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月光曲課堂教學實錄

月光曲課堂教學實錄

貝多芬曾經這樣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這篇文章寫的就是他與一對窮兄妺之間的故事,描述了他創作《月光曲》的經過。以下是月光曲課堂教學實錄,歡迎閱讀。

第一課時

第一部分

師:今天我們要講哪一課?

生:《月光曲》。

師:《月光曲》的曲是什麼意思?

生:我覺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師:那怎麼不叫月光歌?

(眾笑。)

生:因為它沒有歌詞。

師:那麼你再重新解釋一下這個曲。

生:沒有歌詞的歌曲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就不是歌曲了。

生:沒有歌詞的音樂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的音樂,音樂這兩個字還不合適。

生:我覺得是沒有歌詞的,用樂器演奏的曲。

師:樂曲,對。沒有歌詞的,用樂器來演奏的那叫什麼?

生:曲。

師: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生:彎彎曲曲。

師:彎彎曲曲,對不對?

生:對。

生:曲水流觴。

師:對,曲水流觴。這是咱們紹興的一個名勝。講王羲之《蘭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師:還有嗎?

生:曲折。

師:對,還有嗎?我再組一個吧。行不行?

生:行。

師:曲服,決不曲服。

(生有說對,有說不對。)

師:那是哪個曲呀?

生:應該是屈原的屈。

師:對,咱們紹興的同學不愧是歷史名城的人,組詞都用歷史名人在組詞。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

生:貝多芬。

師:貝多芬是什麼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的一位音樂家。

師:是個什麼樣的音樂家?

生: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

師:你怎麼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從書上看到過。

師:今天的書裡有嗎?

生:有。

師:那你為什麼不說今天的書啊?今天的書是怎麼說的?

生:今天的書上說的是一百多年前

師:我就要能說明著名的那一點。

生: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師:對了,是他譜寫的樂曲很著名,當然他也就著名了。這篇文章說的是他的什麼曲子?

生:《月光曲》。

師:我們剛才說的是課文的第一段,是嗎?

生:是。

師:那咱們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經學完了對不對?

生:對不對。

師:你說第一段沒學完,你讀讀第一段,大家聽一聽還有哪兒沒學?

(一學生讀第一段。)

師:大家聽出來沒有,剛才哪兒沒講?都講了沒有?

生:都講了。

師:整篇文章是寫他譜寫《月光曲》,那整個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麼關係?

生:是課文的最後一段。

師:他說最後一段和譜寫過程沒有關係。那麼他彈完鋼琴,飛奔回客棧,連夜寫下來曲子,這個曲子叫什麼曲子?

生:《月光曲》。

師:一個曲子為什麼這麼著急,幹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生:因為他當時有了靈感,如果第二天寫的話,靈感就沒有了。

師:當時有了靈感,就回去創作了?不是這樣吧?

生:因為我們俗話說,趁熱打鐵他是趁著靈感還記著,如果明天,靈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記下來了。

師:靈感這個詞這樣說不太合適。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這麼說,他剛才彈的曲子不是他心裡早已有的?

生:對。

師:臨時彈出來的,對嗎?

生:是。

師:所以他趕緊回去把它記錄下來。那麼他回去做的只是個記錄過程,而不是創作過程是不是?

生:是。

師:是不是現在我們把最後一段也學完了?

生:是。

師:哪兒還沒學完,再看一看,學完沒有?

生:學完了。

師:我們這兩段課文學得真痛快!好了,你們把還沒學的部分好好讀一遍。注意,我讓大家讀書,有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很簡單,但也很難。我要求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思考,讀完了就有話想說,想壓你也壓不住。有這種激情,才是最好的閱讀。能不能做到這一點?

生:能。

師:一邊讀,一邊準備一下要說什麼話。開始。

(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讀完了嗎?

