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生物下冊《血液迴圈的途徑》的教學反思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血液迴圈的途徑》的教學反思

《血液迴圈的途徑》這一節內容在七年級下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教材中很多章節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絡,是學生理解人體新陳代謝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與此同時本章內容還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血管和心臟共同構成了人體的血液迴圈系統,它們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遍佈全身的管道,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主要是這些管道來完成的。因此。學習血管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生學習人體內物質運輸的基礎。由於心臟結構較為複雜,特別是瓣膜的結構和功能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心臟的結構觀察,充分利用教科書上的插圖、教學掛圖、以及結構模型等加強直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摸一摸自己頸部或腕部的動脈的搏動,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靜脈)等,使學生對動脈和靜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體迴圈和肺迴圈共同組成了人體的血液迴圈。學生明確了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途徑也就掌握了人體內物質運輸的主要過程,同時為學習能量的供給、人體廢物的排出等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於初一學生缺乏相應物理和化學知識,因此對血液迴圈過程中成分的變化的原理難以理解。另外,在測量血壓過程中,如何斷定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值,作為初學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實習測量血壓也是本書內容的難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掛圖、投影及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讓學生明確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途徑,並透過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說明血液迴圈過程中成分的變化。對於實習測量血壓的教學,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精心組織安排,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這樣落實比較好:

一、要讓學生牢記好相關知識:1、區分動脈、靜脈,2、認識心臟的特點: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心臟內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房室瓣、動靜瓣;動脈與心室相連,靜脈與心房相連。3、血液迴圈總是從心室出發,回到心房。

二、從需要出發,理解血液為什麼要不停地流:細胞要進行生命活動,必須不停地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同時把代謝產生的廢物帶走,而人體細胞不能直接從外界環境中去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把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所以必須依賴迴圈系統運送。(注意講解:1、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物質和能量,而能量又來自組織細胞中有機物分解,分解有機物時需要消耗氧氣。所以細胞中有機物必須不斷補充,且氧氣含量總是很低;2、當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血液中的`有機養料、氧氣含量較高,血液中的有機養料就會擴散到組織液中,再由細胞膜運輸到細胞內,氧氣會直接擴散到組織細胞中。而組織細胞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到血液中。所以,經過體迴圈後,動脈血會變成靜脈血。3、肺迴圈中為什麼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會跑出去呢?因為當血液流經肺泡壁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肺泡,所以二氧化碳會跑到肺泡中去。而肺泡中的氧氣濃度又遠高於血液中的氧氣的濃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氣會跑到血液中來,這樣靜脈血就變成了動脈血)。把這個原理跟他們講清了,他們才能理解經過體迴圈後,動脈血變成靜脈血以及經過肺迴圈後,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記憶,才能記得牢。

三、講解好特殊器官的血液迴圈,如血液流經小腸、腎臟時血液成份的變化。

我想如果落實好了上述問題,關於血液迴圈這個內容及習題,不管從哪個角度考查,學生都會不覺得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