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小班《送玩具回家》教案

小班《送玩具回家》教案

小班《送玩具回家》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送玩具回家》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班《送玩具回家》教案1

  設計意圖:

  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一生是有益無害的,孩子的行為習慣透過反覆的實踐、練習而形成和鞏固的。在孩子的一日活動中蘊涵著許多看似平常的活動,其實這正是培養各種好習慣的大好時機。本班幼兒對玩具非常感興趣,而在收玩具的行為習慣方面有所欠缺。為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送玩具回家》,透過收整玩具,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

  活動目標:

  1、遊戲結束後能主動的收整好習慣。

  2、按玩具的種類進行分類並保持玩具家的清潔、整齊。

  3、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玩具櫃、各種玩具、卡紙、水彩筆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的形式匯入主題。

  1、提問:誰知道玩具的家在哪兒?

  2、教師向幼兒介紹玩具櫃。(玩具櫃是玩具的家,是專門擺放玩具的)二、幼兒觀察玩具櫃中的凌亂的玩具進行討論。

  師:玩具櫃中的玩具為什麼很亂,亂了怎麼辦?

  幼:擺擺好。

  幼:一樣一樣擺放。

  幼:分分類。

  三、師以設疑的方法引導幼兒送玩具回家的方法。

  師:怎樣讓玩具的家變得很整齊?

  幼:分分家。顏色相同的放在一起;幼:方的放在一起,圓的放在一起;幼: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幼:相同的放在一起;幼:做標記;

  幼:用盒子裝,因為有的玩具太小,用盒子裝起來就整齊了。

  (評析:此環節,教師未採取直接的語言對幼兒的回答進行肯定與否定,此環節為幼兒提供了想像的機會,使幼兒感想、敢說。)

  四、將玩具分類,教師總結並選出最好的方法。

  1、幼兒商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玩具。

  2、透過實踐活動確定分玩具的最佳方法。

  師:剛才我們用了很多方法進行分玩具,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合適,為什麼?

  幼:顏色放在一起的不合適,裡面的有大的又有小的,看起來很亂;幼:圓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不合適,裡面的有大的又有小的,找的時候很難找;幼: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最合適,看起來很整齊;(評析:幼兒透過實踐活動從中找到了擺放玩具的最佳方法。)

  3、師對分玩具的最佳方法進行小結五、引導幼兒做標記1、提問:今天,我們將玩具進行了分類,過了幾天如果小朋友忘記了,怎麼辦呢?

  幼:做標記;幼:把標記貼在玩具家裡,以後擺放的時候一看就知道了;

  2、幼兒製作標記六、送玩具回家幼兒按標記分玩具七、延伸活動:幼兒根據標記收整為玩具(評析:本次活動的取材來源於日常活動,活動中幼兒對玩具始終保持飽滿的情緒,活動中的氛圍比較活躍,活動中教師的相關問題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問題的設定為幼兒提供了想像、表達的機會,孩子們透過想想、說說、議議,實踐等活動從中找到了擺放玩具的最佳方法。充分體現了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本節活動的實踐幼兒透過反覆的練習,能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活動反思】

  本人能以幫助小熊的形式貫穿整個過程,幼兒興趣濃厚,參與的積極性高。在活動中,能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討論收拾玩具的次序,並引導幼兒有次序地進行收拾。在收拾菜市場的菜時,能結合複習方位詞與講完整句。大部分幼兒能根據玩具的標記找到各自的家,但還有小部分幼兒放錯家。本人沒有及時檢驗幼兒收拾玩具放回家的情況,進一步讓幼兒清楚玩具不能隨意放置,應根據各自的標記進行收拾。在收拾餐具時,本人有意讓幼兒清楚不是很多人才能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少只要少人就能收拾。但只是單純由老師講,幼兒不能理解。如果可以藉助其他方法,讓幼兒親自體驗,這樣幼兒才能清楚地瞭解不是人多就是好辦事。

小班《送玩具回家》教案2

  活動目標:

  1、能將玩具放回原處。

  2、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初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準備:

  各種玩具若干籃;幼兒活動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明明的玩具》。

  (1)利用木偶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

  (2)提出問題:明明想請小朋友玩什麼?為什麼找不到?明明為什麼難過地哭了?媽媽對他說什麼?

  2、引導幼兒玩遊戲“玩具找家”。

  (1)教師介紹遊戲玩法。

  (2)提出遊戲要求。

  (3)幼兒遊戲,教師觀察適時介入引導。

  3、指導幼兒操作《誰做得對?》。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然後思考並操作:該把笑臉給誰?該把哭臉給誰?

  (2)引導幼兒說一說:玩完玩具後把玩具送回家又什麼好處?

  4、組織幼兒交流、評價。

  活動延伸:

  1、創設有序擺放活動材料的環境,在各類材料櫃貼上相應的標誌,幫助幼兒學會分類、對應收放活動材料。

  2、指導家長提供便於幼兒取放的玩具櫃,引導幼兒自己及時整理玩具並放回原處,養成幼兒自己整理玩具的好習慣。

  活動反思:

  透過這次活動,不僅鍛鍊了幼兒的分類能力,動手能力,培養幼兒收拾玩具的習慣,還節省了老師的時間,讓老師從瑣碎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在以後的日常活動中,老師要儘量發揮教育引導作用,讓幼兒得到鍛鍊和提高。

小班《送玩具回家》教案3

  活動目標:

  1、幼兒透過觀察,建立玩具與標記間的對應關係。

  2、透過遊戲,讓幼兒瞭解玩具應放在什麼地方,玩後應收拾好放回原處。

  3、教育幼兒愛護玩具。

  4、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兩幢房子(上面各貼有蘿蔔、毛毛蟲的標記)。小雞小兔各一。

  活動過程:

  1、晨間遊戲後,教師刻意不收拾,保留玩具都沒有回原位的狀態。

  2、遊戲:送玩具回家。

  (1)出示圖片:小雞、小兔、玩累了要回家了,請小朋友們幫忙找找它們的家。小雞(小兔)的家在哪裡?你怎麼知道它的家是這幢房子的?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標記的作用。“房子上有標記,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是誰的家。”

  (2)小朋友們都有自已的家,玩具們也都有自已的家,請你們找找,玩具們的家在哪裡?

  (3)“玩具櫃上沒有標記,可是桌子上這麼多玩具都找不到自已的家了。小朋友說說,怎麼辦呢?”請幼兒(根據玩具形狀)創造性地設計標記,教師當場畫出,並隨即貼於玩具櫃的相應位置上。

  (4)“玩具們都累了,請小朋友們送玩具回家休息。”幼兒自發收拾玩具,同類玩具放在一個筐內將筐送到玩具櫃中相應標記處。

  3、請小朋友們關心玩具們是否都回到了家。“謝謝小朋友們,這麼愛護關心我,明天我再出門和你們玩。”

  活動反思

  本人能以幫助小熊的形式貫穿整個過程,幼兒興趣濃厚,參與的積極性高。在活動中,能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討論收拾玩具的次序,並引導幼兒有次序地進行收拾。在收拾菜市場的菜時,能結合複習方位詞與講完整句。大部分幼兒能根據玩具的標記找到各自的家,但還有小部分幼兒放錯家。本人沒有及時檢驗幼兒收拾玩具放回家的情況,進一步讓幼兒清楚玩具不能隨意放置,應根據各自的標記進行收拾。在收拾餐具時,本人有意讓幼兒清楚不是很多人才能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少只要少人就能收拾。但只是單純由老師講,幼兒不能理解。如果可以藉助其他方法,讓幼兒親自體驗,這樣幼兒才能清楚地瞭解不是人多就是好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