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教師的閱讀力讀後感

教師的閱讀力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的閱讀力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的閱讀力讀後感1

在全民閱讀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在國家立法推動全民閱讀的當下,教師如何成為全民閱讀的“領跑者”,真正迴歸“文化人”的知識分子本色?本書分四輯,從教師閱讀的必要性、閱讀促進個人成長、推廣全員閱讀以及教師閱讀推薦四個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本書不僅僅是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的劉波自己閱讀和推動閱讀的經驗總結,它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閱讀促進個人成長、閱讀營造書香校園的案例。我們又一次看到了閱讀的價值和力量。

“一名教師,依託專業閱讀可以走多遠”、“一所學校,如何有效推動教師閱讀”、“教師如何為自己尋找適宜之書”,本書封面上的這三個問題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到閱讀之於教師成長的意義,找準推動教師閱讀的有效路徑,幫助教師建立合理的閱讀結構。這三個問題,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提升閱讀力,應該成為每一位心中有夢的教師的自覺追求。

不知是巧合,還是劉波的用心,在“世界閱讀日”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收到了寧波鎮海仁愛中學劉波老師新鮮出爐的《教師閱讀力》一書。這真的讓我是喜上眉梢、甜在心頭。欣喜之餘,我也靈機一動,臨時決定更換了本週的班會課主題,改為了“閱讀的力量——師生共享精神食糧”,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初“識”劉波,是無意關注到他的部落格“海翔一號”開始的。之所以引起我的關注,是因為他的部落格充滿了書卷氣、書香味,不僅分享了他的閱讀、他的書齋,還分享了他在學校裡推動教師閱讀方面的努力。巧的是劉波供職的學校是我曾經求職時面試過的地方。我至今仍對該校原校長親自打電話給我父親並建議我去高中任教而感到記憶猶新、心存感激,這讓我很有一種親切感。此後,關注他的部落格也就成了我經常性的做法,總是期待著他部落格的更新,分享他閱讀的幸福。

再“識”劉波,是在書城購買到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從新手到研究型教師——我的專業成長手記》開始的。不誇張地說,從教七年,是這本書真正讓我在即將而立之年有了“警醒”的感覺。在一頁頁翻閱他的每一篇文字時,我感覺自己似乎成了一個無數矛盾的集合體,內心充滿著內疚、悔恨,同時又有一種鬥志、希望在燃燒。我的內心在翻滾,我的職業生涯前5年的時間去哪了?留下了什麼痕跡?我的內心又在激盪,我的未來之路在哪裡?該怎麼走?但當看完最後一個文字的時候,我看清了前方的路,也更堅定向前走的信心和動力。劉波在《從新手到研究型教師》一書中,用他平實而質樸的文字,用他鮮活而真實的案例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心路歷程。這是一個教師發展的精神寫照。在他的心路歷程的引領下,我也“認識”了帕爾默、張文質、李希貴等名家;也閱讀了《教學勇氣》、《教育是慢的藝術》、《面向個體的教育》等大作;也嘗試了邁出教育科研的堅實步伐。他在這本書沒有刻意去強調為什麼要閱讀、為什麼要思考、為什麼要寫作,因為他自己就是最好的關於“閱讀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寫作的力量”最好的證明,是活生生的例子。這比任何語言和文字都更有說服力。他在書中有兩個觀點打動著我、感染著我、激勵著我:一是教師要為自己的專業成長“買單”,二是研究應該成為一種專業生活的方式,一種改進教學的手段,一種豐富心靈的良方。基於這兩個觀點,回想近兩年走過的路,感覺很踏實,也很有收穫。

三“識”劉波,是在大夏書系《教師月刊》的群裡。這個群也是在閱讀劉波的著作後,我主動尋找並且加入的。他的發言不多,但每有新書推介的時候,總有他活躍的身影。在前不久得知他有新書要推出的時候,我主動地向他發起了第一次的直接交流。當我壯著膽子向他要一本簽名的新書時,沒想到他竟然非常愉快地答應了我的請求,並且主動向我要了號碼,並說新書到了會第一時間給我郵寄過來。當我拿著這本恬靜又充滿了綠色生命氣息的新書的時候,一種迫不及待想要閱讀的心情油然而生。相對於第一本著作來說,少了一份心路歷程,多了一份心靈導航;少了一份青澀稚嫩,多了一份大氣包容;少了一份激情洋溢,多了一份責任使命。

