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PBL工作坊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中的應用

PBL工作坊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中的應用

PBL工作坊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中的應用

【摘要】PBL工作坊是問題導向的學習方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開設PBL工作坊是一個成熟有效、便於推廣應用於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專業課程的有效途徑。將PBL工作坊引入到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的《社會保險學》,以該課程第三章為例,介紹PBL學習的教案規劃、流程控制的應用,並針對實踐存在的提出問題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PBL;社會保險學;對策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直譯為基於問題的學習方法或者問題導向的學習方法,具體是指在學習中利用教案等手段將學生置於一個應用知識的與實際相似的情景中,引導學生從教案和呈現的問題出發進行自主學習。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屬於社會科學類專業學科,社會實踐能力是決定該專業本科生在工作中能否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基礎的關鍵所在。開設PBL工作坊是一個成熟有效、便於推廣應用於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專業課程的有效途徑。第一,PBL與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高度一致,PBL不僅注重理論學習,更加強調透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學生的生活中、體驗中、知識積累中發現問題,注重理論應用,強調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以此達到培養應用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目的。第二,PBL學習實踐的情景可以憑藉教案以及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來聯接,不需要真實的實踐環境,硬體條件便於獲得。第三,PBL將知識、能力以及情感貫穿於學習全程,PBL本身就代表了生活化、職業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以人性為根本的群體,以感性為依據的倫理行為將引導學生在知識基礎之上更具有人文情懷和公共精神。第四,目前國內關於PBL在各類課程中的實踐應用研究都有涉獵,各有特色,這說明PBL可行性和可推廣性非常高。更加重要的是,立足醫科院校的實踐資源,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加。《社會保險學》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接下來以《社會保險學》的“第三章社會保險的產生與發展”的課程為例來介紹PBL的實踐應用。

一、PBL教案撰寫要點

社會保險教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考察社會保險制度執行過程中發生的真實事件以及真實情況的機會,使他們可以充分了解社會保險制度這項社會政策從決策到實施、反饋的整個環節的實際情況。第三章的內容是社會保險的產生與發展,比較偏重理論性。因此案例比較偏重於對於社會歷史事件的描述,儘量將學生置於19世紀社會保險產生的歷史時期,給學生留下一些歷史事件的線索,讓學生循著這些線索去挖掘社會保險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理論基礎。PBL教案應該根據每個章節的不同內容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實踐化。一個設計良好的PBL教案應該來源於社會化或者生活化的場景,並能夠引出學習議題,促使學生探討理論或實踐中的問題,也就是說教案是實踐與理論的整合,是具象的事務與抽象的學習目的的整合,不應像傳統教科書以片面的知識邏輯構架,教案應該包括時空場景、群體、社會制度以及行為、邏輯與倫理等。在此教案中,社會保險的產生的歷史場景在第二個教案中被大致勾勒出來,學生會沿著“19世紀的德國”、“20世紀初期經濟大蕭條”的美國等歷史場景去尋找社會保險的產生和發展的足跡。從歷史的場景帶領學生進入社會化場景,再從場景中讓學生尋找學習議題,實現實踐和理論的整合。

(二)合理化。PBL教案可以是真實的教案,也可以是具有虛擬成分的情景或者故事,生活化的教案以及其他要素的填充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關注身旁的'瑣碎事務並引發其思考,但是這些的前提是合理嚴密的邏輯以及極強的專業性。教案中要素的填充一般是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作為學習議題的線索,另一個作用是起到教案起承轉合的連線作用。

(三)教案應該符合《社會保險學》的課程大綱。教案目的是服務於整門課程的學習,合格的教案設計需要將學習目的、重點、難點,依據課程的教學順序完美的糅合在教案之中。PBL所含中的知識應該是全新的,不應該在理論課程中講解過,也就是說不應該是作為學生學習完理論知識之後實踐的課程,教案符合課程大綱的設計是讓學生準確全面地掌握學習目的前提。這其中既要保證全面性,也要保證重點難點的特殊性。例如本教案中,這一章的學習目標是首先掌握社會保險制度產生的理論基礎以及每個理論的代表人物和觀點;其次是掌握社會保險產生的條件;掌握社會保險發展的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特點。

二、PBL小組討論流程控制

《社會保險學》PBL實施方案包括小組準備、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評價體系的準備。

