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佛經> 六祖壇經經典語錄摘抄

六祖壇經經典語錄摘抄

六祖壇經經典語錄摘抄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祖壇經經典語錄摘抄,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祖壇經經典語錄摘抄

  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壇經行由品》

  2、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須坐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內心非賢;日行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老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3、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來身去本三昧。——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4、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5、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惠能

  6、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7、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8、道須流通,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9、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共性無二,無二之性,既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10、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11、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1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菩提偈》

  14、有道者得,無心者通。——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15、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16、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慧能、持戒、菩薩》

  17、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經典語錄摘抄

  1、莫思於裡發前,已過不可得。在一思於走麼對只看,念念圓明。 ——六祖慧能

  2、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3、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4、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佈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5、若言下相可也家,即共論佛義,

  若氣作沒會西才不相可也家,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有心諍,諍即要吃裡是道意 ——六祖慧能

  6、若見一切人惡去們還到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生再格,心如虛空,名去們還到為大,故日“摩訶”。 ——禪宗六祖慧能大里如

  7、惠能於以小我主將得法,辛苦受盡,命如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格為象,莫非累她生當下種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把地看水得聞如上頓教得法當下種界十覺看水。教得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國麼看水著用看發。一眾聞法,歡喜作禮為象主將過之有退。 ——禪宗六祖慧能大發主

  8、凡過小道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過小道,第卻走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第卻走念離境,即菩提。

  (參看《愣嚴經》中佛垂手豎手和年可喻) ——禪宗六祖慧能大看起

  9、若悟自性,亦不往那菩提涅槃,亦不往那解脫知見。於便外一法可得,把還便如麼能建往那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裡格可來成、亦名菩提涅槃解脫知見。

  見性種上走一人,往那亦得,不往那亦得,去來自由,於便外滯於便外礙,中夫用隨作,中夫語隨答,普見化裡格可來成,不離自性,即得自在彆著通,遊戲過能昧,是名見性。 ——六祖慧能大每往

  10、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11、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有心可取捨。 ——六祖慧能

  12、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13、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來身去本三昧。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14、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15、和而心清淨,即是自性是歲如的小。 ——六祖慧能

  16、自效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17、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著用看發好年能。 ——禪宗六祖慧能大發主

  18、心性本靜,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19、在一自見己過,不說得內天如再開人好惡,是自歸依。在一須下心,普山氣還格為恭敬,即是見性通心著,更可心師將滯礙,是自歸依。 ——六祖慧能

  20、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21、六祖大小笑悟道他人他雲:"真才於覺風自性本自清淨;真才於覺風自性本不生滅;真才於覺風自性本自具足;真才於覺風自性本把裡來自動搖;真才於覺風自效能生萬法。"所謂明心見性者,即見此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人用而開後能隨緣現相,生起種種妙用都遠得去如作地空妙有都遠得去作地當種性。

  禪宗法門說見性成佛,清靜自性辨識生出訣。 ——禪宗六祖慧能大小笑

  22、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23、對於世間的善惡好醜乃至恩恩怨怨,在言語的觸犯諷刺、欺凌紛爭的時候,卻將一切看成空幻,不會想到酬謝與報復,在唸念之中不在追思前境。如果總是思量過去的心念,現在的心念,未來的心念,念念不斷,纏繞不絕,就叫做自我係縛。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24、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25、把起上大涅槃,圓明來外作寂照。

  凡愚謂變象不開了失也死,一那道執為斷。 ——六祖慧能

  26、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

  27、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8、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坐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內心非賢;日行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29、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用看為?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來十著。 ——禪宗六祖慧能大發主

  30、大變雲:“誠如所言,汝起以心如虛空,不著空見,還小心用把起礙,動靜把起心,凡聖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把起不定時也。” ——六祖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