生:讀完了。

師:想說站起來就說,不用舉手。

生:我讀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覺得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熱愛勞動人民和熱愛大自然的偉大音樂家。

師:你怎麼看出他熱愛大自然了?

生:因為他譜寫了《月光曲》是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第九段裡有明確的說明。

師:你的認識超過了我的認識,非常好。誰還講?

生:我從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我還知道了

師:(打斷)你先等一下,你說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能不能再談具體一點?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師:好吧,接著講。

生:我從第二段到第九段還知道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我還知道了貝多芬非常熱愛同情可憐人,他是名人,卻不要錢為一個窮苦的人彈琴。

師:好,還有嗎?

生:課文第三節的最後一句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這一句是姑娘說的,其實她不是隨便說說,她是為了安慰哥哥,不讓哥哥內疚而說了 隨便。這說明妹妹很懂事,對家裡的處境也很清楚,表現了兄妹互相關心的情感。還有我想給剛才那位同學補充一句:第九段不僅僅寫了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湧的大海,它寫了大海從平靜到波濤洶湧。這一段是皮鞋匠的聯想,透過皮鞋匠的聯想,寫出了貝多芬琴聲的優美和窮兄妹倆對音樂的熱愛。

師:好,好。誰還想說就快點。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從第三節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為她想去聽貝多芬的音樂會,可是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很昂貴,我們家又窮所以買不起。從這裡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師:好的,但沒說太清楚。

生:我想說的是,貝多芬為什麼給盲姑娘彈琴。有兩點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貧愛富,他身為一個高階音樂家,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卻義務為盲姑娘彈自己寫的曲子;第二是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愛音樂,還十分懂音樂。所以貝多芬要為她彈曲子。

師:非常好。

生:我讀懂了(讀)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我覺得這一句是分兩部分來寫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對貝多芬的彈琴的評價,說他彈得十分純熟,還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寫了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還十分懂音樂,她有很高的欣賞水平。

師:你們說的把我要講的都說完了,那這堂課就別上了。好,同學們注意,下課!(學生不動)我打算要講的你們都說了,那不是該下課了嗎?我再講是不是多餘了?下課,起立!(同學們起立)哎呀,我又想起來了,先坐下。(眾笑)我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課文第七節他說: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我想問一下為什麼貝多芬沒有承認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說的貝多芬先生,他為什麼不肯承認呢?

師:你的意思是貝多芬應該這個時候站起來掏出一張名片來給她,(眾笑)也就是說應該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嗎?

生:對。

師:但他沒有亮明,為什麼?那你就帶著你自己的這個問題來聽講。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後問題還是不能解決,你就站起來再問我,好不好?(生點頭)誰還有問題?

生:我想問為什麼貝多芬彈了一首還要彈一首?

師:是啊,彈一首行了吧?為什麼還要彈一首?誰還有問題?你們沒問題了,我可有問題。讓不讓我提?

生:讓。

師: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我備課的時候讀了半天,剛才你們也說了半天,可是文章並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生:第九節。

師:那是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他是透過寫兄妹倆的想象,來寫出貝多芬彈的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聯想到了這個景色,所以我認為他在從側面來寫這個《月光曲》。

師:我還是沒有聽清。你沒有解釋得太清楚,誰能解釋清楚給我聽?

生:他寫大海,是寫《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說他在即興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兄妹倆想象到的意境,所以這也是說他在寫這首曲子。

師:你是說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連《月光曲》的旋律是什麼都不知道,我怎麼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寫彈一首曲子,他就寫這首曲子是多麼高亢,多麼低沉,節奏是什麼樣的。有的還要比喻成什麼鶯鳴空谷、珠落玉盤等等。這些都一定要說的。這一篇呢,我什麼也沒看到,曲調怎麼樣,節奏怎麼樣?

生:我從第九節上,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開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後來霎時間灑滿了月光,最後是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師:沒聽懂,這還不是在寫月光和大海嗎?──不過,我也聽出你們的意見了。你們都認為第九節是講《月光曲》的曲調的,對嗎?