這或許是一個轉折,於劉波而言,將更加關注教師的精神成長、更加專注於教師閱讀力的提升、更加致力於教師閱讀的推廣。於我而言,這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更加清晰自己的發展方向、更加堅定自己的發展信心、更加堅實自己的發展路徑。

教師的閱讀力讀後感2

在遭遇微時代挑戰的當下,在整個社會比較浮躁的當下,有幸讀了劉波老師《教師閱讀力》這本書。

這本書關注教師為何不讀書?教師讀書的意義何在?教師讀書如何做到“營養均衡”?如何讓讀書成為教師的自覺追求?教師如何利用讀書來促進自己的成長?這本書直面教師的閱讀現狀,喚醒教師的閱讀意識,讓教師積極行動起來,走上閱讀之路,對於現在的我而言,無疑就是一盞希望的燈,照亮自己成長的方向。

教師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都不讀書了,還怎麼育人?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今天的我們,面臨著兩項重要的任務:

1、努力架設今天與昨天聯絡的橋樑;

2、在傳承昨天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創造出符合今天的實際新文化。

對此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在全民閱讀成為國家戰略的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教師理應成為全民閱讀的先行者和領跑者。

但現實中,教師的閱讀情況不容樂觀。許多教師因工作忙碌而無暇讀書,因社會汙爛而無心讀書,因實用成風而不願讀書,因考核標準化而不思讀書,因職業麻木而厭惡讀書。在拜讀本書之前,我也將沒有時間閱讀歸結為工作繁忙,而本書中“因為我們不讀書,所以做工很忙碌”,讓我很深思。平時,我們不讀書導致視野狹窄,上課缺少新鮮的東西,課堂效率不高,結果教師就加班加點重複講,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暑假讀了陳宇老師《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鄭英老師《班主任,可以做得這麼有滋味》,從中就學習到了一些好的經驗,好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加以實施,相信可使班級管理做得更加出色。

書籍浩瀚,讀什麼?從何著手的確是難題,本書中給了我們很多的建議,教師閱讀,除了讀各類著作以外,教育專業刊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科閱讀和開放閱讀需要兼顧,不能顧此失彼,教師在閱讀時應該注意“營養均衡”,不要只讀某一類的書,也不能因為某一類書好讀而多讀,而忽略了其他的書。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應有完善的知識結構,精深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開闊的人文視野。生長在資訊化時代的我們,主動利用網路來促進自身的成長,合理網讀,也是我們教師的一項重要修煉。閱讀相關報刊的電子報,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及時下載收藏,就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課堂教學的素材,同時也為自己的寫作積累豐厚的參考資料。選擇性地關注自己所認可的名家的部落格和微博,使自己及時關注到新教育的最新動向,當自己閱讀教育雜誌或書籍的時候,看到某篇感興趣的文章或相關的內容,可以透過期刊網查閱,進一步搜尋相關的資料,來加強專題閱讀,能為自己的研究和寫作夯實基礎。可以這麼說,在網路面前,大家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善用網路來促進自己的閱讀,能有效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兩百本書。”作為教師,讀書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把閱讀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作為自己的習慣,這是教師走向優秀的有效路徑。在教學過程中,最新鮮的教育一定是來自生活,與我們身邊的事物相聯絡的。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素材,而能否捕捉到,就取決於閱讀。面對越來越大的職業挑戰,選擇與書為友,享受讀書之樂,讓書香充盈生活,在閱讀中提升教師職業的幸福感。試想下班之後,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衝上一杯熱茶,拿起一份喜歡的報刊或雜誌,輕鬆地翻閱起來;睡覺前,捧一本書,斜躺在床上,一頁一頁的翻讀,陶醉於書香之中;假日裡,攜上孩子,坐在草地上,專注於閱讀中,偶爾抬頭望望藍天白雲。閱讀,它使你感受到身心的愉悅,生活的美好。親近生活,勤於閱讀。讀書讓我們思維敏捷,神清氣爽,讓我們運籌帷幄,幸福安康。

稱職的教師首先是一個讀書人。讀完這本書,我不僅看到一個優秀教師的閱讀履跡,也看到閱讀是如何影響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從中得到不僅是一種啟迪,還有一種力量。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要天天看書,終身以書籍為友,來充實自己思想的河流。

