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清平樂村居課堂實錄

清平樂村居課堂實錄

導語:《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晚年閒居江西時的作品,作者透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他嚮往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平樂村居課堂實錄,供各位閱讀與參考。

一、故事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師:想聽故事嗎?

生(立馬坐直,目光炯炯):想!

師(滿懷激情地):話說宋朝時,金兵大舉入侵,國家山河破碎,人民紛紛起義。濟南的起義軍裡有一位智勇雙全的年輕人,才二十多歲就承擔了擬定全軍書文、保管軍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報告由他舉薦的義端和尚偷走軍中大印逃跑了。首領大怒,要殺他問罪!這位年輕人冷靜地分析義端和尚必定師投降金人了。於是他立下軍令狀,跨上駿馬向金兵的營地飛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嶺,他終於追上了逃竄的義端。義端跪地求饒:“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無比,求你不要殺我。”這位年輕人不為所動,手起劍落,砍了義端的頭顱,奪回軍印,回營覆命。後來,他不斷地向朝廷上報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詩詞創作中與蘇軾齊名,以愛國詞人著稱於世。這位文武雙全愛國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頓,在黑板上寫下三個字:辛棄疾)

點評:“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學中有無窮的魔力。它能激發兒童的興趣,它能抓住全部兒童的注意力,它能營造教學的氛圍,它能在兒童心裡留下難忘的印象。“故事思維”是一種獨特的思維,它藉助故事的人物、情節,在人的大腦皮層留下深深地痕跡,它勝過一切的隨意識記和無意識記。建議在語文教學中多采用“故事思維”的環節。

師:(出示辛棄疾畫像)看看這張畫像,什麼感覺?

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將軍。

生:我覺得可以用驍勇善戰來形容他。

師:只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意見不被採納!42歲時受投降派排擠,被罷免了所有官職。辛棄疾就來到江西的上饒縣的一個寧靜的小鄉村裡隱居。一天歸家途中,他看到一戶農家平靜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動,就寫下了一首詞,詞題是(板書):村居。

師:(出示這首詞)看看這首詞與咱們以前學的詩有什麼最大的不同?

生:以前學過的詩一般只有4句,可這首詞有8句,4句之後還空一行。

師:你真細心。詞一般比詩的句數要多,像這首還分上下兩片。還有什麼發現?

生:我發現這首詞每行的字數不相等,可以前我們學的詩,每行字數不是5字就是7字。

師:你有一雙慧眼。詞原來就是配歌而唱的,為了和所配的曲調押韻,所以每行字數不等。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平樂》,就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全題是《清平樂 村居》(將題目補充完整)。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題目,注意詞牌名和詞題中間要停頓。

(生齊讀)

點評:“看看這首詞與咱們以前學的詩有什麼最大的不同?”這個問題問得好!這是把發現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去發現。比教師直接講詞與詩的不同好多了。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一個差教師奉獻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我認為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多還給學生學習的權力、思考的權力和發現的權力。

二、指導詩詞,掃除閱讀障礙。

師:題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讀懂題目,你就讀懂了一半。“村居”是什麼意思?

生:“村居”就是鄉村生活。

師:愛國詞人辛棄疾筆下的鄉村生活是怎樣一幅畫卷呢?拿起書,自己讀讀這首描寫鄉村生活的詞,把每個字字音讀準了,讀響亮了。(學生自讀)

師:誰想來讀給大家聽?他讀的時候,大家在心裡跟著他一起讀,讀準每個字的字音。

(生讀錯“翁媼”,“媼”讀成“yùn”)

師:嗯,不錯,課後的三個字都讀準了!只有一個詞“翁媼”的“媼”沒讀準,該讀什麼呢?

生:“媼”ǎo。

師:這下對了,再讀一遍,響亮地讀給大家聽。

生:“媼” ǎo。

師:看看這個詞,“翁”什麼意思?

生:“翁”就是老爺爺的意思。

師:對!那“媼”會是誰呢?可以看看書上的插圖。

生:“媼”就是老奶奶。

師:對,“媼”左邊一個“女”(相機板書)就是年老的女性,咱們可以稱呼她老奶奶、老婆婆,“翁媼”就是這對老年夫妻。記住這個詞,咱們一起讀“翁媼”。(齊讀)還有誰想再讀讀這首詞?

(生“溪頭臥剝蓮蓬”中“剝”讀bō)

師: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字字清楚。大家看詞的最後一行有一個多音字,是哪一個?

生:“剝”。

師:咱們班裡同學思維真活躍!一下子就找準了,這個字還有什麼讀音?

生:bāo。

師:不錯。在這裡讀什麼呢?說說理由。

(學生眾說紛紜,有人讀bāo,有人讀bō)

生:我覺得讀bō,剝皮嘛!

生:我覺得讀bāo,我們家都說剝bāo了皮吃香蕉。

師(微微一笑):看來這種意思大家都知道。當它表示把物體的外皮去掉的時候就讀bāo。就像這位童鞋說的,吃香蕉前先bāo香蕉皮,吃桔子前都先bāo桔子皮,要想吃蓮子,當然都先把蓮蓬的外皮給……

(生齊說:“bāo”了)

師:所以,這句就是“溪頭臥剝bāo蓮蓬”。你來讀讀這一句。(指名3個學生讀。)

(有兩個學生讀“蓮蓬”的“蓬”讀輕聲,有一個讀第二聲。)

師:同學們,聽到了嗎?“蓬”這個字他讀的是輕聲。這個詞可以讀輕聲,也可以讀第二聲。在這首詞裡讀輕聲好,還是讀第二聲好?

(教師範讀,學生一聽紛紛贊成讀第二聲。)

師:為什麼這裡讀第二聲好呢?

