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雨點兒》的教學實錄

《雨點兒》的教學實錄

一、上課老師課後的整體感受。

付芳芳(下簡稱付):這節課整體感到有些拖沓,引導學生說的多了,教師做的少了。還有就是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不多,效果不明顯。

常亞歌(下簡稱常):打斷,主要還是內心裡有一種“小害怕”的感覺,因為,校長和教導主任都在一起觀課。其實,從上課以開始你就讓學生感受到緊張的氣氛了,因為,在課間的時候,你就把學生召集在一起進行背誦古詩,在調節氣氛。這樣做,恰恰相反,學生會想:我們在外面玩的好好的,怎麼不到上課的時間就讓我們集中在教室裡集體備古詩,今天是怎麼了?當他們回頭一看,便明白了,後面多了幾個凳子,“有人來聽課”!這是學生在備詩的時候腦子裡想的東西,這無形中造成學生心理緊張,你想,再加上老師的緊張,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能調動起來嗎?

二、就觀課主題的討論

常:你課前讓我們關注的主題是“朗讀指導的有效性”,現在請你回憶一下對剛才的指導是否滿意?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付:不太滿意,主要還是學生興趣不高,自己感到教起來有些“累”。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感受文中語氣的變化的,從實際效果來看還可以,特別是最後學生齊讀的時候,有了一些效果。如果說改進嘛,就是要範讀再多一些,因為,我感到一節課中給學生範讀的太少了。

常:我同意這個觀點,說百遍不如做一遍,特別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講,他們的認知能和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侷限性,要他們準確地理解並表達出作者的寫作意圖確實有些難度,與其這樣,我們倒不如親自給學生範讀一次,並提醒學生感受大、小雨滴對話中語氣的變化,為什麼?這樣,在本節課可以解決用時過長、學生傾聽、靜心思考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課堂細節不知道你注意沒有?(表述案例)

課堂上:

師:我們分小組齊讀大雨點對小雨點說的'話。

一組:(大聲齊讀)你要到哪裡去?

師:讀的很好,第二組。

二組:(大聲齊讀)你要到哪裡去?......

同樣的方式,教師讓個別學生起立讀,小雨點問大雨點的話:你呢?你呢?

常: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麼?

付: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問句的朗讀口氣變化。

常:是的,這樣的確可以強化性讓學生感受到問句朗讀時的變化,但是這個聲調達到多高是個頭呢?因為,學生在一直地用上揚的腔調來齊讀。

付:那你認為該如何處理類似的情況呢?

常:我可能會用讓學生把這兩句的問話放到課文裡的段落中,讓他們通讀,因為就兩句話,讀起來也不會浪費很多時間。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透過整體朗讀感受語氣的變化。二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整體感知找到自己的讀問句時聲調的高低。這樣把重點句放到文章裡,學生就可能讀起來更有興趣,更有味道,更能讀出大小雨點的可愛和靈動來。

三、關於閱讀教學之外的問題。

常:你在上課前夕,我抽時間問你了兩個問題還有印象嗎?

付:有。一個是這節課的關注點是什麼?另一個是這節課要告訴學生什麼?

常:當時你怎麼回答的?

付:(笑)對於第二個問題,確實沒有仔細的考慮。

常:我是這樣考慮的:昨天我知道你要講這篇課文後便找到文章看了幾邊,讀後,自己在想編者把這篇課文選到書裡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讓他們認識些字嗎?她應該有一些更值得關注的東西。所以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課文的最後一段:“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當我發現你在課堂沒有時間來處理這段文字的時候,我便對旁邊的一個叫陳曉喧的小女孩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

常:為什麼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紅了,草更綠了?

曉喧:因為他們喝了小雨水,得到了滋潤。

常:為什麼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

曉喧:因為,那裡的泥土裡有花草的種子,他們得到雨水的滋潤後發芽了,生長了。

常追問: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有雨水的滋潤就一定能長出花和草嗎?

曉喧:不一定,如果沒有種子,就不能。

常:那我們怎麼才能把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呢?

曉喧:我們可以去種一些花草的種子,等著下雨,或去澆灌。

透過我與曉喧的對話,使我感到類似這樣的問題完全可以在課堂上拋給學生。讓他們體會到人們在用自己的雙手美化我們的生活,同時也告訴孩子們,自己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員,讓大家共同美化我們的環境,愛護我們的花草。

我剛才在狄校長的桌上看到竇桂梅老師的一句話:“語文教學要用一種哲學高度來進行思考和教學”。這也是我想編者入選這篇課文的真正意圖。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小想法,不一定對。再次向你的獻課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