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赤壁賦>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2篇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2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前赤壁賦》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人文性: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2、工具性:領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字怎樣表現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三、教學設想

  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徵。作為一篇賦,我覺得應該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針對本文,我又以其線索——蘇軾的情感變化為重點組織教學。再者這篇文字要求全文背誦,應把朗讀、背誦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講解法;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準備

  1、餘秋雨散文《東坡突圍》

  2、林語堂《蘇軾傳》:第十五章《東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賦》

  七、教學過程

  (一)聯絡背景,遷移匯入

  步驟:譚嗣同絕命詩—→蘇軾絕命詩—→蘇軾《赤壁賦》

  導語:古時文人獄中常作絕命詩,大家一定很熟悉譚嗣同臨刑前的《獄中絕筆》: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蘇軾也曾作絕命詩《獄中寄弟弟子由》兩首,請看大螢幕投影:

  《獄中寄弟子由》其一《獄中寄弟子由》其二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百年未滿先償債,千口無歸更累人。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這兩首詩使蘇軾逢凶化吉,死裡逃生。當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投獄中,絕望之餘作此詩,傳到宋神宗手裡,神宗看後大為感動,對他從輕發落,貶到黃州。這就有了蘇子泛舟赤壁,憶古撫今,千古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及前後《赤壁賦》也得以誕生。

  板書課題:前赤壁賦

  (二)聽讀全文,間接感知

  1、聽錄音:播放著名話劇演員濮存昕朗讀《前赤壁賦》的錄音帶,感受蘇軾的文風

  2、作標記:聽讀過程中注意糾正字音,劃清句讀,標註節奏,體會其中的抑揚頓挫

  (三)自讀全文,直接體驗

  1、自由散讀:藉助課文註釋,查閱工具書,積累文言詞彙;注意讀準字音,讀對句讀,讀清節奏

  2、勾畫圈點:勾畫重要之處、欣賞之處及不懂之處

  3、理清線索:提問本文有什麼線索?可分為幾部分?

  板書:(情感線索:樂—→悲—→喜三部分)

  (四)細讀課文,區域性強化

  1、樂(第一自然段)

  ①設疑:蘇子因何而樂?從哪可以看出?

  板書:(泛舟遊玩—→見景而樂精美語句—→可以看出)

  ②細讀:反覆誦讀美言佳句,揣摩蘇子的感情,體會景與情的初步聯絡

  ③互問:提問不懂之處,師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三自然段)

  ①朗讀:點名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中品味讀中悟

  ②討論:蘇子緣何轉悲?有幾層原因?

  板書:(客人吹蕭,蕭生悲愁;主客問答,人生苦短)

  ③探究:學生會很快找出兩層原因,但往往會忽略蘇子由樂轉悲的第一層心境。這時需要藉助投影,聯絡兩次誦歌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蘇子被貶,內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見景而樂卻不是真樂,而是藉此來排遣心中苦悶。所以吟詩也是原因。板書

  投影:

  《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譯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緩步細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杜悼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譯文:“桂木的`啊,蘭木的槳,抽打著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來了流動的波光。多麼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①自由散讀:學生可能意猶未盡,便再讓他們自讀

  ②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蘇子,會一直悲嗎?為什麼?

  板書:(參考:闡述哲理—→轉悲為喜)

  (五)聯絡板書,小結全文

  1、說說板書:鼓勵學生說,教師補充,這也是將學習本文的過程進行復述、回顧,能更有效地領悟知識

  2、小結課文

  結束語: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後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六)趁熱打鐵,佈置作業

  1、閱讀《後赤壁賦》,領悟文中景、情、理的交融;

  2、欣賞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風波》,體會這兩首詞中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景—→樂(1)

  吟詩

  情—→悲(2,3)——吹蕭

  問答(三對比)

  理—→喜(4,5)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新詞和壯語後置等特殊句式。

  2、欣賞作者描繪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變化;領會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欣賞作者描繪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變化;領會作者的人生感悟;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達轉變的。

  課前準備:

  引導學生課前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蘇軾生平資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際和自然感悟之間的關係。教師製作教學課件。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賞赤壁夜景 品作者深情

  一、禪語匯入,激發興趣

  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對此你怎麼理解?

  結合學生的理解,老師作簡要補充分析:上述話語是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PPT)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分析略)

  這節課,我們開始學習第二板塊“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蘇軾的《赤壁賦》。看看在東坡居士筆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還是非山非水?

  二、聽師範讀,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把握下例字詞準確讀音,思考哪些段落是寫赤壁的山水?哪些不是?(PPT)

  壬戌(rénxū) 屬(zhǔ) 窈窕(yǎo tiǎo) 鬥(dǒu)牛 葦(wěi) 馮(píng)

  舷(xián) 桂棹(zhào) 嫋嫋(niǎo) 壑(hè) 嫠(lí)婦 愀(qiǎo) 繆(liáo) 舳艫(zhú lú) 旌旗(jīng qí) 釃(shī)酒 橫槊(shuò) 漁樵(qiáo)

  江渚(zhǔ) 麋(mí)鹿 扁(piān)舟 匏(páo)尊 蜉蝣(fúyóu) 一粟(sù) 須臾(yú) 挾(xié)飛仙 一瞬(shùn) 無盡藏(zàng) 洗盞(zhǎn)

  更酌(zhuó) 餚(yáo)核 枕藉(jiè)

  明確:一二段主要描繪赤壁的山水。

  2、自由朗讀全文,體會文章的音韻節奏。

  三、賞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

  (一)研習第一段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是什麼意思?交代了什麼內容?

