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哲學

高校哲學教學方法探討論文

高校哲學教學方法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要提高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教學的教學質量,應對其進行準確的定位,把握好教學知識板塊的劃分,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選擇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論文關鍵詞]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方法

由於哲學研究的是關於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質和普遍規律,它與各門具體科學研究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不同,決定了它是一門抽象的理論性學科,學習哲學既要具備各門具體科學知識,又要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能夠學好。正因為如此,一些學生感到哲學難學,其原因或是各門具體科學知識貧乏,不紮實,或是抽象思維能力不高。這給哲學教師提出了教學上的具體問題,即如何教好哲學,在教學方法上如何創新改進,如何提高哲學課的教學質量。本文就此作一探索。

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準確定位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應從理論灌輸、方法論培養、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定位,做到三位一體,以提高本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

一是從基本概念、原理著手,強化本課程的理論灌輸。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觀點,首先必須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原理,講清楚基本概念原理是本課程教學的首要前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時間安排、教學方法運用等方面,突出概念原理的教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是由一系列基本的概念原理構成的,只有學好基本概念原理,才能運用它對社會生活、自然現象進行深刻的分析,這可稱為“以理論事”,突出的是“理”而不是“事”,強調的是“事”為“理”服務。而在以往的哲學教學中,有的教師主張不從理論著手,大講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然後引出理論,即“以事論理”,突出的是“事”而不是“理”。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時間分佈,教學方法運用等方面強化了“理”為“事”服務,而不是“事”為“理”服務,顯然不符合哲學課程理論性強的特點。

二是從方法論原則著手,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論是關於方法的理論,是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一般指導原則。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必然涉及到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的、理論的認識方式。思維方式在認識活動中決定思維指向和思維側重點,是資訊處理和轉換的內在機制,決定著主體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客體以及認識正確性的程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方法論具有同一性,哲學思維是一種高度抽象化和理論化的思維,具有思辨性特點,運用到科學的思維中和實際工作中,形成科學的方法論系統,並能不斷開拓思維空間。大學生思維特點是抽象思維能力尤其是辯證思維能力得到高度發展,思維的邏輯性、獨立性、批判性、靈活性、創造性等品質逐步形成。在哲學課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方法論、思維方式的培養,既是哲學課程本身的內在要求,又符合大學生思維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過程的一條紅線,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把哲學原理變成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是從思想政治教育著手,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哲學本身就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而人生觀、價值觀又是世界觀在人生目的、價值取向問題上的演繹和具體表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要重視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透過教學,使學生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學會做人,明確人生的意義,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社會發展進步方向一致。應當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它是透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一系列原理的教學體現出來,如果脫離一系列原理的教學,單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那就完全失去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本身應有的哲學原理教學的功能。

以上哲學課程教學三個方面功能的定位,應緊密聯絡,互相貫通,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偏廢。而基本概念、原理的灌輸又是最基本的定位,它的教學效果的大小,決定和影響著方法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程度。

二、從整體與部分的聯絡上把握哲學內容的體系從而確定哲學內容的知識板塊

現代認知學習論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學科的基本結構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當學生掌握和理解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容易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在哲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整體與部分的聯絡上,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聯絡上,把握哲學內容的體系,確定哲學內容的知識板塊,形成哲學課程的認知結構。整體和部分是辯證的統一體。整體由部分組成,從整體宏觀的視野出發,對部分進行單獨的、分別的研究,能深刻地把握整體。割斷聯絡,拋開整體,就看不清各個組成部分,離開部分,就不能從宏觀把握整體的面貌。辯證法強調從整體以及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聯絡上分析問題,反對只見部分不見整體的片面的孤立的形而上學觀點。

要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體系確定其知識板塊,必須瞭解其本質特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科學實踐觀為核心,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相結合的嚴整的科學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主義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是互相聯絡的板塊結構,是相互滲透的統一體。因此,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分解為四大板塊,即辯證的唯物論、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這樣劃分的理由有三點:

1、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徵,使唯物主義、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絡,有利於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的理解。

2、既從哲學內容的體系出發,涵蓋了全部哲學基本原理,又突出了各個部分內容的側重點。即馬克思唯物主義是辯證的唯物主義,該板塊重點是突出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唯物的辯證法,該板塊重點是突出辯證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該板塊重點是突出認識論;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該板塊重點是突出唯物史觀。這種劃分考慮到整體與部分的聯絡,使各個知識點有機地聯絡成一個嚴密的整體。正如列寧所說的“在這個由一整塊鋼鑄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絕不可能去掉任何一個基本前提、任何一個重要部分。”(《列寧選集》,3版,第2卷,221—223頁。)

3、便於教學的有序進展。一般來說,哲學教學順序按上述板塊順序推進,不可顛倒。當然,我們看到,近年來出版的有的哲學教材,將以上四個板塊作了變動,如將“實踐”的知識分割在“唯物主義”和“認識論”兩個板塊中,使這一知識點顯得分散,不利於教學。

三、從知識體系大廈的構架和支撐上確定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的重點

重點是相對一般而言的,在一個知識體系中,重點的知識就是指處於基礎性的、核心的、支撐大廈的基本理論、基本規則。

就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而言,其重點應該有6個。

1、物質觀及其與意識的關係。

2、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3、認識的辯證規律及其真理觀。

4、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6、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

