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圓柱的表面積》課後反思的

《圓柱的表面積》課後反思的範文

為了能充體現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我精心安排了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應用等教學活動,同時積極營造愉快、民主、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反思整堂課程教學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一、打破傳統教學,靈活合理地重組教材

“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數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教材安排了一道生活例題,分步教學。備課時,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程式,將這些內容重新組合,合理把握教材,力爭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首先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後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了重點來教學;將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作為重點來練習。三者有機結合、相互聯絡、多而不亂。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於教材,又不同與教材。例題並沒有專門的教學,但其指導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別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整個一節課,增加容量但又學得輕鬆,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統一。

本節課在教學上採用了引導—合作—引導的方法,透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1、 直觀演示與實際操作結合

新課開始,教師透過圓柱教具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複習圓柱體的特徵,進而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意義。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精心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想一想,能否將這個曲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從中思考和發現它的側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在我的啟發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終發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有多種形式,而不是單純的照本宣科,沿高線展開;另外實踐中使所有圖形進而轉化為長方形。實現教材的迴歸,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 教師講解與學生練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中,我改變了傳統的先講後練的教學模式,做到講練結合慣穿始終。而且使練習隨著講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一環緊扣一環。具體做法是:在學生理解圓柱的側面積的公式後,安排學生強化訓練:緊接著又複習圓面積公式,訓練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利用計算所得的資料,合理自然地計算出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實際生活問題的引導教學。使學生學得輕鬆,練得有趣。

三、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1、 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創新意識。

在教學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沒有拘泥於教材上把側面積轉化為長方形這一思路,而是放手學生合作探究,鼓勵學生猜想和實驗,最終學生透過動手、觀察和思考,探討出了側面積計算方法。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 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本節課我大膽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動手測量、動手實踐,使學生處於學習主體的地位,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養了實踐能力。

四、較好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本節課合理地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在講練過程中,動態課件演示,並閃爍所求底面和側面。將直接的告訴條件和問題變成動態的先後展示,不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多媒體將生活中的罐頭盒、筆桶、圓柱立柱等實物“搬”到課堂,加深了學生對錶面積實際計算意義的直觀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五、課後拓展、知識設計聯絡實際。

安排有:只有側面的圓柱形;只有一個底面的圓柱形;兩個底面都有的圓柱形。設計題目的計量單位有所不同。課後習題層次加深,始終以培養學生審題習慣及應用能力的提高為主線。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我整節課的板書安排不夠合理,書寫有些潦草!

二、實踐操作時間安排有些急。在動手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大部分學生操作慢,展示推導的.過程有些短促,導致個別學困生只能聽聽而已。

三、學生對圓周長和麵積的計算不夠熟練,所以,在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顯得費時費力;小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吸取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關於圓柱側面展開圖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關鍵在於透過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推匯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教材中只介紹了把圓柱沿著高將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透過長方形的面積推匯出圓柱的側面積,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1、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除了長方形,還可能是什麼圖形?發現、創新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識理解掌握之後,他們對於書本上沒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興奮點與關注點。學生自己準備的圓柱,沿高展開後還可能得到正方形,這是一種特殊現象。學生自己得出了與書上不一樣的結果,覺得很興奮。趁著學生髮現探索的積極性,讓學生思考還可以將圓柱的側面怎樣展開。有的說橫著從中間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對說那還是兩個圓柱。橫剪不行,豎剪過了,還能怎麼剪?同學們犯起了愁。在一陣思考之後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開之後是什麼圖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說是梯形,有人說平行四邊形,帶著種種可能同學們又開始給圓柱穿上一層衣服,然後沿著斜線剪開,結論不用說,平行四邊形展現在同學們面前。繼續用平行四邊形推導側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斜邊?經過一番爭論之後,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線。

2、展開之後的圖形可以怎樣還原成圓柱?數學課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會展開那只是順向思維,展開後會還原才能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

“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兩種還原方法,那平行四邊形是否也有兩種還原方法?”問題丟擲又產生了分歧,很多同學只會按剪開之後的形狀還原,再換個方向豎起來就不行了,總是上下各有兩個尖角,其實這是學生拿平行四邊形的方式有問題,讓他們把平行四邊形的斜邊貼到桌子上再還原,這樣就有很多人展開了笑臉。“找竅門,怎樣不貼到桌子上也能正確還原?”細心的同學發現只要捏住相鄰的兩個角就能輕鬆還原了,一句話——角對角。得到結論:只要是平行四邊形一定可以圍成圓柱。

透過圓柱側面展開圖的深入研究,同學們打開了探索、創新的思維,知道了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書面的內容,應深入探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