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創造學原理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的論文

創造學原理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的論文

摘要: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為目標,針對傳統教學的不足,將創造學原理應用於機械類學生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對傳統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將介紹這一改革的做法和效果。

關鍵詞:創造學原理;專業課程;創新能力;應用

培養具有創新型的人才是時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個國家富強及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因素。工科類高等學校是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搖籃,培養工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工程實踐能力便是當前新形勢下工科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程式式和刻板化的,過於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習慣性的忠於教材和教學大綱。很多實踐教學往往演化成演示、觀摩和簡單體驗,實際動手和操作環節流於形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形成了唯書本和考試的心態,重成績和考核要點,輕應用和實踐。這嚴重地扼殺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導致理論與實踐難以結合,理論教學的效果得不到及時的鞏固和深化,學生創新能力及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變成流於形式。學校的培養和社會的需求嚴重脫節,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應屆畢業生“知識不紮實、上手太慢”,這也給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一定的困難和壓力。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以教研課題《創造學原理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研究》為依託,對我院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組合原理的應用

組合就是一種“疊加”,它是創造學裡最簡單、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一種方法和原理。恰當的組合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點子或新品。愛因斯坦認為“組合作用似乎是創造性思維的本質特徵”。常用的組合法有同類組合、異類組合、主體附加與重組組合四種類型。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組合原理的應用也是最多的。首先是在教學手段上將板書與多媒體教學相組合,將理論知識講解與影片、動畫等相組合;在教學內容上將課堂傳授與課外自學、研讀相組合;在教學形式上將老師講授與師生研討相組合。這些在教學形式、手段和內容上的同類或異類組合不僅節省了板書時間,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增加了課堂資訊量,有利師生互動,提高了教學效果。

主體附加是指原有的主體事物中附加新的組分或功能等。比如早期上軟體類課程都是在普通多媒體教室進行,由老師演示,然後提供一定的上機課時。我們應用主體附加原理後,將教學地點改在機房進行。教室在講解和演示的同時,學生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同步操作演示,讓同一個教學載體(機房)在同一時間段承擔教學場所功能的同時附加了同步操作和演示的功能,使學生能迅速掌握軟體的基本知識和操作要領,明顯提高了教學效果。

重組組合,即打破舊組合,產生新的組合。早期製造類專業課中的《機械製造裝備設計》、《機械製造工藝基礎》、《數控機床》、《自動化製造技術》和《先進製造技術》等課程有很多重合和交叉,同時部分內容如“機床設計”和“夾具設計”等內容又都介紹得不夠系統和詳細,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單獨開設又沒有足夠的課時。課題組在多次研究和研討後決定將課程體系重新調整,在保持現有課程數量的同時,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組合。如將數控技術和數控機床從其它課程中分離後重組,將夾具設計從《機械製造裝備設計》中分離後和機床夾具設計重組等等,新的調整計劃將在2009級學生中實施,根據新調整方案而編寫的系列教材也將陸續編寫完成。

2逆反原理的應用

逆反原理其實是逆向思維的具體體現。人們往往習慣於識別事物的某一方面屬性而不會關注其相反方面的屬性,與一般的做法、想法完全相反的做法和想法常常能夠在教學、學習和研究中收到獨特的效果。這也為逆反原理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很多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有點枯燥,教學中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學生又很關注其成績。常規的考試,學生為了獲得比較高的分數,往往採取考前突擊記憶和死記硬背往年試題,甚至冒險抄襲和作弊,這種學習方法本身便不可取,不利於學生真正的掌握知識。我們應用逆反原理“反談琵琶”,改革考試或考核的形式和方法:

(1)考核內容以知識的實際應用為主,減少記憶性的內容;

(2)採取正向激勵措施,將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等課堂表現折算成成績,激發其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增加互動環節的比例。逆反原理的應用很好地改善了學生的學習風氣,明顯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3移植原理的應用

所謂移植原理就是將某一領域裡的概念、原理、方法、內容、結構、功能等運用到另一個領域中,解決目標問題或產生新的成果。

我們在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以及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引入企業產品開發和專案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根據不同的專案,將學生分成若干課題小組,小組內部再按專案任務進行角色分工,協同完成專案任務。特別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將兩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實習中完成部分調研,使實習目的性增強,也更好地為設計服務。對於來源於生產和科研專案的真課題完全採用產品開發模式,在專案調研、方案設計、計算機模擬模擬、樣機制造、除錯和試驗等多個環節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等進行全面的培養和訓練,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學生畢業後無論是在企業還是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都感到順心應手,有利於他們順利完成角色轉變和層次過渡。