確定上述6個重點的理由。

1、物質觀及其與意識的關係,這是哲學課首先必須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或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不懂得物質的原理,可以說就不能正確理解什麼是唯物主義,離開物質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廈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掌握了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原理,也就堅持了唯物主義。

2、把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作為重點的理由是,要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就必須辯證地看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又是徹底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最能體現辯證法內容的就是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事物發展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這兩個規律又是對立統一規律從不同側面的展開。掌握這三大規律,特別是對立統一規律,也就掌握了辯證法的基本內容。如果說不懂得三大規律特別是對立統一規律,也就不懂得辯證法。

3、認識論是關於認識的哲學理論,它把認識本身作為思考的內容和研究的物件。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貫穿於認識論,就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由此,就提出了認識的辯證規律(實踐與認識的關係)和認識的真理性問題。所以,要掌握認識論,就必須掌握認識的規律和認識的真理性問題,否則就不懂得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4、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中的運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板塊,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以往舊哲學的一個根本標誌,其內容非常豐富。社會基本矛盾作為重點,是因為它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而其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構成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社會形態。由生產力一一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一一上層建築,層層決定作用和層層反作用,構成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發展。所以社會基本矛盾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把它們作為重點,理所當然。如果不懂社會基本矛盾,可以說就不懂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是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基礎上,從社會主體即人的觀點出發,來做更深人的闡發。因為社會規律是透過人來實現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生產力的構成中,勞動者是主導性因素。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一原理是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主體問題上的展開和深化,所以,這一原理應該作為重點。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屬於社會文化結構領域,對文化進行專門的研究是必要的,所以也應作為重點。

四、突破難點是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就某一學科來說,其概念原理都有特定的載體,如數學概念、原理的載體有點、線、面、正負數等,物理學的概念、原理的載體有力、速度、熱、光、電等。這些學科一般能透過實物、模型、演示、運算等方式和手段來認知,有直觀性、具體性的特點。而哲學學科理論是這些具體科學理論的概括,沒有直觀、具體的載體,它是對這些具體學科理論的再概括、總結、提煉,因而就更抽象。由此,人們誤認為哲學是玄虛縹緲、高深莫測的學問,給哲學教學也帶來了難度。如何攻克哲學教學的難點,是提高哲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一是注重原理的系統性、完整性、準確性。哲學原理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是指一個哲學原理是由諸多要素相互聯絡構成的整體。在講授原理時,對每個要素都要進行分析講解,給學生一個系統的、完整的理論構架,要避免零碎地、片面地講解原理。注重原理的準確性,是指對原理內容的概括、提煉、表述方面保持準確,避免曲解、誤解。一般來說,哲學教師講授哲學原理時,需要對原理重新概括提煉,以文字形式寫成講稿,講稿要求準確,口頭表述時,同樣要求準確。

二是講求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哲學理論是一系列抽象概念和嚴密邏輯構成的範疇體系,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不同,僅僅記住這些概念及其相互關係,並不等於真正懂得和掌握哲學理論的真諦,因此,必須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用哲學理論分析社會熱點實際,使哲學教學由空洞、抽象、枯燥轉變為豐富、具體、生動。但同時,也應避免片面渲染、誇大實際事例,就事論事。

三是各種教學形式、方法、手段的綜合運用,形成合力。要突破難點,講好哲學課,僅用單一的教學形式、方法、手段遠遠不夠,要綜合運用多種形式、方法、手段,使之形成合力。哲學教學形式、方法主要有“讀、講、議、練、評”等。讀,即讀教材、適當讀原著及報刊有關哲學文章,這是依靠自學、透過文字形式獲取哲學知識。講,即教師課堂講授,這是主要的教學形式,所謂哲學課教學的好壞,主要是以哲學講授為依據的。議,即課堂討論,可以是在講授的同時一題一議,也可以是專堂的討論課,對重要原理或章節人人參與討論。練,即每章或板塊教學結束後,對主要的概念、原理做練習,其目的在於加深鞏固已學知識。評,即教學評價,將教學中反饋的各種資訊綜合評估,以便改進教學方法和形式。哲學課教學形式方法要相互配合,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最佳化組合,以獲取最好教學效果。在各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中,核心是啟發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注重能力素質、理解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做到既傳授知識又傳授學習方法,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手段上,做到傳統與現代結合。傳統意義上的教案編寫,板書設計不可丟掉,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簡潔性。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更能提高教學效果。

四是從講授語言的藝術性著手,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各門課程的教學語言不同,哲學課教學語言應具有如下特點:

1、嚴謹。語言的邏輯嚴謹,符合原理的精神和語法的規範。

2、條理。語言的層次分明,內容清晰。

3、通俗。將書面語言轉換為口頭語言,將抽象複雜的原理通俗化。

4、經濟。在講授時,用精煉的語言闡述深刻的道理,句句有用,沒有廢話。

要體現以上哲學課的語言特點,哲學教師必須有深厚紮實的理論功底,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只有這樣,在講述時才能做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如果缺乏上述特點,用書面化語言講解,照本宣科,念稿子,或海闊天空,東扯西拉,都不利於講好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