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長河》讀後感

《長河》讀後感

《長河》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河》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長河》讀後感1

  最近留連於沈從文先生的長篇小說《長河》。嚴寒的冬夜,窩進暖暖的被,映著溫馨的桔色燈光,品一段能聽鳥語、聞花香的文字,聽作者緩緩講述平常日子裡的人和事,是我一天中最等待的幸福。

  《長河》創作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用作者的話說,“那是個舊時期”。小說以三十年代動盪中的湘西為背景,將呂家坪一戶還算殷實的農家生涯娓娓道來,刻畫了這一戶平凡人家在大環境動盪時的沉浮,講述了特別環境裡中國農夫的喜怒哀樂。辛勤慎重的橘子園主人長順,少時多災老來得福的楓木坳守祠人老水手,靈活聰明又不失樸素的農家姑娘夭夭,顧全大局、深受敬佩的會長,還有那野蠻無禮、陰謀詭計的扞衛隊隊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作者的筆下,紛紜躍然紙上。

  小說在描述湘西的景緻人情中敘述故事。也恰是這一奇特的角度,最吸引我。作者時而像是一個遊者,邊走邊看,時而又像是一個當事者,說給你聽。讀一段,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一條廣闊的大河從一大片火紅的橘子園旁緩緩流過,河上來交往往的船隻稍回來本土說不完的新穎事,帶出去呂家坪人歲歲年年的冀望與守候;豐產的橘子園裡,有嘻笑追趕的孩子,歡歌笑語辛勤奮作的青年,還有打算著今年收穫、明年打算的老主人;夕陽下人聲鼎沸,熱烈異樣的碼頭;暮色覆蓋下炊煙升起,安靜祥跟的農家小院……不經意間,這所有已將我的思路帶回晚風拂柳、牛羊愜意的故鄉??那個在狹小的大山縫隙裡繁殖生息、孕育性命的小村落。那裡沒有像呂家坪一樣火紅的橘子園和經流不息的長河,但仍然能使我急躁的心境寧靜下來,好像泉水擦過,一塵不染。無論在外面的世界裡如何奔走,如何冤屈,每一次想起熟習的山樑、梯田、溝溝坎坎,想起盛夏裡在壩堤的柳樹下瞌睡納涼的白叟,池塘裡嬉戲的搭檔,或是秋日裡在田壟間勤快耕作的父親母親,便在心底暖暖的笑了,告知本人:我曾經成長在如斯漂亮而實在的處所,那裡天空蔚藍、民風渾厚。

  《長河》是沈從文先生在外流浪十八年後,再回故鄉看見各處的變更時,有感而發寫成的。對家鄉民風民俗的記憶,風土著土偶情的迷戀,都歷歷在目,字裡行間吐露著遊子對家的留戀。

  很愛好文中對於橘子園主人一家的這樣一段描寫:“這一家人都儼然無宗教信奉,但觀音生日,財神生日,藥王誕辰,以及一切傳說中的神佛生日,卻從俗敬香或吃齋,出份子給當地辦會首事人。一切賦予農村社會的節會與禁忌,都遵照奉行,非常虔敬。正月裡出行,必翻閱通書,選個良辰吉日。……”

  小村莊裡的父輩們,也有同樣的忠誠。就算當初,每每逢年過節回去,都看著父母在為他們心目中的各路仙人忙進忙出,一年的隆重日子,也就那麼多少個,而這幾個日子裡,也全是先要敬天地,犒眾神,而後照料長輩,顧及子女,等最後輪到他們自己,節日的氣味卻已經簡直沒有了。可他們仍是樂意年復一年的這樣繁忙,毫無牢騷。

  沈先生筆下的呂家坪及其四周地域是在戰鬥中逐漸改變的地方,必定包括若干人情的牴觸和人際關聯的重造,但這種重造的程序,作者所寄託的獨一盼望是鄉村社會所保有的那種正派素樸人情美,做人時的義利取捨長短分辨不要消散無餘或伴隨變更泯滅。今天的一切也都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飛快的變革著,咱們每個人能奢望的,也不外就是沈先生所奢望的',僅此罷了。

  喜歡《長河》裡清靈剔透的夭夭,樸實裡透著靈氣,怪不得鄉親們不分老小都喜歡跟她談話,逗她開心。她在家裡逗媽媽嫂嫂開心,在橘子園裡想奇妙的方法摘橘子,在楓木坳頑皮的要和滿滿一起捉鵪鶉,在心存歹念的守衛隊隊長眼前不卑不亢,在別人成心提及六喜哥未來學業有成,會做洋博士時滿酡顏暈,卻掩不住笑顏……這個皮膚雖黑,但健康而靈巧的湘西姑娘讓長河的風景多了靈氣和風度,也讓動盪中的呂家坪顯得不那麼人心惶惶了。我想,沈先生讓十幾歲的夭夭在《長河》裡佔足分量,自有他佔足的理由,不曉得自己領會出的這一條算不算得上。

  據說沈先生底本盤算寫滿《長河》三部曲的,卻因種種起因,不實現,真的很遺憾。

  夜深了,也更加寧靜,窗外的車聲少了良多。合起書頁,掖緊被子,微笑著閉上眼睛。睡夢裡,自己成了夭夭,在橘子園裡歡笑賓士,在楓木坳唱著小曲編花籃草帽,沿著長河遊玩,盡然一路回到了故鄉。秋陽下,金黃色的苞米地裡,夭夭正和爸爸媽媽一起揮汗如雨,銀鈴般的笑聲穿過村莊,超出山樑,隨長河一起流向遠方……