  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補充解釋“壬戌”“既望”以及狀語後置句“於……上”。

  這第一句簡要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麼?請用原文話回答。

  明確:先是看到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接著看到“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以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相機點撥“徐”“興”“橫”等詞的意思和狀語後置句“於……上”和“於……間”等。

  3、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敘述:

  “清涼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的微波”,一會兒,“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東山之上冉冉升起,而後又似乎在鬥牛二星宿之間左右徘徊”,此時,放眼大江,“白茫茫的水霧籠罩在整條江面,水光與月光交相輝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有什麼感受?請述說剛才的感受。然後請學生背誦這幾句美景。

  4、面對此情此景,作者又有什麼舉動和感受呢?

  明確:月亮還沒有出來時,他就“舉酒屬客”——向客人勸酒了,並且還唱起了“情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即吟誦《詩經》中的(PPT)“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jiǎo)兮,勞心悄兮”。

  月亮出來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他的感受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準確理解上述詩句的含義。

  5、再次閉上眼睛,聽老師誦讀第一段,並想象我們就在這奇妙的畫境中。

  6、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第一自然段,感受意境美。

  (二)研習第二段

  1、於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那麼令人陶醉。接下去主與客還會怎麼樣呢?請齊讀第二自然段。

  明確:“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老師強調“於是”的古今義和“樂甚”“扣舷”“倚”“和”等詞的意味。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此時的“情”,並板書“樂”字。

  2、蘇子此時所歌的內容是什麼?與首段所誦歌內容有相同處嗎?

  明確:所歌內容:“桂棹兮蘭漿,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各一方。”這裡主要化用了《楚辭》相關篇目的句子,如《湘夫人》中的句子:(PPT)“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它的大意是“公主啊快快降臨北島,我望眼欲穿何等心焦!陣陣秋風輕輕吹過,洞庭波湧啊落葉蕭蕭”。《湘君》中的(PPT)“桂棹兮蘭枻(枻音 yì ,船舷,)”。以及《少司命》中的:(PPT)“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huǎng)兮浩歌。”它的大意是“期待的美人啊遲遲未來,臨風悲歌啊心思恍惚”。歌詞可能是作者化用這些典故,臨時現編的。它與作者在首段直接吟誦《詩經》中的詩句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這些詩句都有“美人”這個意象。

  3、作者此時一再吟唱“美人”,這是為什麼呢?他為什麼不吟唱其它而非吟唱“美人”不可呢?這其中有什麼深意?

  明確: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資料理解:“美人”這個意象在《詩經》和《楚辭》等古典文學作品中是“賢主”和“美政”的象徵,作者於此反覆吟唱“美人”,顯然透露出這麼一個資訊:今天雖然因“烏臺詩案”遭受貶謫於偏僻的黃州,但屈原般“致君堯舜上”的社會理想卻一直縈繞心頭,內心深處並沒有忘記國家社稷。

  4、“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是誰“和”誰?洞簫聲有什麼特點?歌聲有什麼特點?

  明確:從前文看“扣舷而歌”在先,這裡應該是客的洞簫聲“和”蘇子的“歌”,某種意義上說是“歌聲”觸發了客吹“洞簫”。“洞簫聲”的特點是“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嫠婦”,一言以蔽之:“悲”。作者沒有直接寫歌聲的特點,但從伴奏的“洞簫聲”可以推知,一定也是“悲愴”的。

  引導注意“舞”和“泣”的使動用法。

  (三)品作者深情

  1、自由讀一二段,思考: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僅僅看到“清風、明月”“白露、水光”嗎?為什麼不寫其它內容?

  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進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能夠傳情達意的,反之則不取。也就是說,寫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經過作者情感過濾的。

  2、經作者情感過濾的景有什麼特點?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呢?

  明確:經作者過濾的景色調偏冷,顯得非常純淨淡雅,有一種道家仙境般的意境。傳達了作者恬靜怡然的心境。但由於這個意境整體色調是偏冷的,所以作者信口所吟唱的歌聲也是悲的,再加之“洞簫聲”的應和,作者內心深處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的悲情與之產生共鳴,所以表面的“樂甚”也難以掩蓋那內心深處的悲痛。

  因此,這兩段作者的情感先是面對令人陶醉的美景,暫時得到感官的陶冶,似乎忘卻內心的悲痛,怡然自樂;但隨著自己不經意的“歌聲”和客的“洞簫聲”,“樂”卻不堪一擊,立即又被“悲”所替代。板書:樂→悲

  3、齊讀一二自然段。

  4、小結:作者透過對月夜赤壁清風明月、白露水光和洞簫聲的描繪,傳達了作者淡淡的歡樂和深深的悲痛。

  四、作業:背誦一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