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如何學會音樂欣賞

如何學會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開發兒童良好氣質修養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誌之一,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然而,傳統的欣賞課教學只是“講講”(簡價作者生平及作品內容)、“聽聽”(單純的聽音樂)而已,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當然,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有相當的難度。首先,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欣賞都必須用自己曾經歷過的生活知識和感情去積累,那麼上好小學音樂欣賞音樂,不僅需要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需要抽象思維能力。可是心理學研究青蛙,小學生尚處於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抽象思維能力較差,這是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的又一難題。認識困難是為了克服困難。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採用一些適合小學生掌握的方法,音樂欣賞譚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達到喚起學生的美感共鳴,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音樂素養的目的的。我在這幾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從具體到抽象

音樂作品可分為聲樂和器樂兩類。聲樂作品有歌詞,其音樂形象比較具體、明確,欣賞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便可領會。因此低年級欣賞教學中, 我覺得更要利用他們的年齡特徵,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採用各種靈活教學手段,從而更好地獲得樂曲所表現的情感,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和形象。一二年級低齡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因而在上這一階段年齡欣賞課時,我充分利用他們靈巧的形體、 自然的嗓音,透過視聽、律動、繪畫、剪剪貼貼、遊戲、情景表演、節奏樂敲擊等相結合的、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欣賞教學,激發和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開發音樂的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體驗音樂的美感,從而更好的為低年級音樂唱遊教學服務。器樂作品由於沒有文字的參與,音樂內容就比較抽象。在兒童初次欣賞器樂作品階段,可以從《龜兔賽跑》、《彼得與狼》等帶解釋詞的音樂童話故事開始,以解釋詞作柺棍,幫助兒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透過上述過渡,再逐步引導兒童欣賞純音樂作品,就水到渠成,不為其難了。

二、入情法。

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音樂,學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許多音樂資訊,這種無意識的聽,往往都是“聽而不聞”,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不良的聽覺習慣。這種不良的聽覺習慣如果不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地加以糾正,那麼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聽覺分析能力和音樂鑑賞能力,而且,這種聽覺的不良習慣還會延續到課堂教學上,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校的.音樂教育。由此可見,加強音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聽”的藝術,提高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利用這一特點,將音樂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陶冶了情操。

除了結合故事還可以結合遊戲進行聆聽,因為音樂遊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於低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比如,《我們才不怕大灰狼》這一課中,我與孩子們一起以講故事做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進行欣賞。但是,音樂欣賞教學畢竟不是唱遊課,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好尺度,不能喧賓奪主。教師在組織音樂遊戲教學時,還要注意將學生的活動面鋪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

由於兒童的生活接觸面小,脫離兒童生活實際的作品,兒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賞時應從兒童的日常生活和他們所喜愛的、感興趣的內容開始、逐步由近及遠地擴充套件他們的視野。教學中,常以兒童歌曲入手,逐漸過渡到其他歌曲;由富於兒童情趣的器樂曲擴充套件到其他方面的器樂曲;由中國的音樂作品擴充套件到外國的音樂作品,使欣賞教學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裡。

三、看聽動結合

音樂作品常以模擬、象徵等手法,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用音響表達出來,有時還藉助直觀的視覺來輔助聽覺感知,刺激人們的大腦,產生思維聯想和想像,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因而,我在組織教學時儘量地運用VCD和多媒體教學,讓孩子們直觀的透過視覺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例如欣賞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鵝舞曲》時,可播入芭蕾舞劇《天鵝湖》讓學生邊聽邊看。在欣賞《小青蛙》時,我採用了POWERPOINT幻燈片教學。隨著音樂旋律、節奏、力度的不斷變化,在視屏上分別出現了花好月圓的夜晚,小青蛙玩耍、捉害蟲、在荷葉上跳躍的場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對暴風雨的侵襲;風雨過後,太陽在公雞的啼叫聲中升起,小青蛙繼續勞動在湖面上的情景;這種視聽結合的方法,對兒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緒頗有裨益。

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體現了一定的流動性。讓兒童跟音樂邊聽邊動,有利於兒童對音樂情緒的感受。例如在欣賞嗩獨奏曲《百鳥朝鳳》、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時,應鼓勵學生根據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動,允許他們搖頭晃腦,模仿吹奏等動作,並隨樂曲情緒變化作時大時小的擺動,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樂曲的理解。

律動能幫助兒童藉助身體的動作來理解音樂的內容、風格和情緒,訓練孩子的韻律感。例如:在教授孩子感受力度中,我先讓他們聽《搖籃曲》,並隨音樂輕輕律動,感受催眠曲的風格特點,而後,再聽《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請孩子們比較兩首樂曲力度的不同,體驗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雄壯有力,然後,透過踏步走,佇列變化讓孩子沒感受到這是一首進行曲。欣賞課中的律動不僅滿足了孩子們好動的特性,而且幫助他們感受到了樂曲的內在情緒、風格特點。

四、藉助聯想法創造意境誘發美感

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總是心理描著一幅圖畫,順著那個輪廓前行。”可見,音樂作品是與一定的現實形態聯絡在一起,與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聯絡在一起的。在音樂欣賞中讓學生投身其中,誘導他們透過心理活動設身處地地構思,以獲得鮮明生活的意聯覺,這就是聯想法。關鍵是讓學生體驗音樂作品所抒發的感情,並對作曲家描繪的“音畫”展開想像和聯想。例如在欣賞約翰·斯特勞斯春天的圓舞曲,樂曲把我們帶到了充滿春意的大自然中,你們一定對奏充滿了美好的遐想,腦海中會呈現出怎樣的情景呢?讓學生自己展開想象回答,有的說:“我彷彿在郊外散步,溫暖的陽光照在綠劃地上,花兒在點頭,鳥兒在歌唱……”;有的說:“我彷彿看到同學們迎著奏的朝陽,到學校去學習文化知識……”,他們把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都表達出來了。如《龜兔賽跑》,透過熟悉龜兔的兩段主題音調,教師語言的引導,從而讓孩子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完整的演繹故事情節,並能深刻的理解《龜兔賽跑》的寓意。此時,想像架起了心靈與音樂的橋樑,大家的想象雖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標題的含義,都統一在作都塑造的音樂形象中,這就是聯想產生的創造教育效果。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廣泛深入地接觸音樂作品,就能較快地提高音樂的鑑賞力和表現力。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投入到欣賞活動中去。

學校更應該重視音樂課,音樂教師更應重視音樂欣賞課。欣賞課應該設在專門的音樂教室裡,有了較好的音響效果才能給學生創設一些音樂情境,也就會更好地引導學生去欣賞。透過多媒體教學在欣賞中創設情境便會激發學生的更大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見識,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開端。

總之,音樂欣賞對我們尤為重要,教師是一個很好的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學生是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智力,是學生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得到發展,從而提高學生主體的創造性、聯動性、多面性喝跨越效能力。並使人格得到昇華,促進個體發展,更好的實現自我完善,作為音樂教師我們的職責正在於最大限度地挖掘與發揮音樂欣賞的功能,讓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