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陽光》課堂教學實錄「」

《陽光》課堂教學實錄「精選」

《陽光》是日本作家西尾春江的一篇作品。寫了一位可愛的小女孩想把陽光送給奶奶的故事。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喜歡故事中那個天真可愛的小朋友。

相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這篇課文比較長。早自習的時候,我讓學生讀五遍課文。我把本課的生字“閃”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數筆畫,按筆順寫了一遍。然後告訴學生,讀書的時候,讀完一遍,就寫一筆,讀完五遍,就正好把“閃”字寫好。上課的時候,我請讀完了五遍的小朋友把手舉起來,還有一區域性學生沒讀完。

先讓學生整體瞭解課文。聽錄音時,我讓學生考慮,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板書:

陽光

佳子                  奶奶

因為考慮到二年級學生難以掌握全文內容。所以把這個問題分解了:先問課文講了誰和誰的故事,再請學生根據課文故事內容說一句話,用上“佳子”“陽光”“奶奶”。

接著,讓學生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課文中相應的句子:看到可愛的陽光,佳子心裡閃出一個美好的想法:多好的陽光啊!我要把它帶回去,作為禮物,送給奶奶。先讓學生圍繞“美好的”積累詞彙,練習說“美好的( )”和“( )的( )”。然後讓學生看板書和句子質疑。

開始我擔心學生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準備作些指導。但學生的表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佳子為什麼把陽光作為禮物送給奶奶?佳子是怎樣把陽光帶給奶奶的?佳子把陽光帶給奶奶了嗎?接下來,我就根據這三個問題組織教學。

佳子為什麼把陽光作為禮物送給奶奶?一是因為佳子感受到了陽光的美好,二是因為她想到奶奶需要陽光。第一點,我主要抓住第三自然段學習。結合插圖,讓學生體會佳子陶醉在陽光中的情景,指導感情朗讀並背誦。第二點,課文第五自然段寫得很清楚,學生回答後,就不再深究。學到這兒有個插曲。有個學生說,是因為奶奶的腿斷了。她根據課文中“奶奶的腿不方便”推斷出來的。馬上有學生不同意了:奶奶的腿沒有斷,她可能是得了病暫時不能走動。我褒揚了後一位學生。我覺得閱讀的嚴謹性要從小就開始培養。

佳子怎樣把陽光帶給奶奶的?從佳子的動作和語言可以體現。主要是在六、七自然段裡。第六、七自然段以讀代講。兩段體現的心情截然不同,指導朗讀時學生容易掌握。要求朗讀時注意語氣的變化,學生基本做到了。

佳子把陽光帶給奶奶了嗎?結合這個問題,讓學生理解奶奶的話:“好小朋友,不要著急,陽光跑到我心裡來了?”本以為這句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沒想到學生也說得很好:“陽光照到奶奶的心裡了!”真是不可小瞧學生的理解能力。這也使我更加堅信:一篇課文不需要老師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地提問分析,學生的領悟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

學完課文大概用了30分鐘。最後10分鐘學習會認字。11個生字,我問:你們覺得哪個字最熟悉?或者問:你們已經認識了哪個字?怎麼認識的?依照11個生字的容易程度,學生找出了“閃”“禮”“照”“您”等字。最後,只剩下兩個字:“念”和“簡”。重點協助分析了。

上完課,感到自身課堂上“旁逸斜出”的地方比較多,只要有機會,決不放過。或引導積累,或指導方法,或強調習慣。這些平時都存在大腦中的種子,一遇到適合的機會,就情不自禁地冒出來了。

對文字的取與舍,對教學的放與收,都是比較滿意的。重點、難點、有特點的地方既講又讀還背,其它的地方一掠而過。放的時候能充沛放開去,讓學生盡情地說,然後不著痕跡地收回來。

但還是感到有些不對勁的地方。最主要的問題是在課堂節奏的掌握上。原因還是自身對課堂的疏離,加上對學生學情的不夠了解。

老師們對《陽光》教學的評價和我的回覆:一劍:很欣賞《陽光》的公開課教案,從整體掌握課文到抓重點分析,去繁就簡,有收有放。特別是指導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掌握,很有效。三個問題的教學也已囊括全文。但有兩處有不同看法:最後一問:佳子把陽光帶給奶奶嗎?這是肯定的,她的確做過,可否換成奶奶得到佳子帶給她的陽光了嗎?二是認讀字是否放在課前一段時間教,這樣有利於學生順利地理解課文,其次在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時,可以順帶鞏固一下。不幼稚的看法,請勿見笑。

回覆:“佳子把陽光帶給奶奶嗎?”和“奶奶得到佳子帶給她的陽光了嗎?”實質上是一回事,回答時都不可能是全然肯定或否定。奶奶得到沒有?外表上是沒有,但奶奶心裡感受到了陽光。假如非要強調奶奶是否得到了佳子包在裙子中的那些陽光,我覺得沒有必要。顯然沒有。那問題提出起什麼作用呢?

這個問題是學生提出來的。假如學生提的問題是“奶奶得到佳子帶給她的陽光了嗎?”,我也會引導學生從廣義上去理解“她的陽光”,而不只僅是包在裙子裡的陽光。

關於會認字的學習,之所以特意佈置在學文後學習,是因為考慮到讀文學文的過程就是識字的過程,這時的識字,主要是指導難認字的學習和鞏固其它容易的字。當然,識字的`方式很多種,上一次上課,我就是讓學生初讀課文後集中識字,然後在細讀課文時再鞏固。前一種方法,集中識字時,指導的成分多一些;後一種方法,集中識字時,鞏固的成分多一些。

聽另外的老師教《陽光》:

那天一節課聽的居然是《陽光》,我很喜悅,因為上週四我正好上了這一課,現在來聽這一課,既是學習,又可以再次反思自身的課。上課前楊老師告訴我,她看了我發在網上的記錄。我點點頭,覺得這課肯定更有看頭。

楊老師把生字學習放在第一課時了,但課前進行了複習,特別是還注意了帶生字的詞語。課文的學習,她也是重點抓了第三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她的教學比我的更細膩更精緻,重點段不只是濃墨重彩,而且不惜工筆細描。特別是最後一個自然段的學習,我覺得比我處置得要好。我當時就感到那一段學習節奏太快。還應該細究一下。特別是楊老師有一個問題,我覺得提得好:“讓奶奶溫暖的,到底是陽光,還是別的什麼呢?”當時在討論“陽光有沒有到奶奶心裡去?”有的學生不是很清楚,有一個學生說:“奶奶把佳子抱了很久,心裡變熱了。”終究是小小朋友,思維停留在表層上的多,有必要進行引導。

有些地方我覺得不妥的地方,我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細細跟楊老師說了。

小朋友的思維有時真是想不到的。在小組討論“陽光有沒有到奶奶心裡去”的時候,我聽到一個女小朋友說:“陽光到奶奶心裡去了,她把裙子開啟一個小口子,和奶奶抱在一起的時候,陽光就到奶奶心裡去了。”她還說:“說不定佳子穿的裙子是紗做的,上面有小洞洞。”我正要提醒她課文已寫了佳子的裙子裡“什麼也沒有了”,可惜老師叫停,沒時間了。我把這段寫出來,是覺得小朋友的這種想法可能是我們難以預料到的。“以學定教”,說來容易,做起來真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