生:對。

師:那麼你們把第九節很有條理地讀一下,然後講給我聽,我才能明白。現在自己看第九節,想朗聲讀就朗聲讀,想默讀就默讀,想互相讀也可以,用各種方式讀都可以。讀完了講給我聽,開始。

(學生開始以不同方式讀文。)

第二部分

師:誰能說給我聽?

生:我覺得(讀)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雲。這裡寫它的意境很美,說明它的旋律很優美。

師: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剛才讀的這幾句話是什麼情景?

生:就是講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

師:月亮升起來,還有嗎?

生:就是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師:等等,現在月亮升起來了,後面呢?

板書:

月亮升起

生:(讀)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來

師:沒到那麼遠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學接著講。

生:應該是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師:海面上灑滿了銀光,還有一個詞呢?

生:霎那間。

師:你把這一段讀一下我聽聽。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

師:灑滿了銀光以後整個海面上是什麼樣?有一個詞,是什麼?

生:微波粼粼。

師:我不會寫這四個字,你幫我寫吧。(一學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後寫微波粼粼)誰還接著說?已經告訴我了,月亮升起來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著往下解釋,後來月亮怎麼樣了?海面怎麼樣了?

生:後來海面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師: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師:書上怎麼說你就怎麼讀。

生:應該是(讀)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師:你的意思說現在月亮升高了,接著往下說,穿過微雲以後呢?

生:(讀)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

師: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產生了變化?

生:對。

師:(指板書)這裡是月亮剛剛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剛才說的是什麼樣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師:我再寫個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師:誰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師:那怎麼寫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個字。

生:月亮升高。

師:對,海面上怎麼概括?

生:海面上波濤洶湧。

師:不對,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是不是這兩句呀?那這兩句用四個字能概括嗎?

生:颳風起浪。

師: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風巨浪。

師:這風有點太大了。

(笑聲。)

生:颳風捲浪。

師:能不能這麼說,風怎麼樣?

生:卷。

師:卷什麼樣的浪?

生:巨浪。

師:對了,風捲巨浪這四個字多好呀!把兩個意思都說了。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概括成風捲巨浪行不行?

板書:

風捲巨浪

生:行。

師:(對一學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寫在風捲巨浪的前面。(學生上前寫)再往下看,還有嗎?後面月亮怎麼樣呢?大海又怎麼樣呢?說不來的使勁讀一讀,誰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後面那一段讀一讀。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湧的大海。

師:大家一起來讀。接著我的話來讀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生:(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師:現在月光怎麼樣了?

生:照耀。

師:大海怎麼樣了?

生:波濤洶湧。

師:誰來寫這八個字?(一學生上前寫)既然海面是這樣變化的,你能不能透過你的讀把這個變化讀出來呢?放開聲音,各自練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開始。

(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誰願意讀月亮升起,微波粼粼這一點兒?誰接著他讀月亮升高,風捲巨浪這一點兒?誰讀月光照耀,波濤洶湧這一點兒?(三個學生站起來)一個人讀完下一個接著讀。大家聽一聽他們三個讀得有沒有變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風捲巨浪、波濤洶湧。開始。

(三個學生分別讀這三段話。)

師:大家一齊來讀,我給你們打上拍子,你們一邊讀一邊用眼角掃一下我的手勢,我怎麼指揮你就怎麼讀。咱們看看讀起來有意思沒意思。預備,起!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湧的大海。

(教師隨機給予指導。)

師:這回誰起來再讀?誰讀第一層?沒有發過言的舉手,已經發過言的先放下手。(教師讓三個學生站起來)開始。

(三生分別讀。)

師:太好了,誰還想讀?(一女生站起來)你現在先挑一層,這三層隨便你想讀哪一層,讀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學挑戰,你就點他的名。(女生點了姓趙的同學)好,你先讀,開始。

女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

(趙生也讀這一層與她比。)

師:滿分是五分,全體同學用你們的手給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師:五分,好,給第二個同學亮分。

生:五分。

師:也是五分,很好。都讀得不錯。誰還想比?還有兩個名額。(指一舉手的學生)隨便讀一段,誰敢應她的戰?(馬上有一男生站起來)好,開始讀。

女生:(讀)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湧過來。

(男生重讀這一部分。)

師:兩個人都讀得不錯,還有一個名額,誰來讀?