教師的閱讀力讀後感3

這個暑假,有幸拜讀了劉波老師的《教師閱讀力》一書。一方面深深地佩服劉老師在本書中所展現的魅力,句句在理,解剖深刻,另一方面對自己作為教師,卻對閱讀那麼不重視深感慚愧。

本書分四輯,從教師要成為真正的閱讀者、閱讀是成長的必由之路、推進教師閱讀的路線圖以及讀寫結合加快成長步伐四個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看了劉波老師的部落格之後,更是對他崇敬。他自己就是關於“閱讀的力量”最好的證明,這比任何語言和文字都更有說服力。

喚醒教師的閱讀意識,積極行動起來。對於現在的我而言,本書無疑就是一盞希望之燈,讓我更加看清來路,也更加明白去路。

記得讀書時代,自己最開心的事情就是閱讀。現在反而以各種理由推脫,把不讀書歸結為工作忙碌。現在想想實在可笑,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兩百本書。”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連作為文化傳播者的教師都不讀書了,祖國的花朵們又當如何?我沒有做到儘量多閱讀,更不用說蘇霍姆林斯基的境界了。秉燭夜讀,彷彿是很久遠的事情。而且,真正的閱讀也絕不僅僅是讀教科書和各種教輔書籍。

20xx年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中國在這方面差距非常大。在全民閱讀成為國家戰略的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教師理應成為全民閱讀的領跑者。

本書中“因為我們不讀書,所以工作很忙碌”,讓我很深思。平時,就是因為不讀書導致視野狹窄,上課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講課枯燥乏味。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忍著昏昏欲睡的感受聽課也是有苦難言,課堂效率微乎其微。尤其我作為班主任,初次接觸那麼多孩子,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在大學課堂中無法學習到的。更多的時候是當我處理完一件事情,才發現其實還有更妥善的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其實很多優秀的班主任,在教育書籍中肯定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來處理解決這些瑣事。如果不曾閱讀,或許總是把事情處理得一塌糊塗或者總是不知道如何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務積少成多,也就會越來越忙碌。

作為教師,應該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常態,一種長久堅持的良好習慣。閱讀,是教師由合格教師走向優秀教師的有效路徑。最新鮮的教育一定是來自生活,與我們生活的社會息息相關。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素材,而能否捕捉到,就取決於閱讀。面對越來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越來越大的壓力,與書為友,遠離喧鬧,拋開浮躁,享受讀書之樂,不是很愜意嗎?試想在勞累了一天下班之後,坐在家裡的書櫃前,獨自一人泡一杯清茶,拿起一本鍾愛的書籍,慢慢品味,多好。睡覺前,慵懶地斜躺著,細細翻閱床頭的愛書,伴著書香入眠,幸福滿懷。某些無所事事的假期,還可以和學生族們一起,在圖書館專注於閱讀,瞬間感覺年輕不少。或者是在柔軟的草地上席地而坐,一邊欣賞文字,一邊欣賞藍天白雲。在閱讀的點滴中,捕捉智慧;在平淡的細節裡,感受幸福。閱讀,如此美妙。

於我而言,這本書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它教會我重視閱讀。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努力擠出時間用於閱讀,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務學生們。

教師的閱讀力讀後感4

在假期閱讀了了《教師閱讀力》這本書後。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體會,從中受益頗多。

此書講述了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凸顯了閱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教師,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以德樹人”,而這一任務相對應的“公民道德規範”、“科學文化知識”、“身心健康標準”等都是昨天形成的。我們所做的工作是面對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記憶昨天,這實際是文化的傳承,閱讀如此重要。而閱讀在現實生活中卻不被重視,當我們還在為閱讀現狀焦慮時,一場閱讀革命正悄悄地進行著,我們可以看到書中對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師的閱讀力低下導致的精神貧瘠是多麼可怕,一個教師的幸福感來自於他自身的成長,並且這種影響將源源不斷影響學生。教師像一束光,但能否真正讓這一束光點燃另一束光呢?

