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

職業規劃解惑“80後”職場生存四大典型問題

職業規劃解惑“80後”職場生存四大典型問題

儘管有一些“80後”已嶄露頭角,以職場精英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如25歲的MySee公司CEO鄧迪、24歲的163888翻唱網CEO鄭立、23歲的MaJoy總裁茅侃侃,還有25歲身家過億的李想等。然而,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還是,作為獨生子女第一代的“80後”踏入職場後,浮躁、叛逆、眼高手低、怕吃苦、難以融入團隊、自尊心太強等問題。加上擴招後大學生就業的巨大壓力,很多“80後”在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中面臨著來自自身和外部的諸多困惑。 “‘80後’職業規劃”系列將透過職業諮詢案例的點評和分析,解剖這一群體在職業規劃中較為典型的問題。藉助專業機構的調查資料,本版首先對職場“80後”碰到的四大典型問題請職業規劃專家進行分析並提出建議。

“80後”職業規劃(一)

解惑“80後”職場生存四大典型問題

薛亞芳

調查現狀

什麼才是“80後”的職場真實生態?中華英才網日前針對該主題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他們對目前工作和生活的滿意度、收入與支出、對未來的規劃與打算等。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來自全國,由平均分佈於IT、金融、製造業等20個行業的1500餘名企事業職員構成。受調查者年齡在22-27歲之間的佔到92.5%;工作經歷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佔到42%,兩年或兩年以上的佔有58%;72%為普通員工,另有23%的初、中級主管。

關鍵詞一:學歷與地位

當本科學歷只是起跑線

調查資料:“80後”學歷水準普遍較高。受訪者以本科最多,佔58%,專科學歷也有24%。這個年齡段的受訪者大多是本科或專科畢業後直接工作。

當被問及“您所在公司80年代出生的員工比例是多少”時,有40%受訪者表示自己周圍有40%以上的員工是80年代後生人,由此可以看出“80後”已成為職場上不可忽略的.主力軍,人數比例顯著上升。

專家點評&建議

CCDM職業規劃師、綠谷集團培訓主管 張楨寧:

從調查中我們看到,較高的學歷已經是“80後”群體極為普遍的資本,在就業競爭中,學歷的優勢幾乎已經體現不出來,競爭成敗更多地靠綜合素質的體現。

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形成凡事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凡事都很希望別人安排好,如果沒安排,他們可能不會主動做。他們在從全域性、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上可能有些欠缺。因此,初入職場的“80後”要注意凡事多從別人或從公司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別時時處處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否則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企業在培訓這批年輕生力軍的時候,要讓他們放下學歷的架子,懂得如何有效地為企業做出貢獻。企業的HR當然也需要了解80後的語言,促使人才發展。

中華英才網人才研究中心總監 歐陽暉:

今後幾年,隨著更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進入就業市場,高學歷的“80後”群體將會在職場上有更多的作為。從人才階梯化的戰略考慮,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需要開始為“80後”制定更為詳盡的培訓計劃和有效的激勵政策,重點培養儲存後備力量。

關鍵詞二:專業與職業

當工作“學非所用”

調查資料:“80後”學非所用的現象比較顯著。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在校專業與現在所從事的職業沒有直接關聯,只有12%的人群現職工作與所學專業完全對口,其他45%的表示所學專業和現有職業僅有部分重合。

由於專業與職業關聯度不夠,有41%的受訪者表示目前最迫切希望得到專業知識培訓。另有28%和25%的受訪者分別認為管理知識和外語最需要進行培訓。

專家點評&建議

歐陽暉:

眾多的“80後”職業人表示要拋棄以前的專業,從頭再學,以適應職業的發展,這是出於競爭的需要,也是一件富有挑戰性和無奈的事情。同時,受訪者普遍認為“知識就是力量”,自身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提高,體現出了“80後”群體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上進心。

