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如何提高《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的課程教學質量的探討

如何提高《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的課程教學質量的探討

1 教學質量是學校追求的永恆主題。

對於學校教學來說,教學進度計劃的制定、實施、備課、授課、作業練習、課外的實踐活動以及對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評價辦法等都屬於教學的環節。任何課程的教學都需要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然而,在《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以下簡稱《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許多學校的很多老師卻往往忽略了教學中的某些環節或沒有把握好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低。

《文化基礎》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認識、掌握和應用計算機技術的入門課程,具有資訊量大、知識更新快、學時少、生源差異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目的,我們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貫穿於整個《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過程。本文首先闡述了目前在《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環節中所存在的問題,然後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實踐,對每一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2 《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環節中所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進度計劃的制定不合理

教學進度計劃的制定是教學環節中的首要環節,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其它各個環節。然而,一些老師在《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中卻忽略了這個環節,主要表現為:在開學初沒有制定教學進度計劃、或者過於簡單、或者脫離教學大綱、或者死板地按教材來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2。2  備課走形式

備課又叫做課前準備,備好課是授好課的前提條件。然而,一些老師在《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中卻沒有重視這個環節,主要表現為:視備課為寫教案,而教案是每所高校都要檢查的教學材料之一,因此,一些老師為了應付檢查而簡單地將書本上的內容照抄到教案上。這樣的備課在授課的時候只能是照本宣科。而《文化基礎》課程所涉及到的概念多而不細,知識點更新快,如果照本宣科的授課方法只會導致大部分學生厭惡該課程的學習。

2。3  授課方式方法不得體

近年來,多媒體教學課件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媒體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資訊量大、減少文字書寫等顯著的特點。因此,許多高校在傳授該課程採取的就是多媒體教學方式。授課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和達到教學目的所採用的手段。目前仍有部分老師在《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過程採用傳統的授課方法,即完全遵循書本內容和知識結構,透過“講授法”完成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如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資訊、控制學生掌握知識資訊的過程等。“講授法”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單向性的思想交流或資訊傳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隨著資訊科技、新知識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式授課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必須研究新的授課方法。

2。4 課內上機鬆散,課外實踐活動缺乏,作業練習的佈置、驗收沒有保質保量

《文化基礎》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學生只聽不練根本達不到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可是許多老師和學生,都忽視該課程的實踐。譬如,老師視上機課為放鬆課,人雖然在機房,卻沒有盡職盡責地去輔導學生,而是在做自己其它的事情;學生視上機課為玩耍課,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或者去了也在玩遊戲、上網聊天。至於課外實踐活動,許多高校根本就沒有開展。這種不重視課內、課外實踐活動的教學,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理論知識,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做作業是複習、練習的過程,也是繼續和深入學習的過程。然而,大部分老師,佈置的作業練習大多在課後客觀題,而對實踐操作題的佈置隨意性大,針對性差。

3 解決《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環節中問題的方案

3。1 任務驅動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Task—based Learning)是以建構主義的認知靈活性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有意義的具體任務,教學中以完成任務為主線,把知識點巧妙隱含在任務中,由教師引導學生。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教師的引導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知識。

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把知識分解成若干個點,包含在各項“具體”任務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學到相應的理論知識。這與《文化基礎》課程內容之間邏輯性不強的特點吻合。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是圍繞著一個目標、基於幾項任務來完成的,著重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符合進一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以及靈活運用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力的目標。因此,我們採用了基於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實施《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

3。2 基於綱、本,但不拘泥於綱、本,合理地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只有合理地制定教學進度計劃,才能備好課和授好課。《文化基礎》課程實踐性、應用性強,但是深奧難懂的理論較少。這為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協作學習提供了可能。其次,該課程基本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計算機基本知識、基礎操作;常用辦公軟體及應用;多媒體網路及應用等。內容之間邏輯性不強、易於分割知識點。這就要求在制定教學進度計劃時,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和合理地分配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時間。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我們在堅持不脫離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對教材的某些章節內容進行了增減、重新調整和整合。例如對於計算機基礎知識可以透過佈置課外作業,小組討論等方式補充新知識,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在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時間分配上,教學大綱要求是理論課時、實踐課時的比例為1:1,於是許多老師在制定教學進度計劃時,就簡單地根據“1:1”原則制定為一次上課一次上機,這樣會造成時而無內容可上機,時而上機內容太多以及課程設計沒時間去完成。因此,我們在遵循教學大綱(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課時比為1:1)要求的基礎上要根據內容合理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3。3  改變“視備課為走形式”觀念,視備課為教學設計

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媒體等,形象地說備課就是教學設計。對教學過程的設計既是一個複雜的物質準備,又是一個理想的心理預期。因此,我們都是按如下格式精心設計《文化基礎》課程的每一堂課。

(1)章節名稱; (2)課時量; (3)編寫時間; (4)實施時間; (5)教學目的和要求; (6)重點; (7)難點; (8)教學方法; (9)教具(器材);(10)教學過程:①新課匯入, ②新課內容,③新課總結;(11)作業佈置:(12)後記。

這樣,我們在授課時,就能承前啟後、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地授好課。

3。4  採用新穎的授課方式,改變傳統的授課方法

透過採用專題式、案例式教學模式來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常用辦公軟體及應用的教學過程中採用案例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為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我們在課堂上採用“四步曲”教學法:

第1個階段,案例引入,提出問題。

透過案例演示,提出問題,講解案例應用背景,給學生一個切入點,建立感性認識。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明確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第2個階段,分析案例,解決問題。

對案例進行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具體實施的過程是將案例分解為若干個可行的任務,然後在一個個任務的驅動下,逐步完成案例的製作。學生在製作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技能。

第3步,歸納總結,引申提高。

在每次課結束前,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對本次課的實際意義、重點、難點、容易出錯處等及時進行總結。並針對案例的不足之處,進行引申和提高。注意在這個階段,強調的是“引導”學生,而不是老師講解。

第4步,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案例源於生活,最終要應用於生活。為了使學生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每次教學結束時及時佈置相關的課後練習,使學生在課後進一步複習鞏固,並且將課後作業納入形成性考核的內容之一。同時給出下一次課的學習內容,提示學生預習。

4 結束語

從教學效果上來看,採用基於“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法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因而該教學法是應用成功的。但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好教學環節中的每一個環節,並在實踐中不斷深入與完善,以更好的促進《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不斷提高《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婁紅。“一主三學”的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新西部[J]。2007。6:208—209

[2] 高秀娥。 C語言教學方法探討。 中國教育學雜誌(高等教育版),2006

[3]“任務驅動”模式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