(一)小組準備。將本專業一個班的學生(總人數為28-30人)分為四組,每組7-8人。(最多不超過10個人)分組方式儘量採取打破原有班級、宿舍、性別、班級座位等界限的隨機分組方式,成員進行合作學習,根據教案分幕以及課時安排完成多輪學習。小組成員的角色有以下三種:小組老師1名,承擔學生內控責任以及小組成員角色。小組組員5-6名,需要全程參與流程、討論教案、分享觀點、回饋效果和主動學習。小組記錄員1名,負責小組觀點的記錄,但也必須參加討論。

(二)小組討論事前控制。首次進行PBL前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向學生說明PBL的學習理念,瞭解在小組討論中應該扮演的角色,討論的目的,討論後需要提交的內容以及考評體系的具體情況。硬體準備包括有一個共同可以看見的黑板或者一張大白紙,一個可以上網查詢的裝置,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兩兩進行目光交流的方桌或者圓桌以及每人一份紙質教案。

(三)小組討論事中控制。本教案分為兩幕,每幕討論分為兩次進行。1.第一次討論。第一次討論需要進行暖身。由小組老師帶領小組成員自我介紹。自我介紹內容可以採取常規介紹或者利用小遊戲的方式來進行,之後進行角色分配,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團隊的討論熱情和凝聚力並且確保PBL學習有序進行。暖身之後進入正題,小組老師只將第一幕的資料發給小組成員,並組織成員就教案以及五個思考問題建立問題提綱和分析內容進行討論,根據“已知事實”和“待查資訊”透過頭腦風暴的方法分析問題,並在紙上做記錄,整理出需要學習的議題,並上交給教師,方便教師督導和監督。2.自主學習。在第一次討論中,由小組老師要求學生透過多種途徑,包括圖書館資料和網路資料獲取知識,收集資訊,針對來源不同的資料和資訊進行討論和評價,以個人為單位根據學習的議題和提綱,學習議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把握和理解。注意學習不能各自分工學習不同的內容。3.第二次討論。在小組老師的帶領下,小組成員分別彙報、分享學習的成果和方法,針對這些學習的內容彙總,並討論不同的見解,提出可能遺漏的學習目標,找到學習方法。在此次討論中,小組老師要及時提示小組成員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討論,並對於學生沒有討論到的內容予以啟發和補充,對於偏離學習目標的議題要及時予以糾正。在小組討論結束時,要求學生就個人及小組其他成員在學習中的表現、參與度、貢獻度等作一個簡單的回顧和評價,小組老師也要就本教案、本小組的各成員的表現進行反思和反饋。4.小組討論事後控制。PBL評估是小組討論控制的重要環節,直接關係到學生成績的評定、制定未來教學方針和PBL學習的成敗。整體而言,PBL評估系統包括對學生的考評、對小組老師的考評、對小組討論過程的考評、對教案的考評。這裡重點介紹對於學生的考評,學生考評分為小組老師的考評以及小組成員互評兩部分內容,根據分析解決能力、資訊獲取能力、分享精神和互動溝通四個方面,將小組老師對學生的考評分為四大項,12個小問題,分別賦分,加總為學生的小組老師評分總分,滿分100分。學生互評體系分為內容建設性等6個內容,分貝賦分,總分也為100分,教師評分部分權重為70%,小組成員互評權重為30%,計算出的加權平均分為該部分內容的最終成績。

三、實施效果以及存在的問題

實施的最大受益者是學生,學生學習最明顯的變化體現在主動學習上,從一定程度上透過提出問題、蒐集資料、解決問題、分享成果的一系列過程達到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目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仍然存在問題。

(一)教案以及案例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教案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敲門磚,教案的編寫對於PBL的順利實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踐中會出現問題有:第一,教案引導不充分,學生難以按照教師期望尋找到學習的知識點。比如本章的教案雖然基本涵蓋了本章的知識點,但是學生在找尋的時候,會遺漏社會保險產生的條件和原因這個重要的知識點,反而對於“義倉”這個知識點做了大量的學習。第二,教案中無法完全覆蓋知識點,造成某些知識點遺漏的問題。教案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邏輯性,為了將教案塑造成一個完整且真實的故事,某些知識點難以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入其中,造成知識點遺漏。而且由於教案是專業課老師來完成,尤其是教授本門課程的教師完成,專業性有餘,但視野不夠開闊,往往忽略了和其他知識的聯絡,難以體現出較強的學科交叉性。第三,教案資訊分佈不均衡。個別教案在個別幕中資訊量偏大,學生負擔過重,而在某些幕中卻難以找到知識點進行討論。

