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楓橋夜泊》教學實錄

《楓橋夜泊》教學實錄

《楓橋夜泊》是一首古詩,大家知道怎麼做好這篇古詩的教學實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楓橋夜泊》教學實錄,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一、啟:楓橋鐘聲越千年

師: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大家聽過嗎?

生:(自由應答)聽過。

師:好聽嗎?

生:(自由應答)好聽。

師:看來,這首在上個世紀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還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這首歌,不但曲子好聽,歌詞也寫得相當出色。大家看,這是其中的兩句——

(大螢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歌詞)

師:好聽!不但聲音好聽,讀得更是好聽!大家注意看,歌詞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的意思?

生1:睡不著,失眠。

師:說得好!“睡不著”是大白話,“失眠”呢,是近義詞。一俗一雅,意思就說得明明白白了。其實,“無眠”還可以找出很多近義詞來,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2:不眠。

師:難以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3:難眠。

師:未曾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4:未眠。

師:因為發愁而無法入眠,合成一個詞就是——

生5:愁眠。

師:一口氣,找到了五個近義詞。無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難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話,就是睡不著覺啊!好的,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歌詞,感受感受“無眠”的滋味兒。

生:(齊讀歌詞)

師:那麼,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

生1:鐘聲。

生2:鐘聲。

生3:鐘聲。

師: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那麼,這是從哪裡傳來的鐘聲呢?大家看——

(大螢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鍾。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

師:注意,這是古詩。你在讀的時候,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有了古詩的節奏和味道)

師:讀得好!那麼,從詩中看,這是哪裡的鐘聲呢?

生:寒山寺的。

師:沒錯,這是寒山寺的鐘聲。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師:十年,整整十年,可見這鐘聲的魅力!那麼,這鐘聲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螢幕出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師: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就在一首詩中寫過這樣的鐘聲,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

師:高啟所寫的鐘聲,也是寒山寺的鐘聲。讓人奇怪的是,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高啟總會想起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張繼?張繼何許人也?為什麼幾度經過都要憶張繼呢?大家看——

(大螢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鍾。

——【宋】陸游《宿楓橋》

師: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來,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詩句)

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生1:楓橋寺。

師:沒錯,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因為它就在楓橋的邊上。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麼呢?

生1:鐘聲。

師:七年之後,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師:又聽到了什麼?

生2:鐘聲。

師:七年不變是鐘聲啊!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陸游的這番感慨。

生:(齊讀詩句)

師: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生1:(朗讀)十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師: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生2:(朗讀)百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師: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3:(朗讀)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大螢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鍾。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鍾。

——【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陳小奇的筆下有鐘聲,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陳小奇的歌詞)

師:聽!王士禎的筆下有鐘聲——

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

師:聽!高啟的筆下也有鐘聲——

生:(齊讀高啟的詩句)

師:再聽!陸游的筆下還有鐘聲——

生:(齊讀陸游的詩句)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麼?

生1: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寫鐘聲?

生2:鐘聲的魅力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呢?

生3:張繼是誰?

生4:鐘聲為什麼能夠留傳這麼長的時間?

二、承:張繼獨聽寒山鍾

師:問得好!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

(大螢幕出示)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請大家開啟課文,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覆讀,一直讀到清爽了、順口了為止。

生:(自由反覆朗讀詩歌)

師:讀得很專心、很投入,很好!讀書要的就是這種狀態!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清清爽爽地讀。

生:(朗讀全詩)

師:讀得不錯!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翹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讀得一絲不苟!誰再來讀一讀,不但清清爽爽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

生:(朗讀全詩)

師:有味道!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麼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後三個字我來讀。

師生:(合作朗讀完全詩,全場掌聲)

師: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後順序調換一下,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後三字。

師生:(再次合作朗讀全詩)

師: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

生:(齊讀詩歌)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

生1:愁緒滿懷。

師:好!這是你的感覺,你可以把這個詞寫在課文邊上。

生2:孤獨。

師:孤獨,寫下來。還有不一樣的感覺嗎?

生3:靜。

師:靜?與眾不同。什麼“靜”?

生3:安靜。

師:比安靜更準確的一種“靜”?

生4:寧靜。

師:我建議用“寂靜”,寂寞的“寂”。行嗎?好的,我們繼續用詞語捕捉自己的感覺。

生5:淒涼。

師:肚裡沒點東西的同學,是找不出“淒涼”這個詞語的。好了,孩子們,讀《楓橋夜泊》,有人讀出的是憂愁,有人讀出的是寂寞,有人讀出的是淒涼,也有人讀出的是寂靜。大家不妨對比著想一想,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

師:肯定不會!讀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寂寞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

師:我想也不會。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寂靜的感覺嗎?

