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生物下冊《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教後反思

七年級生物下冊《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教後反思

《血液迴圈》一節是我將小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又一次探索,也是對小課題研究成果的一次檢驗。基本教學思路是:

(1)選擇多媒體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貪佔探究式教學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3)強化探究活動中的問題設計以發展理性思維。總之,整個教學設計注重教給學生規律和方法,注重過程而非結論。

課後調查及學生作業反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比較理想。大多數學生對“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部位、原因、結果、意義等),動脈血和靜脈血,在血液迴圈血液血管心臟間的協作關係,人體血液迴圈的'意義等都有了較準確的理解和掌握,基本達到了最初的設想。

尤其是“問題設計”始終貫徹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1、以“問”勾起學生的“憶”

“知識準備”環節的複習提問,促使學生將頭腦中已有的相關知識進行再認識,再加工,深化理解,以積極參與到新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迴歸基礎,以退為進。

2、以“問”勾起學生的“悟”

在播放“血液迴圈”的影片前,先提出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去觀看,減少盲目性,並引導學生“悟”新知識與頭腦中已有知識間的聯絡,思前因後果,逐步深化結構域功能的適應性關係的生物學思想,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3、以“問”引領學生的“做”

觀察完影片,要求學生嘗試著畫出體迴圈(後畫肺迴圈)路線圖,並用紅藍色分別標出動脈血和靜脈血(體會血液成分的變化)。這時一個引領學生在觀察基礎上進行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概括地過程,是學生完成自主探究過程中培養理性思維的重要階段。

4、以“問”引起學生的“反思”

透過“血液迴圈的意義何在?”“心臟作為血液迴圈的動力器官本身需要養料和氧氣嗎?”等的發問,引起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深入思考,檢驗和反思問題的解答過程和方法,糾正自己的錯誤,深化理解生物學知識的概念和方法。

不足:本節內容難度較大,且開展探究活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的具體過程中,而落實觀察、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等活動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結果對課堂節奏掌控不當,在前面過細、耗時過多,導致影響教學進度,沒能按計劃完成“學以致用”環節,不能當堂及時準確瞭解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和應用。在以後的教學中,需注意解決落實學生探究活動與時間分配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