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讓傳統文化經典重回中小學課堂的論文

讓傳統文化經典重回中小學課堂的論文

拜讀了摩羅老師的《讓傳統文化經典重回中小學課堂》(《語文學習》2011年第1期)後,感觸頗多,淺思疏慮,斗膽妄議,不當之處見笑於方家。

一、傳統文化經典不存在“重回”的問題

現行的中小學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也不少,但是重視程度不夠,開掘利用的效果不好。以高中段語文必修五冊為例。人教版選文共98篇,古詩文44篇,佔總數近45﹪,平均每冊8.8篇;魯教版平均每冊6篇;蘇教版每冊平均7篇,此外,在選修課上還有單獨開設《論語》《唐詩宋詞》《史記》等。

遺憾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客觀上,基礎教育已經變成升學的選拔教育,使中小學教育的工具性、功利色彩濃厚,人文內涵淡化,實質上近似於一種缺乏人文精神的純粹的重複性的職業訓練。語文課某種程度上更像古代漢語課,這些經典的古詩文以詞句串講、翻譯等形式被分析得支離破碎,而對於人文思想內涵老師不求甚解,學生不甚了了。

作為一個語文一線教師,我的理解是,如何開掘、利用好我們課本現有的傳統文化材料,如何能讓學校、老師、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的認識都有所提高,這應該是我們首先最應該重視、解決的問題,然後再及其他。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解決不好,再多的傳統文化經典進課堂,也只會變成形式上的多發幾本書、徒增學生負擔而已。你就是把那些先哲們重新推到課堂上親自去教,效果也不值得期待。如果上面的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那麼,順理成章,課堂內外傳統文化經典只是多少的問題,不存在“重回”的問題了。

二、更多的傳統文化經典進課堂的操作性值得認真思考

首先,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卷帙浩如煙海,經典汗牛充棟。那麼,哪些經典進課堂,進多少,什麼標準,經典中歷史性的與時代相矛盾的內容和思想怎麼看待。這些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又一個大問題。儒、墨、道、法等家先哲們的主張,或是傳統技藝上琴、棋、書、畫等,各有所長,很難說那家、那種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同理,我也不認為那一部經典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傳統文化經典”的思想在課堂上“百花齊放”才能引領學生形成全面、健康的語文素養。當然,應充分考慮基礎教育、學生時間和知識面需求等方面的特點,儘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精選篇目學習,而不是抱著一派、一家、一本學到底。

其次,“讓傳統文化經典‘重回’中小學課堂”的理由很多,諸如“用先民的智慧給莘莘學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傳承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等不勝列舉,也都很有說服力。正如陳思和老師所說的,語文是關涉到“人之為人”的理念的灌輸和啟發,是關注人性之愛和心靈健康的對其他學科有“支撐”意義的母親式的教育。當前社會激烈的生存競爭,要讓我們的孩子勇敢地走上社會,他們也很需要接受掌握競爭技能的父親式的教育,而這在當前教育的大背景下,你不得不承認是占主導地位的。所以,摩羅老師提出的“至少應該有一半課時用來學習中國古代傳統經典”的建議,如果你瞭解當下語文學科在學校、學生心中的地位的話,你會失望;如果你瞭解當下語文寫作教學和學生白話文習作水平的有多差的話,你會近於絕望。過去的已經過去,正如現在常有什麼食品安全問題,但我們也無法回到那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純天然的時代了。“傳統文化經典”的文言的表達方式再好,現在或將來也不會是我們社會的主要表達方式了。我們更需要做的是領悟和傳承傳統經典的思想內涵,切實提高白話文的閱讀表達能力,這畢竟是現在社會也是面向未來的人與人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

最後,宏揚傳統文化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沒有問題。但喊口號是一回事,實踐又是一回事。因為現代教育是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如果傳統文化不能成為社會風尚,不能成為全民共識,僅靠中小學課堂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回到家裡、社會,看到的卻是“爾詐我虞,營私舞弊”,其成效就不值得期待。正如有學者提出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強化傳統文化的學校教育,其實是將傳統文化遺失的責任,轉嫁給了無辜的孩童。恰恰相反,當前最需要學習傳統文化,需要強化其意識的,應是決策者和執行者,應是整個社會”。否則,傳統文化經典教育可能將是鏡花水月,看上去很美!

三、傳承發揚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當代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文化的源頭活水,當代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補充。當代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很大影響,當然,西學東漸如同佛教一樣,有一個“中國化”的'過程,也將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與傳統文化對立的。沒有必要總是拿出“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什麼東西”的態度來。關於“話語權”,我和摩羅老師的理解稍有不同,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能否擁有話語權,能否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單是由自己語言文化(軟實力)決定的,相反,往往是有了話語權才有了自己的文化、利益,自己語言文化的發揚光大。美國人說英語,你能說美國人在國際社會沒有話語權,沒有維護自己的利益嗎?美國人肯定沒有英國人更有“傳統文化”,但英國人也沒有美國人更有“當代文化”。清末時,我們有“自己的語言”,我們的傳統文化基礎肯定要比現在厚實的多,但能說清末時,我們在國際社會要比現在更有話語權嗎?傳統文化只是我們文化財富這條線上非常重要、非常寶貴的一大段兒而已,但它不是解決一切問題、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我們需要做的是更好地開掘、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而創造出承繼先哲智慧的,體現民族精神的,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