生:(自由應答)不會。

師:都不會!那麼,為什麼讀《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是孤獨、是寂靜、是淒涼呢?

生:(多數沉默,個別學生舉手)

師:把手放下,請大家靜靜地默讀《楓橋夜泊》,看看註釋,看看插圖,聯絡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生:(默讀,圈點批註)

師:(在巡視中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動筆劃了,這說明他的感覺已經找到了落腳點。

師:(繼續插話)有的同學開始在詩的旁邊寫批註了,很好,這說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記錄。

生:(在教師插話的引導下,紛紛開始寫批註)

師: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讀詩心得了。是吧?那麼這樣,我提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好嗎?就一個。注意聽!我們知道,楓橋夜泊的時候,應該是張繼休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對吧?

生:(自由應答)對。

師:但是,這個晚上,張繼睡著了嗎?

生:(自由應答)沒有。

師:沒有?你怎麼知道的?詩中的哪個詞語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張繼沒睡,根本就睡不著?哪個詞?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生4:愁眠。

生5:愁眠。

師:都是愁眠。是嗎?來,把“愁眠”這個詞語圈出來。(板書“愁眠”)

生:(動筆圈出“愁眠”)

師:“愁眠”是什麼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為憂愁而睡不著覺。

師:給“愁眠”找個近義詞,比如——

生1:無眠。

生2:失眠。

生3:不眠。

生4:難眠。

生5:未眠。

師: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愁眠”這個詞語。

生:(齊讀)愁眠。

師:再讀。

生:(齊讀)愁眠。

師:把聲音壓低了,再讀。

生:(齊讀)愁眠。

師: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麼?咱們一樣一樣地說,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麼?

生:月落。

師:(板書:月落)因為“愁眠”,張繼看著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著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麼?

生:楓樹。

師:(板書:江楓)想像一下,那是怎樣的江楓?

生:紅紅的。

師:那是被霜打過的緣故。秋風吹過,你看那江邊的楓樹——

生:在瑟瑟搖動。

生:落葉飄了下來。

師: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麼悽清,多麼孤寂的畫面啊!那麼,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麼呢?

生:漁火。

師:(板書:漁火)找一個詞來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見的漁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若隱若現的。

生:一點一點的。

師:改成“星星點點”的也許會更好,這些是張繼因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麼?

生:烏啼。

師:(板書:烏啼)幾聲淒厲的烏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麼?

生:鐘聲。

師:(板書:鐘聲)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請把“鐘聲”圈出來。

生:(圈出“鐘聲”)

師: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麼?

生:霜滿天。

師:(板書:霜滿天)大家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寫過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師:對呀!霜怎麼可能滿天呢?難道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生:因為張繼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

師:肯定跟張繼的心情有關係,是嗎?

生:是。

師: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

生:冷。

師:肯定冷!秋霜那麼重,穿得又那麼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師:為什麼?

生1:因為他很孤獨。

生2:因為他考試落榜了。

師:看來你查過資料了。這只是一種可能,還可能因為什麼呢?

生3:因為他思念他的親人了。

生4:因為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師:身體感覺到的是一個“冷”字,心靈感覺到的更是一個“冷”字,於是,在詩人的感覺中,“霜滿地”成了——

生:(接答)霜滿天。

師:哪裡是霜滿天啊?分明是“冷滿天”啊!

(最後形成如下板書)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  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指著板書)大家看,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

生:(齊讀)愁眠。

師:都伴隨著——

生:(齊讀)愁眠。

師:都一層又一層地籠罩著——

生:(齊讀)愁眠。

師: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江楓漁火——

生:(齊讀)對愁眠。

師:(板書:對)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什麼是“對”?為什麼要用這個“對”?大家看——

(大螢幕出示)

   ①對待;對付。如:對事不對人。

②面向;朝著。如:對著高山。

③對面的;敵對的。如:對手。

④使兩個東西配合或接觸。如:對對聯。

——見《現代漢語小詞典》(第4版)第156頁

師:這是我從《現代漢語小詞典》中摘錄下來的一些義項。想一想,你選第幾個?

生:(看螢幕,思考)

師:有選第一個的嗎?

生:(無人舉手)

師:沒有。有選第二個的嗎?

生:(部分舉手)

師:好,有十多個。你們為什麼選第二個?

