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語文課堂和諧氛圍分析論文

語文課堂和諧氛圍分析論文

1.“換位思考”備學情。實現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中的和諧,必須要消除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障礙。為此,需要師生之間(尤其是教師)相互瞭解對方的心理活動和要求,尤其是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行“換位思考”,進而圍繞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語文課堂教學的“換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在分析材料、設計教法和實施教學時嘗試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一方進行思考,猜測和分析學生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可能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方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例如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我認為學生對景物描寫特點的把握不是主要問題,對學生而言,理解景物中蘊含的作者情感變化才是學生掌握的重要和麵臨的難點。

於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引導學生從分析作者情感變化入手,找出能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句子,學生興致很高,不僅在討論中抓出了“溫晴”的文眼,而且把全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作了全面羅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是“師生一體化”,即教師在完成上述瞭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目的,結合符合教學實際的內容,設計最能使師生共鳴、共振的教學方法而將教學計劃付諸實施。

當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在不斷變化,學生知識的積累也在不斷變化,只有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率”,在實施語文課堂教學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諧共振。

2.用活“邊緣材料”,調動學生探究興趣。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時代背景或相關鑑賞爭論,常常被認為是引入教學的邊緣性材料而被忽視。實際上,在提倡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課堂教學和諧共振中,這些邊緣材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活“邊緣材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選取恰當角度詳細介紹作者,可以讓學生了解一個作家的成長經歷,進而產生激勵效應,例如在進行魯迅作品教學時,我就有目的地以魯迅棄醫從文的歷程為重點來激發學生對魯迅作品的深層理解,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其次,用活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材料,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根據這些材料,進行自主的分析評價,把相關時期作品交由學生分析,讓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更為透徹;第三,我們可以用活對作品多方面的評論材料,我們可以在恰當的時候向學生介紹不同的觀點,促使他們去判別去分析,在作品中尋找材料以論證自己觀點的合理性,這樣無形之中促進了課堂的互動,實現了和諧的共振,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分析能力。

3.巧設“爭議性問題”,營造課堂互動氛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問多是為了追求答案的正確,忽略了思維過程的暴露,這就很難取得讓學生主動參與並探究的效果。因為它掩蓋和隱藏著潛在的教學問題,常常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真正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透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研討興趣,成為師生課堂互動的關鍵環節。

如教學杜甫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針對學生詩歌鑑賞水平不高的實際,提出了“全詩感情基調是什麼”的問題,一個學生得出了“全詩感情體現出深深的憂愁的基調”的結論,並抓住“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詞進行分析,我沒有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是順勢引導學生從讀懂詩歌的內容開始,自由發表意見,談自己的觀點,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被調動了,贊成的與反對的紛紛發言,我又適時提出分析規範化的要求,最終,師生在爭論中達成了共識,課堂氛圍充分體現了互動共振的特點,同時也達到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