4迂迴原理的應用

迂迴原理是指在創造活動中如果受阻,可採取暫停在該問題上的僵持,或轉入下一步行動或從事另外的活動,帶著未知問題繼續前進;或者試著改變一下觀點,不在該問題上鑽牛角尖,而注意其它與該問題有關的另一個側面,等其它問題解決以後,該難題或許就迎刃而解。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也非一帆風順,常常會遇到各種棘手的難題。例如在畢業設計環節,經常遇到超級“大俠”級學生,對專業知識可謂“一竅不通”,獨立完成畢業設計課題難度太大。按照正常情況應該先把落下的專業課程系統補習好,再完成畢業設計課題,但是時間上又不允許,且學生本身也沒有足夠的自信心。根據遷回原理,我們採取分步實施,交叉進行的辦法,既要補習課程,又不能影響畢業設計課題的進度。我們將畢業設計課題進行細化和分解,劃分成若干部分,分階段完成,同時制定同步課程補習計劃。讓學生帶著課題任務,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去複習相應的課程。將專業知識彌補、畢業設計、課程補考和專業工具書使用等任務融為一體,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克服畏懼心理,完成了專業知識補習和課程補考,還按期完成了畢業設計任務,順利畢業。

5還原原理的應用

任何創造發明都有創造的起點和原點,就某一個層次或水平而言,其創造的原點只有一個,而且是唯一的,而創造的起點則可以很多。如果採取先還原到原點,再從原點出發解決問題,或者說是回到根本上去抓住問題的`關鍵,往往能取得較大的成功,產生突出的成果。這便是創造學裡所講的還原創造原理。

在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中由於課題類似或者相同,經常會出現抄襲現象,部分多人協作完成的課題也會出現分工不明確,存在“任務扯皮”現象。而其“原點”便是課題相同或者任務有交叉,我們根據還原原理對課題設定進行改革,實行每人一題,便從根本上杜絕了抄襲和“任務扯皮”現象。

與此類似,在很多課程的考試中,作弊問題也是屢禁不止,作弊的花樣層出不窮,僅僅靠校規校紀裡的處罰條例對作弊行為的作用已經很有限。根據還原原理,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應該是使學生“無從作弊”,消除作弊的可能性。據此我們對考試形式和內容作了調整,大幅度減少客觀題的比例,增加創新設計和綜合分析類題型的比例,側重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甚至允許開卷答題。改革後,考試作弊的問題便從根本上解決了,監考也變得很輕鬆。

6其它創造學原理的應用

創造學的其它原理還有完滿原理、群體原理和變性原理,其中,完滿原理是“完滿充分利用原理”的簡稱。人們只要對現存事物和產品做充分利用的分析,一般總能找到許多未被充分和完滿利用之處,對這些“不方便”、“完善”、“不合理”和“不到位”進行研究並加以改進,就能獲得“創造收益”。在教學活動中也是如此,如我們根據完滿原理完善課件,使得課件圖文並茂,更利於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金工實習環節進行改革,增加基礎理論介紹、影片演示和創新制作等內容,更加豐富了實習內容。教學活動的手段、形式、內容和方法等各個方面總是存在不完滿的地方,任一方面的完善都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更有利於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群體原理的核心便是團隊協作和人才共生效應。人與人在一起形成研究群體,彼此間往往會相互影響,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因而經常在一起商討和研究問題對於任何一項工作都是很有益的。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不僅教會學生使用635法和頭腦風暴法進行團隊學習和研究,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也常有互動和交流,達到教學相長,以促進教學方法和改進和完善。此外,我們還依據變性原理調整我們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7結論

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始終是我們開展教學工作的永恆主題。上述創造學原理在機械類學生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於常見教學難題的解決,特別是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了一些探討和實踐,也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學改革的成果曾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編著了教材5部,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智慧機器人大賽等全國性獎勵20餘項,申請了近30項專利;完善了教學體系,優化了教學內容,構建了創新教育平臺。但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一項艱鉅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改革永無止境,將創新教育全面落實到實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 許俊.創造學原理與醫院管理[j].當代醫學,2004(9):21-22.

[2] 王成軍.創造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3] 夏紅英,盧麗剛.工科課程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7:162-163.

[4] 王成軍,沈豫浙.應用創造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 莊壽強.普通創造學[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