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對小學數學教材使用的思索論文

對小學數學教材使用的思索論文

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很陌生,這種學習就要大打折扣了。如果讓農村地區的教師結合當地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創造性的改編教材行不行呢?可是,農村教師大多課時都很重,試想有幾個教師能在一天上完5節或6節課之餘,面對各種作業、備課,還能有精力去創造、去改編教材呢?即使有的能改編教材來使用,也僅僅只能是改編其中的極少部分,不可能把所有不適合農村使用的教材統統改編、調整。因此建議編者在編排教材時能否考慮這一點,使教材適合的範圍更廣一些。

一、教材中有的例題後面的練習題與例題關係不大,甚至超出學生學習的範圍

比如,三年級下冊第28頁“電影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但在“試一試”中卻安排了(48-12)÷6這樣一題,該題與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幾乎沒有關聯,這樣安排,實在令人費解。又如,二年級下冊第20頁練習三第一題的最後一題30÷(6-3),該題乍一看,與學習的內容相符合,但是後一步的計算明顯超出學生的認知範圍,屬於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很難讓大部分學生自己獨立解答。

二、教材後面附頁的設計有待改進

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北師大版教材在每本課本的附頁均安排了一些圖案、圖形,這樣安排正符合小學生的學習主要依靠動作進行思維,靠直觀感知獲取知識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透過實踐獲得感知,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力,使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然而,在實踐中我卻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教師在教學“展開與摺疊”時,開始都很順利,讓學生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接著為了讓學生經歷從“面”轉化成“體”的過程,該教師利用課本附頁一的圖形,讓學生透過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動,知道立體圖形是由平面圖形圍成的。在學生的操作中,我注意到有幾個學生因為動手能力欠缺,剪得彎彎曲曲,比別的同學慢很多。時間慢慢過去了,還沒有做好。教師只好停止操作,接著進行下一個環節。但這幾個學生卻還在悄悄繼續剛才的操作,根本沒有聽教師講課,結果可想而知。另外,學生為了剪這些圖形,還要從家裡把剪刀帶進校園,這又增加了校園的不安全因素。由此,我想能不能把這些圖形像郵票一樣在它們的輪廓上都打上的圓孔,這樣當需要把圖形取下時,只需要沿著這些圓孔輕輕撕下,就可以又快又好地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