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秋水》一文的幾個教學高潮設計

《秋水》一文的幾個教學高潮設計範文

很多學生都說,我不喜歡語文課。對教師來說,要想把語文課上好,也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一堂語文課下來,如果老師自始至終慷慨激昂,不僅自己會口乾舌燥,學生也會疲憊不堪;如果總像老學究那樣慢條斯理,學生又容易昏昏沉沉,不知所云(除非有頑強的毅力),既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精力。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堂語文課,應當一張一弛,突出重點,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設計幾個高潮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

高一冊語文《秋水》篇幅短小,文字淺顯,蘊含哲理。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意地設計了四個高潮,情智互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本文的教學目標是:一、理解重點詞語(包括詞語的古今義和有關成語);二、學習重要句式;三、學習對比的`方法,背誦課文;四、理解文中蘊含寓意。

教學高潮設計如下:

一、成語教學糾正誤用

指名學生讀課文,糾正錯誤後,提出文章關鍵詞語。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出文中古今義區別較大的詞語。古今異義詞為:至於、面目、大方、河。還有一些成語,教師就利用這兩個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個高潮。

要求學生結合望洋興嘆這個成語的意義造句,選擇大多數學生非常關心的熱點問題——中國足球,師生共同控求“望球興嘆”、“望水興嘆”等生造詞的錯誤所在:“望洋”不是“望著海洋”,而是連綿詞(這時可以聯絡初中學過的聯綿詞的知識),是不可以把這兩個字拆開的,所以“望球興嘆”、“望水興嘆”等是生造的,是錯誤的。

關於見笑大方,可引發學生聯想其它一些詞語,如“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等,這時引導學生比較“大方”的古今義就順理成章了。

二、句式教學溫故知新

再一次齊讀全文後,指名學生利用書下注釋和已學過的知識翻譯全文。這時候可以掀起課堂教學的第二個高潮:文中出現的特殊句式——“非……則……”“見……於……”的理解了。先引導學生完成練習二,找出文中的“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並翻譯。接著利用上次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句子“無乃他不去矣”(學生翻譯成“難道他沒死嗎”)來引導學生,既然是句式,在古文中是這種句式的句子肯定不是一個,上次這個同學錯得也是有道理的,只是錯在古文中“去”是沒有的意思的。接著由學生回憶或老師提示的方法,聯想到另兩個是“非……則……”“見……於……”句式的句子:“非死則徙爾”“有間,晏子見疑於景公”。學生的作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又溫故而知新。

三、分析對比手法結合指導背誦

由於課文較短,再加上是《莊子》一書中的經典篇章,所以有必要叫學生背誦全文。當然學生不經老師指導,要背誦這篇文章,只要課後多花些時間,還不是太難的事。只是學生課業繁重,為減輕學生負擔,我決定當場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巧背這篇文章。於是我利用分析文章中對比手法的方法指導學生背誦。分析文章中的對比方法結合板書:

河與海的對比:

河:兩氵矣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海:不見水端,難窮

河伯認識的變化:

前:欣然自喜,以天下美為盡在己

後:望洋向若而嘆

這樣就掀起了課堂教學的第三個高潮。學生利用板書既學習了課文的對比手法,又背誦了課文。有少數學生還背誦有困難的,課後利用練習一的提示用另外一種方法再加強一下,這個任務也能很輕鬆地完成了。

四、課堂討論分析文章寓意

分析莊子在《秋水》一文中是要藉助這一故事說明深刻的哲理,但就課文節選部分來說,學生的看法大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對課文寓意的分析是這堂課掀起的第四個高潮。學生的看法有以下一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貴自知之明;謙受益,滿招損;知恥盡乎勇;有比較才能有鑑別;等等。

就這樣,在熱烈的課堂氣氛中,下課鈴響了。

這堂課我巧妙地利用四個高潮,突出了課堂教學重點,也使學生張弛有度,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