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素材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素材

【教學目標】

1、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2、理解並掌握生動形象地說明這一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

的語言說明事物;拓展延伸,轉化課堂所學的物候學知識。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小組合作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充套件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第一課時內容說明】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資訊,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區域性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2分鐘)

師:咱們廣東因為地理原因,四季的界限不是很分明,老師想考考大家的智慧,看同學們能不能根據幾幅圖片識別它們分別是什麼季節。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順序打亂)

圖片分兩張展示綠油油的菜花,冬雪點綴的梅花(一組),夏日的荷花,紅紅的秋楓。(一組)

生:七嘴八舌一下子就明確了。

師:請大家回顧第一節課所學的有關科學知識想一想,這些與氣候有著密切關係的自然現象,我們叫做什麼?

生:物候現象。

二、從標題入手進行重點講解(3分鐘)

師:很好!我們已經明確物候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說明物件,那麼同學們有沒有細心地發現作者竺可楨寫這篇文章時並不是用的大自然的語言這一標題,是什麼標題呢?

生:(反應不快)

可以開啟課本尋找答案。

生: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

師:為什麼這樣改呢?

一生:吸引讀者。

一生:用了擬人的手法

一生:還用了比喻的手法

師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以上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師: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資訊的主要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呢?我們學習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物候現象就像傳遞資訊的大自然的語言。這樣的比喻就更形象,讀者閱讀起來就更有興趣了。那麼,在課文中有哪些段落也有這樣形象說明的特點呢?

生找出是第一二段。

三、揣摩語言,體會一二段生動優美的語言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⑴ 學生齊讀1、2段。(2分鐘)

⑵ 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大螢幕顯示,老師朗讀) (3分鐘)

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週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⑶ 精讀1、2段,分四人學習小組討論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裡?(討論3~5分鐘)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為主。(5分鐘)

生1:甦醒、融化、萌發、開放這些詞寫出了春天的特點。

師:比較好,只是開放這個詞不太好,花兒是一下子全部開放了嗎?

生:次第一個接一個。

師:那這些詞寫出了春天的什麼特點呢?

生:生機勃勃。

繼續交流。

生2:炎熱和孕育兩個詞寫出了夏天的特點。

師:寫出了什麼特點?

這裡出現了困難,老師引導:孕育一詞是什麼用法?

生:擬人。把夏天比作母親。

師:是啊,母親十月懷胎是為胎兒儲存能量和營養,以利於孩子出生後健康正常地成長。

生:那這裡就寫出了夏天為秋天果實的成熟儲存陽光、水分等能量,這反映了夏天的力量。

生3:這兩段文字寫得好,還好在寫秋天的特點上。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生4: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運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

師:對!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2、師總結:同學們的分析很到位。這兩段文字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係,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3、師過渡與銜接:回顧第三單元所學的說明文,運用生動形象語言說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下面就以小組單位來一個競賽,看哪個小組找得又快又準。(為了節約時間就限定在第十一、十二課)

4、小組合作共同尋找(2分鐘)

5、全班交流:(3分鐘)

生1:《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盧溝橋兩旁石欄上的不同姿態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師:很準確!那麼這裡的生動描寫是為了說明事物的什麼特點呢?

生:橋的外形美觀。

全班齊讀一遍,共同溫習。

生2:《橋之美》一文中: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全班齊讀,一起體會語言這美。

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1、過渡:看來大家對以上這種寫法理解得不錯,但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老師還要進一步考考大家。下面是一段關於燕子的說明,文字簡潔,平實。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小作文字來完成改寫訓練。要求:

⑴ 可以在大螢幕所顯示的三段文字中任選一段作為改寫內容。

⑵ 用語要儘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

⑶ 字數在100字左右即可。

⑷ 5分鐘內完成。

多媒體顯示:

燕子是益鳥,一對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隻蟲。

燕子善飛,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燕子善於辨識方向,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飛行時,能夠發現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進。

2、學生構思寫作。

3、組內交流,然後每組選出最好的一篇在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5~8分鐘)

第一組:推選出來的是王培焦同學的,自己邀請另一個同學幫他讀:

燕子是益鳥,身上披著烏黑的羽毛,腹部卻是雪白的絨毛。一雙敏銳的眼睛加上尖尖的小嘴,它的.捕捉能力如果不知道貌岸然的可能很難相信,一天能捕捉大約8000多隻害蟲,只要確認捕捉目標,看準時機,嗖的一聲,獵物就叼在了嘴裡。

第二組(徐志添同學):略

第三組:(孫家謙同學,請老師幫忙讀。老師順便幽默了兩句,活躍了氣氛)標題課堂訓練飛:燕子身披黑色燕尾服,在睛天萬里無雲之空自由飛翔,時高時低,時快時慢,小而顯眼,快而不亂,美麗的藍天正是有了燕子才顯得有藝術之美。(掌聲響起)

第四組:未完成。

第五組:(高夕睛同學,自己讀)燕子展開雙翅,大膽地向遠方飛去。 速度像風一樣的快,嗖嗖地永不停息揮舞著翅膀,早上還在杭州的西湖,穿過翠綠柳蔭,越過飄浮的白雲,晚上就到了海南的三亞,在藍天的陪襯下,燕子的展翅高飛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六組:略

老師小結:可見,同一個意思可以用平實的語言或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我們祖國的語言是豐富的,用法是靈活的。但無心積累與運用的人是無法掌握語言的。希望同學們能做有心人,掌握祖國的語言。

五、總結與回顧

生動形象的語言激發了我們走進物候世界的興趣,那麼聯絡上節課,

我們回顧一下大家瞭解了哪些有關物候的知識呢?

師生一起:(老師引,學生填空)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闡述研究意義。

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其實,物候知識不僅在竺可楨的文章裡,它也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蜻蜓低飛就會有雨來,等等。所以,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佈置作業

蒐集並交流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識。

六、下課

【教學後記】

本課要求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訓練概括能力,第二課時以品析說明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為主。所以在本節課中,我以為把握住了重點也突破了運用這一難點,雖然舉手發言的面少了一點,但總的來說學生都在積極動腦都在配合老師,基本上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思想。在整個備課講課評課的過程中,我的收穫也不少,有兩點最為突出,即一是教學是一門藝術,細節決定成敗。環環相扣,老師要充分地考慮學生注意銜接與過渡,有時一句簡單地啟發與提示卻能給學生思維的重大影響;還有像板書也不容忽視。另外就是虛心地向同事學習,誠懇地請教,集思廣益,能收穫更多的智慧。

【學科組評價】

本堂課教學思想上能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法上能強調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能讓學生在讀、寫、評、議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探究知識、培養能力、促進交流。整堂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所有環節都能緊緊圍繞說明文語言的生動形象這一重點展開,其最大亮點是讀寫結合,當堂訓練,讓學生以致用。另外,老師在處理舊知與新知的聯絡、具體如何品味語言等方面均能較好地進行處理與指導。略嫌不足的是課堂的前半部分氣氛不夠活潑,板書設計不夠合理,學生主動發言的參與面不夠廣,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待加強。

【校長點評】

本節課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很明確的聯絡和回顧了同單元其它篇目的有關知識,在時間的把握和內容的處理上,使知識的學習 ,知識的融通和知識的用得到和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