《長河》讀後感2

  詩化年歲,品味人生

  “生命是一條江,發源於遠處,蜿蜓於大地,上游是青年時代,中游是中年時代,下游是老年時代。上游狹窄而湍急,下游寬闊而平靜。”羅素的這個天才比喻,使餘秋雨先生有了貼心之感,於是以霜冷長河的圖景為背景來談人生,特別是因經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於是就有了這本《霜冷長河》。

  人與書也是有緣分的,初遇這本書,也屬偶然,在朋友辦公室裡閒坐時偶見。“霜冷長河” ——滄桑冷峻,又略帶柔美的書名,牽住我的視線;信手翻來,餘秋雨先生與其夫人馬蘭的照片映入眼簾,南京古道上一對相濡以沫的夫妻,溢滿甜蜜幸福,也與冷峻的書名形成了對比;忍不住繼續翻去,看到了餘秋雨先生心中的至高美景,“自己一生是來尋找河流的”,“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動、冰河解凍的時分;而更傾心的,則是秋風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為什麼更傾心?因為只有那個時候,春天的激情早已減退,夏天實用也已終結,大地霜降,河水驟冷,冷走了喧鬧的附加,冷回了安詳的本體。涼涼的河水延綿千里,給收穫的泥土一番長長的寧靜,給燥熱的人間一個久久的寒噤。”看到這裡,眼前突然浮現似乎曾在夢中的一幅圖景,一條霜冷長河,一條生命之河,一位睿智學者,一段段人生感悟……

  《霜冷長河》是著名作家餘秋雨的一部精品散文集,全書共分四輯,收錄了關於友情、名譽、謠言、嫉妒、善良、年齡等諸多經典之作,書中有深刻的哲理內涵,有深情的抒情色彩,有豐富的語言特點。

  詩意的黃昏,夕陽相伴,泡壺香茶,細細品味,感覺自己載著人生重量在一條冷靜而安詳的長河上緩緩行舟而去……

  霜冷長河,最為喜歡第二輯“關於年齡”和“最後的課程”。

  青年,歌頌的陷阱;中年,當家的滋味;老年,如詩的年歲。

  一生的程序是確定的,自然的道路是唯一的,而且是單向的。自然才會趨向完美,什麼季節觀什麼景,什麼時令賞什麼花,才能享受人生況味。

  人到中年,一如成熟的秋季,遺棄了春的幼稚,淡化了夏的衝動,拒絕了冬的寂寥。中年人生,因成熟而穩重,因穩重而深刻,因深刻而淡泊,因淡泊而忘我。人到中年,很累,但也很甜。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有太多的煩惱,太多的艱辛,太多的感慨,太多的不如意,但正是這一切美好的、艱辛的、酸楚的,甚至是痛苦,反反覆覆交織在一起,豐富了人生的閱歷,使之有幸在修煉到中年之後,感受到人生經歷的啟迪。

  餘秋雨先生更多地思考的、更多地闡述的,是中年人的責任,是中年人當家的滋味,當自己的家,當社會的家,“成熟男子的重要魅力在於責任心,在於一種使你的愛人和你周圍人產生安全感、信任感的穩定的風範。”這種當家人的責任,要求中年人無所不能,在社會上是最穩定的基石,在事業上是強者、是成功者,在家庭裡是力量的來源、家庭的紐帶,因此,中年總是很忙,來不及欣賞就到了老年。匆忙中的美由生命自身灌溉,因此即便在無意間也是體現得最為真實和完滿。

  人生中,不去躲避和掩蓋最質樸、最自然的人生課題——年齡問題,也許並不難做到,可是能把老年比作如詩的年歲,這種境界是必定經過人生的探索思考,需要極具灑脫之心態才可達到的。“終於到了老年。”這是種享受年歲,詩化年歲的感嘆,是具積極平和心態之人才可發出的聲音,它不是無奈地順應,順應人生的自然規律,而是種愉快地享受,享受過青年之激情,享受過中年之成就後,繼續愉悅地享受老年。是啊,中年太實際、太繁忙,算不得是詩;若青年時代是首詩,但它太多激情面缺少意境,算不得好詩。“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經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瞭然,萬丈紅塵已移到遠處,寧靜下來了的周際環境和逐漸放慢了的生命節奏構成了一種總結性、歸納性的輕微和聲,詩的意境出現了。”

  “談老年,最後避不開死亡的問題。”“什麼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納了江河,又結束了江河。”既然人生的終結如此詩意,是江歸大海,是每朵浪花迴歸大海,是新的江河源頭的開始,是新的浪花的重新躍起,那麼,人生又何懼終結?

  對於死亡的思考,應該說更是為了思考生命。什麼叫做活著?生命的根本意義是什麼?餘秋雨先生在《最後的課程》中提到另一本好書《相約星期二》。莫里老人在人生的終結時分,在最後的課程中一遍遍對愛呼喚,一遍遍重申:“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相愛,或者死亡。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什麼叫做活著?莫里老人答曰:一個能夠救助其他生命體的生命過程。“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得多。”

  一個人的一生,一直都在追求幸福。我也經常在想,到底什麼是幸福?我要的幸福人生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是讓自己滿意的?經常困惑,經常彷徨……現在,欣賞著落日美景,品味著《霜冷長河》中《關於年齡》與《最後的課程》,躁動的心慢慢趨於平靜。是的,原來我們過的完全健康的一天,都是幸福的一天;盡心盡職工作的一天,與家人享受天倫的快樂一天,與朋友相聚歡暢的一天;甚至是偶有不順努力克服的一天,躺在病床安於接受治療的一天:孩童無憂玩耍的一天,青年努力學習的一天,中年承擔責任的一天,老年悠閒回憶的一天,都是幸福的一天。

  羅素提出“吾生三願,一曰渴望愛情,二曰求索知識,三曰悲憫吾類之無盡苦難”。只要我們學會去愛,有同情心,有責任感,“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群,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人生必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