(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應戰。)

女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湧的大海。

(男生重讀。)

師:兩位同學讀波濤洶湧真的波濤洶湧。前面看見妹妹恬靜的臉,讀得很溫柔。這位男同學讀得也很溫柔。(眾笑)好啦,大家讀得也不錯,講得也不錯,但我還是不明白,我說《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旋律是什麼?我找不著。你們告訴我,這兒(指板書三層)寫的是月亮和大海,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麼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為它是用語言文字來代替這個《月光曲》的。

師: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

(眾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語言文字來表示它的旋律。因為課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譜子寫下來,要是那樣的話,我們不用學《月光曲》了。

師:成音樂課了是吧,他的話解釋清楚了嗎?

生:沒有。

師:非常遺憾,沒講清楚,誰能幫我解釋清楚?

生:我覺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後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後月光照耀,波濤洶湧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師:你光這麼說不行,我知道波濤洶湧是轟隆、轟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聲音很大,它怎麼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師,黑板上都寫的是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大海。

師:對呀!

生:那我們可以聯想到月亮是很

師:(打斷)你想怎麼聯想就怎麼聯想?不對。我還可以聯想到我小時候,我媽媽生氣了,一開始不太厲害,到後來揍了我一頓。(眾笑)我還可以聯想到這個呢。它怎麼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覺得它第一層的意思是說《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師:(打斷)你怎麼認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還認為我媽媽剛剛生氣呢!(眾笑)你說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麼來證明呢?好好讀書,再把第九節好好看一下。

(學生各自看書。)

師:想想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

生:不是,是聯想。

師:誰的聯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

師: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他們這種聯想是怎麼產生的?

生:他們是聽了貝多芬彈的樂曲後聯想的。

師:那聽他的曲子,腦子裡就出現了這種情景,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

師:噢,誰還能說得更清楚一點?

生:我覺得他們是聽貝多芬的曲子聽得十分投入,腦子裡才聯想出這番景象。

師:噢,我明白了,這回你們算給我講明白了。(指板書)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時候,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想。那麼,什麼樣的曲子,什麼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麼樣呢?能形容一下嗎?是快呢,是慢呢,是輕呢,是重呢?

生:我覺得月亮剛剛升起的時候,應該是比較很柔和的。

師:很柔和,還有什麼呢?

板書:

柔和

生:然後到

師:(打斷)等一下,光是柔和嗎?

生:還有比較緩慢,寧靜。

師:比較緩慢,徐緩。後來呢?

在板書柔和後面寫:

徐緩

生:後來到風捲巨浪的時候,它的曲調聲音應該響起來了,速度也加快了,聲音從柔和變成高昂了。

師:不到高昂吧,有勁沒勁?

生:有勁。

師:對,有力了。

板書:

有力

生:最後是高昂。

師:最後是高昂,(在有力下寫高昂)還有嗎?(指有力的後面)節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師:節奏加快了,(在有力後寫快速)這兒呢?(指高昂後)波濤洶湧了。

生:波濤洶湧應該是更加快。

師:更快了,情緒激盪了!(在高昂後寫激盪)我們寫這一個詞行不行?浪花在激盪,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師:那麼誰能從頭到尾地,系統地幫我解釋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說個開頭,你接著往下說──貝多芬面對著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裡,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誰接著往下說?

生:接著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捲巨浪,最後,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盪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湧。

師:對不對?