生:張繼因為睡不著覺,所以能看到這些景色,他是面向著這些景色的。

師:有道理。那麼,第三個有人選嗎?

生:(無人舉手)

師:也沒有。第四個呢?

生:(部分舉手)

師:哦,有二十多個吧。為什麼選第四個呢?

生1:我覺得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師:也就是說,在詩人的眼中,彷彿烏鴉也跟著他一起——

生2:憂愁。

師:彷彿江楓也跟著他一起——

生3:無眠。

師:彷彿漁火也跟著他一起——

生4:孤獨。

師:說得好!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

生1:寂寞。

生2:孤獨。

生3:憂愁。

生4:淒涼。

師:於是,情動於中而辭發於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音樂響起,教師範讀全詩)(掌聲)

生:(隨著音樂,學生齊讀全詩)

師:(隨著音樂)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佈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悽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裡輕輕地念道——

生:(隨著音樂,學生再次齊讀全詩)

師:(隨著音樂,高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

生:(隨著音樂,高聲齊讀)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隨著音樂,低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

生:(隨著音樂,低聲齊讀)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音樂消失,輕聲朗誦)姑蘇城外寒山寺——

生:(輕聲齊讀)夜半鐘聲到客船。(掌聲)

三、升:夜半鐘聲化愁眠

師:月亮已經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了。

師:(擦去“月落”)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淒厲的叫聲也已經消失了。(擦去“烏啼”)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

師:(擦去“霜滿天”)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清。

師:(擦去“江楓”)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如無。(擦去“漁火”)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

生:(自由應答)看不見。

師:(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

(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鐘聲

師:突然,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

師: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在“鐘聲”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

(最後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

~~~

~~~

鐘聲

~~~

~~~

~~~

師:這鐘聲,彷彿在說,張繼啊張繼……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著“張繼啊張繼”,寫一寫鐘聲的訴說。

生:(隨著音樂,想象寫話)

師:好!請停下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生1:(朗讀)張繼啊張繼,如果你無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單,就讓我來陪伴你吧。(掌聲)

師:好一個知冷知熱的鐘聲!(笑聲)

生2:(朗讀)張繼啊張繼,人的一生有悲歡離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當你煩惱憂愁的時候,要學會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呀。(掌聲、笑聲)

師:知足常樂,心平氣和。多麼善解人意的鐘聲啊!

生3:(朗讀)張繼啊張繼,你的親人在等著你回家,趕緊回去吧,趕緊回去吧!(笑聲)

師:家是你永遠的港灣,家是你永遠的溫暖!這鐘聲有撫慰,這鐘聲有勸解。當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張繼的愁眠之情也漸漸化去了。(擦去“鐘聲”和“愁眠”)

四、轉:月落時分聽鐘聲

師: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螢幕出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李白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李白的詩句)

師:因為愁眠,大詩人杜甫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杜甫的詩句)

師:因為愁眠,詩人張九齡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張九齡的詩句)

師:也是因為愁眠,王安石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王安石的詩句)

師:還是因為愁眠,蘇軾蘇東坡曾經這樣寫道——

生:(齊讀蘇軾的詩句)

師:大家一定已經發現,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生3:明月。

生4:明月。

生5:明月。

生6:明月。

師: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於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麼,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寄託給了誰呢?

(大螢幕出示)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張繼的《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師: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

生:(齊答)鐘聲。

師: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生:(齊答)鐘聲。

師: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後,儘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絃,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五、合:鐘聲悠悠情滿天

師:於是,從張繼之後,從《楓橋夜泊》之後,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迴盪。

(大螢幕出示)

七年不到楓橋寺,

客枕依然半夜鍾。

——【宋】陸游《宿楓橋》

師:聽,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迴盪——

生:(齊讀詩句)

師:(大螢幕出示)

幾度經過憶張繼,

月落烏啼又鐘聲。

——【明】高啟《泊楓橋》

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迴盪——

生:(齊讀詩句)

師:(大螢幕出示)

十年舊約江南夢,

獨聽寒山半夜鍾。

——【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迴盪——

生:(齊讀詩句)

師:(大螢幕出示)

留連的鐘聲

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

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

——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聽,一千兩百多年過去了,這溫暖的鐘聲在陳小奇的筆下悠悠迴盪——

生:(齊讀詩句)

師:孩子們,這就是經典!(板書:經典)這就是文化!(板書:文化)

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裡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後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生:楓橋。

師: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

生:(齊答)《楓橋夜泊》。

師: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

生:(集體背誦《楓橋夜泊》)

師: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儘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儘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孩子們,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