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美術第10冊的教學設計

人教版美術第10冊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我國是詩的國度,“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詩意盎然是我國古典詩歌特有的保守。古典詩歌不只是那個時代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精華的積澱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組成區域性。古典詩歌是文字語言的形象思維的豐碑、經典。魯迅曾說過:“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以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的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這並非說,以後沒有好詩,而是感嘆古典詩歌是何等絢麗、輝煌而難以企和。本課以古詩配畫為題,也期待激發培養同學熱愛祖國民族文化遺產的情感,從中得到美的啟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詩配畫屬於命題畫,它是美術創作教學中較之添畫和記憶畫要求較高的繪畫形式。

詩配畫,詩解畫意,畫添詩情,既可使詩中有畫,又可使畫中有詩。詩配畫是透過詩歌的文字形象語言與繪畫的視覺造型語言互補、融合而創作情景交融意境的一種特殊形式。

詩配畫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

1. 理解詩歌的立意,認識理解詩歌表達的詩意、詩境。

2. 構思。確定詩歌意境與繪畫形象互補、融合的想象意境的腹稿。

3. 構圖。畫全面佈置畫面和塑造形象的草圖。

4. 製作。具體執筆、著色完成。

其中理解詩境是基礎,塑造繪畫視覺形象是關鍵。

詩配畫的繪畫表示形式靈活多樣,如本課中作品有國畫寫意畫、工筆畫等表示形式。小同學可用線描、水彩著色加勾線等形式,有基礎的同學可採用國畫寫意的表示形式。

同學在繪製視覺形象的過程中,需要提供人物動態畫法參考、調色等技法的指導。勿以成人思維修改同學作業。發揮同學天真稚氣的心理活動和富於幻想的思維特點,使同學毫無拘束地進行想象繪畫。

繪畫的視覺造型語言結構圖、色彩、明暗、空間、形體、線條等。

《遊子吟》 孟 郊詩 葉毓中繪

譯詩:慈母手中拿著針線,為遊子縫製出門的征衣。臨行時一針一針縫得那麼細密,生怕他遲遲不歸,衣衫變得襤褸。誰說兒子的心,不想報答母親的恩義?但就像細小的青草,怎麼能報答春天的太陽對它的慷慨賜予!

這首詩採用虛實對比的手法,慈母遊子縫衣,針針線線密密織入無限的愛意、深深的思念,這是實;將兒子對母親恩情的感激比喻成小草不能報答太陽的給予,這是虛。以需托實,僅三十個字,歌唱了人類最深摯、最無私的感情——母親的愛。詩境博厚、感人肺腑!

葉毓中所作此詩的詩意畫,運用繪畫對比手法,構圖中面積對比、光的明暗對比(房屋、涼棚與草地)、色的冷暖對比(草地的嫩綠色、橙色慈母衣、藍色遊子衣)、縫條疏密對比(席編與瓦),一大一小、一明一暗、一冷一暖、疏密有致。再從慈母注視著密密織的衣衫的慈祥可親的雙眼、微仰起拿著針的手,早已把對遊子的密密愛意、深深的思念帶到屋外、畫面無限的地方。整個畫面既體現了原詩中以小見大、以需托實的博厚詩境,又給我們展示了文字語言的形象思維不可和的視覺美感。

參考教學設計

課業類別:繪畫創作課

教學目的:

1.透過欣賞古典詩歌啟發同學語言文字的形象思維能力。激發同學隊民族保守文化遺產的熱愛情感。2.透過製作詩配畫的造型過程,培養同學的形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發明力。

作業要求:為自身喜歡的古詩詞配畫(也可臨摹自身喜歡的詩意畫),要求能以繪畫形象初步表達自身對詩境的理解。

教學重點:理解詩境,將它變成視覺形象意境。

教學難點:創作視覺形象意境。

教具準備:同學的詩配畫作業、示範作品、有關參考資料。

學具準備:筆、顏色、紙、自身喜愛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二、 講授新課

1. 朗讀和欣賞古典詩歌的詩意和詩境,激發同學對民族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

2. 具體欣賞一首古詩配畫。強調詩的詩境與為詩境配畫的視覺造型語言的表達運用。

三、 同學作業、教師輔導

同學為自身喜歡的古詩配畫。

作畫布驟:

①理解古詩的詩意、詩境。

②構思:考慮想象怎樣用繪畫的形體、空間、線條、色彩、構圖的語言表示古詩的詩境。

③構圖:將想象的畫面佈置到紙上,畫出草圖。

④製作:描繪、著色、完成。

其中理解詩境是基礎,塑造繪畫視覺形象是關鍵。

四、 小結

第12課 基礎形的變化(平面構成)

(1課時)

教材分析

構成是一種造型行為,他研究如何將諸多要素(形態、機理、色彩)依照一定的原則組成具有美好形象和形體。簡單地說,就是將兩個以上的單元依照一定的原則,重新組合成新的單元,並賦予視覺化的、力學的觀念。