生:對。

師:這樣一個音樂(指板書柔和、徐緩等)引起了如此聯想,(指板書月光大海等)對嗎?

生:對。

師:這是咱們猜想的,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的嗎?想不想聽一聽?

生:想。

師:聽過沒有?

生:沒有。

師:咱們試試,看咱們研究得對不對。不過我想,貝多芬是那麼偉大的音樂家,他的樂曲不一定像我們研究的那麼簡單:可能在一片平靜的大海中,也會偶然跳起幾個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師:也可能在洶湧的浪峰之間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師:這樣呢,就使他的樂曲旋律更豐富了,咱們聽一聽。(教師播放《月光曲》錄音帶,並配合音樂節奏打拍子,同時根據旋律的變化,指向板書相應內容)咱們先讓貝多芬休息一會,就這麼一段你們聽出來沒有?

生:聽出來了。

師:基本上是(指板書)這麼一個旋律變化是不是?

生:是。

師:咱們下課以後再仔細聽。這個問題在你們的幫助下我弄明白了,謝謝大家!經過咱們的一段研究,講清楚了,但是我又產生新的問題了。剛才你們說貝多芬非常同情窮苦人,所以他就創作了這首曲子,彈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對。

師:那麼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你先告訴我,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哪兒去找根據?

生:應該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師: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沒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講

師:你們從第二段開始讀一讀,看看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它的靈感是從哪兒來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寫他和盲姑娘兄妹認識的.過程,開始是怎麼回事,後來是怎麼回事,最後是怎麼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講給我聽。可以互相研究。

(學生讀文。)

師:時間到了,大家休息一會,咱們先下課。

第二課時

第一部分

師:好了,大家再來看一看,貝多芬和盲姑娘的認識過程,再給兩分鐘時間,你能說出來,他們是怎麼樣一步一步來認識的,開始看書。

(學生各自讀文。)

師:下面發言的方法,你站起來先讀出你作為根據的這段課文,然後你把這段課文概括一下,貝多芬怎麼了?誰來?

生:(讀)一天夜晚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先是聽到有人彈他的樂曲,他就沿著樂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師:你簡單地告訴我,在你讀的這段課文裡,貝多芬怎麼了?

生:聽到了。

師:聽到了琴聲對不對?你建議這四個字怎麼寫?

生:聽到琴聲。

師:對,再後來呢?還是讀出相關的課文,然後進行概括,誰來讀讀?

板書:

聽到琴聲

生:(讀)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我從這兒

師:(打斷)你先待一下,你認為這是第二個過程嗎?

生:

師:說了半天還是一個聽字,剛才聽到琴聲,現在聽到談話,都是用耳朵,都是聽,可見這個過程還不對。

生:應該是(讀)貝多芬聽到這裡可是眼睛瞎了。

師:這兒貝多芬怎麼了?

生:貝多芬走進茅屋。

師:看見誰了?

生:看見盲姑娘和她哥哥。

師:盲姑娘和她哥哥,簡單點怎麼說?

生:兄妹倆。

師:不要倆行不行?

生;兄妹。

師: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師:(叫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上前在聽到琴聲下寫看到兄妹)再接著往下說。

生:下面是(讀)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師:這叫激動地說,夠激動嗎?

(此生重讀最後一句盲姑娘說的話 。)

師:最後這點最激動了怎麼讀?加快點速度一齊來讀,開始。

(學生們一齊有語氣地重讀這句。)

師:這兒我該怎麼寫?

生:應該寫彈奏樂曲。

師:彈奏樂曲?貝多芬彈完了,盲姑娘說了一句話,你從這句話裡看出什麼來了?

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樂。

師:你怎麼知道她十分懂音樂?

生:她能從貝多芬彈的樂曲中聽出貝多芬彈得很純熟,感情很深。

師:意思是對的,還能說得更清楚一點嗎?