(二)學生具有一定的畏難情緒。產生這種情緒有幾個原因。第一,學生對於PBL的理解不夠深刻,有的學生認為PBL僅是普通的小組討論,或者是“翻轉課堂”,小組中推選出一個同學進行彙報,其他同學只需要協助其查資料完成彙報即可。有的同學甚至認為,小組討論尋找出學習的知識點之後,將每個知識點分工,各個成員完成自己的問題即可。還有的學生認為這只是實踐課對於理論課的“驗證式”教學,教師對於教案中的知識點還會進行講解,因此放鬆了自主學習的動力。第二,PBL學習法顯然加大了學生的課餘學習工作量,時間緊、蒐集途徑有限,專業知識不紮實導致學生普遍感到學習效率不如傳統講授接收到的知識量大。

(三)反饋和評價形式化。按照PBL流程,每次討論問題之後,小組老師都要對同學進行評價,以及同學間進行互評,可是現實是經常因為時間不夠,要麼沒有反饋匆匆下課,要麼象徵性的給予評價,隻言片語,草草收場,沒有起到真正的反饋作用。究其原因,第一,是小組老師和小組成員沒有認識到反饋的積極作用,在下次討論時也沒有按照反饋的那樣注意到修正,因此,大多數同學認為反饋沒有什麼意義。第二,小組老師的反饋技術有待提高,可能對於同學們表現出的問題或者特點把握不準確,導致反饋效果打折扣。第三,由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個別同學對於互評的同學只是一味地“說好話”或者要麼不關心,沒有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四、對策及建議

(一)反覆打磨教案是保證PBL學習目標實現的基礎。教案是學生討論的藍本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所在,故教案的規劃設計十分重要。撰寫教案絕非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經過培訓、稽核、實踐等一系列的流程來控制教案的最終質量。高質量的教案不僅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設計、整理和完善打磨,還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尤其是實踐的檢驗。在應用中,撰寫案例的老師應該在全程記錄下案例使用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偏離預期的關鍵事件。例如,案例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案例提出的學習目標學生是否能夠在指定時間完成等來進行案例的考量,以此來作為案例的修改依據。

(二)合理規範的流程控制是順利完成PBL學習的保障。PBL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是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和培養能力的一種學習方法,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隨意的,甚至是“天馬行空”的不受控制的漫遊,學生需要透過合理規範的引導去完成指定的學習目標。因此,一方面,PBL學習需要完整的流程規劃,包括前期準備、中期目標的檢視、後期的反饋需要有完整的書面材料和控制手段;另一方面,小組老師是完成流程的有力抓手,需要在每一次小組學習中圍繞學習目標靈活地把控、適時引導,以此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分享學習成果和心得。

(三)注重PBL理念的灌輸和反饋評價。學生在沒有接觸PBL之前,學習目標基本上在缺乏自知自律的情況下被動完成,學生往往已經習慣了不知道為什麼學而學和沉默的學習狀態,因此,需要在學生接觸PBL的過程中注重PBL內涵理念的灌輸,不僅要告訴學生如何來完成PBL學習,更重要的是PBL學習的不同之處以及為什麼要進行PBL學習,並且在過程中重點通過後期的反饋評價幫助學生和教師以及整個PBL進行反思,這其中包括學生的自我反思,更好幫助學生髮現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學習態度、表現狀態等;學生間的反饋,幫助學生不僅關注自我,更關心團隊的其他成員,培養合作精神;學生對PBL的反饋,完善PBL流程。

作者:王海漪 劉豔花 宗蘇秋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黃鋼,關超然.基於問題的學習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28-130.

[2]孫樹菡,朱麗敏.社會保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8-40.

[3]鄧大松.社會保險[M].北京: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2014:11-16,21-33.

[4]劉建勇,劉小瑞.PBL教學模式在全日制MPAcc培養中的應用[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6,19(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