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青春萌動》評課稿

《青春萌動》評課稿

3月14日,聽了初一年鄭老師一節思品課《青春萌動》。課後,跟鄭老師交流,話題比較單一,聚焦於其中一個小故事《彬彬的故事》的運用。

教材“青春萌動”這一節講述了兩個觀點:一是異性朋友,二是異性情感。《夏夏與彬彬》出現在第二部分內容“異性情感”裡。這一部分講述了三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相遇青春,我們心中開始萌發一些對異性朦朧的情感。這是青春成長的正常現象。”

第二個觀點:“在異性交往過程中,我們會因為對異性的欣賞、對美好的嚮往而愉悅,也容易把這種欣賞和嚮往理解為愛情。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愛情。”

第三個觀點:愛情是一種高尚的情感。愛情戲意味著欣賞與尊重,更需要責任與能力。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朦朧的情感,我們應該慎重對待,理解處理。

小故事《彬彬的故事》很簡單,內容是:雨薇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家裡只有雨薇和奶奶。彬彬知道這一情況,經常放學後到雨薇家幫忙,久而久之,就有同學說彬彬在追求雨薇。彬彬很意識到自己越來越喜歡獨立、能幹、孝順的雨薇了。他為難了,不知道自己以後該怎麼辦……

教材設定的探究題目是:

1、彬彬的心情,你能理解嗎?

2、如果你是彬彬,你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課堂上,鄭老師依照教材的要求,完成了以上兩道題目。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答了探究的題目。第一題:彬彬的心情可以理解。第二題:依照教材提供的“異性朋友”的觀點,學生回答:異性之間的友誼,可能讓人敏感、遭到質疑,但只要我們內心坦蕩、言談得當,這份情誼就會成為我們青春美好的見證。

聽完課,在研課的時候,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於這個《彬彬的故事》,教材設定第2個問題,顯得過於直白和限制,得出的答案是唯一的,能不能重設一個問題,開啟學生的思維?

經過討論,這第2題修改為:面對這種情況,彬彬可能會怎麼做?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由於課堂重設,鄭老師在另外一個班級上課的時候,出現了不一樣的情境。下面是重設後的課堂實錄:

生1:彬彬可能會受到同學們議論的影響,開始和雨薇保持一定的距離,漸漸地疏遠她,本來的友誼遭到破壞。

生2:彬彬可能受到同學們議論和自己內心的影響,可能會產生衝動和錯覺,對雨薇進行表白,有可能雙方都向前邁進一步,發生“早戀”問題;也有可能被雨薇拒絕,仍然保持純潔的友誼關係;還有可能被雨薇拒絕之後,開始自暴自棄,變得自甘墮落。

生3:彬彬可能會正確對待同學們的議論,既能一路既往地幫助雨薇,不受外界的`影響;也能正確認識青春期的朦朧情感,能將對紫薇喜歡、欣賞的這份美好埋藏心中,保持男女同學之間的純潔的友誼關係。

師:非常好,大家真的太有才了,很有見地。大家想一想:彬彬喜歡雨薇的原因是什麼?

生4:彬彬也意識到自己越來越喜歡獨立、能幹、孝順、善解人意的雨薇了。

師:沒錯,彬彬喜歡的是雨薇身上的獨立、能幹、孝順、善解人意等優秀品質。況且這種喜歡更多是表現在對同學優秀品質的欣賞,並不是真正的愛情。相遇青春,我們心中開始萌發一些對異性朦朧的情感。這是青春成長中的正常現象。對異性的欣賞、對美好的嚮往,並不是真正的愛情。所以,第3位同學的發言,應該是理性的選擇。

把教材中的問題“如果你是彬彬,你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改為“面對這種情況,彬彬可能會怎麼做?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成了一個開放的題目,然後在不同的事件發展的走向比較中,選擇正確的答案,這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想,學會鑑別,學會判斷,學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