生:我從貝多芬彈一首曲子時,盲姑娘能聽出他是貝多芬先生,說明她很懂音樂。

師:是這個意思,你來說說。

生:我覺得盲姑娘她雖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裡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樂,她用心去聽音樂,她聽出來

師:(打斷)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哪兒好,你們誰聽出來了?

生:用心去聽音樂。

師:用心去聽音樂,還有,心是明亮的,說得多好!接著說。

生:她用心去聽音樂,聽出來了,既然彈得這麼純熟,感情這麼深,他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師:我問你彈得多純熟啊這是對貝多芬彈琴什麼方面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彈琴非常熟練,充滿激情。

師:是從他的技巧上的評價對嗎?

生:對。

師:那麼感情多深哪,是對什麼方面的評價?

生:

師:一個是評價他的彈琴技巧,那麼純熟。感情多深哪,這是什麼方面的評價?

生:貝多芬在這首音樂裡面,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聽得出來他感情很深。

師:就是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鍵中了是吧?

生:是。

師:說來說去這都是對什麼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

師:音樂的內涵是不是?

生:是。

師:這種評價就深一點了。那麼最後一句呢?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個您,帶有問的意思。

師:她是懷疑?您是不是貝多芬先生?是這個意思嗎?

生:不是。

師:你再讀一遍。

(生再讀。)

師:她是以疑問的口氣來表達自己的什麼?

生:來表達自己的激動。

師:表達自己的判斷和肯定。她現在肯定是誰在她面前?

生:是貝多芬。

師:那麼反過來從貝多芬來說,他在這個小茅屋裡遇見什麼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師:對,遇到知音。(讓一學生把這四字寫在看見兄妹的下面)什麼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裡在想什麼的人,叫知音。

師: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師:為什麼?

生:因為您不懂我心裡在想什麼。

(眾笑。)

師:對,說得非常對。現在我給大家提供一個故事,我不講,你們回去查一下成語詞典,查一下高山流水這個詞,記下來。這兒講了中國古代的兩個人的一段佳話,解釋了知音這個詞。現在我不講,留給你們課下的作業,回去查成語詞典。好啦,現在大家再回到課堂上來,貝多芬在這裡意識到遇上了什麼?

生:知音。

師:這個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嗎?

生:不是。

師:特殊在哪兒?

生:特殊的是這位姑娘是個盲人。

師:盲人有什麼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見。

師:那看不見有什麼特殊?

生:就是內心溝通的。

師:有點意思,還沒說清楚。

生:作為盲人,她知道貝多芬心裡在想什麼。

師:還不太明確。

生:她不知彈琴的人是誰

師:咱班有沒有練習彈鋼琴的?

生:有。

師:舉起手來我看看,(幾個學生舉手,教師指一個學生起立)你正在學鋼琴是吧?

生:是。

師:我問你,你彈鋼琴的時候,需要不需要看譜?

生:有的時候要看,有的時候不用看。

師:什麼時候不用看。

生:彈曲子的時候不需要。

師:你不看譜是因為你心裡已經有這個譜子了是吧?

生:是。

師:所以你就不用看譜子,導來米發自然就出來了,但給你一個新的譜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師:那麼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嗎?

生:不能,但我只要聽過一遍,應該能摸索出來。

師:如果這個曲子很複雜,剛才放的《月光曲》,你聽過一遍了,回家以後能摸索著彈出來嗎?

(眾笑。)

生:不能。

師:不能,你又謙虛起來了!(眾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譜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彈嗎?

生:能彈。

師:你可能彈得很熟練,也可能彈得斷斷續續了,但是你總算能彈了是不是?

生:是。

師:我再問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讓你彈《月光曲》,你行嗎?

生:不行。

師: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學,盲姑娘好學不好學?

生:不好學。

師:我再問你,打個比方吧,如果你是個孤兒,家裡又很窮,你想學彈琴,好學不?

生:不好學。

師:你想聽一場音樂會,連票都買不起,能學嗎?

