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讓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之中

讓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之中

摘要:

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我在讓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做了許多嘗試:在古詩文教學中走進傳統文化;在綜合性學習活動與作文教學中凸顯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寓於語文教學中,讓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綻放美麗。

關鍵詞:傳承 民族 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

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四大發明、中國畫、崑曲、中國功夫、京劇、皮影戲、古代音樂等,那2008名演員表演的開場戲《擊缶而歌》,更是向世人展現了中國最古老的迎接貴賓的喜慶儀式,表達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蘊,震撼了在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中國,瞭解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輪新的漢語熱在世界掀起。

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概括起來包括五方面內容: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指明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關係:“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要求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要承擔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藉著這次“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這一課題的東風,我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嘗試,現就我的幾點嘗試談談感受。

一、在古詩文教學中走進傳統文化

古詩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凝聚了我們民族太多的思想認識和情感,作為語文老師,要把古詩文作為塑造學生的優秀素材,最大限度地弘揚古詩文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詩詞教學中,注意整合吟詠自然山水的篇章,教會學生審美,在優美的文字與意境中吸取文化精髓。

一是運用現代化教學方式,再現詩詞畫面,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如教學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繪出一幅“遊子羈旅圖”,單憑想象,對於多數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如果借用多媒體就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出一幅鮮活的古代生活畫面,從而理解詩歌是意象和意境的濃縮和昇華。這樣不僅理解了這首詩,還能觸類旁通,比如在描寫花樹時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看到柳樹時,吟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心情暢快時,感覺“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些形象性的體驗,既讓學生們感受到古典詩詞的詩境之美,又能把傳統的內容與現實的生活結合起來,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走近古詩文,走進傳統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積澱傳統文化,吸收經典營養。如每天五分鐘的詩朗誦展示,一個學期,人人有展示的機會,人人有參與的意識,同時又是一種積累;每學期一次詩文朗誦比賽;每學期一冊詩文成果展(摘錄筆記、分類蒐集、詩詞鑑賞、背誦心得等。多半是全班或小組合作)。

三是精心組織文言文教學,注重弘揚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李白的“直掛雲帆濟滄海”、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廉者的“不受嗟來之食”,核舟人的高超技藝……這些優美的篇章裡,我們看到了一顆顆赤子之心,看到了中華民族的脊樑。而這些需要我們教師及時抓住文字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契機,觸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學生心中紮根,傳承。

文言文教學中,民族文化的精髓並非都是學生能自行體會到的,教師要利用文字材料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抓好課前預習,課堂學習探究,課後總結延伸等環節,讓學生完成文字材料的初步感知——整體把握——深層理解的過程。

諸葛亮的“智”是每個學生都知道的,但他的高尚情操卻並不為所有人贊同,對這方面的理解需要教師的引導。下面我以《出師表》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透過閱讀教學的三個環節完成這一過程。

課前預習初步感知:教學前,安排學生小組合作,瞭解諸葛亮生活的時代背景,個人生活經歷,歷史上對諸葛亮功過是非的評價。讓學生對文字人物有基本的瞭解。小組合作的形式既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又使學生的認知面儘可能擴大。為課堂上對文字內容的討論探究打下了基礎。

課堂學習探究整體把握:在每個學生都對文字人物諸葛亮的.基本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瞭解之後,課堂的學習探究就顯現出參與的廣度、深度和獨特的角度。學生對文字產生了興趣,就能克服文言語言障礙,追問諸葛亮之所以對劉禪提出三大建議的原因,從而體會到諸葛亮對於劉備、對於蜀國的一片忠心。

課後總結延伸深層理解:三國之中,蜀國最弱;三國風雲人物,諸葛亮最名垂千古。是什麼原因使諸葛亮堅持留在蜀國,幫助昏庸的後主“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呢?劉備又為什麼有“白帝城託孤”呢?此時,讓學生以劉備的口吻寫一篇託孤辭,讓學生透過寫作進一步把握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欲報知遇之恩有感恩之德;定要興復漢室有慨然大志;盡力輔佐後主劉禪有以國家利益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精神。

以上三個環節,相信能讓學生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綜合性學習活動與作文教學中凸顯傳統文化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現任課本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還是校本教材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都可以看作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延續與昇華,都是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陣地,同時也透過活動,激發學生寫作熱情,以實際行動傳播傳統文化,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一年一度對七年級新生開展的“感恩”主題活動,就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其良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第一、二週,“感恩老師”,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尊師傳統,了 解 老師的職業特徵,引導他們寫師生故事,給老師寫祝福語,使學生學會感恩,尊重老師,加深師生感情。

第三、四周,“感恩父母”,回味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艱辛,體味父母對我們的深情,為父母送一張感恩卡,向父母說一聲“謝謝”,為父母道一聲“辛苦”,給父母送一句溫馨的祝福,讓父母收穫一份幸福的感動。

第五、六週,“感恩同學”,要求每個學生為同學為班級做一件好事,並把它寫下來,使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第七、八週,“感恩社會”,開展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活動,發現、體驗社會對自己的關愛,抒發內心感受,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第九、十週,“感謝文化”,與其他教研組聯合開展講座、競賽等多形式的活動,瞭解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如書畫比賽,影展,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營造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讓師生在審美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從而走進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養。

總之,我們要利用好綜合性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凸顯傳統文化的作用。

三、在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

語文課堂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角度學習傳統文化,積累知識,提高素養。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著將傳統文化中的多種形式以你如教學。

語文教學與成語結合。成語經歷了幾千年的篩選,大多數承載著社會文化,遇有極強的生命力,許多成語還保留了文言意義,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握文言知識。傳統的成語,既學習字形,運用成語,又增加作文文采,還能瞭解一些文化常識,知道一些文學典故,更能帶動名句名篇的背誦。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形式進行成語接龍,數字疊塔,師生姓名鑲嵌,歷史故事串聯等,收效頗豐。

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形式結合。比如教學《故鄉》一課,我們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都離不開一個“變”字,閏土的變,楊二嫂的變,我的變。在引導形式找變時,我們引入了對聯的學習方式。

比如閏土外貌的變化,我給出上聯:“銀項圈圓實手是小英雄”,學生對出下聯:“破氈帽樹皮手像木偶人”。對於楊二嫂,學生擬出了很多下聯,如:“安分守己勤勞能幹人稱豆腐西施,尖酸刻薄市儈貪財活脫細腳圓規”。

這樣的形式,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寓於語文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經過傳統文化的積

澱與薰染,學生定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將得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