平面構成是現代設計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區域性。指將既有的形態(包括具象形態和籠統形態——點、線、面、體)在二維的平面內,依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則進行分解、組合,從而構成理想形態的'組合形式。

平面構成是一種理性的藝術活動,它在強調形態之間的比例、平衡、對比、節奏、律動、推移等的同時,又要講究圖形給人的視覺引導作用。平面構成的目的在於探求二度空間世界的視覺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組合,各種元素之構成規律與規律之間突破,造成既嚴謹又有無窮律動變化的裝飾構圖。它綜合了現代物理學、光學、數學、心理學、美學的成績,擴大了保守籠統圖案和幾何圖案的表示領域,大大豐富了裝飾圖案的圖象和表示手段。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平面構成已發展成為現代造型設計教學訓練的基礎。平面構成已經在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紡織印染、時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商業美術設計等領域中廣泛運用。

教材將平面構成作為圖案教學的一區域性,以最簡要的形式介紹給小同學,目的是為了使同學較早地對現代設計有所接觸,有所瞭解,這對培養同學的藝術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教材將“基本形的變化”,“重複構成”,“漸變構成”等三課作為“平面構成”單元,簡單地介紹給同學,重點是讓同學認識平面構成,瞭解現代設計基礎,並透過練習,初步理解平面構成的基本原理。“基本形的變化”是第一課,它是後兩課內容的基礎,目的是讓同學瞭解基本形是構成中最基本的單位元素。基本形是由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基本原形用相加合成或相減分割的方法獲得的。簡單基本形依照一定的結構方式又可以構成更大的基本形,可以說基本形的變化是極其豐富的。教材運用並列、對稱、平移、重疊等方式組合成不同的新形象——基本形,圖片充沛體現了視覺上的有理性,明確的快感和時代的美感。

我們佈置的練習是用○□△等基本原形讓同學進行有趣的變化,從而獲得眾多的不相同的基本形。這種訓練將使同學從中體會到自身在不時的發明新形象,這對同學設計意識的培養無疑是一個協助。

參考教學設計

課業類別:工藝設計課

教學目的:1.學習簡要的平面構成基本知識,使同學初步理解基本形的概念、基本形的構成,以和基本形在平面構成設計中的意義。2.透過練習,初步學會用分割、組合的方法獲得基本形。並學習運用基本形的構成方式變化基本形,大膽設想,不時創新,增強同學的設計意識。

作業要求:將○□△等基本原形運用分割、組合等方法構成幾個不同的基本形,並塗上色彩。

教學重點:1.瞭解基本形的獲得方法。2.引導同學充沛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變化基本形。

教學難點:掌握基本形的構成方式,引導同學創新。

學具準備 :一小塊白卡紙或較硬的白紙,剪刀、直尺、鉛筆、顏料、毛筆等。

教具準備:平面構成作品(以重複、漸變等為主)。演示教具:1.基本原形圖例。2.各種不同的基本形掛圖。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穩定情緒,檢查用具。

二、 匯入新課:欣賞平面構成作品,引入新概念“平面構成”。進而從“平面構成”作品中匯入新課“基本形的變化”。

三、 講授新課

1. 啟發談話:以一重複構成作品為例引導同學觀察分析:這幅構成作品是怎樣形成的?

小結:是由一個單點陣圖形排列組合形成的。這個單點陣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基本形。

教師選擇一個基本原形,演示用分割等方法獲得基本形的過程。

小結:由此可知,可以由最簡單的幾何形而得。簡單幾何形除了圓○以外,還有方形□,和三角形△。像○□△這樣的幾何形在平面構成中叫基本原形。

2. 基本形的構成方法。

教師演示:出示一基本原形——圓,將它沿直徑分割成兩個半圓,再將分割成的兩個半圓在演示板上作各種不同的組合,並把每次組合成的新圖形畫在黑板上。

歸納:這些新圖形在平面構成中稱為基本形。將基本原形加以分割,並重新組合,可獲得眾多的基本形。

3. 基本形的變化。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原形相減(分割)或相加(組合),可以獲得眾多的基本形。教師要啟發同學明確這種形與形成組合與分割是有其內在聯絡的,它們有時運用數的等量關係,有時又是運用力的運動關係,再加上形與形的分離、接觸、重疊等方式使基本形千變萬化。

教師可參照課本中圖例演示,也可以自由發揮。

4. 教師指定同學上臺演示拼貼。

四、 同學課堂練習,教師巡迴輔導

作業:用○□△等基本原形進行有趣的變化,將獲得的基本形畫在作業紙上,並塗上你喜歡的顏色。要求:形象新穎、繪製工整。

輔導重點:①基本形的變化;②指導繪製。

五、 小結

1. 對設計新穎、製作精美的作業予以讚揚。

2. 安排下節課所需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