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學語文《古詩》優秀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古詩兩首》優秀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一直是語文老師眼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每個人都明白,如果古詩教學得好,那將會給孩子帶來多大文化的體味與快感,但是處理起來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古詩教學“五步法”——:①課前查詢知詩人。②介紹背景解詩題。③質疑討論明詩意。④想像誦讀悟詩情。⑤遷移應用背詩文。許多老師都瞭然於胸,但是操作起來,並不是很輕鬆,特別是第四步悟詩情入詩境,總覺得怎麼做都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步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去。因此,最後落得個讀古詩認生字,瞭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詩歌的內容說一說,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

其實,古詩教學中只要注意好以下幾方面即可:

一、關注到學情。

現在的孩子,在小學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唐詩,唐詩中的名篇總有部分是耳熟能詳的,加上我們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背誦《小學生經典誦讀》這一套書,所以入選我們課文的詩歌90%學生已經提前背誦過的。那麼朗讀、背誦這一關就可以省去許多時間。

關注學情,細到什麼程度,學生有多少人多讀會背這首詩,有多少人已經能認讀詩中的每一個生字。這樣,課前的檢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師的任務是教學生不懂的不會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會注意到的知識內容方法。像我這個星期教的《望廬山瀑布》與《絕句》這兩首古詩,班級裡除了個別去年經典誦讀不過關的同學不會背之外,其餘的學生都會背誦。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把重點放在“廬與爐”兩個生字上,這兩個生字如果不能讓學生了解其中的來歷與不同,學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學時,我讓學生看“草廬”的圖片,簡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廬”就是古代簡易的房子,可能是貧困人或隱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過路人休憩的。“廣”就是為大家遮風擋雨。這樣學生從圖從來歷從字形上對“廬”字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再教“爐”字就相對簡單許多,詩歌中有“香爐”一詞,問他“香爐”是怎樣的?再問“爐”為什麼是“火字旁”,爾後進行擴詞,這樣學生能從字形字義上較好地區分這兩個音近字。

二、關注到詩的文化內蘊。

學古詩與學現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學習語言,提高語文素養;但是古詩為何歷經千餘年仍然令人傳誦難忘呢?這與古詩的語言精練、畫面豐富,用詞準確、內涵博大、意境深遠,讀時朗朗上口有著很大的關係。老師儘量透過一首首古詩讓學生逐漸步入古詩的大門,窺取箇中的奧秘

閱讀測試時把閱讀能力分成四個層面:

第一層,關注並提取明確陳述的資訊;

第二層,直接推論;

第三層,解釋並整合觀點和資訊;

第四層,檢視並評價內容、語言和文字的要點。

我帶領學生評析詩歌時,更多是關注學生一、二層面的.能力,很少關注三、四層面的,導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也就比較弱。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評析文章內容、寫法、人物特徵等等,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彌補的。

比如,我在教《古詩二首》時,當學生已經瞭解了詩意,會背誦的情況下,我問:“再請細細讀這兩首詩,你覺得哪裡寫得特別好?為什麼?”

學生的發言是能給你意外的收穫的。他們談到許多——

《望廬山瀑布》:有的說“掛”字用得好,讓人覺得廬山瀑布像畫一樣美;有的說“飛流”用得好,讓人感覺到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有的說“直下”用得好,讓人覺得山勢陡;有的說“銀河落九天”比得好,讓人瞭解到瀑布高得望不到頂;也有人說“疑”字用得好,讓人彷彿身臨其境……

《絕句》:有的說顏色很美,因為詩歌裡寫到了四種顏色,黃、翠、白、青,覺得很淡雅;有的說聲音很動聽,一個“鳴”字讓人覺得鳥在唱歌;有的說“飛”字給人動態美,“泊”字給人靜態美。當然這一切都在我的預設中,因此,在學生理解詩歌時,我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而王翔的“行”字美,因為“群”鷺是亂的,而“行”是整齊的,這點我備課時確實沒有想到,當時真的很激動,可見我們的學生,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時間,設定足夠的自由度,他們是能夠學好的。

過度的框架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無論是家長與老師都應給孩子一個寬鬆、輕鬆、和諧的環境,多引導,多讓孩子去選擇去發展,這樣孩子將來的路會更寬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