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心理學教學研究論文

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心理學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學前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也是幼兒園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透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讓學生在掌握紮實理論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觀念,形成濃厚的興趣,發展將理論運用於實踐的能力。

關鍵詞:學前教育;學前心理學;教學

《學前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之一。主要內容包括兒童心理發展相關理論、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各階段的年齡特徵以及如何促進學前兒童心理各方面健康發展等。學前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學生最早接觸的專業理論課程,此後的許多課程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該課程。如何上好這門課,使其真正發揮學前教育專業培養中的基礎和核心作用,一直是高校學前教育教師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目前許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將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能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幼教人才。“學以致用”,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許多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都感到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到了幼兒園用不上。問題出在哪裡?

一、先明確:目標是什麼?

作為一門“理論課”,《學前心理學》教學中必然會包含大量的“知識”,使學生掌握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瞭解並掌握學前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但是,透過“知識”教學,我們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掌握瞭解兒童、研究兒童的基本方法,產生對兒童發展相關問題的興趣,形成知道了兒童的“特點”、就會思考相應的“措施”的思維習慣,並能在今後的教育實踐中分析、解決學前兒童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二、如何讓學生“樂學”

《學前心理學》裡包含大量的系統知識,且往往課時有限(大多高校都是每週2-3個課時)。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大量的知識?透過傳統的講授法,圍繞學科的知識體系,直接將理論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這是目前大多數教師在進行《學前心理學》教學時採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確解決了傳授大量知識的問題,但由於學生為了“聽懂”和“記全”而疲憊不堪,既難以真正體會這些知識對於將來專業成長的重要性,也難以真正由知識學習內化為需要、昇華為理念,更難以轉化為相應的實踐能力。事實上,即使是知識的學習,也可以採取多樣化的方法。比如“問題匯入”,由學生或教師蒐集兒童發展中的具體案例,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再由師生總結,最後由教師呈現結論,這種方法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思考上,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並且能引導學生建立理論與實踐相聯絡的意識和能力,知識呈現既沒有花太多時間、也做到了深入淺出。再比如可以結合“翻轉課堂”模式,教師透過小影片、資料、課件等方式,讓學生先在課外自學理論知識並發現問題,再將問題帶到課堂內透過小組討論、情境模擬等方式深入學習,課後還可以透過qq群等途徑進一步討論和延伸。總而言之,只有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才會“樂學”、“願學”並“勤學”。

三、如何讓學生“致用”

《學前心理學》要求學生最終能夠在真正的教育實踐中觀察兒童、瞭解兒童、研究兒童、幫助兒童。然而,我們看到大多數學生談論起幼兒、到幼兒園面對幼兒時,仍是採取原有的“常識”來應對,《學前心理學》沒有真正發揮促進學生專業化的作用。目前大多《學前心理學》教學都是在高校的課堂內完成的。學生們聽著老師說的各種兒童特點,偶爾穿插幾個“小明”、“小紅”的案例,這種隔靴搔癢的方式難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所學習的“特點”也難以和實際中面對的幼兒發生聯絡。既然《學前心理學》是以學前兒童為主體,那麼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不能脫離學前兒童。事實上,上個世紀北師大教育系在這門課的教學中就已經採取了學習的同時讓每個學生到幼兒園中持續一年追蹤研究一個兒童的方法1,這種方法一方面使學生學習到的各種特點、規律立體化,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及時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然而這種方法到今天仍沒有得到廣泛運用。除了讓學生追蹤觀察,教師平時還應注意蒐集真實的案例,讓“小明”、“小紅”不再幹癟、平面化,讓學生透過這些案例能夠真正體會兒童的成長特點,讓我們的教學不再是紙上談兵。目前大多數高校學前教育的見習、實習都缺乏明確、具體的目標指導,只要是按時上下班、上幾次課、形式化地完成幾個教案和觀察記錄,就能完成見習、實習任務。但是,如果能夠將見習、實習與具體課程相結合,比如,在《學前心理學》中學習了學前兒童想象的特點之後,要求學生在緊接著的見習中結合所學特點觀察幼兒的繪畫、結構性作品、講故事,這樣便能及時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實踐中對幼兒的觀察和了解了。

四、評價:目標達到了嗎?

目前《學前心理學》大多采用平時成績佔30%、期末考試佔70%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時成績主要參照平時作業、考勤等表現,且平時作業多以有標準答案的題目為主;而期末考試則是以知識考核為主的閉卷考試,儘管包含客觀題和主觀題,但主觀題也往往是按照“標準答案”來批改的。這種以“唯一答案”為指導、以“知識”為中心的考核方式,勢必只能看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看不到學生理解知識的深度、更看不到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對幼兒某個時期的觀察和記錄、和幼兒的某次聊天、平時閱讀蒐集各種資料的積極性、見習結束時是否能夠提出兒童發展中的問題、問題思考過程中與他人探討的態度等等,更加側重考察學生能力的發展、態度的形成。總之,《學前心理學》是一門“理論課”,但所有的“理論”都只有落實到實踐中才有價值。《學前心理學》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踏上專業道路的第一塊基石。我們應該、也完全能夠將這門“理論課”變成有趣、易懂、實用的“實踐課”。

參考文獻:

[1]馮曉霞.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前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