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淺析音樂欣賞課的審美教育維度

淺析音樂欣賞課的審美教育維度

0引言

普通音樂教育指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學校、普通大學、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校中的音樂教育,它以音樂審美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是普通學校教育中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8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英美國家的教育事業,尤其是音樂教育事業也得到了發展。英美國家的學校音樂教育起始於歌詠學校,以教習聲樂為主,直到20世紀逐漸將音樂欣賞課納入了音樂教學的內容。在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屬於較為晚近的事情。從20世紀初葉我國學堂開設樂歌課開始,才正式標誌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興起。

在早期,我國音樂教育以教唱樂歌為主。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蔡元培先生任教育總長,提出將美感教育列入學校教育宗旨,這在我國教育史上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創舉,它對後來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於歷史原因,文革期間,美育被否定,學校音樂教育受到嚴重破壞。直到1986年國務院在國家第七個五年計劃有關檔案中規定美育是學校全面發展方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此,美育在國家教育方針中消逝了近30年後,又重新寫入國家的綱領性檔案之中。美育和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全面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得到確立。

隨著普通音樂教育的發展,在國內的學校中,尤其是高職高專、普通大學中,以音樂欣賞課為教學內容的普通音樂教育成為一種主流教學方式。其原因就是加入交響樂、西方作品、中國作品、聲樂、演奏等不同內容的賞析內容,能拓展學生的音樂思維,更重要的是音樂欣賞能讓學生注重對自身美育的培養,加強他們的審美感受力、擴大審美視野、提高文人素質修養。

同時,以音樂欣賞為主的普通音樂教育也是當前我國高職高專以及普通大學對培養高素質的服務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一條功能途徑。

如果說,審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也就是加強學生的感受力,那麼音樂教育,尤其是以欣賞課為主要形式的普通音樂教育應該如何實現這個目的呢?

1教學安排以聽賞體驗為中心

在音樂中,理解和審美體驗都是透過聽賞發生的。人們要體驗音樂,並不是非親自創作、親自演奏不可。但要是離開了聽賞,人們就無法體驗音樂。因為,即使對那些能作曲,能表演的人來說,也是以最基礎的行為聽,來同音樂相互作用,體驗欣賞音樂的。對於那些並不是音樂作曲、音樂表演專業的高職高專以及普通大學的學生來說,普通的音樂欣賞課首要目標就是,提高每一名學生音樂聽賞的能力,也就是使音響變得富有表現力的能力,並且還要鼓勵他們對所領會到的一起做出感覺反應。

2教學內容採用審美趣味高的音樂作品

教學所採用的音樂,應當是好的音樂。所謂好的音樂指的就是真正有表現力的音樂。得到世人公認的世界名著、具有民族性格的地方名曲等等。

傳統來說,一般普通音樂教學中所使用的音樂欣賞作品都是比較正統的符合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審美趣味的作品。但是,如果教學目的是要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開闊他們的審美視野,就需要對音樂教材採取更開放、更自由、更大膽的態度。除了國內外知名的名曲外,更多當代的、不同型別的爵士樂、藍調、民謠、搖滾樂等等有時也可適當地被考慮為音樂源。

3聽賞體驗要具有音樂性

聽賞體驗必須針對音響的藝術性進行審美觀察與審美反應。對於那些非音樂體驗儘量予以遮蔽。音樂,作為不同於人類生活語言的另一種複雜高階的符號系統,用生活語言來教授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其音樂本質上就是自相矛盾的事情。儘管如此,用語言去說明、分析音樂又是普通音樂教學的任務。因此,這就要求在講授音樂,引導學生進行聽賞體驗的過程中謹慎地使用語言。儘量使教學引導用語集中在音響富有表現力的品性旋律、和聲、節奏、音色等資料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音響特性。恰如其分地去描述音樂,而不是嘗試解釋音樂。在不同的音樂作品聽賞中,教師遣詞要仔細,選用的音樂描述性詞語對提供聽賞體驗的音樂作品要有號召力。決不能用固化的條條框框去規定聽賞中應當有什麼感覺。

4採用概念化的手段加強和拓展聽賞體驗

有人將音樂導賞方式分為音樂的和非音樂的兩類,前者指的是對音樂本體,即音符、節奏、調式調性等等進行體驗欣賞,後者指的是音樂的風格、種類、價值、歷史等概念化的內容進行輔助分析。

較為成功的音樂欣賞課應該是將這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而不是太過於專業化,使得非音樂專業的學生聽不懂;亦非太過於迂腐,通篇都是概念名詞介紹。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聽賞體驗時,也要注意將音樂的本質、它在社會中的.價值、它的種類與風格、它與一般藝術的關係、它同生活的聯絡等等,與那些學生能直觀感受到的音樂體驗結合起來,並對音樂體驗進行強化與拓展。

5引導學生對音樂表演詮釋進行鑑賞分析

以往的音樂欣賞課程往往只注意對音樂的一度創作音樂作品進行引介性的講解。對於表演詮釋二度創作的評價與分析幾乎很少關注。音樂表演作為第二度創作,經過表演者詮釋的音樂不僅僅是作曲家審美意識的反映,也是音樂表演者的審美思想的反映。它不僅體現了作曲家的審美理想,也包含了音樂表演者對一度創作的理解以及沉澱在其個人深層意識中的審美理想。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不同的音樂表演藝術家對同一首音樂作品的演繹和詮釋是不同的。而對這些不同風格的演繹方式或版本,作為欣賞課程的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特點、優劣的品味和鑑賞也是上好這門課程必須關注的要點之一。作為欣賞者,除了要教會學生對一度創作音樂作品本身進行高度關注的同時,還需要仔細關注二度創作表演詮釋。儘可能地能區別出音樂表演者不同的表演格調與趣味,透過格調高尚、趣味純正的音樂表演來增強自身的審美鑑賞力與感受力,提高審美情趣。

作為審美教育核心的普通音樂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在進行以音樂欣賞課為主要形式的普通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實施審美教育,應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美的感受力、理解音樂藝術的真正內涵,學會用美的方式去感受音樂,用藝術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音樂。只有這樣,普通音樂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審美教育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