其中提到教育素養應終生修煉,當認真閱讀後,不禁讓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隨著汗顏的感覺。的確作為老師,是急需提升自身素養的,這包括學科素養、研究學生素養、語言素養。學科素養,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我們可能只熟悉本學科初中的教材,沒有系統的研究教材。但在學科素養方面,我們仍需補很多的課。在研究學生素養這一方面,我自認為在教學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與學生溝通,雖然我們常說以“生”為本,但卻忽略研究學生。我想,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的思維,他們對什麼有興趣?他們怎樣思考問題?他們怎樣進行學習?他們對課本的內容的瞭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麼?未知是什麼?著名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這一點後,進行相應的教學。”這裡的“已知”,應理解為不僅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還包括學生的認知結構,其實如果單單只是讓教師講一節課太容易了,認真備課就行,不瞭解情況,上課的效果就無法達到預期。因此學生可選擇聽講,也可以選擇不聽講,教師很辛苦,講來講去,而學生卻做別的事。

所以作為教師,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智慧,傾聽學生的聲音,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注重教師的語言素養。那麼何謂教師的語言素養?它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準確規範地運用本民族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觀點見解等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一般包括專業語言、態勢語言、情感語言幾種素養。教師無論教授何種學科,都必須具備嫻熟的專業語言、豐富的態勢語言和情感語言。在傳道、授業、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載道”“文道統一”,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的要求,更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拿破崙曾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劍更有分量。”一個教師只有形成鮮明的、獨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裡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僅要形成思考的習慣,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寧靜,它往往在悠閒中孕育,發展,昇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說,作為教師,面對忙碌,應該積極營造思考的空間,努力保持閒適的心境。可以是在陽光燦爛的午後,可以是在萬籟寂靜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暫的一刻,獨自一人泡一杯清茶,遠離喧鬧,拋開浮躁,任思緒與時間一起自由地盡情地流淌。在教育的點滴中,捕捉什麼是智慧;在平淡的細節裡,感受什麼叫幸福。周群老師在《中國教師報》發表的《感受快樂體會成功》中向老師們道出了騎腳踏車上班的秘密,原來她利用每天近1個小時的路程,回憶當天的教育教學。久而久之,周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竟在“騎車間”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騎車間”結出碩果。騎腳踏車上班,同事認為過於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卻享受著思考快樂,收穫著成功喜悅。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考成為習慣,不管是寒來暑往,無論是酸甜苦辣,讓我們在不斷超越自我的程序裡,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教師的閱讀力讀後感5

暑期,我認真閱讀了劉波的《教師閱讀力》,作者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經歷了“改進工作”“迷戀教育”“完善自我”三個階段,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他透過閱讀,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

劉老師說如果一個人有了強烈的讀書動機,堅持讀書便不再是一件難事。他在書中舉了《光明日報》曾報道過的華中科技大學57歲的宿管大媽周鳳琴堅持每週讀一本書的例子,說明閱讀理應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一個有專業追求的教師,即使生存在應試教育的夾縫裡,也能透過積極閱讀進入專業成長的快車道。而對於那些不讀書的教師,閱讀則更意味著“自我拯救”。有了內在的閱讀動機之後,該怎麼尋找適切的閱讀路徑,劉老師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

1、訂閱優質期刊,進行專業閱讀和綜合閱讀;

2、利用網路渠道進行閱讀。在書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蒐集的網路閱讀資源,其中既有報刊雜誌的電子版連結,也有名家部落格、微博的地址;

3、瞭解最新圖書資訊,第一時間蒐羅新書。這些教育類書籍,讓劉波老師享受品質閱讀之美的同時,也夯實了他的專業知識。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當閱讀成為教師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閱讀力也就成為教育生產力。首先,閱讀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專業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閱讀促使教師拿起筆桿子,自覺走上教育寫作之路。記得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倡導的教師“三專”發展模式中,“專業閱讀”之後就是“專業寫作”。讀是積累,寫是昇華,寫是為了更好地沉澱閱讀過程中那些高質量的思考;再者,閱讀能促使教師形成可持續發展力。

書中《用閱讀克服“本領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的觀點,認為理想中的教師,應該“照亮了別人,豐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卻沒有新能量的持續注入,必然會導致自身的“本領恐慌”。

當然,我自己感覺個人讀書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劉老師一樣每天去閱讀那麼多書,但是如果能儘可能的多讀一點,對我們的幫助一定更大。記得曾經一位領導跟我說過“多讀書人才能有主見,教學中遇到問題才不會模稜兩可,飄忽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