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送東陽馬生序的教學方案

關於課文送東陽馬生序的教學方案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3、瞭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髮奮讀書,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翻譯並背誦課文

2、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

教學難點:對比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囊螢映雪(晉車胤和孫康的學習故事)囊螢,以囊盛螢。《晉書·東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以照書,以認繼日焉。”《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北人,性敏好學,家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

懸樑刺股(戰國蘇秦的學習故事,也叫“頭懸樑,錐刺股”)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址三引《漢書》:“孫(敬)花色品種字文寶,發學,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時大儒。”

鑿壁偷光(西漢匡衡的學習故事)又作穿壁引光。《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畫荻教子:《宋史歐陽修傳》:“(修)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獲畫地學書。

韋編三絕(孔子晚年讀《易》的故事)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二、題解: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序)、後記(跋),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號潛溪,諡號文憲。浦江人(浙江義烏縣一帶),明初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為翰林院編修,他藉口父母親年老,辭不就職,專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替太子講經,並在自己左右顧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節)。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宋濂和劉基、高啟被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三、朗讀全文,並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四、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概括作者求學條件的特點?作者如何表現這一點的?文章開頭的“嗜學”一詞,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求學條件艱苦:為了表現艱苦,作者先總地介紹了自己的家庭條件——“家貧”。然後又分別介紹了幼年時和成年後的學習條件。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

2、分別概括兩個階段的艱苦條件

①幼時求學的艱難: 致書之難借書抄錄;(假借於藏書人之家,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艱難可見。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觀群書”。) ②成年後求師的艱難:這種艱難又包括三種情況:

a、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而“遇其叱咄”時,只能“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b、旅途之艱,要“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以致於“足膚皸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無鮮肥滋味之享”,穿的則是“組袍敝衣”。 3、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他有強烈的求知慾,為獲得知識,學問,他不辭辛苦,不怕困難,非常虛心虔誠的求教。

4、“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麼這樣說?此處和文中哪句話照應?

不愚笨,是作者自謙的說法;旨在說明,即使愚笨,努力學習也是會有收穫的。和“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相照應

5、作者“縕袍敝衣”處在“披綺繡……燁然若神人”的同學之間,卻“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你有何評價?

他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不羨慕別人的衣食之憂,專心向學,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6、作者在敘述青年求學經歷時插入同舍生優越的條件有何用意?從中你得到哪些啟示?

與同舍生對比,表現自己並不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而是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這種刻苦學習,專心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7、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作者最終能成就一番事業,靠的是什麼?給我們什麼啟示?

靠的是勤奮、專心、堅韌。

學生自己結合自己的實際談啟示、收穫。

8、作者寫此文,意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在《三國演義》中有那麼一段,孫權透過自身體會勸說手下一員大將讀書的故事,後來這員大將設奇計襲荊州,大敗關羽為東吳建下奇功。那麼這員大將叫什麼名字?從他身上你能獲得哪些啟示?

呂蒙;

啟示:後天學習很重要;勤能補拙,學能治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五、思考:

1、本文用了什麼樣的手法?有什麼作用?

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學經歷和諸生的經歷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目的在於突出要有所成就,環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奮、專心。正如韓愈所說:“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師生態度 師:辭色嚴厲,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禮愈至

生活情況同舍生:衣飾華美,飲食鮮肥

作者:縕袍敝衣,日僅再食

對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透過對比,想說明什麼道理?

更形象鮮明、更有說服力

透過對比,作者說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捨得吃苦,要有恆心。

2、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的目的是什麼?

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

3、作者為什麼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

透過對比寫自己生活的艱苦,突出學習勤奮。

4、作者成年求學時對老師是什麼態度?

態度: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5、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並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以自身經歷相告,現身說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態度懇切,易於接受。

勤 幼時——借書——室內抄書——嗜學

艱 加冠——求教——百里叩問——益慕聖賢之道

此 當餘之從師也——求學——負籍遠遊——中有足樂者