生:不能。

師:那麼你透過這些聯想一下,盲姑娘學音樂的困難。

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見,所以彈琴就要靠耳朵聽,盲姑娘雖然看不到是誰,但是她能透過聽,能聽出來給她彈琴的是貝多芬。所以我認為貝多芬遇到了知音。

師:對不對?

生:對。

師:在這個特殊的晚上,在這麼一個特殊的窮鄉僻壤間,他遇到了一個特殊的知音,貝多芬心裡激動不激動?

生:激動。

師:激動得很厲害是不是?

生:是。

師:我在這兒加四個字。那麼我們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樹林間散步,忽然聽見有人在斷斷續續彈他的曲子,他當時是一種什麼心情呢?

在板書遇到知音後寫:

萬分激動

生:他很高興。

生:我覺得他會很奇怪,在這間小茅屋裡會有人彈他的鋼琴曲。

生:我覺得他很驚訝。

師:大家都說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戶外面,聽到裡面有朗讀聲,在朗讀什麼?在朗讀你發表在作文選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會怎麼樣?

生:高興。

師:很高興。剛才你們說的,很激動,很驚訝。心裡怎麼樣?動了一下沒有?

生:動了。

師:他被這個琴聲觸動了,是不是?他作為一個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有人彈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生:不奇怪。

師:只不過是心裡動了一下對不對?

生:對。

師:我們寫心裡有一分什麼?(在聽到琴聲後寫一分觸動)一分觸動,可是後來看到兄妹倆,聽到沒有錢買什麼?

生:入場券(quàn)。

師:對,這個字讀 quàn。就是這樣,她還在苦苦地學琴,那麼清秀的一個姑娘眼睛卻瞎了,這樣的人在苦苦地學著,熱愛他的音樂,貝多芬感動不感動?

生:感動。

師:(在看到兄妹後寫十分感動)而且是什麼呀?

生:十分感動。

師:這些是不是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倆的認識過程,和他當時的心情的變化,對不對?

生:對。

師:對,說到這兒,大家幫助我把這篇課文研究得比較明白了,但是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讓不讓我說?

生:讓。

師:我說了能幫我搞明白嗎?

生:能。

師:我記得我讀過李白的一首詩《望廬山瀑布》,你們讀過沒有?

生:讀過。

師:日照香爐讀。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

師:(打斷)一點情感都沒有,你們讀得像看見一掛瀑布掛在山間那麼激動嗎?重新讀。開始。

(學生在老師的手勢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師:李白到廬山去遊覽,看見這麼一掛高懸百丈的瀑布,心裡非常激動,他為祖國有這麼壯麗的山河而激動,因此他就提起筆來,以語言和文字為工具,寫出了一首詩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就是他由於心有所感,而表達的他對祖國河山讚歎的情感,對不對?

生:對。

師:你們學過《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這篇課文沒有?

生:沒有。

師:沒學過。俄羅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畫家叫列賓,他坐的船在伏爾加河上走,因為是逆流和頂風,所以船走不動,要用很多的縴夫拉著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師:他看見衣衫襤褸的這些縴夫,那麼苦,在拉著船往前走,他畫了一幅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線條作工具,來表達對縴夫的同情和當時的感受。那麼現在貝多芬看見什麼了,他才創作出這首曲子來?他是被什麼感動了?

生:他被盲姑娘雖然眼睛瞎了,而且家裡很窮,卻還是那樣學他的樂曲所感動。

師:你們剛才在最初讀了一遍課文以後發言,有的同學說,為什麼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創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學說,他是對窮人的同情,還有人說貝多芬不嫌貧愛富,他同情窮人就寫出這樣的曲子,你們還這樣認為嗎?

生:不是。

師:現在怎麼認為?他為什麼要創作《月光曲》?他的激情從哪來?

生:他的激情是從姑娘身上來的。因為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愛音樂,也很懂音樂,覺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彈了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