從職業規劃角度來說,從來沒有所謂的一次到位的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沒有天花板,它是根據科學規律不斷調整個人職業走向的完整系統,從這個層面上來說,“80後”的年輕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學習充電,不斷提高。

張楨寧:

“職業規劃重在才幹挖掘”。據美國專業調查機構蓋洛普的研究,美國大概有40%的人重視自己的優勢並明確知道,而這個比例在亞洲大概只有24%。由於高校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之間總是存在距離,加上競爭壓力,尋找專業對口的職業難度更大。事實上,專業是否對口問題不大,關鍵是大多數“80後”在職業發展中茫然不知所措,多半是因為心中沒有一盞明燈,不知道每天的工作如何為目標去積累,對於積累什麼才是自己的優勢更是無從著手。所以,“80後”在擇業時不是要考慮專業是否對口,而要考慮什麼職業適合自己。

關鍵詞三:薪水與心態

當薪資不達期望

調查資料:“職場80後”是勤勞肯幹、積極務實、銳意進取的一代。由於“80後”進入職場時間普遍較晚,大多數仍然只是普通員工,薪水不高,與其期望值相差甚遠。只有25%的受訪者的薪水在3000元以上,而月工資在1500元以下的佔到了32%。因此,有多達76%的人渴望透過充電以獲得更高的薪酬,但這其中只有8%的人有決心辭去手頭工作進行深造,絕大多數受訪者還是十分珍惜眼前的工作機會,不敢輕易放棄。

專家點評&建議

歐陽暉:

雖然跳槽有可能帶來薪資的小幅上揚,但是,職場生涯禁不起頻繁的跳躍性成長。當企業忠誠度遭到質疑時,職場生涯也許會提前斷送。“80後”應該穩定在一個崗位上,踏踏實實發揮自己的作用,強化自己在企業中的重要性,一方面積累職場經驗,等待迎接更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努力成為企業發展無可替代的功臣,為自己的將來預留平穩發展空間。“80後”從初出茅廬的小白領到被打造成職場精英,是一個歷練的過程。

張楨寧:

“80後”的自我打造也要經歷“正、反、和”三階段。黑格爾的人生“正、反、和”三階段告訴我們,一開始是憧憬人生的,然後發現周遭的不如意,感覺灰暗,最後慢慢從中領悟社會的現實。職場也是如此,所以“80後”對於自己的憧憬是值得鼓勵的,但要懂得,經歷了磨難才有可能取得人生的真經。風雨過後才會見彩虹,蘿蔔乾飯是每一個“80後”應該經歷的。當然怎麼吃對於每個“80後”而言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

關鍵詞四:消費觀與投資

當手頭有了閒錢

調查資料:提起“80後”,總會將他們與花錢大手大腳、嬌生慣養、不體諒父母的新新人類“月光族”相聯絡,然而,在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僅有8%的人入不敷出,需要父母的資助。而有盈餘、有儲蓄習慣的佔到了40%,另有32%的人基本能夠保持收支平衡,這表明絕大多數的“80後”能夠自食其力,自己養活自己。

專家點評&建議

歐陽暉:

職場“80後”大部分是大學以上學歷,中等收入,暫時沒有贍養父母、撫養子女等家庭開支。按照他們的收入和開支水平,其實每個月都可以有一些結餘。這筆錢用來投資固定資產還為時過早,但作為一種人力資本的增值教育投資,倒是非常適當和必要的。工作之餘應該培養和發掘自己多方面的特長、情趣,比如考車牌、讀英語課程、考些職業資格證等。正值事業發展期的“80後”可以考慮這方面的投資。

張楨寧:

“80後”的投資重在長遠。在尋求教育投資上,作為職業規劃師,我們的觀點是先規劃,再投資。投資實業,你要把握你所投資的實業是否值得;投資自身的人力資源,也是如此。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個競爭力的剖析可以來自於上司、同事、老師、朋友的建議,也可以找一些具有優勢發現研究背景的人力資源專家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