行:大雪獨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樂

  (痴人就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體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交流點撥】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