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七年級下冊資訊科技《資料分析》教學反思

七年級下冊資訊科技《資料分析》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講的是資料的排序、篩選及圖表分析,為了使前節課的內容讓學生從重回憶所以就把他們前節課的練習作業給他們進行評講,前節課的作業大部分同學都完成的非常好,交上來的作業我也全部都看過了,但是為了檢查學生是否都是自己獨立完成,我就隨機抽了學生上臺來進行演示操作,結果他們一上臺就給我說不會,我當時就問他作業是否自己完成,他也很肯定的說是,那麼我為了讓他有點自信,就讓他把會做的先做,結果雖然操作不熟練,但是最後還是全部完成了,看來學生是需要多些讚賞多些自信的。這是上節課的練習。

利用上節課練習引入了這節課的新內容,上節課學習了值的計算,我們還要學習怎麼進行數值的分析。

資料分析主要講解:排序、篩選(自動篩選、高階篩選)、圖表的生成這幾個部分。資料排序給學生講了主要關鍵字和次要關鍵字、升序和降序,到學生自己進行操作時,這部分內容掌握較好,能將學生成績表按成績的高低來進行排序,遇到有成績相同的情況下也能進行次要關鍵字的設定。

在引入第二部分內容時(篩選)我用了打比喻的方式(傻瓜相機和單反相機)來給學生講解了自動篩選和高階篩選的不同之處。在給學生講自動篩選時還順帶給學生複習了數學知識邏輯關聯詞“且、或”,在我給出的篩選條件中有一條是“總分>500分且政治>=90分”,問學生這兩個是什麼關係時,居然有學生不知道,當時我就感頭痛,這個初中就學過的邏輯關聯詞怎麼到高中了還不知道,於是我又給學生講了下數學課,在後來的練習中終於搞清楚了計算機裡的“與、或”和數學裡“且、或”是相同的。還有就是有學生鑽牛角尖“總分>500分且政治>=90分”到選擇這個“政治>=90”時,系統裡面顯示的是“大於或等於”,他非要說這個不是“>=”,一定要找“大於等於”來進行匹配,搞的我真是哭笑不得,不過在給他進行講解以後,最終也明白過來了。這個自動篩選部分除開中間的小插曲,學生還是掌握的很好。

高階篩選部分由於要自己輸入條件區域,所以這部分相對來說比自動篩選要難一點。這部分主要給學生講了條件區域的輸入以及輸入條件的格式,怎麼把篩選出來的結果放到其它單元格里面。由於我給出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總分>500分,而且政治>90分”;一個是“總分>500分,或者政治>90分”,所以在格式輸入方面就有所不同。第一個條件在輸入時由於兩個條件之間是“與”的關係,所以在輸入的時候兩個條件輸入在一行上面並列起來,在講完第一個條件格式的輸入後馬上就有學生問那麼“或”的關係又應該怎麼來輸入,我隨即讓他們自己先想一下,結果有學生馬上就說把它們分成兩行。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前面那個表示“與”的關係,就是要兩個條件同時滿足表示並列,既然輸入在一行上表示並列,那麼分成兩行來表示“或”。我對於這個學生的回答還是挺滿意的,至少能看出他有動腦筋,也會舉一反三。我順著這個學生的回答給他們講了“或”的條件格式關係應該怎麼輸入,也就是那個學生說的'分成兩行。高階篩選中條件格式講完以後,我就上學生自己實際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在選擇列表區域和條件區域時都能正確選擇,也能把篩選的結果複製到其它位置。但是在輸入“>或<”號時有學生沒有轉換到英文狀態下導致條件區域出了問題,還有學生在輸入“>或<”號居然用的是“插入—特殊符號”下面的“數學符號”來輸入“>或<”號。前面那個中英文沒轉換過來我還能理解,後面這個居然這樣輸入,學生的思維真的是讓我措手不及啊。最後的圖表生成,這部分學生掌握還是挺好的,既能按要求生成圖表,又能說出圖表表示的含義,這個就已經達到了我對他們的要求了。

總的來說,這節課基本上是完成了本節課的要求,課堂中的小插曲也讓我見識到了學生思維的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