生:這樣聽起來,感覺要好聽,和上一句聯起來更押韻了。

師:是呀,詞講究押韻。一般一、二、四行的最後一個字都是押韻的,上片(範讀上片,突出韻腳)押ao,下片(範讀下片,突出韻腳)押ng。“蓬”讀第二聲,更押韻,更有韻味,讓咱們完整地讀讀這首描寫鄉村生活的詞,讀出韻味來。(學生齊讀)

點評:“蓮蓬”這個單讀時,“蓬”應該讀輕聲,可在這首詞中應該讀第二聲。教師這裡處理得很巧妙,讓學生在聽讀中辨析,感受古詩句尾押韻,富有韻律美的特點。

師:對於這首詞有沒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提出來我們一起交流。

生:我不知道“吳音”是什麼意思?

師:問得好!誰知道?

生:“吳音”,吳地的方言。

師:作者寫這首詞時在江西上饒地區,春秋時代為吳國的屬地。當地的方言就叫“吳音”。比如,上海人早上見到你說:“你好!”(教師用上海話和學生打招呼)聽吳音有什麼感覺?

生(笑著說):我覺得語速好快,有點聽不懂。

師:這就是方言的地域性。

生:我覺得有點像唱歌一樣。

師:是呀,說起來柔媚婉轉就像唱歌一樣,這就是“吳儂軟語”,這就是“吳音”。

生:老師,我不知道什麼叫“相媚好”?

生:我知道,“相媚好”的意思就是互相親熱。

師:解釋得完全正確。你姓什麼?

生(靦腆)》:我姓王。

師:我來跟王老師握個手,這個詞很有難度,我一開始也不明白。大家踴躍發言,希望咱們班有更多的“王老師”“張老師”……(板書:媚)你看,這是一個女孩子彎折眉毛對你笑呢,跟你多親熱呀。

生:就是說這對老夫妻喝的有點醉了正用吳地的方言……(學生卡殼了,說不上來)

師(微笑提示):對!就像咱倆這樣,正用吳地的方言在愉快地——

生:聊天!

師:連起來再說說看?

生:這對老夫妻喝的有點醉了,正用吳地的方言愉快地聊天。

師:說得真好!還有不懂的嗎?

生:老師,我想知道這裡的“無賴”是什麼意思?

師:這裡的“無賴”是和《水滸傳》中的高俅一樣的無賴嗎?讀讀最後一句,“最喜小兒無賴”喜歡小兒什麼?

生:這裡的“無賴”是頑皮的意思。

師(面向提問的孩子):懂了吧!還不趕快謝謝你的老師。

生:謝謝“李老師”。

生:不用謝!

師:還有什麼不明白的?(無人舉手)好,整首詞中詞語的意思讀懂了,再請一位同學來讀這首詞,這一遍請大家邊聽邊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畫面。

點評:這一質疑解詞的環節,教師處理得比較智慧。“吳音”一詞以老師補充講解、示範發音讓學生感受為主;“相媚好”一詞在學生猜詞義的基礎上教師據形解字:“你看,這是一個女孩子彎折眉毛對你笑呢,跟你多親熱呀。”;“無賴”一詞,教師和貶義“無賴”作比,放在語言環境中讓學生自己體會。這是真正體現了“教也多術也”“教學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三、感悟詞眼,注重身心體驗。

師:同學們,在一遍遍地讀中有沒有讀出作者看到這幅畫面後的心情呢?它就在詞裡面,請靜靜地用心讀一讀,找出表示詞人心情的那個字。

生:喜。

師:“喜”,(板書:喜)這是詞人情感的流露。辛棄疾到底看到了什麼這麼喜歡,這麼欣喜?請同學默讀這首詞。(學生默讀思考)

生:辛棄疾最喜歡小兒子,不是“最喜小兒無賴”嗎?

師:你是作者的知音,先來讀讀這一句,相信你肯定能讀好。(學生讀詞)

師:這句中哪一個字最能體現小兒子頑皮的動作?

生:臥。

師:看看圖,你能想象他當時頑皮的動作、神態嗎?(課件出示課文插圖)

生:我們是坐著剝,他趴在地下剝蓮蓬,兩隻腳還蹺著,踢踢打打的。

生:我想他的嘴裡一定還哼著小曲,多快樂呀,腳上一定是和著嘴裡的曲子打著節拍。

師:說不定他趴累了,還會怎樣?

生(笑著):他還會打兩個滾,仰面躺下。

生:有可能還趴在河邊,玩玩水。

師:你會用什麼詞來形容他此時的狀態?

生:快樂。

生:自由自在。

師:想怎麼剝就怎麼剝,真是自由自在呀!看著這個小“無賴”,辛棄疾禁不住會想什麼?

生:這要是我的兒子該多好呀!

生:要是我能回到這樣的童年該多好呀!

師:是呀,可是你們知道辛棄疾的童年是怎樣的嗎?他出生時,家鄉就已經淪陷,他是被祖父撫養長大的。那裡的人民缺衣少食,居無定所,孩子們更是吃不飽,穿不暖。所以辛棄疾除了想自己有這樣自由自在的童年,還會想?

生:還會想要是兒時的鄰居有這樣的生活多好!

生:還會想要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生活多好!

師:作者嚮往天下所有的人都能這麼自由自在的生活,這麼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誰來讀讀?

點評:“最喜小兒無賴”一句教學層次十分明顯:第一層次是讓學生想象小兒頑皮的動作、神態;第二層次是體會小兒此時的心情;第三層次是由這個小兒推想作者的聯想;第四層次是和作者童年作比,瞭解作者博愛之心,希望所有兒童能過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理想。過程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的教學設計值得稱道。

師:除了最“喜”的,還有沒有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