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青山不老評課稿

青山不老評課稿3篇

青山不老評課稿1

11月30日上午第三節,我有幸聆聽了劉平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略讀課文《青山不老》一課。聽劉老師的課學到了不少經驗,更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老師透過飽含深情地朗誦,再配上螢幕上的圖,匯入新課,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教師簡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幾句話很快縮短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更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學習字詞,培養能力。

自由讀完課文後檢查字詞,並要求學生用幾個詞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哪個詞震撼了你?這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掌握了字詞,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達到了教學目的,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三、目標明確,過程清晰。

劉老師緊緊抓住課文前導語中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帶動全文的學習,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四、巧設鋪墊,理解含義。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劉老師設計了問題,並以排比的句式呈現,“他仍堅持植樹……”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綠化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五、計算想象,滲透學法。

老人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蹟中有句“3700畝林網”,這在學生頭腦中很抽象,老師告訴學生1畝=667平方米,算算相當於多少間教室。這樣學生就明白了,更能體會到老人創造的奇蹟之大。還有學第二自然段大環境時有一句古文,怎樣理解?你從什麼地方知道?表揚並教會學生利用註釋學習課文。還有讀課文時動筆墨圈劃等,老師很注意指導學習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

六、注重朗讀,加深理解。

本文語言生動優美,現實與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適合學生朗讀。劉老師在教學時就注意了透過多種形式地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

七、補充資料,抒寫感受。

劉老師課前精心準備了不少資料,花費了不少心血。比如補充老人真實資料,拓寬了學生的認識角度,使學生從對老人所取得成績的驚歎轉移到對老人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並有感而發練練筆,培養寫的能力。

劉老師的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穫不少。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大意,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我認為略讀課文也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略讀課上,學生應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應說得更少、更精。

青山不老評課稿2

聽了金老師執教的《青山不老》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吃透教材,目標定位準確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金老師在課前顯然經過了認真深入地思索研究,把握住了這篇課文的主旨,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資訊,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引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抒寫心聲,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尊重學生起點,進行有效引領

從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感受到了金老師對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重視和紮實的訓練,無論是字詞句的教學,還是課文內容的理解,朗讀的訓練、指導,都能關注學生的起點,進行有效的引領。其中,我認為金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時,處理得非常耐心、到位。金老師不急不躁地進行一步步地引領,讓學生讀課文,悟語句,透過山溝的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感悟到了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透過老人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感悟到了老人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

三、適時拓展,整合教學資源

這篇課文描述的是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這是我們這些學生很陌生的、難以理解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金老師整合了與文字相關的音、像、圖、文等學習資源,在課堂上適時、適度地進行拓展,為學生提供了理解文字的“抓手”,拉近了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

比如,金老師在課前播放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相關音像資料,使學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學習文字作好了鋪墊。又如,當學生交流“閱讀提示”第2題,找到第2段的語句時,金老師適時地投影出示了關於“晉西北氣候惡劣”的資料,使學生比較感性地認識了晉西北這個大環境的惡劣險峻。

四、讀寫結合,使學生深入理解文字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相輔相成。在閱讀教學中,有目的地“見縫插針”,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一吐為快,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文字。

在本課教學中,金老師在引領學生理解了“青山不老”的含義,並閱讀了馬永順這位老人的資料,投影出示了“馬永順林”這塊石碑後,進行了一次小練筆:

撫著這塊石碑,我想對馬爺爺說。

看著這片樹林,我想對告訴全世界。

在學生的交流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學生對馬爺爺真誠的讚美、敬佩之情,因為學生透過這幾分鐘的抒寫心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堂課中的優點還有很多,總的來說,整堂課教學過程流暢,樸實有效,體現出了一個年輕教師的良好素質。金老師工作才一年多,就那麼從容地在眾多老師面前上了這麼精彩的一堂課,真的是很不錯的。

如果說這堂課還有什麼美中不足的話,那我就提不成熟的兩點看法:

1.這堂課的教學容量偏大,在課堂40分鐘內很難完成。略讀課文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課一得。那麼,在本課教學可以減少哪些頭緒,使教學重點更為突出呢?確實也很難處理。我的建議供金老師參考:比如識字、寫字能否放在課前的預習中讓學生自己解決?小練筆能否讓學生二選一來寫寫?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並不一定要在初讀課文之後概括。在本堂課教學中,如果能將概括內容與“閱讀提示”更好地結合起來,在解答了“閱讀提示”的1、2題後再去概括內容,我想,這個教學難點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青山不老評課稿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長久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重視精讀課文的教學,對略讀課文的教學十分疏忽,平時,對略讀課文,總是輕描淡寫,囫圇吞棗,一讀帶過。孔老師的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穫不少。孔老師對教材認真鑽研,設計與踐行了以生為主的教學活動,有效地完成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任務,體現了新課程下互動、生動、靈動的課堂。該課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1、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老師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他還是選擇種樹;”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透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2、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3、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孔老師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資訊,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二、注意根據學生狀況,啟發、引導、點撥學生的思維,體現順學而導,較好地實現了教師的引領作用,實現師生、生生的互動。

三、充分讓學生來感悟文字,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特別注意在學生感悟後的悟讀深化,實現學生與文字的直接交流,在文字中走幾個來回,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感悟、朗讀能力。

四、以生為主,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參與程度高,學習主動,特別表現為思維的靈動與交流的互動。

五、根據專題珍惜資源的特點,聯絡實際,深入思考,踐行實踐,體現學習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實現了學以致用的學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