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數學課堂中的問題

數學課堂中的問題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之間關係的精彩描述。在我們周圍處處有數學,時時會碰到數學問題,數學問題的教學是來源於生活,而又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脫離生活實際的數學教學,會使學生的思維因缺乏具體生動的資訊支援而倍感困難。新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對如何認識數學教學有明確的闡述:“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在教學要求中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有一部分學生很害怕數學,不喜歡數學,我覺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覺得數學很是枯燥無味,很抽象,與生活沒有多大的聯絡,就覺得學習數學沒有太大的作用。不知道如何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絡在一起?如何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這是個很普遍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數學還是很有意思的,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和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絡生活實際,把生活中的問題引進課堂,從生活中去學習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樣才會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激發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學習動機最難實現、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學生尋求知識,從事學習活動的強大心理因素。小學生的興趣是廣泛多樣的,但是又不穩定,容易發生轉移。往往這一時刻還是對這個事物感興趣的,可是沒有多久興趣就發生了轉移,被另一個事物代替了。我們就要根據小學生的這個年齡特點,儘量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有讓學生形成了愉快體驗的“樂”境,才是求知的最佳境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增強完成學習任務的責任感,變死學為活學,變苦學為樂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和諧、良好的學習氛圍。小學生是懷著對學校生活的無限嚮往和熱愛走進校園的,他們對學習還是有著極大的興趣,凡事總喜歡問個為什麼,對此教師決不能壓抑、不耐煩,應該引導和鼓勵,及時充分肯定學生的閃光點,熱情地表揚學生的聰明和智慧,要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讓學生敢於想象、敢於質疑、敢於標新立異、敢於挑戰權威,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切不可對那些提出自己不同見解的學生大加指責、批評,這樣會打擊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以後就不怎麼敢回答老師的問題,同時也養成了怕動腦筋的習慣。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敞開智慧的大門,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其次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走進課堂的必要保證,教師要鼓勵學生碰到問題要勤于思考,當他們看到一個現象的時候,可以憑他們的直覺說出其中的問題,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膽量和思維的敏捷性。鼓勵學生在解數學問題的時候,不要僅僅滿足於一種答案,儘可能的.一題多解,並且能從中找出最簡便、最合適的一種方法,這樣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還有平時做題、寫字包括聽課的姿勢都應該是良好習慣培養的範圍。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善教”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根本因素。那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講究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使學生認為你所教的課程最有趣味,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如渴望幸福一樣在你向他們講基礎知識的這門科學領域裡有所創造 ----你要把這件事看著自己的光榮。”當教師帶著微笑和自信走進課堂,以和藹和負責的態度從事教學時,學生就會受到鼓舞,以最高漲的情緒進入學習狀態。

在教材的處理上,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儘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時,沒有采用教材上的例題,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對例題進行了改編,根據 10月份剛剛結束的第九屆校運動會出了兩道例題。課上首先展示了校運動會現場一些精彩的比賽場面,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回了校運動會舉行的那兩天,透過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為了不讓學生過分把精力分散到運動會上,然後根據教學內

容佈置學生學習的任務,留有充分的時間聯絡教材進行自學,最終在他們自己的努力下得出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運算定律。又如:在進行《年、月、日》教學後,可以出這樣一道思考題: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的看日曆,盼望著爸爸早點回來,因為他在期待著爸爸給他帶回的禮物。三個月後,爸爸回來了,他撒嬌地對爸爸說:“我等你等到花兒也謝了!”,你猜猜小明一共等了爸爸多少天?這裡要結合生活實際,考慮到鄰近這三個月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答案也是多樣化。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解題的技巧,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從整個過程中體會到了快樂和自豪,尤其時學生有收穫的時候,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功時,就會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和求知興趣。這也是由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所決定的,小學生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而且他們的形象性思維很強,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探究教學法,還有激勵教學法,小組合作的方法等等形式來吸引學生,使得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三、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課堂中所學到的數學知識,不斷增強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第二部分“課程結構”的第五點就是“從小學至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增進學校和社會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課外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們的課程結構中還是佔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並且我們可以透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加強學生和社會的直接聯絡,從而讓他們直接面對生活中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存在的廣泛性。我在“我們去秋遊”這節實踐活動課上,利用“秋遊”這個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秋遊經驗展開討論,秋遊中有哪些問題是需要我們在秋遊之前就必須解決的。學生提出了很多的數學問題:要確定有多少人去?怎麼去?去哪兒?時間怎麼安排?需要多少的費用?更有甚者說到要帶雨具、藥品之類的,這時教師也要及時鼓勵他們考慮問題要周全。在提出這麼多的問題後,我就根據我們學校準備要去秋遊,給學生我們四年級的相關材料,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分析並解決以上所提出的問題。透過這樣的實踐活動,首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其次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生活習慣。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是如此有趣、如此富有魅力,對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日常生活實踐中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進生活中學生能夠觀察到的數學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拉近數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能夠把更多的數學知識和生活聯絡得更加緊密,促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提高數學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